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利用农村小学数学新教材_数学论文

农村小学如何用好小学数学新教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用好论文,小学数学论文,新教材论文,农村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数学新教材)给教师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新手段。但由于地域的差别,民族文化的差异,学生背景的不同,教材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在使用新教材上,要求教师讲究“用好”“用活”“用宽”“用实”“用新”。“用好”就是要基于教材;“用活”就是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显现思维的层次性、题材内容的创造性、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习空间的开放性;“用宽”就是拓展、丰富学习素材和内容;“用实”就是要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用新”就是要捕捉最新的学习信息和资源。那么,教学条件简陋的农村小学怎样才能用好新教材呢?笔者从农村的一些数学课堂中得到启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能更好地使用小学数学新教材。

一、理解编者意图,确立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在偏僻的农村小学,怎样才能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更好地在原有的基础和条件上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然后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出发,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把知识点放到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进行教学。

如数学新教材二年级下册中的“锐角和钝角”一节,教科书上是呈现一幅上海黄浦江斜拉桥的夜景,通过斜拉桥上拉绳与拉绳、拉绳与桥面间所成的角,引入认识锐角和钝角。而我们的一位教师在上本节课时,抓住学生对“神舟”五号上天的兴趣,顺势引导:你们知道当初科学家们是怎样设计它的平面图的吗?请看黑板。(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贴出。问:你能在这幅图里找出哪些地方有角吗?你们桌面上的信封里也有这么一幅图(课前教师画好、复印的图),现在同桌的两位同学一组,在这幅图上找出角,看谁找得多。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之后,脸上充满喜悦。:老师,我在火箭的顶部找到了一个角。:旁边的三角形里也有角。:中间的长方形里有四个角。接着教师让学生代表上台指出找到的角,然后让学生用三角尺和图上的角比一比,看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通过比一比之后发现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角小,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锐角和钝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口、手、脑得以并用,在民主的氛围里建立了锐角和直角的观念。

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材中知识的贴近区切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能使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在、有趣、易懂。数学新教材的特点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它的编写及呈现是以活动为主线的。对于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的农村小学生,教师该怎样组织、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呢?笔者认为,首先要熟悉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熟悉他们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地层层深入,为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提供平台。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分类”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切入,新课伊始,问学生:你们家养了鸡和牛吗?是不是都把它们放在一起圈养?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家里总是把鸡、牛分开圈养,因为如果把它们关在一起喂养,牛会把鸡踩死。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把同一类的东西放在一起进行归类,接着让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还在什么地方有这种现象,并把自己的发现跟同桌说一说。:我看见卖水果的阿姨在果摊上把苹果、梨、香蕉分开一堆一堆地放。:我上街时,看见商店里的铅笔、笔记本、球等都分开摆放着。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像这样在生活中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分类。想一想什么是分类,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叫分类吗?这时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争先恐后地说: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叫分类。教师再进一步深入:你们会把物品进行分类吗?下面四人小组给物品分类。接着教师把大小不同的正方体木块、长方体木块、圆柱体木棍作为一组;学生提供的长短不一,颜色不同的铅笔作为一组;还有五颜六色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片作为一组,分发给各小组,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条理地把它们分好。检查结果,学生都会根据不同标准正确地分类,他们就这样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分类,而且还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使之为教学服务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经反复强调:“学习数学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创造出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由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最容易理解的是自己的动作,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活动在直观与抽象之间搭建桥梁,沟通动手与动脑的联系。在教学设备简陋的农村小学,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生活中哪些可以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资源,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收集这些资料以备用,用心挖掘学师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一节,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一些火柴盒、羽毛球筒、茶叶罐、乒乓球等,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把收集的物品拿出来,同时还给各组发了一些正方体的木块,四人为一小组把这些物品分一分,然后讲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分完后,反馈上来的意见是:把长长方方的作为一组,四四方方的作为一组,直直的像柱子的作为一组,圆球的作为一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分法之后,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概念,然后把这一知识拓展到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这类物品,说给你们小组里的同学听听。这下课堂就像揭了锅的开水:“我家堂屋的柱子是圆柱体”“我姑姑给我买的魔方是正方体”“我们教室门前的柱子是长方体”……学生发言很热烈,学习情绪高涨,他们为自己的发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而陶醉。这就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以升华。

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2,3,4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通过摆火柴棒来学习这部分内容。课堂上让学生用火柴棒摆符号,学生摆出“”,再请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一共是几根柴棒,学生写出1×2=2,教师又让学生摆两个等号,写出乘法算式2×2=4,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根据1×2=2,2×2=4这两个算式怎样编口诀,可以同桌互相讨论,学生同桌两人互相讨论后编出2的乘法口诀。接着组织学生用火柴棒摆三角形来学习3的乘法口诀。再由学生根据“2,3的乘法口诀”类推编出“4的乘法口诀”,不会编的可以通过用火柴棒摆正方形,根据自己摆的正方形写出乘法算式,再编口诀。这样使学生在摆图形、写算式、编口诀的过程中,明白口诀的来源,理解口诀的意义,能运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计算。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的民主和谐的氛围里,自主探索得出结论,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思维得到了发展。

标签:;  ;  ;  

如何更好地利用农村小学数学新教材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