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_大学论文

泰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泰国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背景概况

1.泰国现有人口6080万(1998),面积51万多平方公。1932年实行君主立宪制,结束封建专制,已经在现代化大路上探索了近7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680美元,居亚太地区第八位。

目前(1998)全泰共有高校及第三级教育院校630所, 其中教育部属下208所,大学部辖下大学65所, 其余为各部委所属(多为职业技术学院)。1997年财政年度23所国立大学的高等教育投资约合15亿美元(本文所举美元与泰铢比率按1997年泰铢贬值前计算)。高等院校在校生总数91万多人,每10万人口拥有大学生数为2090人,亚太地区排行第七。高等教育占适龄人口在学率超过23%,跨越大众化阶段,正在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迈进。

泰国真正发展高等教育始于本世纪30年代,几乎白手起家,在60年时间里,已经形成不同层次,学科及分布基本完善,初具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泰国经济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GDP 连续十年保持在10%以上的高增长速度,发展模式完成从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型的转变,高等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其发展道路在多样化,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发展满足不同需要方面,表现出色,在东南亚新兴工业国家中相当典型。考查泰国高等教育在十几年内走上“大众化”的发展道路,对我国正在进行中的高等教育改革,有借鉴意义。

2.泰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泰国现代史相平行,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

现代化初期(1889至1931):泰国的现代史始于节基王朝(1782年至今)五世皇时代,这位与康熙帝同时代的朱拉隆功国王,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第一个在泰国(即当时的暹罗)废除奴隶制,修铁路,开通讯,全面学习西方。1889年建立的泰国第一所医学专科学校,标志着泰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朱拉隆功大学建于1917年。

革命后时期(1932至1949):1932年的军事政变使泰国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为了培养国家公务员,提高普通国人的民主意识, 1932年泰国建立了第二所高等院校,即今日的政法大学, 最初为以人文学科为主的开放大学。到1943年,又诞生了三所专科(医学、农学和艺术)大学。

五年计划时期(1950年至今):泰国经济50年代起进入计划发展时期,从60年代开始实施五年及六年社会及经济发展计划,这期间也是泰国高等教育在发展时期。60年代中期,分别在北部、东北部和南部建立了三所大学,接着以研究管理和行政为主的国家发展管理研究院成立,1967年建立的亚洲理工学院是一所面向亚洲的国际性自治大学。70年代,通过合并与升级,又组成九所大学,包括两所开放性大学。在第六个“五年计划”计划期间(1989年—1991),政府重点鼓励了民办大学的发展和提高。进入90年代经历了一个爆发式发展阶段。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泰国高等教育的瓶颈作用越发明显。为此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在泰国65所公立和私立大学里,有15所是近三年(1996、97、98)成立的。(本文的主要统计数据是根据泰国大学部的材料,但基本可以代表泰国大学的全貌。)

3.泰国高等教育分为大学及专科学院,主要有如下四种形式:

(1)大学部所属公立大学、学院及私立大学;(2)教育部所属的技术、职业、农业和师范学院;(3 )其他各部及政府机构所属的专科和职业培训性质的技术院校,如护校、军校、警校等;(4 )一所国际大学,即亚洲理工学院和两所规模不大的佛教大学。

二、发展特色

1.国立大学作为旗舰

泰国最咨深的高等教育专家Wichit Srisaan(1982)博士指出,国家高等教育“每一次改革都是解决社会矛盾的结果”:研究型大学

在这个功能分类中,体现出了“大众化”是指高等教育主体发展的一个过程,其“精英性”使命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在公立大学中存在,并得到强化,泰国公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旗舰,主要体现质上:它是科研主力,国家教育政策的执行者,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性。

科研导向方面:政府有计划地将公立高等院校作为国家队、学术中坚。突出表现在虽然招生总量公立与私立大学不相上下,但研究生课程1205个专业在公立大学,私立只有74个专业。科研基金集中在公立大学,特别是建于60年代初的代表泰国(人文(政法大学)、农业(农业大学)、医学(马稀隆大学)和艺术(艺术大学)科研教学水平的国家队。其中以有“泰国哈佛”之称的朱拉隆功大学最为龙头,进入90年代,每年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科研经费都超过一亿泰铢。

