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四川成都 611730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尿储留的防治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需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均为35人。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妇产科术后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则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排尿情况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排尿情况与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减少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尿储留的情况,增加患者对的护理满意度,对临床妇产科手术患者护理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尿储留;排尿;满意度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urinary retention in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operation.method: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4 to January 2016,7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35. Among them,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gynecological surgery nursing measures,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s were take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compared with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result: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urinatio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1).Conclusion: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situation of postoperative urinary retention in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surgery,and increase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to nursing.
[Key words] gynecological and obstetric operation;retention of urine;urination;satisfaction
尿储留(Urinary Retentron)主要是指病人的膀胱内充满了尿液,却不能自行将其排出的疾病[1]。妇产科手术部位由于位于盆腔,极其接近膀胱,手术过程中常会不经意地刺激到膀胱及其神经,加之手术麻醉药的影响以及患者术后卧床的影响,妇产科术后患者多有尿储留的危险[2]。本研究为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尿储留的防治效果,将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需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7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现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需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其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本研究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两组患者均无尿储留病史,且无其它严重疾病。其中,实验组患者年龄为20-55岁,平均年龄为(32.41±7.61)岁,卵巢肿瘤11例,子宫切除17例,宫外孕5例,其它2例,高中及以上文化30例,高中以下文化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19-54岁,平均年龄为(31.85±8.02)岁,卵巢肿瘤12例,子宫切除17例,宫外孕4例,其它2例,高中及以上文化29例,高中以下文化6例。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所涉及的年龄、手术类型、文化程度与疾病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遵医嘱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即术前准备、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以及用药护理等,而实验组患者在以上常规护理措施的前提下采取以下综合措施:(1)健康宣教:于术前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宣讲,提前告知术后将留置尿管1周,可能造成尿潴留,让病人做好心理准备并及时安抚病人不良情绪,并嘱患者于术后多饮水。(2)排尿肌训练:于术前和术后1周对患者进行腹肌与肛提肌训练,预防术后尿储留。用嘴呼气的同时收缩腹肌,用鼻吸气的同时放松,每日3~5次,每次持续1min;深呼气的同时收缩尾骨肌与肛提肌,屏气3~5s后缓慢呼气并逐渐放松,每日3~5次,每次持续30min。(3)尿道口护理:术后采用络合碘对患者尿道口及会阴进行清洗和消毒,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天2~3次,保持导尿管通畅避免导尿管折叠、扭曲。(4)膀胱冲洗:夹闭导尿管,采用无菌生理盐水200~250ml进行膀胱冲洗,冲洗的同时使病人变换体位,从而彻底地冲洗到膀胱,使生理盐水于膀胱内停留15~20min,最后开放导尿管,排尽膀胱内液体,每日2次,持续1周。(5)坐浴:拔管后,立即给予患者38~40℃1:5000的高锰酸钾行坐浴约20min,随后患者自行排尿,每2h 行1次坐浴。
1.3检测方法[3]
患者排尿情况采用观察与询问的方式进行评估,有效率=(自行排尿不畅例数+自行排尿通畅例数)/总例数;护理满意度评估采用填写自制问卷的方式,总分10分,8~10分表示非常满意,5~7分表示比较满意,0~4分表示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
1.4统计学分析
由Epidata3.1录入数据,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n代表等级资料,%代表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进行排尿情况比较,比较护理满意度采用t检验。若P<0.05,表示明显差异,若P<0.01,表示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排尿情况比较
将两组患者术后排尿情况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实验组尿储留、自行排尿不畅与自行排尿通畅的发生率分别为8.57%、14.29%、77.14%,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尿储留、自行排尿不畅与自行排尿通畅的发生率分别为34.29%、37.14%、28.57%,有效率为65.71%。实验组排尿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近年来,由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自然环境被肆意破坏加上女性对自身缺乏保养,造成我国妇产科病人日益增多。妇产科术后尿储留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可表现为神疲乏力、面色微黄、四肢不温、烦渴欲饮、头晕气短与小腹涨满等症状,严重时患者可有呕吐、喘急甚至昏厥等危象,严重影响病人术后恢复,因此,我们应对妇产科术后尿储留引起高度的重视[4]。妇产科手术无论是卵巢肿瘤手术还是宫外孕等手术,手术部位均位于盆腔,位置极其接近膀胱,手术操作过程中常会不经意地刺激到膀胱及其神经,加之手术麻醉药的影响以及患者术后卧床的影响,妇产科术后常有尿储留并发症的发生[5]。有研究指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尿潴留现象,因此临床是需要一套更为高效与稳定的护理措施与治疗方案相辅相成。综合护理措施包括健康宣教、排尿肌训练、尿道口护理、膀胱冲洗与坐浴等,是针对尿潴留最为有效的护理措施,在临床上逐渐被应用[6]。
本研究为进一步为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尿储留的防治效果,将我院收治的70例需行妇产科手术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进行护理干预,本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术后排尿情况与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可以看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排尿能力,减少尿潴留概率,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综合护理措施对于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尿储留有显著效果,使得绝大多数患者能够自行排尿,且大多数患者能够通畅排尿,防止泌尿系统的感染,对尿储留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玉涛.产后尿潴留的观察和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9):170-170.
[2]曾谊.产后尿潴留的治疗及护理对策[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199-1200.
[3]齐秀玲.产后尿潴留的预防、护理和治疗体会[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09,(8):504-504.
[4] 张文彦.剖宫产术后尿储留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29(1):65-66.
[5]饶建秀,吴开军[1].循证护理干预在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中的应用[J].黑龙江中医药,2013,(2):40-41.
[6]孙显荣,李素梅,袁崇兰.葱泥敷贴配合心理干预治疗产后尿储留60例护理[J].中外医疗,2013,32(11):168-168.
论文作者:龙会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1
标签: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妇产科论文; 手术论文; 实验组论文; 膀胱论文; 措施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