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与冷思维(五)课堂观对话与课堂分析_工人阶级论文

热点话题与冷思维(五)课堂观对话与课堂分析_工人阶级论文

热话题与冷思考(五)——关于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对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阶级论文,观点论文,话题论文,冷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马克思、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用阶级分析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他们强调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今天,社会阶级及其结构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我们应该怎样结合时代特征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呢?为此,本刊编辑部约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高放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华翊就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问题进行了探讨,写成这篇对话。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

▲人们都常说:阶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现在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作什么改变吗?

●阶级观点确实是马克思主义者观察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基本观点,阶级分析方法确实是马克思主义者分析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基本方法。因为在阶级社会中,决定人们所处社会地位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是阶级的划分。150年前,即1848年2月24日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最基本文献《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章,开宗明义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这可以说是对欧洲国家古代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和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阶级划分、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最简明概括。尽管其他洲的国家的历史状况有所不同,但是这样一目了然的概括,能够帮助我们在扑朔迷离、混沌繁复的社会现象中掌握最基本的指导线索,用以剖析一切社会问题,包括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和国际关系等等。既便于洞察历史,又利于考查现状,还适于预测未来。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个半世纪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阶段观点、阶级斗争学说和阶级分析方法是指引迷津的灯塔和航标,因此我们仍然需要依靠它、借助它,不可须臾离开,否则在前进中就会迷失方向,甚至触礁翻船。

问题在于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产生了误解、背离和停滞不前的僵化态度。突出表现有以下三点:第一,研究历史和现实问题时,简单地乱贴“阶级”标签,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生硬地都归结为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而且随意上纲上线,乱加批判。诸如科学技术、民族、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许多问题都远比阶级问题复杂,甚至不属于阶级问题。怎么能生搬硬套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呢? 例如, 苏联自1948年起把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创立的遗传基因学说定性为“反动的资产阶级伪科学”,而把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关于后天环境影响生物发生变异的实验人为地拔高为米丘林学说,并且把它吹捧为“自觉地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来认识和研究物质有机形式的发展规律”。对自然科学乱贴“阶级”标签这正是我们自己败坏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恶劣事例。第二,在进入基本上消灭了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之后,仍然以阶级斗争为纲,到处查找阶级敌人。当社会上的敌对阶级已被消灭之后,进而转到共产党内部查找阶级敌人。1936年以后苏联长期在党内搞大清洗、大镇压,1956年以后我国搞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反右倾机会主义运动,直到十年“文化大革命”到处抓叛徒、特务、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等等。在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内部和人民群众内部长期乱揪“帝国主义的间谍”和“资产阶级的代理人”,乱查祖宗三代和海内外社会关系,从而造成互相猜疑,互相残杀的不正常局面。在意识形态领域把不同意、不接受领袖权威观点的意见都扣上“资产阶级观点”、“修正主义”的帽子而乱加批判。这样做当然会极大地败坏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的声誉。第三,无视一百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因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而引起的资本主义社会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而把马克思主义针对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状况所作的阶级分析,当作百年不易的教条,例如把“白领工人”当作“工人贵族”,等等。看来当今需要改变的决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而是我们自己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偏离和僵化理解。当今世界正需要我们准确地坚持并且创造性地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来源和优越性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年轻人误把我们以往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偏离当作这个理论本身。因此确有必要加以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如果从渊源上来看,应该说早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资产阶级学者就已经创立了阶级理论,那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与之是什么样的关系?有哪些超越它们之处呢?

