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性人”及其培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德性人”提出的依据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今社会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也就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可以说,“美丽中国”理念成为我国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和行动指南。 “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后的物质文明的科学发展之美、精神文明的人文化成之美、政治文明的民主法制之美;社会生活的和谐幸福之美(即美好生活)。”[1]`从这三个层次来看,主要可以概括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也就是古人所讲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与他人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而不是一种竞相征服、交相争利的状态。应该说,“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党和国家在执政理念、在价值取向上开始真正回到中国传统“和”的文化要素上。这也意味着我国政府在经济建设、文化发展上进入另一个转型期,进入一个真正意义上“人”的现代化时期。因为“物质生活器具的现代化,并不能表明社会生活、人的存在方式的现代化。物质财富的丰裕,并不表明人民幸福、国家强大。物质财富,其兴也勃,其衰也疾,甚至它本身就可能成为毁灭社会的缘由。一个现代化、文明、强大的民族,必定也是精神强大的,并因此而受到世界其他各个民族的景仰与尊重。”[2]因此,美丽中国的建设,根本意义上应该是国人更深一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教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在近二十年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的情况下,很多学校不惜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通过高强度、高难度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换取学生的高分和学校的名利。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实践当中被窄化为知识的占有,我国著名教育学者鲁洁教授将这种特定的教育目的追求称之为“知识人”的教育信条,并且分析指出:“知识被看成是人的唯一规定性和人之本质。学生是用知识一片一片搭建起来的,充塞于学生心灵的唯一就是知识。”“由此,知识被扩张为人性的全部,人性中的其他部分,如伦理道德、审美情操等等则都被虚无化。”“当人们离开了自己的生活,离开对于生活根本意义的探寻去索取、使用知识时,知识往往就成为一匹无缰野马,在‘无善’(生活之善)的引导下为所欲为,无所不为,这就是当今世界的危机,塑造知识人的教育成为这场危机的酿造者之一。”[3]在她看来,这种信条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占有,而忘了生活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又因为知识的价值无涉性,使得“知识人”变成价值中立之人,生活在一个意义缺失的世界。不可否认,我国当今社会的诸多问题与这种知识人的教育目标有着割不断、理还乱的内在关系。而且这种知识人的教育信条在当今依然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因此,笔者认为,当今的教育应该超越培养知识人的局限而进入到培养德性人的高度。理由有二:其一,从人的个体性来看,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离开了德性,将是最残暴的、最肮脏、最坏的纵欲者和贪婪者。”[4]英国著名道德哲学家亚当·弗格森说:“得到普遍承认,并且也是唯一的真正卓越之处,是个人的品性、能力、性情与精神之力。”[5]一个人的知识可以很丰富,智力水平可以很高,但是如果品性不端,精神境界不高,那么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而且当前之所以各种问题频出,关键并不在于知识的缺乏,而恰恰是德性的沦丧。其二,从人的社会性来看,“道德是人类生命的大本,也是社会秩序的依归。人类因道德良知的发现而使人异于禽兽,挺立人之为人的高贵庄严;社会因道德意识的突显以及道德原则的树立,使人与人之间避免交相征利,进而能够建立正理平治、群居和一的伦理世界。”[6]社会中的个体,离开了道德,则不成其为人,社会不成其为社会,国家也随之岌岌可危!所以,当今我国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教育在价值追求上要超越知识人的局限而培养德性人,这是尤为必要而紧迫的。 二、德性人及其特征 德性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总称,“指人内在的一种以道德为核心具有卓越特征和生命力量的精神品质。”[7]德性以道德为核心,或者也可以说狭义的德性与道德同义,相当于善。但德性同时包含真和美,求真、向善、求美三者共同构成完整的德性。