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权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权分析

甘爱平[1]2001年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权分析》文中提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巨大,触目惊心。分析和研究如何解决不良资产是理论界和金融界的重要任务。不良资产的产生主要源于市场、技术和制度等因素。近几年来,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从技术和市场角度分析、研究不良资产的多,而从产权制度分析、研究不良资产的少。鉴于我国即将加入WTO,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解决不良资产形势的紧迫性和严峻性的实际,本文以国有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以信贷资产为分析起点,在阐述了不良资产概念(第一章)、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和现代产权理论(第二章)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不良资产的基本框架。再以实证的方法,从产权的角度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资产的外部和内部原因(第叁章),提出了解决增量不良资产的根本途径(第四章)和化解存量不良资产的一些设想和建议(第五章)。 选题意义:1、本文从产权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指出不良资产是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关系未真正理顺的集中反映,即商业银行不是真正的法人、产权模糊、所有权和使用权未真正分离,未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制度。从而使商业银行的法人产权没有真正的使用、支配和收益权。表现最突出的是国家(财政)、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资金运用的干涉;在银行和企业的交易关系上银企不分;在银行内部,未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造成经营权侵犯所有权和个人侵犯法人财产权。把产权理论研究扩展到了金融领域,为理论界研究不良资产提供了新的思路。2、研究不良资产问题涉及产权理论、会计理论、物权法理论、企业管理理论、银行货币理论和宏观经济调控理论等诸多理论。本文从动态角度出发,以市场经济和金融发展为主线,研究在传统制度下和转轨时期银行产权制度及其内在机理的作用及其演变,沿着资产—产权制度—行为—不良资产这一脉络,搭起理论体系和研究的框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理论见解。这虽然不一定正确,但在学术上是有一定意义的。3、本选题最大的特点是紧密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实践,在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特点及解决的背景 内容摘要和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本解决不良资产的主要思路及对策建议,对于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化解和遏制不良资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的重点:1、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特征;2、不良资产产生的深层次原因;3、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的改革;4、不良资产增量的遏制和存量化解途径。 主要观点:l、不良资产有其内涵和外延,它的产生与技术、制度(产权关系)和市场有关。在我国现阶段,不良资产的产生主要与产权关系有关,不良资产是制度的成本。2、分析不良资产要从银行产权关系的外部和内部关系着手。3、我国的国有银行制度高度依存于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4、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严重滞后于外部经济的发展。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金融开放要求以及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背离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出现信用危机。5、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变迁最终取决于政府、企业、银行以及更多方面参与的一场博奔。政府、银行、企业对制度创新给自己带来的收益或所付成本的判断决定了制度创新推动力的大小和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中国即将加入WTO,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时机已经趋于基本成熟。6、一般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主要有两种路径可供选择。一种是表层性、技术性的制度变迁;另一种是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即对现有国有独资进行股份制改造,使产权得以界定,从而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使商业银行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7、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创新的目标:一是实现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的分离;二是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叁是实现产权的可交易性;四是实现产权对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创新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迸行。第一步,实行银行分支机构的重组与兼并;第二步,将国有商业银行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制的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第叁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促进股权的多元化、分散化和社会化。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重建必须以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创新为前提。8、解决我国不良资产必须下决心一次性解决。政府、银行和企业叁方必须紧密配合,对不良资产的解决与处理要有统筹安排和周密计划,避免诱发严重的经济动荡。 -互互- 内容摘要 力图创新之处和个人的独立见解:l、从产权的角度系统分析不良资产 产生的原因。2、界定不良资产的内涵、外延,指出我国不良资产的外延是 现阶段银行经济关系特别是产权关系的反映。不良资产的产生有技术、市场 和制度原因,不良资产是信贷资产配置的失效,是制度的成本,比较深入地 揭示不良资产的危害性,特

