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奎县人民医院152100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病理分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2011年7月-2014年11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病理结果分为低级别组(Ⅰ~Ⅱ级)15例、中级别组(Ⅲ级)27例、高级别组(Ⅳ级)10例,分别行CT灌注扫描,比较各组肿瘤实质区及对侧正常脑组织区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渗透性(PS)及相对血流量(rBF)和相对血容量(rBV)。结果:肿瘤实质区BF、BV及PS值均明显高于对侧正常脑组织区(P<0.05);肿瘤实质区BF、BV及PS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大(P<0.05),而对侧正常脑组织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胶质瘤各组最大rBF及rBV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大(P<0.05),且低级别组最大rBF及rBV均<3,而中、高级别组均>3。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螺旋CT; 灌注成像; 脑胶质瘤; 病理分级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约占所有颅脑肿瘤的45%[1]。按照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2],可以分为4级,Ⅰ级为良性,Ⅱ级为低度恶性,Ⅲ级为中度恶性,Ⅳ级为高度恶性。其中,中高级别的胶质瘤占胶质瘤的77.5%,其恶性程度高,血管结构复杂且呈浸润性生长,手术时很难确定肿瘤界限,肿瘤切除不彻底,极易造成患者的复发。胶质瘤患者术前获得较为准确的肿瘤分级信息对手术方案的选择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3]。本文通过对52例不同分级的脑胶质瘤患者术前头颅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进行比较,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4年11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2例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肺、肝、肾等功能障碍及碘过敏现象。其中男31例,女21例,平均年龄(44.52±7.64)岁。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前进行头颅CT灌注成像,术后进行病理分级。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低级别组(Ⅰ~Ⅱ级)15例、中级别组(Ⅲ级)27例、高级别组(Ⅳ级)10例。
1.2 方法
采用德国生产的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机,患者去除头部金属饰物后取仰卧位,首先进行常规颅脑扫描,以确定病变范围,然后进行CT灌注扫描。经肘静脉采用高压注射器以4.5 ml/s的速率注射60~80 ml碘海醇(扬子江药业公司生产),延迟5 s后,连续动态扫描40 s。扫描参数:管电压80 kV,管电流240 mA,层厚5 mm。将所有CT数据传输至SIEMENS处理工作站,采用syngo Neuro软件进行分析。设定适当的域值以消除颅骨、脑脊液等的影响,选取肿瘤的瘤体实质区和对侧正常脑组织区分别划定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ROI应避开大血管、囊变及坏死组织,且与组织器官有一定的距离,避免容积效应对结果产生影响,记录每个ROI的参数值,包括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表面渗透性(permeability,PS)等。并计算相对血流量(relative blood flow,rBF)和相对血容量(relative blood volume,rBV),即肿瘤实质区BF、BV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应参数的比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肿瘤实质区与对侧正常脑组织区参数比较t检验;低、中、高级别组参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瘤实质区与对侧正常脑组织区参数比较
肿瘤实质区BF、BV和PS值均明显高于对侧正常脑组织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各级别组肿瘤实质区及对侧正常脑组织区BF、BV、PS的比较
各级别组肿瘤实质区BF、BV及P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肿瘤分级的增高而增加;而对侧正常脑组织区BF、BV及P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脑胶质瘤不同级别组最大rBF及rBV比较
低级别组最大rBF及rBV均<3,而中高级别组均>3。脑胶质瘤各组最大rBF及rBV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胶质瘤具有浸润生长的特点,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界限不明显,手术时往往因切除不彻底而极易导致复发[4-5]。术前准确的肿瘤分级信息对胶质瘤手术方案的确定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6]。低级别脑胶质瘤生存率较高,而中、高级别的脑胶质瘤因肿瘤组织生长迅速、恶性程度高,往往预后不佳。CT是脑胶质瘤常用的检测方法,常规CT可以从形态学角度对肿瘤进行判断,但对肿瘤组织病理分级方面的应用价值有限,而多层螺旋灌注成像理论是基于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及中心溶积定律[7-8]。注入对比剂得到动脉和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根据TDC利用数学模型可以计算出BF、BV、PS等参数,从而判断组织器官的灌注状况[9]。
本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实质区BF、BV和PS值均明显高于对侧正常脑组织区(P<0.05);肿瘤实质区BF、BV及PS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大(P<0.05),而对侧正常脑组织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由于不同病理分级的肿瘤实质区血管分布情况及血脑屏障破坏程度不同,进行CT灌注成像时,血流灌注情况存在差异,各参数亦存在着差异。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的基础,脑胶质瘤病理级别越高,新生血管可能越丰富,成像时血流越丰富,参数变化越明显[6]。本研究还发现,脑胶质瘤各组最大rBF及rBV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大(P<0.05),且低级别组最大rBF及rBV均<3,而中、高级别组均>3,故可以针对这一参数初步区分低级别与中、高级别脑胶质瘤。
综上所述,脑胶质瘤病理级别越高,CT灌注成像参数升高越明显,且低级别组最大rBF及rBV往往<3,而中、高级别组>3,故可以根据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在术前初步判断脑胶质瘤的病理级别,以指导手术方案的确定和判断预后。
参考文献
[1]许乃滔,王志策.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中的价值及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2):1708-1710.
[2] Louis D N,Ohgaki H,Wiestler O D,et al.The 2007 WH0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Acta Neuropathol,2007,114(2):97-109.
[3]杨学军.脑胶质瘤外科手术的进步[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12(6):635-637.
[4]王毅,王健,巫北海,等.大鼠C6脑胶质瘤CT灌注成像及其与MVD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3):448-451.
[5]安冬会,赵荣,史斌.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学,2013,19(2):166-168.
[6]杜成立,梁新强,梁亮,等.128层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广西医学,2015,37(1):31-33.
[7]卢星如,王刚,郭顺林,等.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2):41-43.
[8]刘建,刘进康,夏字,等.肺内单发肿块CT灌注成像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92-95.
[9] Goh V,Halligan S,Gharpuray A,et al.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tumor vascular parameters by using perfusion CT:influence of tumor region of interest[J].Radiology,2008,247(3):726-732.
论文作者:郝文博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4
标签:肿瘤论文; 胶质瘤论文; 病理论文; 级别论文; 组织论文; 实质论文; 参数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