“尽管人们对德性内涵的认识是错综多元的,但不外乎就是在真、善、美的范畴之中,在德性内涵的结构中,真、善、美成为德性这一母结构的下位概念。德性就是真、善、美的统合。”[8]因此,通过教育培养融合真善美三者为一的“德性人”,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更新与超越的方向。从真、善、美三者出发,德性人具备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1.德性人是智慧之人 德性人首先必须是智慧的人,离开了智慧,德将变成一种愚德甚至是错德。而智慧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优良的智力,智力在道德的浸染下而向善的时候才变成智慧。优良的智力水平既是保证求真的需要,同时也是保证德在正确的方向上运行的必要条件。 求真一方面表现在对自然世界的探究过程中,世间万物,循环往复,这其间包含着什么样的运行规律,事物与事物之间包含着什么样的联系,事物的万般表象之间反映出它什么样的内在本质,这些都需要经过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观察和思维加工,也就是理性思维。认识了规律才能运用规律为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生活谋福利,这是一种大善。要实现这个目的,没有优良的智力水平是不可能的;求真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人际关系处理过程中真伪、善恶、美丑的辨别,去伪存真、揭示善恶和美丑同样也是智力的表现,没有优良智力以辨别、分析,人间的是非善恶美丑也得不到有效的揭示与批判。正如孟子所言,“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公孙丑上》),所谓智,就是要辨别是非、善恶,以保证德的成立与正确的表现,这种“智”已经表现为一种智慧。亚里士多德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要保证个体德性的成立,一个重要的品质就是要有实践智慧。他认为,德性是一种“抉择中庸”的艺术,也就是指人的行为要克服过与不及的弊端而合乎中庸之道。如何才能合乎中庸之道?他提出了“实践智慧”。“只有实践智慧才使得一个人真正具有德性。德性包含着实践智慧,实践智慧也包含着德性:没有实践智慧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善,没有德性也不可能具有实践智慧。”[9]在他看来,是个人的实践智慧保证了个人正当的行为、合适的行为,从而表现出品格状态的优秀。 2.德性人是知善而行善之人 德性人自然是品德高尚之人,而品德高尚则离不开知善和行善,如此才体现出德性的生命特征。关键问题在于知善而是否行善。之所以强调知善和行善的知行合一,因为行善在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判断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曾说,对于德性而言,现实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公正的人由于做了公正的事,节制的人由于做了节制的事;如果不去做这些事,谁也别想成为有德性的人。”[10]德性是道德行为积累的结果,没有德行,德性无从表现,也无从判断。 宋代学者程颐说:“学者有所闻而不著乎心,不见乎行,则其所闻固他人之言耳,于己何与焉?”[11]“谓知之而未能行,是知之未至也。”[12]王阳明总结得很到位,即“知而不行,只是未知。”[13]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学了知识而不去行,那这些知识依然是别人的知识,于自己何益呢?表面上好像是知了,其实还只是未知,或者是“知未至”。在道德领域,如果个体知而不行,那么说明他所学会的还仅仅只是“关于道德的知识”,还不是个体自己的“道德知识”。而且在知与行的轻重关系上,行重于知。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14]在先后关系上,知为先,如果不知,则不知如何行,或者是乱行、错行,甚至是逆行,都与德性相违背;在轻重关系上,行重于知,只有行了才证明确实知道了,也才确实证明其道德品质是好的。他还说:“仁在行中,行在仁中:善在那里,自家却去行他。行之久,则与自家为一;为一,则得之在我。未能行,善自善,我自我。”[15]只有行在仁中,行在善中,才会达到我与善的合二为一。否则,善自善而我自我,永远处于分离状态。所以,德性人必定是知善而行善之人、知行合一之人。 3.德性人是审美而自由之人 作为一个德性人,是不是拥有智慧、能够知善行善就够了?笔者认为还不够,一则因为德性本身是真、善、美三者的融合为一,如果仅仅有真和善,还不能表明一个个体是完全的德性人;另外,真和善具有向美运动的内在张力,也只有达到美,真和善才能够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与澄明。所以,德性人还需要具备审美意识而达到一种美学意义上的自由境界。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自然界的秩序(求真)和道德领域的秩序(向善)有其同一性,这就是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能体悟到自然界的必然性和道德自由之间的超感性的统一”。[16]由此看来,审美意识是整合求真和向善并使二者走向合一的重要方式和桥梁。