论郑的发展与主要流派的风格特征_高山流水论文

谈筝的发展及主要派别的风格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五弦筝,推测是以“宫、商、角、徽、羽”五声音阶来定弦的。琴体为竹制,弦是丝弦,相传是由筑演变而来的。(东汉应邵《内俗通·声音篇》载:“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外形与瑟很相似,曾有“小瑟”之称。(明朱载堉《瑟谱》称十四弦,十五弦筝“皆古之所谓瑟也。”)五弦筝在当时的秦国广为流传,有“真秦之声”的说法。(秦李斯《谏逐客书》)。所以世人又称之为秦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筝没有由于时间的推移而灭绝,而是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到了唐代,其发展已经进入黄金时代,并传入日本(其后经过一千多年的延承和发展,成为日本邦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众所周知,不可忽视的民间乐器。在不断的发展中,筝在不断地改良,弦数也由开始的五弦增加到十二弦、十三弦、十八弦以至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等。仍以五声音阶定弦,其中“fa,si”则用“mi,la”按弦而得。从而拓宽了筝的音域,加强了表现力。到了清朝末年,出现了铜丝弦,此后金属弦不断产生,现在则大多用钢丝弦或钢丝缠尼龙的弦。不同材料的弦音色各不相同。钢丝弦清脆明亮而丝弦浑厚含蓄,有利于表现不同的情感。在弹法上,也有着不可估量的进步。传统的方法一般是右弹左按,用右手的大、食、中三指“托、劈、勾、抹”等:左手则是以食、中、无名指捺弦以取得“颤、滑、按、揉”等效果。柔美动听,具有独特的风味。改进后,右手增加了无名指弹弦,而且,应曲目的需要,左手也时而移至琴码右边,进行双手弹奏、弥补了传统弹法的不足,大大丰富了筝的表现力。

筝多用于独奏、重奏或伴奏,弹唱也颇具特色。在合奏中则多作为色彩乐器或作为弹拨乐器组的一个声部来使用。

它的音域宽广,低音区发音浑厚有力,高音区则清脆明亮,幽雅而刚劲。弹奏起来,时若泉水呜咽,幽怨哀叹;时若玉珠落盘,清脆悦耳。有时如仙乐袅袅,若有若无,令人陶醉;有时却势如翻江倒海,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让人惊叹不已。它不仅善于表现娴雅恬静的柔情,体现一种意味深长的情感,而且也有着气势雄伟,狂涛巨浪的气魄。故,时人便以其音响效果命其名为“筝”,如在后汉刘熙的《释名》里就有这样的描绘:“施弦高稳,筝筝然也。”

早在很多年以前,人们就已把它当做抒情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许多著名的诗人都非常喜爱筝,为之作了许多诗词。如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白居易不仅喜爱筝,而且还会弹筝,在他的一首名为《夜筝》的诗中这样写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可见人们时常以筝抒情,借筝解怀,赋予了它有血有肉的情感,使之具有了独特的表现性,成为中国民乐中的一朵奇葩,流传至今。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地理条件不同,气候、风俗人情不同,民间音乐不同,使这一古老而独特的乐器形成了多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风格的流派。主要有河南、山东、潮洲,客家(又称“广东汉调”)江浙、蒙古等派别。但总的说来,大体可分为南北两派。这南派北派是以其地域来划分的。北派有河南、山东;南派有潮州、客家、江浙。北方山高气候寒冷凛冽,出音高吭嘹亮,苍劲有力;弹奏起来曲调音韵宽厚,豪爽奔放,刚中有柔,庄重古朴,深具中原韵味。南方风景秀丽,气候温和,出音细腻明快悠扬典雅,体现了柔丽的南国风情。然而,不论北筝还是南筝,都深刻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纯朴,豪放而情感细腻的性格特征,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可见一斑。

几个主要派别的风格特点如下:

一、河南筝:流传于河南一带,与当地民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而成。在傅云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是这样评价的:“曲高和寡、妙技难工。”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河南筝曲又称河南板头曲,内容基本上可分为写情写景两大类。写情的乐曲中有些是取材于广大人民所熟悉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如《苏武思乡》、《陈杏元落院》、《哭周瑜》等等。有的则带有反封建的内容,如《闺中怨》、《思情》等。此类乐曲一般速度都较缓慢,伤感情绪较多。写景的乐曲则多是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及大自然的多彩多姿,曲调明朗,节奏轻快。如《高山流水》、《唧唧咕》、《小飞舞》等,均以活泼、细腻、起伏跳跃的手法描写了美丽动人的画面。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所举《高山流水》并非传说中高山流水遇知音之《高山流水》,而是由于此曲旋律流畅而起伏多变,时而平稳开阔,如高山巍峨挺拨;时而奔放激昂如流水飞泻,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而得名。

