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08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转型的重要基础,而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转型的重要启程点。文章以深圳市龙岗区为研究对象,对其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现状;策略
海绵城市即城市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可以做到吸水、蓄水、净水,当需要时,可以“释放”蓄存的水,并可以高效利用。建设规划海绵城市,可以促使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当遇到自然灾害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根据相关要求,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发挥海绵城市的作用,推动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海绵城市简介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海绵城市建设遵循源头控制、生态治理的原则,将原来的“快排”转向“渗、滞、蓄、用、排”,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加强规划建设管控,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采取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使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水系等具备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使市民切实感受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实效。
二、区域概况及特点
(一)区域概况
龙岗区在水系上地处龙岗河流域、深圳河支流布吉河流域上游和观澜河支流君子布河、山厦河、鹅公岭河和岗头河流域。其中,龙岗河是东江二级支流淡水河的上游段,田坑水河口以上流域面积364.4平方公里,河流全长19.88公里,平均坡降2.7‰。龙岗河流域主要支流有14条,包括梧桐山河、四联河、大康河、龙西河、回龙河、南约河、同乐河、丁山河、黄沙河等。
(二)区域特点
龙岗区海绵城市建设有如下四方面优势:
(一)区位特殊关键。龙岗区布吉河上游处深圳河湾上游,龙岗河全流域处东江二级支流淡水河上游,观澜河支流君子布河处石马河流域上游。辖区流域水系对保障深圳河湾水环境,实现深惠交接断面水质达标,保障东江水源安全十分关键。因此,在我区建设中落实海绵城市理念意义重大。
(二)生态优势明显。我区生态控制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比例超过60%,生态优势明显,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新区建设起步。我区处原特区外,开发建设依托大运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整体进度仍处于初期阶段,后续仍面临大面积的开发建设,为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实提供保障。
(四)基底条件好。龙岗河干流、南约河、丁山河等综合整治工程相继完工,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除氨氮、总磷外其余指标基本可达V类标准,水环境基底条件好,为海绵城市建设争取时间。
三、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策略
(一)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目前,我区全面海绵城市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我区已完成龙岗河干流综合整治,初小雨截污系统已建成,末端初小雨调蓄处理设施正在开展设计工作,有效保障了干流河道水质,为海绵城市建设赢得了时间。
坪地低碳城及丁山河综合整治将低碳、绿色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中,结合低碳城和河道整治,建设诸多海绵元素,如绿色屋顶、立体绿化、人工湿地、stormtech雨水地下调蓄设施、人工调蓄湖、生态雨水口、太阳能净水设施等海绵元素,为海绵城市建设在龙岗区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同时,结合城市开发建设,局部进行海绵元素建设。
(二)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以《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为指引,在深圳市绿道规划等上层次规划基础上,结合龙岗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优势,主要从“点、线、面”三层次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点”层次:根据《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中龙岗区城市公园、森林郊野公园的建设安排,建设雨水花园、雨水调蓄湖、地下贮水池、植草沟、园路透水性铺装、透水生态停车场、低标高绿地建设等海绵设施,实现“一园(公园)一湖(雨水调蓄湖)一站(处理站)”,将公园纳入雨洪调蓄及初雨处理系统中,增加公园雨洪水利用,削减雨季面源污染。适当降低现状公园景观湖常水位,增加降雨时雨水调蓄空间,更好实现雨水有效管理,为市民提供更多的蓝绿空间和休闲空间。通过政府投入,将学校建设成雨洪利用的科普教育基地,包括绿色屋顶收集、雨水花园建设、雨水绿化浇洒、学校操场的透水化处理、室外运动场的滞洪改造等。
“线”层次:根据《深圳市龙岗中心组团绿岛系统规划》、《深圳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绿道、自行车道透水性铺装及道路渗滤沟,道路两侧建设低标高绿地系统、绿地生态水渠及雨水滞留槽,改善下垫面,减缓雨水排放,削减雨季面源,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中建成区道路广场中透水面积比重50%以上的要求。结合区域生态控制线分布及现状截洪沟分布,充分利用现状低洼区域或自然山塘,建设洪水调蓄滞留塘,削减洪峰,增加雨洪利用,提高下游排涝标准。依托区域现状河流整治,建设人工湿地、雨水花园、雨水调蓄池及河流雍水提水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路面径流水质较好,路侧绿化带较宽(≥5m),改造道路绿化带,降低绿化带标高或下设雨水滞留空间,考虑初期雨水弃流处理及超标准溢流措施,在保障雨水滞留利用的前提下,又在不降雨时为市民提供活动空间。
“面”层次:新建城区要严格按照雨污分流建设,全面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包括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低标高绿地系统、浅埋式雨水系统、雨水调蓄处理池、人工湿地等,用填挖方平衡的方法,构建下沉绿地:周边雨水可以汇入自然绿地,通过雨水浅层雨水渗滤沟连通,形成连续的泄洪廊道。在此基础上,设置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系统:用植草沟、专用通道、城市雨水管道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收集城市雨水;结合区域地势建立梯田式湿地,采用砾石、乡土植被分别进行物理、生物净化,高差减缓流速,增加面源污染物和营养物质的过滤、吸收;收集到的雨水进一步利用,用于营造水景、绿化灌溉、回补地下水。
老旧城区要结合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开展雨污分流改造,实施屋顶绿化,因地制宜建设低标高绿地和雨水花园,改造现状旧村下垫面,避免大拆大建。适当考虑初雨弃流处理设施,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为指引,结合龙岗区现状、规划及优势,从“点、线、面”三层次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创新融资运管模式,抓紧启动实施,抓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尽快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项目。
参考文献:
[1] 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36)
[2] 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03)
[3] 李岩.城市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5(05)
论文作者:陈朗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0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论文; 绿地论文; 深圳市论文; 生态论文; 《低碳地产》2016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