●人们通常根据列宁于1913年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这篇名作,以为马克思主义仅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三个组成部分,与之相对应、相联系,马克思主义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来源。其实马克思、恩格斯从未明确说过他们的理论只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考茨基、拉法格、梅林、卢森堡、普列汉诺夫等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从来没有这样简明概括过。在列宁的著作中,我也只查到这一篇,也只这么讲过一次。应该说这是列宁对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宏伟科学理论的独到体会。这对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确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但是我认为不可把列宁的这个重要论点绝对化、凝固化了,以为马克思主义就仅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多一个也没有。应该说这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局而言,就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科学研究的领域而言,马克思主义还要包括历史学、政治学、军事学、法学、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人类学等十几个组成部分,与此相对应,马克思主义也就有十几个来源。马克思主义是继承了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也是继承并超越了前人的成果而建立的。“阶级”一词的使用起源于古罗马。当时为了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的需要而进行人口普查,普查人员以财产状况为基础区分人口时使用“阶级”(拉丁文classis )一词。近代英文“阶级”( class)一词起用于1602年。就阶级理论而言,早在古希腊,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已指出了奴隶主和奴隶的阶级划分,已描述过奴隶制社会阶级斗争的事实;瑟秀斯曾依据社会分工不同,把民众划分为士族、农民和工匠三个阶级;随后,梭罗进而按占有财产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阶级,即收入谷物500袋、300袋、150 袋和150袋以下者(1袋约等于41公升),前三个阶级的人才能担任官职,第四阶级的人只有在人民大会上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到近代,更有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雅·梯叶里、弗·米涅、弗·基佐、阿·梯也尔等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时,不得不承认并且着重阐明作为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同贵族、僧侣之间三大等级的斗争,在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势力之后又有工人阶级作为第三个战士加入了与资产阶级、封建阶级之间的斗争。正是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物质利益冲突成为现代历史的动力,成为了解法国现代历史的钥匙。他们还把17世纪英国长老会派和天主教派之间的宗教斗争,看作是各教派为了本阶级自身财产上的利益而进行的斗争。可以说他们已大致了解物质因素和阶级斗争在封建社会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中所起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还有法国古典经济学家弗·魁奈和安·杜尔哥曾经按是否创造“社会纯产品”,把社会成员划分为生产者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非生产阶级。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在分析英国社会时曾经以地租、利润和工资三种不同收入进行经济分析,看出地主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这三大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所以马克思在1852年3月5日致魏德迈的信中曾经如实地指出:“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不能简单地说这些资产阶级学者全是唯心史观,应该说在发现和论证阶级与阶级斗争这一问题上他们已具有唯物主义因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正是继承了历史上阶级论的合理因素才得以创立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掌握了人类从古至今全部历史发展规律,他们比历史上的阶级论者更高出一畴。在上引信中马克思接着写道:“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 )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这三点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超过以前资产阶级的阶级论的更加高明之处。

在马克思所论证的这三点之中,第一点是大前提,是唯物史观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观点。以往我们在掌握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往往只强调第二点和第三点,应该说这有很大的片面性。马克思主义所论证的阶级的由来和存在、所预测的消灭阶级的途径和目标,应该说是很深刻的、很正确的。但是,由于不可能预见自己身后的世界发展进程,他们对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和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能力估计不足,因而以为19世纪在生产力发展到蒸汽化的阶段,就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践证明,资产阶级不断总结统治经验,改革体制,调整政策,在18世纪末开创了以蒸汽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后,接着在19世纪末又掀起了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在本世纪50年代还带头实现了以电子化、信息化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更高水平。这就是说,资本主义还有发展的余地,生产还没有发展到必须消灭阶级的历史阶段。

阶级及其划分标准问题

▲您所概述的阶级如何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而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进程是很有道理的。那么究竟什么是阶级呢?以什么标准来划分社会上的不同阶级呢?这似乎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找不到简明的答案。

●的确是这样,在马克思、恩格斯留下的著作中难以找到他们对阶级下过简明的定义。在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第3卷最后一章,即第52章,标题是“阶级”。本来他是要详细论述“阶级”问题的。可惜这一章只写了800多字,手稿就中断,成为未完成的绝笔。 不过在这仅有的32行中,马克思还是开宗明义地指明:“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形成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的三大阶级。”他还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什么事情形成阶级?”“什么事情使雇佣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成为社会三大阶级?”他认为:乍一看来好像这三大阶级是因为分别靠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收入来生活,所以划分为不同阶级。实际上阶级的划分当然不是依其生活收入为标准,而主要是依据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来界定。很遗憾,马克思未能正面写出他的见解就与世长辞了!恩格斯在《资本论》第3 卷增补中也未对阶级问题加以说明。但是,恩格斯在作为《共产党宣言》的第二个稿本《共产主义原理》中曾经对什么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奴隶阶级、农奴阶级等作了简要说明。尤其是他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上加了一个注:“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能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从这些论述可以明显看出,马克思主义是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作为划分阶级的首要标准的。

后来列宁于1919年在《伟大的创举》中对阶级下了界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长期以来我国的有关辞书和教材都引用列宁的这段话作为阶级的经典定义。列宁是在回答“‘消灭阶级’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时,来给阶级下界说的。因此,严格地讲,把这段话作为阶级的定义使用,似乎不够简明。我想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似可把阶级的定义概括为:人们按其经济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大集团。如果嫌它还不够明确、不够具体,那么可稍长一些,把列宁概括的要点加进去,作这样表述:人们按其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中的作用不同以及收入方式和数量的不同而形成的社会大集团。应该说,列宁所指出的三个标准不是并列的、同等重要的,其中首要的是人们按其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阶级。

西方各派的新阶级论

▲然而现在西方有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提出诘难。他们不同意马克思主义者按照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来划分阶级,而执意提出了自己的标准。对这些派别和观点,您怎么看呢?

