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工资变化警醒中国制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企论文,中国制造论文,工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多年过去了,在华外企的工资水平有了明显上升。尤其在大城市,这种上升更加引人注目。外企持续上升的工资水平不仅拉动了中国整体工资水平上升,而且逐渐缩小了与国际工资水平的差距。了解外企工资水平的变化及因此导致的行为变化,有助于中国本土企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适时调整。
外资企业的薪酬体系
外资企业的工资制度是一种细分为外在工资体系和内在工资体系的制度。
外在工资通常分为直接工资、间接工资和非财务性工资。直接工资的内容有基本工资、加班及假日津贴、绩效奖金、利润分享等;间接工资的内容有保健计划、非工作时间之给付、服务及额外津贴等;非财务性工资的内容甚至包括较喜欢的办公室装潢、较宽裕的午餐时间、特定的停车位、较喜欢的工作安排、业务用名片及动听的头衔等。
内在工资包括参与决策、担负较大的责任、个人成长机会、较大的工作自由及自由裁定权、较有趣的工作、活动的多元化等内容。
本文在此主要研究外在工资中的直接工资部分。
外企与本土企业的薪增比较
外资企业的工资一直高于内资企业,这是外企进入中国以后在薪酬方面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外资企业来说,实施本土化战略,聘用越来越多的中国雇员无疑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道路。这不仅因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水平低于世界劳动力市场,还因为本土的工作人员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国的市场行情,有利于外资企业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因此,高工资是外企本土化战略实施的利器,近年来外资企业中的中国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一直处于增长中。(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几点:
1.外企的平均工资从起步之初就明显高于本土企业
2.外企的平均工资增长速度慢于本土企业
这种变化使得中国本土企业平均工资和外企平均工资的差额越来越小。1992年中国本土企业平均工资和外企平均工资差额为1636元,差额率达到最高峰60.3%。此后不断波动,1997年差额又创新高,达到3891元,差额率达到60.1%。此后差距逐渐缩小,2003年和2004年的差额率分别只有38%和27.5%。
3.外企平均工资拉动了本土企业工资的上扬
我们不难推断:外企对中国雇员工资水平的确定,应该是参考了国际水平和中国本土企业的工资水平。这种外企工资的示范效应影响了本土企业,外企平均工资的上扬可以看作是拉动中国本土企业平均工资上扬的重要因素之一。两者间的差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缩小。这意味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整体提升与国际市场的逐渐接轨。
在华外企与亚洲薪酬之比
持续多年的平均工资上涨,目前在华外企的工资水平在亚洲处于什么地位呢?(见图1)
图1是NIKKEI RESEARCH公司在2005年5月份调查的有关在亚洲各个国家(地区)投资的日本公司平均工资(不包括在日本的企业)。以生产工人平均工资比较看,韩国最高,为22396美元,中国不到2000美元,相当于韩国1/11的水平和泰国生产工人平均工资70%的水平。从管理者平均工资比较看,香港最高,为41725美元,中国内地是8653美元,相当于香港1/5的水平、韩国1/4的水平和泰国管理者平均工资60%的水平。
在华外企蓝领与全球薪酬之比
如果说图1反映的只是日本NIKKEI RESEARCH公司调查的亚洲的情况,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表2进一步对比各国GDP和生产工人每小时的平均工资。
表2:04年各国GDP和生产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
单位:美元(人均GDP)、美元/小时(生产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
国家 生产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包括福利) 人均GDP
中国
0.8 1461
美国
21.8641975
德国
30.6033785
韩国
9.99 16492
日本
20.6836598
马来西亚
2.09 5110
泰国
1.96 2562
资料来源: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www.bcg.com):生产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 世界银行www.worldbank.org:人均GDP
从表2可以得出,中国从事生产部门的生产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是0.8美元,相当于韩国的1/13,日本和美国的1/26、1/27水平。相当马来西亚38%和泰国41%的水平。从人均GDP比较看,中国相当于韩国的1/11、日本的1/25、美国的1/30和马来西亚的1/3。
可见中国生产工人的绝对工资虽然很低,但与人均GDP联系起来看,与各国的相对差距并不太大。
在华外企主管与亚洲薪酬之比
仅仅对比普通雇员的薪酬而不考虑管理者的薪酬,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因为管理者的薪酬是外企成本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国普通劳动力过剩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高素质人才相对不足,因此在华外企管理人员无论是起薪还是薪酬增长速度,都要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而更接近于甚至超过亚洲同行。