河南筝曲曲式结构十分严谨,很工整。大多数乐曲乐句及乐段划分很清楚,而且很讲究对称性和规则性。采用六十八板,分慢、中、快三类。节奏较密,如

等等。调式多为七声宫调式,结束在主音或属音上。旋律起伏多变,具有很强的对比性。常全曲反复一遍,但都加快速度或稍有变化。

二、山东筝:是诸多流派中比较典型、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北方流派的代表。这一古筝流派也称为“鲁筝”、“齐鲁雅音”,形成已有百余年历史,其代表人物如黎连俊、张念胜、王殿玉、金灼南等,他们都对山东古筝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山东筝又称鲁派,多与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以八大板编组而成。风格纯朴古雅,音调清亮,演奏起来,让人心旷神怡,如临仙境。山东筝曲大多是六十八板的小曲,常用套曲联奏的形式扩大乐曲的篇幅和表现多侧面的音乐形象,而各段均自有一个小标题。如《高山流水》是由四段组成。第一段:琴韵模拟古琴的声韵和风格。第二段:风摆翠竹描绘了翠竹迎风摇曳的生动形态。第三段:夜静銮铃描写的是宁静的夜晚,忽然銮铃声声,过来了一队骡马。第四段:书韵摸似古人朗读诗书时的腔调。与河南的《高山流水》一样,它也并非传说中的《高山流水》。它本是民间艺人作为联缀演奏的一个套曲,解放后被加上大标题《高山流水》,但大标题的含义与各段内容无关。还有如《四段锦》也是由四小段组成。旋律常用同音反复,节奏型常为两分平均或前疏后密,如

等。左手按、滑、揉,表现细致的音韵变化。调式以七声宫调式为主,多为主属音终止。用雅乐(),俗乐(4)音阶。 结构起承转合,六十八板,插部式写法。结构基本方整,对比性不强,起伏感弱。

三、潮州筝:作为南方流派的代表潮州筝,也称为“赣江丝竹”,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又一颗明珠,北宋时就有“海滨邹鲁”的雅称。潮州筝曲谱中的《倒骑驴》、《思凡》直接来源于潮乐,其音韵幽雅、清丽、铿锵而又古韵纯朴,地方风味浓烈。

潮州筝流传于广东潮汕一带。它以右手流畅华丽,左手按滑音的独特加花奏法,变化细腻、微秒而独具一格。主要曲调有《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其中《重六》调乐曲比较委婉,《轻六》调乐曲清新明快,而《活五》则缠绵凄切,律调很有特点。在弹按技术上,右手多用大、食两指交替弹单弦的奏法,少用“劈、托、摇、轮”等奏法;而在左手的按弦技术里,有时可使用“八度同按”的奏法,这与其它地区不同。潮州筝曲没有合奏独奏之分,任何曲子都可以用合奏的形式来演奏,也可以分出来单弹,单弹时进行加花处理,有板前加花或板后加花两种。板前花因弹拨快,时间短促,用装饰音记法来标记,如

等等,弹时用右大指快速连托,不占时值;板后花则多标在后半拍,如

等。潮州筝多用十六弦,音色清越,余音悠长,韵味别致,节奏常用切分节奏或附点节奏,伸缩幅度大,多用强对比。如《寒鸦戏水》,“重六”调,旋律轻盈,格调清新,音韵委婉,但也用了音区的明显变化来造成对比。例《寒鸦戏水》

第二句忽然移低了一个八度,第三句又回复高一个八度,造成了音区的明显对比。用这种高低八度的变换手法,流利轻快的花拍描绘出在碧波荡漾的水上,寒鸦相互追逐戏水的生动场面,为潮州筝曲的代表作之一。

潮州筝较好地保留了我国古文化艺术特点,其风格独特鲜明,地方色彩浓郁,音色甜美,富有吸引力,与北方乐派那种粗犷、雄壮而奔放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江浙筝:又称武林筝,即“浙派”。流行于杭州一带,与江南丝竹和苏南十番锣鼓有密切关系。乐曲以移植琵琶曲为多。由于江浙筝与十番锣鼓关系密切,十番锣鼓灵活多变的节奏就成为其一个重要的特点。如《将军令》(十番锣鼓曲)是一首流传在浙江民间的乐曲,乐曲由八个段落组成,第一段以持续的大段摇指和江浙等特有的“四点”弹法,结构紧密,威武庄严;而第二段则以右手流畅清脆的单弹,伴以左手的吟点结合,形成清脆悦耳,轻快流畅的效果。在旋法上,级进占绝对优势,有些跳进是改弦(小工调)的转位。如