●的确,当前西方在阶级观方面有很多派别,最为流行的有“韦伯派”、“达伦多夫派”、“布劳—邓肯派”和“新马克思主义派”。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又译维贝尔)在1922年出版的《经济与社会》中以人们在市场中的地位作为立论基础,主张以人们控制和利用市场商品和劳务的实际能力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据此,他把社会上的人们划分为三个阶级:第一是有财产阶级、第二是获利者阶级,第三是社会阶级。第一个阶级从市场营销占有较多财产;第二个阶级通过市场利用非财产资源,例如技术而获得好处;第三个阶级靠在市场中有升迁机会而生存,在社会阶级中又分为四种阶级,即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无财产的知识阶层和专家阶层,以及通过财产和教育而获得特权的阶级。德国社会学家拉·达伦多夫在1957年出版的《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冲突》一书中,则以人们与权力的关系作为区分阶级的标准。他把社会上的阶级划分为“掌权阶级”和“服从阶级”,前者在维护一种权力结构的过程中得到公开或隐蔽的利益,后者只有在推翻这种权力结构时才能获得利益。美国社会学家彼得·布劳和奥蒂斯·邓肯在其合著的《美国的职业结构》一书中又以人们的“职业地位”作为立论依据。他们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人们升迁的速度太快,难以形成较为稳定的社会集团,所以只能依据职业地位的高低来判断其阶级地位和高低;一个人的职业地位越高、收入越多、声望越大,他的阶级地位就越高,反之,他的职业地位越低、收入越少、声望越小,他的阶级地位也就越低。所谓“新马克思主义派”是指60—70年代兴起的一批西方自称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认为,在当代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实现之后,应该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重新认识、重新改变。他们把马克思讲过的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凡从事生产性劳动者列入工人阶级,而从事非生产性劳动者则列入新小资产阶级。例如原希腊共产党员、后来在法国、德国的大学执教的尼·普兰查斯于1974年出版《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一书,认为当代从事生产性劳动的工人阶级已经越来越少,而从事非生产性劳动的新小资产阶级(包括管理人员和全部脑力劳动者)却在不断膨胀,他们在意识形态上对工人阶级起控制作用,并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另外一些新马克思主义者又提出不同的观点。例如,巴兰在《增长的政治经济》一书中则把人数众多的非生产劳动者,包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列入新工人阶级,而不称之为新小资产阶级。海曼·卢默在《什么是工人阶级?》中认为:现在从事生产劳动的,并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作为总体劳动者的一个器官,完成它某些附属功能,也就够了。”因此他把科学家、工程师和其它专业人员以及政府雇员等等都列入新工人阶级。

由上可见,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已引起众多学者和学派的新兴趣,促使他们提出很多新见解。尽管他们用以划分阶级的标准有所不同,但是有两点很值得我们重视:第一,从古希腊、古罗马起到近现代以至当今,确有不少面对现实的学人都觉察到并且如实地承认在原始公社社会瓦解之后,直至当今科技和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确实一直都存在着阶级划分和阶级矛盾;第二,经过实践检验和互相比较,凡是不抱偏见者,连欧美的许多社会学家,大都认为各家各派的阶级观尽管见仁见智各有所据,然而马克思主义派以人们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以人们的经济地位作为主要标准来划分阶级,是较为客观、公正、合理的。社会是多元的,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不必强求一致。我们对其他各种阶级观不必乱加挞伐。应该让人们去进行比较和鉴别,去思考和选择。同时我们还要依据当今时代和形势的新变化,大力创造性地向前去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勇于并且善于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新问题,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显示出更强的说服力和更大的吸引力。

五颜六色衣领的工人阶级

▲您认为在阶级结构方面当今最需要给予正确回答的新问题是什么?当今世界在阶级结构方面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现在西方流行一种“无产阶级消失论”,认为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从事笨重体力劳动的无产者越来越少,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工人已拥有不等的股票、存款和不动产,新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比重在不断扩大。这样发展下去,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革命依靠什么阶级来进行呢?