表3:1999~2000年各国管理者工资比较 单位:美元
中国菲律宾泰国韩国
人均GDP840 1049 19219628
CEO343805374850255
102347
人力资源总监
236401870832936
45816
生产主管
223922151627450
47529
销售总监
218641771231193
44093
工厂经理
167861474819122
36375
销售经理
182881330816824
31258
资料来源:www.Asiaweek.com
由表3可见,2000年ASIAWEEK实行的调查中,菲律宾的人均GDP大于中国人均GDP的20%,但其中层管理者的工资却少于中国。而泰国的人均GDP是中国人均GDP的两倍,可是中国中层管理者的工资已相当于泰国中层管理者的70%~90%。韩国人均GDP是中国人均GDP的11倍,但是中国中层管理者的工资水平达到韩国中层管理者工资水平的一半。这意味着在亚洲国家中,中国中层管理者的工资水平已经处于较高位置。
在华外企薪酬与劳动生产率之比
在比较各国平均工资水平时,如果仅仅进行绝对额的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必须要清楚认识到,在世界市场上劳动力具有竞争优势,不只是表现在数量和价格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下面我们通过表4来进行比较。
表4:全员劳动生产率(Gross Productivity) (美元/人)(USD/person)
19901999200020012002
世界 873810598
10713
10447
10669
中国 528 1320142815401646
印度尼西亚
14621434150413851660
日本 47610
65694
69794
61266
58716
韩国 12867
17184
19209
17574
19399
菲律宾
18052425235021662280
泰国 26923365333231103387
越南 193 721 771 795 839
美国 45762
64494
67296
68296
69997
德国 41930
51535
45719
45203
48257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注:为GDP除以劳动力总数。
根据表4提供的数据计算,2002年中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约为日本的1/36、美国的1/43、德国的1/29、韩国的1/12、泰国的1/2和菲律宾的72%。结合我们在表2中的分析:中国生产部门的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是0.8美元,相当于韩国的1/13,日本的1/26、美国的1/27的水平,相当于马来西亚38%和泰国41%的水平。根据表2、表4数据计算可做出表5。
表5:生产工人平均工资与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国别 年份 生产工人每小时相当于中 年份 全员劳动生产率 相当于中
平均工资(美元) 国(倍)(美元/人)国(倍)
中国 2004 0.8 2002 1646
日本 2004 20.68
25.852002 5871625.67
美国 2004 21.86
27.322002 6999742.52
德国 2004 30.60
38.252002 4825729.31
韩国 2004 9.99
12.482002 1939911.78
泰国 2044 1.96
2.45 2002 3387 2.05
资料来源:根据表2、表4数据制作。
从表5可以看出,表中所列各国与中国相比,虽然工资水平高,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也高。日本、韩国、泰国与中国相比,三国的平均工资倍数与劳动生产率的倍数与中国大体相当,这意味着中国在这方面已没有什么相对优势。美国生产工人的平均工资相当于中国的27.32倍,而劳动生产率相当于中国的42.52倍。这意味着高工资的美国生产工人比低工资的中国工人更有竞争优势。而德国生产工人的平均工资相当于中国的38.25倍,劳动生产率却只相当于中国的29.31倍,因此中国与其相比,尚有竞争力的相对优势。
各国与中国相比,虽然工资水平高,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也高。
结论: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产业转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中国目前仍然具有生产工人平均工资的绝对优势,但管理者工资的优势已不明显。
2.持续多年的工资上扬,使中国工资水平已开始接近国际水平相近的国家,而劳动生产率并未同步提高,这就削弱了原来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国的相对优势有下降的趋势。中国必须在工资上扬的同时保持劳动生产率的同步上升。中国如果不能保持劳动生产率的相应提高,则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外资的优势将逐渐丧失,越来越多的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企将选择拥有更廉价劳动力的国家进行投资。这对于中国经济的进步,对于国家将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将是十分不利的。
3.对于中国来说,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该逐渐转移重心,把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移到技术及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而且要尽量缩短这一转型期的周期。建立属于中国本国的重点经济产业,使之能与外国企业抗衡,这样才能稳住本国的经济和市场,这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挑战,当然同时也是历史潮流的一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