袁昌菊[2]2005年在《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深化,金融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金融的发展水平和深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的调节机构。1991年,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时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始于1979年,经过20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以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深化金融业的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降低金融风险,就成了当前我国金融业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由于保险、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历程短,因此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如银行业。而在银行业中,历史和体制的原因,造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商业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实现宏观调节的基础,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我国整个银行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因此,金融业改革的成败建立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成败之上。要想保持我国在金融市场开放后金融体系的稳定,深化和加快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是当前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持国有商业银行稳步健康的发展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届叁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商业银行……等要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决定》指出:“建立健全现

赵永军[3]2007年在《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行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需要各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应对一体化的挑战。而金融资产的质量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其焦点在于银行业的巨额不良资产,它不仅影响着银行体系的稳定,也不同程度地削弱了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受到不良资产的困扰,中国也不例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强烈地认识到银行不良资产的危害,意识到银行的稳健运行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紧密的联系。实践证明,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乃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基于此,党中央和国务院于1999年4月到10月期间相继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于2000年完成了对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首批近1.4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剥离工作,开始进入不良资产管理与处置的实质性运作阶段。随着中国AMC资产处置工作的深入开展,不良资产规模逐渐减少,不良资产处置结束后,AMC是解散关闭,还是转型?中国AMC未来如何发展?这些问题成为理论界和业界一个热点话题。2004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上报的《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请示》,明确了AMC建立不良资产处置目标考核责任制,确定了AMC向商业化转型的发展方向。2006年3月,中共十六届叁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机制”,为AMC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2006年底,中国AMC虽然已基本完成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任务,然而中国AMC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存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处置手段、监管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未来AMC的发展运行与道路的选择对我国不良资产的市场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有很重要的意义。笔者正是因为看到了AMC运行与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所以就结合自己在AMC多年的工作经验,试图通过对我国AMC在七年间的运行绩效评价,并在分析影响AMC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中国AMC的运行与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主要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不完全信息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以及金融创新理论,首先从中国AMC成立的背景出发,对中国AMC发展的历程和运作实践进行分析,总结中国AMC运行发展的实践及成就,并运用DEA法对其运行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次对中国AMC运行发展中所面临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了详尽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发达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轨型国家资产管理公司运行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未来整体发展方向和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保障措施。本论文研究的结构及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分析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提出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理论本章首先运用金融中介理论分析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产生的必然性,阐述并研究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及管理的原则和方式。在此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分析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中与欠款企业间的博弈关系,并从资产管理公司介入前后的演变模型进一步分析指出在转轨经济中资产管理公司的存在必要性。结合金融创新理论指出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开拓出适合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发展道路。第叁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及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本章立足国外资产管理公司(AMC)发展实践,区分在不同经济环境下AMC的运行和发展模式,系统地介绍了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以及匈牙利、波兰等经济转轨型国家AMC成立的背景、运作的模式、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和成效,并对其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概括。