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购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的扩张,对任何一个现代企业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资本扩张有多种形式,包括货币的再投入、借入资本等。但任何一个资本所有者要有效地实现资本的扩张,都必须考虑扩张行为所带来的成本问题。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一般都首先选择那些不需要新建厂房,不用更多地去购置设备,不必新追加更多的劳动力,资本的交易成本比较低,而资本所能够带来的技术含量比较高,附加值比较高,市场占有面比较大的方式。就是说,低成本、高质量地扩张,是资本最一般的要求。从世界各国已经走出的道路来看,要实现资本的低成本扩张,最通常的方式就是购并。
一、企业购并的理论
企业购并是一种通过资本形态的转化过程而实现的产权转让方式,并以控制目标企业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从19世纪末美国发生历史上第一次购并热潮以后,购并就成为西方企业在资本扩张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实际上,发生购并行为的动机是不一样的。从购并产生的情况来看,主要可分为如下一些类型:
1、购并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通过购并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途径有三个方面:
①形成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是通过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实现的。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提高利润。通过扩大规模效益,降低平均成本,包含了两个层次的意思:一是企业只有在一定的规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二是只有在一定的规模上才能使包括研究开发、行政管理、经营管理和财务方面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即创造1+1>2的效益。这里包括互补效益。 也有的经济学家不这样认为。纽博尔德在1970年调查发现,只有18%的公司承认其合并动机与规模经济相关。1980年,考林、卡宾和霍尔调查研究后认为,“很难从他们调查的公司看出合并的规模经济效益。”惠廷顿调查后竟发现获利能力与企业规模大小不相关。②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提高管理水平是企业实施购并的主要动力。当购并公司的管理优于目标公司时,实施购并之后就能提高目标公司的效率。有的人还认为,购并公司有多余的资源和能力投入到对目标公司的管理中。一是购并公司有剩余管理资源,可以通过购并实现对剩余资源的利用;二是目标公司的非效率管理可以通过外部管理的介入而得到改善。③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这种理论不是以传统的消费者和厂家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而是把交易作为经济分析的“细胞”,认为市场运行的复杂性往往会使交易付出高昂的成本(包括信息的获得、谈判、签约、监督等成本)。为了节约这些交易成本,可以采用新的交易形式——企业来代替市场交易。
2.购并是为了适应竞争的需要
从竞争的角度分析企业购并,我们可以发现,购并可以实现竞争优势的双向选择:一方面,购并企业为着竞争的优势,要选择目标企业;另一方面,目标企业为着竞争的优势,也要选择购并企业。购并的目的就在于推动和促进两个企业的优势互补,包括利用目标企业的潜在优势或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以达到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实现资本盈利的最大化。
这种为着适应竞争需要而进行的购并,是相当多企业行为的内在动机。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有的是为了获取企业的上市公司资格或者在资本市场上有融资能力实行购并;有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自身的资金优势、更好地运作资本实行购并;有的是为了利用目标企业的产品的品牌实行购并;有的是为了利用目标企业的技术或资金实力实行购并;……等等。
购并除了可以使两个企业能够实现互补的竞争优势之外,还可以通过联合的合力,创造出新的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1+1大于2 ”的效果。这种通过购并创造新的更大的竞争优势的作法,就是美国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合并的动机和效应。这是用购并实现竞争优势的双向选择最优目标。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7月, 多年来位居美国微机5 强之一的AST(虹志)并入资本190亿美元的韩国三星电子,成为其全资独立附属公司。AST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Tkim 谈到这次并购时说:“AST将成为三星集团制定开发和生产面向21世纪的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三星半导体、显示器和其它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使三星成为一个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厂商。”就是说,像这样具有长远目标战略而进行的强强组合将产生的优势,是以AST 全球著名品牌的效应及其分布全球的生产销售技术支持网络来充实三星电子的广阔的产品线,向全球市场提供全系列电脑技术解决方案。反过来,以三星电子为全面后援,AST 在全球著名品牌中的综合实力也将产生巨大飞跃。AST并入三星电子后, 研发能力将如虎添翼,三星电子的资源优势将以最快、最稳、最广泛的管理和物流形式体现在AST的运作之中。