●如何看待当代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新变化,确实是涉及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头等重要大事,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首要问题。

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本来是18世纪末近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以蒸汽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的产物。在马克思主义于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形成的时候,无产阶级正处于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那时获得大量发展的是纺织工业、服装工业、食品工业、日用品工业等轻工业和炼铁、机床、火车、轮船等重工业。当时的无产阶级大多是从农民和手工业者转化来的,主要从事笨重的体力劳动,文化程度很低。但是《共产党宣言》却能够从无产阶级的诸多阶级特性——集中性、集体性、组织性、纪律性、斗争性、革命性、吸纳性、扩展性、联合性、国际性之中,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看到“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能够认识到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掌握着未来的阶级”。应该说,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高瞻远瞩的真知灼见。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产业革命席卷了欧洲美洲和东亚地区,电力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汽车工业、飞机工业、造船工业等重工业部门大量兴起,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农业等部门也逐步机械化。这时的无产阶级不仅队伍进一步壮大了,而且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其阶级特性已更加稳定、更加鲜明了;文化素质有所提高;组织规模也有所扩大,各国社会民主党、共产党、第二国际、第三国际、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国际工会联合会、世界工会联合会、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等建立起来了,并且开展了各种活动;斗争经验也更加丰富了,不仅在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积累了开展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经验,而且在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初步掌握了执政的经验。

50年代以来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改进和广泛使用为先导的被称为电子化、信息化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巨浪席卷世界六大洲,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这次新科技革命波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大自然科学领域,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紧密结合,科技革命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新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从十几年缩短为几年、几个月。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态势出现了群体化、高新化、精尖化、智能化的特点。新产业革命不仅使传统的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发生重大变化,而且使第三产业(包括商业、运输业、服务业、公用业、文教卫生保健业等)得到特大发展,同时还使第四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崛起。目前在多数国家,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的从业者和产值连年不断增长,在总量中的比例逐步上升,在发达国家已达60%至70%。从发达国家来看,无产阶级已发展到第七代、第八代。从世界范围来看,无产阶级的队伍已经遍布六大洲238个国家和地区。新科技革命、 新产业革命使劳动力大量从物质生产部门向非物质生产部门转移。新科技革命对工人的文化素质要求更高了,大学和专科毕业生当工人者并不罕见。工人的脑力劳动的比重越来越多,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人越来越多。工人的收入增多,生活有所改善,拥有股票、债券和住房、小轿车等不动产者也越来越多。总之,当今西方工人出现了知识化、脑力化、白领化、多领化的新趋势。

▲什么叫做多领化?这是您创造的新名词吧?

●是的,当今出现了五颜六色衣领的工人,这可以叫做工人阶级的多领化。美国人喜欢把从事各种职业的工人以衣领的不同颜色来分类命名。早在19世纪时就流行“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之称。“蓝领工人”指通常穿蓝领蓝色工作服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如机械工、采掘工、冶炼工、纺织工、印染工、搬运工、建筑工等。这些人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文化程度低,工资收入也低,占工人总数80—90%,是当时工人的主体、主力军。可是到当代,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新产业革命的蓬勃兴起,在发达国家蓝领工人在工人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连年下降,已退居次要地位,甚至占不到20%,而他们的工资却较高,甚至比白领工人还高(因为许多人不愿从事笨重、肮脏、危险的苦力活)。“白领工人”是指通常衣领洁白、穿着整齐的脑力劳动者,主要指管理人员、经销人员、技术人员、工会工作者等。他们工作条件好,失业威胁小,文化程度高,工资收入也高。在19世纪时,他们是工人中的极少数。尤其是工人政党、工会和合作社的右翼领导人、议会议员曾经充当了工人运动中的资产阶级代理人,经常向工人散播改良主义思想。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曾经称这些白领工人为“工人贵族”,认定他们是工人运动的敌人。可是到当代,工人阶级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白领工人的种类越来越多(包括很多掌握较复杂技术,依靠仪表、电钮、数据、网络进行操作者),数量也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已约占工人总数的70%。他们已成为当代工人的主体、主力军,也应该是社会主义变革依靠的主要力量。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还出现一批高度熟练、掌握高精尖技术的工人,如电子计算机、宇航和航空、石油化工等部门的工人,因其在生产中作用大、金钱收入多、似乎衣领也金光闪闪,故被称为“金领工人”。美国学者普·凯利于1984年出版专著《金领工人》,专门加以论述。80年代以来西方又出现“灰领工人”新词,专指穿灰色工作服,专门从事精密仪表与机器的维修,或者专门从事设计、开发、营销者。西方近来还流行“粉领工人”新词,专指女售货员、女秘书、女会计、女教师、女医护人员等,这也反映了当代妇女就业增多,女工队伍在不断壮大。还有“黑领工人”或“钢领工人”之称,那是指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机器人不是人,而是仿人机。但是机器人的不断增多,确实减轻了广大工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免除了工人的重活、脏活和险活,有利于工人阶级的解放。工人阶级的多领化表明工人阶级的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化。我们应该从当代工人阶级的知识化、脑力化、白领化和多领化既看到未来世界社会主义的新趋势、新动力和新希望,又认清各国工人政党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与新任务。看来要实现全世界五颜六色衣领的无产者联合起来,需要新战略、新策略和新举措。

