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投资误差与国有企业亏损增长_投资论文

国有企业投资误差与国有企业亏损增长_投资论文

国有企业投资失误与国有企业亏损面增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企业论文,亏损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较大规模的国有企业亏损是个老问题,人们已经从许多方面探讨过这个课题。其中最令人信服的两个原因是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沉重和国有企业的体制不顺。我们认为,国有企业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与非国有企业进行竞争是不公平的;国有企业受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较硬、活力不强,而非国有企业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营,活力强、效率高,这也是不平等的。政府应当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帮助企业卸包袱,消除政策和体制上的双重不公平,使国有企业能够轻装上阵,真正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除了历史包袱沉重和体制不顺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有企业投资失误。从国有企业亏损的现实状况来看,不仅一些在旧体制下诞生的国有老企业亏损,而且一些在新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新国有企业也出现亏损。因此,仅仅用历史包袱沉重和体制不顺这两个老原因已不能完全解释国有企业亏损问题。大家知道,投资是企业生产和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没有投资和追加投资,企业的生产和再生产就会停止。正因为如此,所以企业投资失误,一开始就决定了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失败从而必然导致亏损的结果。这并不依旧体制和新体制为转移,新体制下的投资失误同样也可以带来企业的亏损。目前,国有企业投资失误主要表现在下述五个方面。

一、在未搞清楚市场需求状况的条件下盲目投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有没有销路是决定一个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商品能不能在市场上实现,能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是企业的“惊险一跳”,如果这一跳不成功,摔坏的不一定是商品,但肯定是企业。就是说,如果商品没有市场,造成产品积压,所投资金周转不回来,达到一定程度后,企业亏损在所难免。一些国有企业恰恰就在此出了问题,他们并未对投资的市场需求作任何可行性的分析,就盲目上马,结果投资一开始就孕藏着亏损的结果。

还有的国有企业则是另一种情况。这些企业虽然搞清楚了市场上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但对自身却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从自身的现实条件出发去投资,选择的目标市场恰恰不是自己的强点反而是自己的弱点。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客观上存在市场需求,但往往或因成本过高使利润吞蚀殆尽,甚至陷于亏损境地,或因技术不过硬、质量欠缺而重新丧失市场。无论上面哪一种情况的亏损,都是由于企业在投资时目标市场选择失误造成的。

二、在自有资本严重不足的条件下扩张投资

从投资行为的产权界定来看,任何投资主体的投资都必须以一定比例的自有资本为前提。也就是说,一定比例的自有资本,是投资者能否投资的硬约束条件。如果投资主体的自有资本比例达不到要求,其投资行为必然是投资权益受损,即亏损。虽然在信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资金的来源渠道拓宽了,但是并不能改变投资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自有资本的这条规则。信用的发展,不能取代一定比例自有资本对投资行为的约束。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举债和募股虽然是筹集资金的两个重要渠道,但其性质却是完全不同的。募股方式所募股本作为所有者权益可以认为是自有资本。举债虽然能够扩大企业可支配资金的范围,但债务不是资本,债务增加,表现为企业资产负债率提高,还本付息压力增大。

因此,一定比例的自有资本应该是投资者的硬约束条件。但是不少国有企业忽视了这一点,将银行举贷当成了自己投资资金的主要途径。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几乎完全是靠银行贷款支撑起来的,有些甚至靠玩“空手道”起家,自有资本很少,甚至是零。这些企业一开始就陷入沉重的债务之中,经常出现利润不足以还息的情况。

国有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不仅容易导致微观层次上的企业亏损,还容易导致宏观层次上的信用扩张,潜伏通货膨胀的危险。这是因为,企业凭少量的自有资本先期投资,盖厂房、铺摊子,形成“半拉子工程”或“钓鱼工程”。如果不追加投资,则造成先期投资的浪费。为了避免浪费,企业通过倒逼机制,倒逼商业银行被迫发放贷款,商业银行则倒逼中央银行扩大信用规模,造成宏观信用扩张,推动通货膨胀。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倒逼机制与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到位有很强的相关性。