企业购并是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通过购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本的低成本、高效率扩张,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特点。
二、企业购并的一般含义
人们通常所说的购并,是指将一个或多个独立企业并入另一个企业。其实,这并不是购并的本质。在购并中,一个企业消失了,或者一个企业成为了另一个企业的下属子公司,这都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经济学意义上的购并,是资本的购并。企业只是资本的载体,企业以何种形式出现,要为资本的权属关系所决定。所以,购并的意义不在于某个具体的企业如何,而在于资本的构成、资本的运行方式、资本所发生的质和量的变化。
企业的购并,本身也就是一种投资。企业的购并,说到底,就是要进行资本的扩张。世界上任何有影响的大企业、大公司都不是单纯依靠自身辛辛苦苦的积累和自身省吃俭用的再投入实现其规模经营的,大多借用了外在的力量,将别人已经形成的生产经营能力并入到自己的企业之中。1997年美国《幸福》杂志公布的“’96美国500 大名企”就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几家大公司的合并而使得其在排行榜上的位置显著上升。其中,沃尔特·迪斯尼接管大都会/ABC公司后,名次由第103名跃居第55名;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合并后,排名由第77位上升到第25位。通过这种排位,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实力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在市场占有份额中的地位增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已很难与资本的购并分开。
企业的购并,实际上是将分散的资本相对集中起来,使社会资源的配置不断优化,以提高生产经营的集约化程度。
资本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要想得到更快的增值,就必须通过购并使资本迅速走向聚集和集中。资本的聚集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宏观来看,通过购并实现资本的聚集,可以使某一产业或产品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使社会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也使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够尽快成熟起来。从微观来看,通过购并实现资本的聚集,进而使资本的规模扩大,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人们才可能在专门的劳动工具上进行改进,才可能专门对某项技术进行钻研,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地位。
三、企业购并要考虑的因素
企业购并是一种经济行为,对于企业来说,一定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此,企业的购并不能像中国现在某些官员要求企业单纯地为政府分担责任那样,由政府指定什么企业应当购并,由谁购并。
购并既然是一种经济行为,就一定有行为目的,而这种行为目的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否则,是不可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为着企业购并的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战略,必然要进行可行性论证。从已经走过购并的成功之路的企业的经验来看,需要考虑如下一些基本因素:
①分析双方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包括财务、资本运行情况、市场销售能力、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产品质量、产品销售量、技术潜力、人员素质……等等整个生产经营的状况。
②分析双方生产经营的相关性,尤其是在产品和技术上的内在联系、未来的发展潜力。
③分析双方可能的优势互补,购并方对被购并方的改造,确定其发展战略。
④购并是一种经济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为此,就要充分考虑购并成本,尤其是被购并企业的历史包袱的处理,包括债务的接收和人员的安置。
⑤考虑企业购并后的体制存在形式和运行机制。
四、企业购并形式
不想吃掉别人而单纯依靠自身的发展使资本扩张是不可能的。为此,许多国际性的大资本,总是千方百计地采用各种手段要吃掉小资本。所以,他们总是采取多种多样的企业购并形式。其中,最主要有5 种:①入股式。即被购并企业的债权债务比较简单,经过协商,被购并方将其净资产以股金的形式投入购并方,购并方不再承担其原有的债务。②承担债务式。即被购并方的企业债务过重,但产品有发展前途,购并方以承担该企业债务为条件接收其资产。③购买式。即根据购并前对资产的评估,剔除各种应付款后,其资产的剩余部分由购并方购买下来,同时承担其债权债务。④采取资本重组的方式,将某一企业的资产和另一企业的资产整体合并或将两个企业的资本折成股份合并,其中一个企业作为控股的母公司,另一个企业成为被控股的子公司之一。⑤由出资者授权,将某一企业的资本经营权委托给另一个企业,并由该企业派出人员对资本被授权企业的经营班子进行“人事参与”。