德国美学家席勒(F.Schiller)进一步发挥这个观点认为,人的发展状态分为物质状态、审美状态和道德状态,如果要把受物质支配的感性人变成受道德支配的理性人,唯一的方式就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加强和培养他的审美意识。他认为,审美意识是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统一,单纯的感性冲动容易使人受自然物欲的限制;单纯的理性冲动容易使人受理性法则的限制,而人性的完满实现则要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即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以致最高的自由。这种审美意识他称之为“游戏冲动”,即指不受外在强迫和限制的自由活动,它使人的欲望不至于因缺乏理性尊严而变成至高无上的东西,同时也保证理性法则不因缺乏感性激情而令人有强迫接受之感。因此,席勒认为,“只有审美的人,游戏着的人,才是获得最高自由的人,才是最完全的人。”[17]也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是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个体的言行举止才能够真正“率性而为”,与“道”融合为一。 当个体有卓越的智力以分辨是非并从事一些创造活动,当个体能将自己善的意识和观念时时刻刻体现在自己的行为中时,个体因崇高的品质而美丽,社会也因整体的互帮互助而和谐。这才是一种世界大同之道,融合真善美三者为一体的德性人是这种大同世界的构成个体。 三、德性人的培育 1.在知识教学中,超越知识传授的局限而培养学生的德性之智 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是最基本的任务和要求。但是就德性人的培育而言,教育需要超越知识传授的局限,实现学生在智力与德性上的共生,整合而成“德性之智”。其一,要培养学生自由思考的思维品质。德性之智首先表现为一种自由思考的思维品质,如果不能也不会自由地使用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何来对真的追求、对善的思考和对美的向往?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与多元,往活的方向走,而不是引导学生单纯去记忆,往死的方向走。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看待、认识、分析、评价一个人物、事件,引导学生真正去关注和思考现实当中发生的事件和出现的问题。其次是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质疑,正是因为有质疑才体现出学生个体作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而存在。再次是教师需要适度引导学生质疑,培养他们的怀疑精神。怀疑也是一种求知方式,它是追求真理的基本态度,也有助于人们保持一种开放的心境。其二,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从学生的认识来源看,“学生的认识来源于每个学生的独特心灵与置身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文化世界的交互作用,以及学生心灵的自我反思。”[18]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来自这三个世界之间的互动。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互动,丰富和充满着个体的心灵世界,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外在物欲与各种诱惑遮蔽心之澄明的过程。其三,在知识的实践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德性之智。杜威曾说:“只要学和做分离,智力和道德的分离就必定不可避免地在我们的学校中继续下去。”[19]因此,知识的实践应用有助于学生实现智与德的最终生成与合拢。但这种实践主要不是解决书本问题的实践,而是解决情境问题的实践。只有在具体的实践问题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具体而细腻,也才有机会碰到一些具体的道德问题。比如高中阶段学过三角函数,那么让学生自己去测算学校的某一栋楼房、旗杆、水塔的高度如何?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标本制作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抓了很多活的蝴蝶和蜻蜓,然后把它们按照要求制作成标本。标本制作得非常完整而美观。另一个学生则在山上找了很久,因为他不想去捕杀活的蝴蝶和蜻蜓,而要去找已经死去的蝴蝶或蜻蜓的躯体。结果他做的标本每个都不是很完整,自然美观效果也打了折扣。可是这两种做法哪一个更值得提倡?两个都是制作标本,在真这个层次上没有问题,而且第一个学生的标本明显要美于第二个学生的标本。问题出在“善”。因此,在知识学习及其应用过程中,教师时刻不要忘记,要随时点亮学生内心深处那盏叫做“善”的心灯。 2.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以实现知与行的合一 在德育理论当中,一般认为道德结构包括知、情、意和行四个部分。在由知到行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中介就是“意”,也就是意志坚定。那么,为什么说道德意志是实现由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变的重要中介? 