通过比较分析,本章对国外AMC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得出结论认为:AMC的设立与成功运行需要特别的政策与法律支持;AMC的发展需要明确的经营目标、合理的激励机制、健全的治理结构;AMC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符合本国国情的不良资产处置对策。此外,AMC退出或转型与机构的定位、资产特征、市场需要等因素紧密相关。第四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历程及运行评价本章重点对专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成立的背景、特点及功能定位进行了研究,并对中国AMC的产生及业务发展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回顾,对中国AMC业务发展进行了比较,总结了中国AMC发展中已取得的成就。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中国AMC处置不良资产的效率进行了度量。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不良资产总体处置效率不是很高;从不良资产处置速度来看,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速度最快;从不良资产现金回收率来看,信达的不良资产现金回收率最高。在综合分析各家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速度和收回率后,认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年平均处置效率最高,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年平均处置效率较低。这固然反映了各AMC处置资产的能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自所收购不良资产质量的巨大差别和国家相关政策的一些变化。研究结论是中国AMC处置效率主要是受不良资产贷款但保方式、贷款本金、AMC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处置环境因素及债务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第五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发展中问题及制约因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正确把握不良资产管理处置中的困难和矛盾,对于进一步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以及确定中国AMC的适时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章重点分析了中国AMC运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的内外部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国AMC在发展中面临资本市场、社会保障机制及法律环境不完善的外部因素制约;在其经营和发展的内部因素方面也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业务发展受限、专业人才缺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和障碍。第六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趋势本章在对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方向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和中国AMC自身两个层面,对中国AMC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国AMC应当存续并转型。并提出了中国AMC应当在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上进行深化,以适应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趋势。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路径分析中,针对理论界所提出的六种思路,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未来将现有AMC转型为现代投资银行在中国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第七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模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未来的发展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前一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本章的研究,提出中国AMC商业化转型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以不良资产处置为主业,建立具有投资银行功能和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股份制、综合性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中国AMC要继续坚持以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为主业,依托长期积累的资源和优势,在条件成熟时,有选择地开展证券、金融租赁、信托、担保、财务顾问、基金等业务,在资产市场、资本市场和融资市场发挥中介作用。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加快中国AMC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进集团公司的股份制改革。论文指出现阶段,与母体银行组建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是AMC转轨的最佳路径选择。第八章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发展的保障措施本章在前面章节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从AMC的内部机制及外部条件两个视角,研究探讨如何结合内外部的各种因素,促进和推动AMC在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并提出保障措施是:加快AMC内部机制改革,构建并完善AMC管理体制,确立AMC功能与目标,确定AMC合理的核心业务并扩大经营范围,促进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多样化、全面化,建立有效的人员聘用和激励机制;完善AMC外部环境建设,加强对公司转型、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的立法,加快培育不良资产交易和处置的市场体系,积极利用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丁晓娟[4]2004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研究》文中指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是以制度为基础,以利益主体为参与元素,以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立体的流程架构。本文以此为思路,采取由基础至本体、由个体至整体的研究顺序,结合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和个案分析的方法对交易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力图为利用资产证券化方式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提供客观的参考意见。 在制度分析中,借鉴制度经济学中的方法,重点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进行了产权分析和交易成本分析,同时介绍了我国当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制度环境。在利益主体分析中,在简单介绍了利益主体的范围后,对它们各自的设立方式和运作职能进行了归纳分析;对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结构,分别运用横向和纵向的多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分解分析。在流程分析中,首先通过比较普通贷款证券化,来分析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流程;其次通过比较理论探讨模式中的交易流程,深入分析距今较近的两个案例,对于实践中的创新点进行重点分析,对于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和制度建议。 随着不良资产证券化外部制度环境的日渐完善,交易结构也将从单一的微观制度约束功能走向约束与增效并进的双重职能。