三、在不符合规模经济要求的条件下强行扩张投资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机制与社会平均成本机制的作用,任何投资都会受到规模要求的约束。也就是说,从投资的规模来看,一定的规模最低限要求,已成为企业盈利的界定线。只有当投资规模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时,企业才能盈利。

企业投资行为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只有有利于利润增长的投资规模才是合理的。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必须遵循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和适度规模下的规模收益不变这两条经济学理性原则。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投资行为应当受这两条经济规律的限制,投资偏离了这两条规律,便会出现规模不经济。从微观上来讲的规模不经济也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规模太小,一种是规模太大。无论太小还是太大,都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达不到利润最大化的优化目标。

因此,国有企业投资也应该遵循规模经济的要求。但是,我国国有企业恰恰在投资行为上违背了这种要求。从我国国有企业来看,规模不经济主要不是表现为太大,而是表现为太小。拿汽车工业来说,1995年我国有120多家整车生产厂家,年产143.5万辆汽车,还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年产量。据行家分析,汽车工业属于规模经济较为明显的产业,国际公认的最低规模是年产50万辆,但我国1995年年产超过10万辆的仅有5家企业。再拿彩电行业来看,80年代初,我国曾引进了100多条彩电生产线,但到1995年,我国最大的彩电生产厂家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年产量也不过305万台,不及400万台的规模经济要求。我国企业规模太小的现状可见一斑。由于投资规模太小,达不到规模收益不变的适度规模经济要求,同时由于同一行业内存在较多小规模的企业,竞争十分激烈,造成大批企业亏损。

四、盲目的多元化投资冲动极为强烈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一个企业同时进入多种产业,生产和经营多种产品的情况是常见的,这对于企业分散生产和经营风险、利用多种获利机会增强获利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从企业投资战略上说,这被称为企业的多元化或多角化投资战略。但是,多元化投资战略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导致投资失误,从而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我国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失误,可以说,盲目的多元化投资冲动极为强烈。从现实状况来看,国有企业在运用多元化投资战略时,大部分犯的错误是不能很好地处理主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结果是不仅没有分散风险、增加所得,反因其他产业的过度进入而影响主业的发展,使其他产业和主业的经营都不成功而出现全面亏损。

国有企业主业和其他产业的配置失衡,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第一,在主业并未在竞争中确定优势,或者说还未达到利益最大化的条件下,过多地向多元化发展;第二,目标市场定位失误,选择进入的其他产业不是自己占优势的产业,,也不是与自己的主业具有相关性的产业,对经营领域不熟悉导致经营失败并波及主业的发展;第三,产业进入过多,投资过分分散,导致规模不经济,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上述这种盲目的多元化,导致了国有企业的严重亏损。

五、在未对宏观经济走势作出科学判断的条件下扩张投资

作为宏观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是在宏观经济整体走势的大背景下实施自己的投资战略的,宏观经济走势对企业运营状况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企业的投资行为不可不充分考虑宏观经济走势状况。但是,有些国有企业在投资之时,却忽视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或者虽然考虑宏观走势的影响,但失之判断有误。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投资行为,必然导致投资失误、经济亏损。

从客观上讲,经济发展是周期性的,扩张与收缩交替进行,政府的作用就是采取必要的宏观经济政策轧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经济过热时,政府采取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抑制经济的过快成长;在经济过冷时,政府则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的繁荣。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实际上就是对政府将要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测。如果企业的这种预期是理性的,企业的投资决策便可以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则反。比如,最近几年经济不景气是此前经济过热之后的必然。但是有的企业并不注意对这种宏观经济走势的分析预测,盲目加大投资力度,结果便是在接下来的萧条期,产品大量积压,所投资金被占用,资金周转受阻,企业困难重重,经营亏损。

总之,国有企业投资失误的非体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上各种并不能涵盖其方方面面,而只是就其最主要者而言。当然,还需要指出的是,上面所谈国有企业亏损的各种投资失误原因并不仅仅解释国有企业的亏损,对其他类型企业也同样具有解释力。

弄清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矫正国有企业错误的投资行为,需要企业和政府双方面都做出努力。