在道德结构中,道德认知是人们对处理各种道德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理解和接受,它属于意识的范畴,在它转变为道德行为之前,不具备改变客观世界的力量;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的对道德现象和行为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也仅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而在道德行为的表现过程中,行为主体往往伴随着某种抉择。这种抉择就是从道德认知转向道德行为的中介,是在多种行为可能性之间根据一定的道德价值标准所做的自愿的选择。因此,“道德之付诸实践,要有主体的自由意志的努力,它体现了一种向往德性、履践美德的强烈意志倾向,而不同于单纯的认识和体验。”[20]可见,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经由道德意志而发生的行为,如果没有道德意志的作用,认知仅仅只是认知,认知和行为之间将永远存在脱节的问题。因此,黑格尔说:“理念的工作仅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则在于使得这世界应如此。”[21]没有意志,思想永远不可能变成现实,道德认知也永远不可能变成道德行为。所以,“德育的根本在于意志力的培养,在于使学生认同,形成一种责任、一种指向灵魂的‘善’,在道德行为中依据主观的道德法则拥有道德判断及道德选择的能力。”[22] 关于道德意志的培养问题,这里谈三点。第一,在平时的德育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知道的层面,而要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充分培育和激发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因此,在平时的德育过程中,充分培育和激发学生爱恨、好恶的道德情感,非常有利于道德意志的生成与发展。第二,在德育过程中,需要强化学生的道德法则意识。根据康德的理论,道德法则是适用于所有人的行为准则,而与之相对的,每个人又有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康德认为,只有当每个人的道德准则同时也能够成为道德法则的时候,个体才能够依此而行为。而道德法则的培养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道德认知基础,另一个是道德判断能力,认知是判断的基础,需要教会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判断是非、善恶、义利之别。第三,教师和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碰到挫折时,需要积极地鼓励和帮助他们以培养和发展起坚强的意志品质。另外,定期定时的体育锻炼也是培养和发展意志品质的有效方式。 3.在学校教育以及闲暇时间,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爱自然,培养一种天人合一、物与我同的伦理意识和审美意识 在学校德育和学科教学过程中,在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伦理意识和审美意识的培养融合到一起。另外,针对相关内容,可以设计一些主题活动,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让他们从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去参观山水优美的地方,去感受大自然的美,这种自然之美对人的美感熏陶是潜移默化的;也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周围的空气、水源、土地遭受到了哪些污染,这些污染对地区居民的生活、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书本问题无法比拟的开放性,在激活学生思维上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当然,这同时也可能给学生造成很多思维和情感上的困局与迷惑,而这恰恰就是锤炼学生“意志”和锻炼他们判断力的时候。当学生亲自去观察、欣赏、设计、研究、讨论、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时,他(她)所学到的绝对不会仅仅只是知识,而是整个人思维意识与品质、人性道德与伦理的提升,这样的人才具备超脱知识人的局限而走向德性人的基本素质和修养。而且只有在这种对实践性问题的观照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审美意识才能得到有效的培育与生成。张世英先生认为,“万物一体既是美,又是真,也是善:就一事物之真实面貌只有在万物一体之中,在无穷的普遍联系之中才能认识到而言,它是真;就当前在场的事物通过想象而显现未出场的东西从而使人玩味无穷而言,它是美;就万物一体使人有‘民胞物与’的责任感与同类感而言,它是善。万物一体集真、善、美三位于一体,人能体悟到万物一体,就能产生一种令人敬爱、仰慕的宏伟气魄和胸怀。”[23]这样,具备求真、向善、求美三者融合为一的德性人才能逐步从理想走入现实,社会也才能逐步从混沌走向澄明、从矛盾走向和谐、从功利走向关怀!论“道德人”及其培养_美丽中国论文
论“道德人”及其培养_美丽中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