中间阶级的扩大化和资产阶级的多层次化

▲当代除了无产阶级的结构发生新变化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新现象,那就是中间阶级的不断扩大。《共产党宣言》中本来断言:“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间等级”将不断向劳资两极分化。可是当代阶级结构的变化为什么不是这样呢?它有什么意义呢?

●《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中间等级”(middle class),应该译为“中间阶级”更符合原意。这里原意是指介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各个阶级,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具体指中小企业主、中小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等。现在西方通用的“中间阶级”(middle class),包括更为广泛的人群,如中等收入的科技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大多数自由职业者(医生、律师、编辑、记者、教师等)。不少人把“中间阶级”译为“中产阶级”,我以为不妥。因为在中文中“中产阶级”特指中等资产阶级。毛泽东在1926年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中就指出:“中产阶级。这个阶级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它是区别于买办资产阶级的。后来他在1939年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又说:中国资产阶级“有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区别”,“在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主要的是中等资产阶级”。可见,如果我们把“中间阶级”译为“中产阶级”就大大缩小其内容了。还有人主张把“中间阶级”译为“中等收入阶层”,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是译文首先要忠实于原文。

我认为现在西方所讲的“中间阶级”包括新老中间阶级在内,的确是个庞大的群体。难怪有人把《共产党宣言》所预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发展趋势比喻为葫芦形,即上头小、中间更小,下头最大,而惊呼当今的变化是橄榄形,即两头小、中间大。如果我们把大量中等收入的脑力劳动者列入五颜六色衣领的工人阶级的范畴,这样中间阶级岂不就没有那么多了?

从历史发展和当今现实来看,中间阶级之所以与马克思、恩格斯预计的不同,不是逐步缩小而是不断扩大,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中间阶级虽然一方面逐步没落、不断分化,但是它具有再生性。即在每一次经济危机周期过去之后的复苏阶段,又会有一批中小企业主、中小商人重新成长。其次,资本主义在国内外的广泛深入发展,又会在工业、农业、运输业、服务业、商业等部门出现新中间阶级分子。再次,当代第三产业、第四产业的大发展涌现了很多新中间阶级分子。最后,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使当今企业分散化、微型化,这也有利于中间阶级的增长。

如果我们把有所扩大的中间阶级作为工人阶级在反垄断资产阶级中可以争取的重要同盟军,耐心地做他们的工作,不是能够实现比资本主义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吗?

▲当代西方的资产阶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您能简要地谈点看法吗?

●是的,当代西方不仅工人阶级和中间阶级发生了大变化,而且资产阶级也出现多层次化。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与不断兼并,资本的国际化与全球化,使工商金融、科技信息的大垄断集团阶层实力更加雄厚了,尤其是金融巨头操纵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与政治。同时,非垄断性的资本家阶层也大量增加,它仍然受到大垄断集团的欺压和排斥,存在着被吞并的危险。另外,还出现一批为垄断和非垄断资产阶级效劳的高级经理阶层、高级专家阶层、高级官员阶层,这些人文化水平高、经验多、实力强、能量大。但是这些人不是铁板一块,不是不可改变的,他们毕竟不是垄断集团阶层本身。

总之,不能认为当代由于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阵线已经模糊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已经不灵了、没有用了。如上所述,我们应该针对当代的新变化,既坚持又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标签:;  ;  ;  ;  ;  ;  ;  ;  ;  ;  ;  ;  ;  ;  ;  

热点话题与冷思维(五)课堂观对话与课堂分析_工人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