滕园[5]2003年在《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基于政府职能重新定位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讨论国有商业银行的前途是一个尤其重要的问题,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在绝大多数部门,公有产权的比例在下降,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的步伐明显滞后。国有商业银行所表现出来的低效率和竞争能力低下使它在中国加入WTO后面临严峻的考验。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安排是国有商业银行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有产权的性质直接导致了所有者缺位的问题。政府的介入使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冲突,再加上公司治理结构的缺失,最终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低效率。 以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为基础,通过比较近年来理论界针对国有商业银行问题而提出的各项改革方案及其实践情况,我们发现,避开产权问题只谈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造成政府、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风险转嫁-积累机制的形成,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更增加他们对这种转嫁安排的路径依赖,形成制度性风险。 所以当务之急是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而产权改革的重心应是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问题。为此,本文围绕这一重心提出了涉及政府职能转变、不良资产处置、金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股份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多方面的产权改革的主体方案。

董满章[6]2005年在《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提出从全球范围来看,一些地区或国家金融危机时有发生,伴随金融危机的出现,大量银行破产倒闭或被兼并,危机的发生无一例外的影响了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危机处理所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暴发之所以在大范围内很快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国银行业风险的重视,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经济在地缘上与暴发金融危机的东南亚诸国接近,而主要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东南亚诸国类似,在银行运作效率上亦是如此。从中国金融运行的现实来看,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虽然没有发生像东南亚金融危机那样严重的银行风险,但90年代初经济过热所带来的全国银行业的支付困难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随后中农信、广信、海南发展银行等倒闭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银行风险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再有,从银行经营的特性来说,由于其实行的是部分准备金制度,这就决定了其经营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本文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防范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措施。首先,面对未来发展,中国银行业经营现状不容乐观,不良资产存量巨大、经营效率低下、盈利能力低下、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银行体系脆弱性明显等,是目前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特征。引致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原因是:银行产权制度建设滞后、制度短缺、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等。其次,本文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银行系统性风险在不断积累,需要小心处理,以防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暴发。最后,本文在分析国外发达国家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经验做法基础上,针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现状,提出了防范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银行产权制度再造、社会信用制度重构、完善融资制度、完善银行监管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银行风险自解制度、推进银行风险自律。

凌秀丽[7]2005年在《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4 年新年伊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入具有实质性进展的新阶段——国务院决定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特别强调实施股份制改造的核心是要将其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在笔者看来,“真正的商业银行”的深刻内涵在于建立和完善银行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就已进行了银行产权改革,其核心是银行国有资本社会化。在银行国有资本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为:产权主体由一元逐步发展为多元;资本运作逐渐社会化;所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由国家所有制向混合所有制演变;逐步形成资本社会化的极致形式——资本国际化。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东欧国家已基本建立起以多元化产权结构为基础、竞争的、开放的、稳定的银行体系。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都是经济转型国家,在银行改革的某些方面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因此,对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实践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国的银行股份制改造是大有裨益的。产权改革是中东欧银行改革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产权结构变革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建立健康的银行体系,进而促进金融、经济发展。那么,从中东欧银行改革的实践来看,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采取了什么措施?产权改革是否有效地改变了银行原有的单一产权结构?银行的经济绩效是否因为产权改革而得以提高?产权与效率存在什么关系?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能为我国银行股份制改造带来什么启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在分析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东欧银行的产权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的来说,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章,从理论的角度对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作出经济学解释;第二部分为第叁、四、五、六章,在分析中东欧国家银行产权改革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各国银行产权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并对3其解决措施作一评价,同时通过实证方法考察银行产权改革所取得的经济绩效。第叁部分为第七章,在借鉴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推进现阶段我国银行股份制改造提出作者的看法,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具体而言,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介绍本文的逻辑结构和研究方法;归纳总结主要观点,并客观评价本文的创新与突破;指出研究难点、存在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界定本文研究中所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和相关范畴。第二章: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的经济学分析。该章构成了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从产权、交易费用、委托代理、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等角度对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的理论基础——现代产权理论进行系统、全面地梳理;并结合产权理论对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的内在动因作出合理的经济学解释。第叁章: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背景。了解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背景有利于我们对产权改革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本章主要对银行改革的环境变迁进行全面分析,并考察中东欧银行体系重建的叁个阶段——二级银行体系的建立、资本重定、产权改革。该章为后续的产权改革研究提供了背景资料。第四章: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本章在对中东欧银行改革主要采用的叁种模式——初次公开发行(IPO)、通过招标向国外战略投资者出售(SIFF)、发放股权凭证(VD)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叁个极具典型性的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的银行产权改革历程,并对各国改革所引致的产权结构与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变化进行比较与分析。本章内容为后续的理论研究作一铺垫。第五章: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评析。本章主要从叁个方面总结了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的经验。一是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为化解不良贷款,扫清改革障碍,中东各国采取了多种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政府在推行银行产权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中东4欧政府努力寻求市场与国家之间合理的政策组合,在帮助银行解决不良债权、建立健全法律框架、强化银行监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叁是外资战略。积极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是中东欧各国普遍采用的产权改革模式。这一关键性的战略措施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应,促进了中东欧银行业的稳定。第六章:中东欧银行效率分析。产权改革是否有效地提高了银行绩效?这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为此,本章采用两种方法研究中东欧银行效率:一是常规指标分析,二是生产函数法——数据包络分析(DEA)。通过实证考察,得出结论:从横向比较来看,改革后的银行效率显着地高于国有银行;从纵向比较来看,产权变革后的银行效率高于变革前的效率。为探究银行效率提高的内在原因,本章从“产权结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银行效率”这一逻辑思路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产权是影响中东欧银行效率最重要的因素。第七章: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对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借鉴。本章结合中国银行业渐进转轨的逻辑,深入分析了当前银行业发展所处的困境,指出产权改革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的必然选择。在总结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对我国可资借鉴的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我国银行产权改革必须解决好四个问题:银?