这后两种形式的合并,往往是出于同一出资者(如国家资本)的行为。出资者考虑到其中某一企业已经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需要通过这种资本的合并由另一个企业带动其发展。也有两个企业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本来都还不错,但合并起来会更好,这就是我们国家近来常说的所谓“强强联合”。
五、企业购并成本
企业购并一定要考虑购并成本。企业购并成本是指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实施购并所要花费的全部费用。有的称这种企业的购并费用为资本的交易费用。这个费用的形成,要考虑可评估的资产、购并双方对同一投资的机会成本的比较、购并双方对未来收益的预期、购并市场的供求状况和经营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其中,资产的评估是企业购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科学合理的资产评估,就不能确定购并对象的基本费用,不能获得购并对象的可靠依据,不能有效实施对购并企业的责任,不能使购并工作规范化。
企业的购并成本(资本的交易费用),有的是可见的,有的是不可见的。有形资产的评估、企业的债务、企业的人员负担、企业办社会的包袱……,等等,都是可见的,因而其成本费用也比较好确定。困难的是对于未来预期的收益、购并市场的供求状况和经营环境的变化,这一类不可见的因素,往往会使企业的购并成本发生误差,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资本盈利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企业的购并成本(资本的交易费用)低,是吸引众多大小投资者参与购并活动的重要条件。而我们现在企业购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交易费用太高。一些被购并方甚至为了转嫁债务、冗员或其它历史包袱等矛盾而造成资本交易费用过大,再加上政府不规范行为对企业造成的压力,本来应由政府承担的费用也转移到了购并企业身上,使得资本交易难度很大,购并方不仅处于十分尴尬的地步,有的打掉了牙还得吞到肚子里去,有的企业甚至会被高昂的交易费用拖垮。这就造成许多企业不能也不敢参与到企业购并活动中去。
资本交易价格与企业购并成本是紧密相关的。资本交易价格的确定,一般要经过“三步曲”:一是基本价格,即以资产评估确定的资产价值为基础而制定的最初交易价格,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底价”;二是浮动价格,即根据企业的资产情况、经营情况、发展情况、供求情况……确定的价格可波动范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谈判价格;三是购并价格,即通过购并双方的讨价还价或参与购买者的竞价后,购并双方共同确认接受的一个交易价格,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成交价格。这个交易价格的形成,就是企业购并的基本成本的确立。当然,还不能说企业所付出的这个购并成本就是资本成本。因为对于资本成本的计算,通常是按照购并中的最低可接受的报酬率来确定的。它的计算方法是债务成本与权益资本的加权平均值,以此得出购并对象现金流量的适当贴现率,就是购并者可接受的交易成本。
六、企业购并融资
企业购并往往会遇到很复杂的情况。比如,购并双方的资本结构有很大的差异,购并后的目的也不同,有的只是一种临时占有性的购并,在经过对被购并方的包装后可能进行再出售,有的则是为了长期持有,继续经营,……等等。这些情况,决定了企业在实施购并时,一定要考虑如何对被购并企业进行资金投入。
把购并看作是资本经营的一种形式,那么,大多数购并者不一定是自己有了足够的购并资本数额后才去实施企业购并行为的。实施购并的企业通常是在确定了所需要的购并资本以后才去筹集资金。对于在企业购并中的融资组合,企业通常要考虑风险与成本、经营规模、利息与偿债能力……,等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如下策略:一是周转速度快的短期资产由短期资金融通,周转速度慢的长期资产由长期资金融通;二是周转速度慢的长期资产的一部分由长期资金融通,其余周转速度慢的长期资产与周转速度快的短期资产均用短期资金进行流通;三是将部分周转快的短期资产用长期资金来融通。这三种策略中,正常的是第一种,需要冒较大风险而又可能取得较大收益的是第二种,第三种则无风险但收益低。采用什么样的购并融资策略,需要根据企业购并行为实施中的实际情况确定,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是最优组合就好。
企业购并融资的渠道可以由国家划拨、银行信贷、非银行金融机构筹资、企业相互投资或拆借……,等等;融资方式也可以是将被购并企业的全部资产投入到购并企业里的吸收直接投资,通过发行优先股、普通股、认股证或可转换证券等发行股票的方式融资,通过向各商业银行借入长期款项,以及商业信用、发行债券、租赁融资……,等等。
企业的购并融资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资本经营中的成本。企业所付出的资本成本,是依据购并投资回报收益而考虑的,也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拟定筹资方案、作出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比如,随着企业扩张的需求,筹资数量不断增加,资本成本也不断变化。当企业筹资数量超过一定限度,以致于资本的边际成本超过企业的随能力时,企业就不能再增加筹资数额。又如,企业可选择的借入资本的来源很多,但到底采取哪种来源,就必须首先考虑资本成本的高低。再如,不同的资本负债结构,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必须从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的角度考虑最优资本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