首先,建立市场分析报告制度。企业应尽快转变只顾生产不顾经营的观念,研究市场状况,了解市场行情,根据市场实施投资行为,目标市场的选择应是切实可行的。政府则应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完备的市场分析报告制度。没有完备的现实可行的市场分析报告,工商管理部门不予进行工商登记,不核发法人执照或营业执照;需经政府部门审批的投资项目,若企业不能提供完备的市场分析报告,不予审批;市场分析报告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情况如何,列入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年度考核范围,可以考虑与一年一度的财政物价税收大检查一并进行。

其次,建立资本金制度,严格贷款条件。企业借款应当充分估计自己的偿债能力,商业银行应严格贷款条件,充分估计贷款的安全性,根据投资项目建设进度和资本金到位情况发放贷款。政府则应推动实施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规定资本金占投资总额的最低比例,控制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最高限额,不允许突破。企业则严格遵守政府规定的资本金制度。令人高兴的是,最近国务院已发出通知,要求对各种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投资项目必须首先落实资本金才能进行建设。但应切实使这项决定能够得到贯彻和落实,为全面实施资本金制度积累宝贵的经验和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按规模经济要求审批投资。从宏观上来讲,政府应继续加大国有经济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的力度。为此,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会同科研机关和大专院校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理论研究和对策探讨,争取尽快明确哪些产业国有经济应该也能够大量进入,哪些产业国有经济不应占据主体地位,已经误入的怎样退出等资产重组事宜,缩小国有经济的战线,突出支柱和主导产业,以便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快组织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的步伐,规范国有授权投资机构的改革试点,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协调各经济管理部门及中央和地方的利益,为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所需要的资产重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改变国有企业布点散乱的格局,走上适度规模下的规模经济收益不变的轨道。对于新开办企业,若其可行性报告中的投资规模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审批部门可以不予审批,工商部门可不予登记。

第四,在采取多元化投资战略时,平衡主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这包括多元化投资的时机选择和多元化投资方向的选择。一般来讲,企业在初建时期不宜投资多元,进入产业不宜过多,只有当主业的发展程度已经较高时,再进入其他产业,才有利于企业利润的增长。怎样才算某一产业的发展程度已经较高或者较为成熟了呢?这可以从市场饱和量、产品开发程度、该企业在该产业同类企业中的水平估计出来。如果该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基本饱和、产品开发程度已较高,该企业在该产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各项经济指标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就说明该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程度已较高,这时方可选择投资于其他产业。要进入的产业也存在一个选择问题。一般来讲,在主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进入的产业应当与主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或者是产业链中的上游产品与下游产品的关系,或者是横向上的分工协作关系。选择投资这类产业的优越性在于变原来的企业外部的市场交易为企业内部的计划协调,从而降低市场风险和减少市场交易成本。国家应该根据产业政策对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提出指导性意见,包括何时多元化,也包括何种多元化。

第五,建立宏观经济预警和分析报告制度。虽然近几年,我国一些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科研机关及大专院校已经开始注重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分析和预测,有关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蓝皮书”、“白皮书”、“黄皮书”等等陆续出现,但侧重回顾的多,偏重预测的少,且信息的传递慢、耗时长、幅度窄。虽然国家统计局已形成发布国民经济月度、季度、年度经济运行状况分析报告惯例,但毕竟势单力薄,难免有失偏颇。更为严重的是企业领导人往往忙于本企业的具体事务,不注重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分析,而没有企业的参与,就没有完整的多层次的宏观经济预测和分析制度。建议政府推动宏观经济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尽快建成中国的经济信息高速公路,同时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对宏观经济的预警检测,并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及时传播扩散;企业在投资决策时要注意政府及各种媒体的信息发布,条件好的企业应建立自己的宏观经济走势分析队伍,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减少甚至避免因对宏观经济的走势不清而带来的投资失误。

总之,纠正投资失误是为了避免企业亏损。国有企业亏损有体制原因,也有投资行为失误原因,导致投资失误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从总体上搞好国有经济需要加大国有经济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力度,同时也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纠正国有企业的投资失误。

标签:;  ;  ;  ;  ;  ;  ;  ;  ;  

国有企业投资误差与国有企业亏损增长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