于洋[8]2004年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是问题的提出部分。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核心,进而可以说是中国金融业的核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绝对主力和主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入WTO,中国已经对外明确了开放银行业的时间表,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中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适应国际化的需要,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十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已经进行的一些改革大都是在转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上做文章,改革还没有真正触及具有实质意义的、难度更大的、更深层次的体制,因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依然过高、资本充足率依然较低、经营业绩依然不甚理想、垄断程度依然较严重、国际竞争力依然较低,中国银行业有必要重新检讨其业务模式,制定清晰的战略发展计划,并增加业务能力,以角逐新一轮的竞争环境。 第二部分,概述我国银行业的总体情况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问题。在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家银行资产约占全部银行业资产的55%,在国有重点企业贷款中,四家银行份额约占80%;在国有重点建设贷款中,四家银行份额约占70%。但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中国银行业积聚了一定的风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支持、银行业自身的努力和监管的加强,这些风险正不断得到化解。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四家银行不断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推进各项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资本充足率较低、经营规摸过大、盈利水平偏低、资产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第叁部分,对国有商业银行存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从商业银行的特点入手,分别进行了国有商业银行存在问题的产权分析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机理剖析。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商业银行具有从事业务经营所需要的自有资本,它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利润<WP=47>为目标,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外承担责任。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自己的目的。但商业银行又是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殊企业。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经营对象的差异。工商企业经营的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事商品生产的流通;而商业银行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因此,商业银行是一种与工商企业有所区别的特殊企业--金融企业。商业银行有它特殊的经营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等特征,它是一种特殊的“商业企业”、“宏观企业”和“公用企业”。商业银行的特殊商业企业特征决定它必须保持一定规模并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与一般的生产企业相比,具有全程性、不确定性或多变性、风险损失的突发性等特点。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问题的产权分析是根据现代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思想。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本质上是一种产权交易方式或契约安排,不同的产权安排必然规定着不同的责权利关系和相应的管理决策结构,从而规定着不同的利益激励机制,行为约束机制和相应的行为目标与行为形式,并深刻地影响着金融企业的运行效率。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是非均衡的,存在着所有者“虚置”、产权边界不清晰、资产权责不明确等问题。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机理剖析,笔者认为,在现行的制度和体制框架下,经过成本和利益的充分比较,涉及贷款行为的相关机构、人员的博弈行为和选择结果,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累积和前清后积的根本原因,而政策变化、经济周期、行业兴衰及地区经济状况等因素只是外部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只有通过根本原因才起作用。归根到底,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这里的“人”泛指借贷双方和与贷款行为有关联的机构和人员。第四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的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从国有企业到现代企业,是一个巨大的制度跨越。改制与上市不能一步到位,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否则,就会给未来的发展留下隐患。因此,比较稳妥的方式还是将转制与上市分开,在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比较彻底的产权变革、比较明显的结构调整和比较重大的观念创新以后,再逐步地把其推向股票的二级市场,以避免在股份制改造中重蹈“吃夹生饭”的覆辙。笔者认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分叁步走进行改制上<WP=48>市。第一步是四大行“自己内部做家庭作业”,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解决不良贷款和内部经营机制问题;第二步是参照国际商业银行的管理方式,改变国家单一出资的模式,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第叁步,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开上市。1.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未来四家银行公司治理改革有八个主要方向:一是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二是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叁是制定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四是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加快完善

