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本文构建的中国理论社会学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学论文,中国论文,体系论文,理论论文,孙本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说费孝通的主要贡献在重建中国社会学的话,那么,孙本文无疑是旧中国社会学的主要开创者。三四十年代孙氏社会学研究成果丰硕,1945年前,共出版普通社会学著作25种。尤其是1935年出版的《社会学原理》集欧美各家之长,引据本国资料,在同类著作中脱颖而出,奠定了他在中国社会学界的显赫地位,使他成为理论社会学领域无可争议的权威。
一
孙本文理论社会学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从文化学派到心理学派最后形成系统学派的过程。其早期社会学思想,文化学因素占很大比重,他本人自认是中国重视文化研究之社会学者第一人,以为社会学应以研究文化为主,研究社会现象若不作历史的文化的探讨,必流于主观臆断;“非将文化分析明白,社会现象中之其余心理、生物、自然环境等种种要素,皆无从确切之解释,而社会现象即无从得完全之了解,社会问题,亦无从得圆满之解决”(注: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下册,第244页,胜利出版公司1948年版。)。因为:
(一)文化为社会成立的基本要素。“文化者,人类心力所造作以调适于环境之产物也”(注:孙本文:《社会学原理序》,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是:“文化为人类社会普遍的要素,无文化即无社会。人类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文化,故文化为人类的特产,亦即为人类所不可或离的要素。自衣食住行用玩以及待人接物婚嫁丧葬等活动,莫不要受文化的支配。换言之,此等活动即文化的活动;除去文化,即无活动”(注:孙本文:《社会学原理》第297页。)。 从这种观点出发,孙本文对社会的其他因素,虽有论述,但多取否定态度。“地境要素与生物要素”,对于人类社会,“仅为消极之限制”,而且“即此消极之限制,亦因文化进步而日减”(注:孙本文:《社会学原理序》,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对于文化与生物因素之关系,孙本文先后发表《文化与优生学》、《再论文化与优生学》等文,对潘光旦强调遗传因素,提倡优生的观点,提出疑义,引发了一场中国社会学史上“机会难得”的论争。
(二)社会变迁,即文化的变迁。他说:“社会变迁,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现象的变迁”。社会现象变迁包括人口变迁与文化变迁,而人口变迁如生老病死之类,虽属生物范围,而其所受文化影响极大,已非纯粹生物现象。“所以亦可说,社会变迁,似是文化变迁而已”(注:孙本文:《社会学原理》第545页。)。
(三)社会问题的发生也在文化。孙氏认为社会问题之所以发生,在于社会态度的转变;而社会态度之转变,则由于新文化之传入,并采用乌克朋的“文化失调”论解释社会问题之产生;文化各部分变迁速度有快有慢,久而久之,发生错位,于是出现社会问题。
二
孙本文重视文化因素,“同时也重视心理因素”,他本人就不承认是文化学派,事实上他在建构其社会学理论体系时,侧重于心理学派。孙氏心理社会学理论主要点有:
(一)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孙氏认为:“社会是由人结合而成,人是从行为上表现其特质。人无行为,社会即无存在。所以社会行为乃社会成立的基因。可见从本质上讲,社会只是人与人的活动——人与人的行为;仅就这‘行为’的观点说,竟可把‘社会’看作‘心理’的现象”(注: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下册,第242 页,胜利出版公司1948年版。)。其实,早在写作《社会学ABC》时, 孙本文便已提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社会学原理》也以研究社会行为作为出发点;《社会学体系发凡》一文更是力图建构一个以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他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即社会中的个人行为,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对社会的影响。而“社会行为”这一概念,则“显然富有心理学的意味”(注: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下册,第242页,胜利出版公司1948年版。)。因此,孙本文的社会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心理学派的社会学,是心理社会学。纵观其理论社会学演变轨迹,孙氏早期侧重文化学派的理论,30年代中期以后转重心理学派。
(二)重视态度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孙氏认为,社会问题常起于社会态度的转变,他在《何谓社会问题》一文甚至说:“社会问题的产生,其关键在社会态度。换言之,即使社会状况如何不良,社会制度如何不适用,如其社会上多数人不注意,不领会,不承认,则社会亦无问题。所以可说:社会问题的有无,须视社会上多数人态度为转移”(注: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下册,第242页,胜利出版公司1948 年版。)。孙氏此论,尽管不乏其合理性,但是不能不说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同年出版的《社会问题》进一步论说:态度之转变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社会学原理》则详细地分析了态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社会上种种现象皆与态度密切相关,态度与问题论趋于完备。