等。调式以五声调式为主,江南八大名曲中,羽调式五首,徽调式两首,其它各一首。一般向属方向转调,很少向下属方向转调。用俗乐音阶。结构如长短句,但不习惯突然的强对比,在曲牌联接之处,总有过渡准备,力求不使人听出界限。如《云庆》,羽调式,曲调近于中庸之道,句法长短不一,相应强调分寸感。

(一)行板 《云庆》

采用的也是浙派特有的“四点”弹法,第一句只有三小节,第二句却有五小节,曲调平稳,长短不一,却也清脆明快,具有江南山明水秀、玲珑剔透的风貌。

前面两次提到河南与山东的《高山流水》均不是传说中的《高山流水》。只有流传于浙江杭州地区的民间乐曲《高山流水》才是以伯乐、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题材,着重抒发友情,寄意知音,具有清弹淡雅的独特风格。由此可知,各家名派,同名而不同传本,不同意义的曲目很多,我们要真正理解曲目的内涵,才能弹出它真正的韵味和思想感情。

总之,南派筝一般较幽雅、柔美、稳重、含蓄抒情,注重内在感情的表现,效果性的东西较少;左手按揉弦变化较多,比较细腻,圆润,柔慢,重韵味。北派筝一般较泼辣、粗犷、重形象表现,效果性的东西较多;乐曲起伏较大,有跳动感;弹按力度也较大,气氛比较强烈;右手技巧较南派多,也较南派难,但左手的揉按细腻变化少些,揉按一般较急较深,效果则尖硬些。

实际上,随着不断地交流改良,各派别之间已不存在什么大的界限了。现在学筝的学生,大多数都要接触各派曲目,了解各派风格、吸各派之长,互为补充,很少有单学某派的学生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筝也借鉴了其它乐器的弹法。经过现代人的不断探索、研究,筝的本身与弹奏技法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出现了许多现代创作的筝曲。传统弹法多为右弹左按,只有浙派自古便有双手弹奏(由《将军令》可知),而现代筝则绝大多数为双手弹奏,只有其中的一段或几段用右弹左按,对比性比传统曲目更为强烈。在技巧上,应乐曲需要,双手十个指头均可弹弦,并且非常强调各个手指的独立性。在传统的筝曲里,虽然也有激昂、气势磅礴的气概,却仍是柔美,浑厚居多;现代筝曲对摇指加以改进,另有“刮奏”,“扫弦”等技巧,加强了力度速度,使得乐曲更加紧张激烈,振动人心。在调式方面,许多人认为筝是不能转调的,其实不然,只不过传统的方法一般只局限于上四下五的转调。现代有一些筝曲如《洞庭新歌》也用的是此类转调方法。但原则上已不再受上四下五的限制,甚至可以移动琴码,直接转调,大大丰富了筝的音响效果和表现力。现代筝曲一般都有很多个段落,各部份对比也较强烈。慢的段落有传统古曲的优雅,而快的段落又有现代人的火热;既继承了传统的优雅柔丽,更增添了现代人的风味。但大多数乐曲仍是借鉴于地方民乐,具有地方民族风味的乐曲,这无疑是古筝发展的一个伟大的创举,它将使我们在继承古筝传统之时,又溶进了现代人的思想和美德。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近年来许多流行歌曲、舞曲也用了筝来弹奏,加以电声乐队伴奏。非常优美脱俗,且极富韵味。在电声乐队的衬托下,别具一格,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使筝更为广泛地流传开来,进入了现代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筝,派别之多,韵味之丰富,远不止笔下所言。它的美妙抒情,意味深长,还有待我们去探讨、研究。然而就我所知点滴,已让人回味无穷,为了惊叹。中国之大,筝的娓娓柔情,磅礴气势,远非拙笔之能言尽。我们古老民族的风貌,无不蕴于其中。然而,在今天民乐虽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并不断地得到推广;但与西洋乐器,现代电声乐器相比,还是远远不及。一个根本不懂得音乐的人,他可能会知道小提琴,吉它,却不一定知道什么是“筝”,这在我已是深有体会了。就更不用说其它一些不太广泛的乐器了。身为炎黄子孙,对自己的传统民乐所知无几,岂不也是一种遗憾吗?我们要更加大力地发展民乐、推广民乐,让民族之花大放异彩,开遍祖国大地。

收稿日期:1999—01—18

注释:

1 江南八大名曲——《熏风曲》(《中花六板》)、《欢乐歌》、六》、《云庆》、《行街》、《慢三六》(《花三六》)、《慢六板》、《四合如意》。

标签:;  

论郑的发展与主要流派的风格特征_高山流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