王治宇[9]200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加入WTO后市场的全面开放,我国银行业逐步放松对外资银行的各种管制。在国内同业竞争加剧和国际竞争全面展开的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能否应对如此艰巨的挑战,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已是我国金融产业改革的关键。为了提高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的效率,我们必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为此,我们以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FA模型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进行了测度与检验,这些理论分析和经验对比将为我国政府对商业银行实行差别监管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者制定出有效的决策与战略提供支持,从而为达到提高我国银行业整体效率水平的目的。本文在综合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以后,简要分析了银行效率的基本涵义及银行效率研究中的非参数和参数前沿分析方法,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在测度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时,需要对银行效率前沿函数的具体形式进行限定,并通过银行样本估测出效率前沿函数中的各参数。本文选用商业银行总成本作为因变量,以投入品的价格和产出作为自变量,并对各变量取对数。具体来说就是以有效贷款和营业收入作为产出指标,有效贷款替代传统研究所用的贷款指标可以使银行效率的评价更加合理,在考虑银行传统业务贷款的同时,兼顾代表商业银行新兴业务的非利息收入情况。这种对收入项的引入可体现现代商业银行日益重视非传统业务的特征。为公平比较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提供了保证。用存借款成本、劳动力成本、实物资本成本作为投入指标。运用随机前沿方法对2000-2005年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及四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值进行估算。估算的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的整体效率呈上升的趋势,国有银行效率低于股份制银行,但差距在逐年缩小。本文进一步以成本效率值为因变量,对影响银行效率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良贷款率,产权结构,人力资源质量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显着,银行规模,资本充足率,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对商业银行效率有限。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建议: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优化产权结构、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压缩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加快股份制银行的发展、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步伐,加强中间业务创新。

张旭[10]2006年在《商业银行股改及上市中的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已经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和调整,尤其是2003年开始我国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用叁年左右的时间将其改造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深入,也确实解决了许多体制上和管理机制上的问题,如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可持续能力得到改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初步建立以及产权机制开始发挥作用,这都证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改及上市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积极的和正面的。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阶段,法制不健全,社会信用机制薄弱,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短期行为,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股改及上市中也出现了诸如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产权的所有者虚位、国有股权利益受到损害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对我国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在综述理论界对我国商业银行股改与上市,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这两个问题的观点、看法以及研究思路的基础上,首先从现代商业银行产权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及商业银行的特性入手,对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实现的途径进行了评价,并对商业银行股改带来的国有资产管理变化进行分析;继而联系改革的实践,对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过程中产生的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作出列举、分析和论证,从宏观层面及微观层面分别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剖析;最后,较系统地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和应对措施,以确保在商业银行股改过程中国有资产得以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权分析[D]. 甘爱平. 厦门大学. 2001

[2].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研究[D]. 袁昌菊. 四川大学. 2005

[3].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行与发展研究[D]. 赵永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研究[D]. 丁晓娟. 中南大学. 2004

[5].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基于政府职能重新定位的分析[D]. 滕园. 中国海洋大学. 2003

[6]. 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范研究[D]. 董满章. 南京农业大学. 2005

[7]. 中东欧银行产权改革研究[D]. 凌秀丽. 西南财经大学. 2005

[8].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研究[D]. 于洋. 吉林大学. 2004

[9]. 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研究[D]. 王治宇. 江苏大学. 2007

[10]. 商业银行股改及上市中的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D]. 张旭. 湖南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