(三)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孙氏积20余年之成果,综合各家各派学说,列举58位社会学者的贡献,搜集古今中外各种资料,写成《社会心理学》一书,为我国当时同类著作中最有价值之一种。孙氏在其《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对此书内容和“社会心理学”在理论社会学之地位作了概括:“著者视‘社会心理学’为社会学中一基本部门。其性质的重要实在他种部门之上。此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已可见到。此书表明,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中个人的行为;一方面研究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一方面研究社会所受个人的影响。而社会中个人的行为,乃属于社会行为的范畴,故社会心理学自应为社会学的一个部门”(注: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下册,第242—243页,胜利出版公司1948年版。)。
三
孙本文自认既非文化学派,也非心理学派,而“属于综合派之林(注: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下册,第242页, 胜利出版公司1948年版。)”。他在《社会学ABC》和《中国文化研究刍议》中, 均强调文化与心理均为影响社会行为的根本要素,两者并重;而《社会学原理》“则全书注重文化与态度之讨论”(注: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下册,第261页,胜利出版公司1948年版。)。实际上, 他“重视文化,同时也重视心理因素,而且亦不蔑视其他如地境及生物因素”(注: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下册,第246页, 胜利出版公司1948年版。)。综合学派或称之系统学派“代表一种综合的趋向。其要点在于认识社会的整体性及其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并欲确立社会学的体系”(注:孙本文:《社会学的基本观点》,《社会学刊》,1945年,卷1,第3期。)。孙本文氏以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ABC》到《社会学原理》,最后到《社会学体系发凡》,建构成完整的系统社会学体系。
孙氏系统社会学基本观点有四:(一)“社会整体的观点——把社会作整个的而非部分的”,研究任何社会现象或问题,从整个社会观察;(二)“社会结合的观点——把社会看作人与人的结合”,研究任何社会现象或问题,注重人与人间的关系和行为;(三)“社会有机的观点——这是表明:个人与社会成为有机的关系”;(四)“社会演进的观点——这是表明:社会的本质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动的;不仅是变动的,而且是向前演进的”(注: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下册,第295页,胜利出版公司1948年版。)。
按此观点,孙本文建构起一个庞大的社会学体系,这个体系源于社会行为体系。他将社会行为分为基本的和复合的两大块。所谓基本的社会行为,即人与人之间性质最简单的社会行为,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个人与团体及团体间四种交互行为,个人与个人联合的、团体与团体联合的两种集体行为。复合的社会行为即人与人之间性质复杂的社会行为,包括继续的和非继续的两种团体行为,分立的和联合的两种社区行为。
依据这个体系,孙本文认为“社会行为本身所应研究的问题有五,根据这五个问题再演绎而成社会学的整个体系”。其框架如下:(一)社会行为形成的因素,包括地境因素(气候、地形、地位),生物因素(生存需要、生理特点),心理因素(静态的、动态的),文化因素(物质的、非物质的);(二)社会行为表现的过程(接近的和远离的);(三)社会行为表现的机构,包括基本的社会机构(行为规则)和复合的社会机构(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四)社会行为表现的功能(社会控制的方法、方式,领导人的控制);(五)社会变迁的内容、方式、原因和方向(社会变迁、社会演进、社会进步)。
最终,在《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孙氏系统提出了建设中国理论社会学的方案:
(一)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史料。1.关于社会学说者。凡古人对社会生活或社会问题的各种思想,均应加以搜集与整理,依历代顺序,编成有系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2.关于社会理想者。古今贤哲所发表有关社会组织及社会生活的各种思想与计划,亦应加以搜集与整理,编成一部中国社会理想史。3.关于社会制度者。历代社会制度的性质、功能、状况与变迁,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均应加以分析,以期编成各种社会制度史。4.关于社会运动者。历代社会运动的性质、起源、范围及其对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等,均加以分析与整理,以期编成一种中国社会运动史。5.关于一般社会行为者。历代伟人哲士所发表的嘉言懿行有足供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的参考与印证者,可加以搜集,编成社会资料类书。
(二)实地研究中国社会的特性。除整理历史材料以供研究我国社会的特性外,尚应从多方面对现实社会作详尽精确的调查与研究,藉以彻底了解我国社会的本质。故今后应就各地重要区域,从事于有计划的都市与农村调查,编成各种调查研究报告,以供各方参考。
(三)系统编辑社会学基本用书。我国社会学虽已有40余年的历史,但有关社会学理论与应用方面比较充实而完善的书籍,尚属无多。且有若干部门尚无一足供大学教本之用者,有的除少数译本外,尚无国人自著适当的参考用书,故编著基本用书,实为急要之图。
孙本文氏从研究历史资料、考察现实社会、编辑社会学基本用书三方面推进理论社会学中国化的思路无疑值得肯定。但他总结的“我们希望能充分搜集并整理本国固有的社会资料,再根据欧美社会学家精审的理论创建一种完全中国化的社会学体系”的设想,显然带有“用西洋传来的科学方法和已有的社会学理论去观察与分析中国现实的”(注:费孝通:《中国社会学的成长》,《社会学研究》,1984年第7期。 )旧模式。
收稿日期:1998-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