政策贯彻方面:泰国由于综合国力仍属发展中国家,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区域经济薄弱,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的广大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很落后,是泰国高等教育发展最滞后地区。泰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努力使高等教育朝多样化和分散化目标发展,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和战略的贯彻必然依靠公立大学。1960年前,五所大学全部在曼谷,接着国家建立了四所地方大学。一直到90年代,广大的外府只有这四所上规模的大学,这一年,在公立大学实行配额制,强制招收地区学生,为地方大学设立专项教师培训基金。

人才培养方面:基础学科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应用学科满足市场需求。公立大学培养关乎社会整体、长远利益的文、理、工、法、农、医、经、教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社会企事业现实需要的实用性、职业性中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则主要由私立和开放大学来承担。呈现出长线短线各有侧重,公、私兼顾,质、量并举,政府宏观控制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战略格局。

2.私立大学撑起半壁河山

1969年以前,泰国高等教育完全为政府垄断,目的是为统治国家培养“精英”管理人才。进入70年代,泰国工业化进程开始,经济对国际贸易参与程度提高,高校有限的资源和招生能力已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另一方面社会及政治的变化对私有化产生巨大影响, 特别是1973年石油危机期间,行政低效所引起的财政拮据愈加明显,政府加速了国有部门的私有化进程。因政府无财力支撑教育蓝天,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就是积极鼓励民间投资高等教育,结果使私立高校在数量上短期内获得较大发展,特别是1988年以来,十年间建立了22所私立大学,平均每年批准两所。目前私立高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国立大学,1998年比例为41比24。从1997年招生数量上看,公立为79,201人,私立为60,371人,所差无几;1998,9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打击, 私立大学招生受到影响,公立大学分别为84,938人和90,919人, 私立大学是62,323人和64,616人。从下表的在校生总数看, 私立大学虽略低于公立大学,但仍可称已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

泰国大学部高等教育“八五”计划期间(1997—2001)在校生总数

公立大学 私立大学 公私总数 开放大学 合计总数 公立

1997 214,993 177,489

392,482

701,181

1,093,663 20%

1998 246,649 195,562

422,211

708,547

1,150,758 21%

1999 271,882 214,958

486,840

728,585

1,215,425 22%

2000 295,560 222,049

517,609

753,877

1,271,486 20%

2001 313,633 240,223

553,856

776,175

1,330,031 24%

私立开放

1997 16% 64%

1998 17% 61%

1999 18% 60%

2000 17% 63%

2001 18% 58%

私立大学在泰国除指法人财团投资兴办的院校外,还包括教会大学和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的联合办学。泰国私立大学的迅猛发展,得力于如下三个有利因素:

法律保证:60年代末到70年代泰国高等教育发生了两件大事,使高等教育的面貌产生了巨大变化,一是两所开放大学的建立,二是1969年泰国的“私立大学法”的通过。(与此同时泰国私立高等教育协会亦宣告成立)一般来说,私立高等院校一旦被国家通过法律程序认可,便获得了与国立大学相同的设课权和学位授与权,保证了私立大学的正常发展。

政策扶持:在过去的20年,泰国是世界上军事政变最频繁的国家,平均每三年经历一次政府的更迭,但历届政府对私立高校的扶持皆不遗余力。据最著名的私立爱博大学(ABAC)校长、泰国私立高等院校协会会长P.M.Komolmas(1999)博士提供的数据,1995年3月, 政府根据“私立教育投资援助计划”,为私立高校设立了400亿泰铢(17 亿多美元)的发展基金和奖学金贷款。尽管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大学部仍能从政府财政预算中争取到20亿铢,设立私立高校教师进修专项基金。

1996年政府为年收入12万铢(约5,000 美元)以下“低收入家庭”的新生提供每年76,000铢的奖学金,1997年,又将可获得奖学金的“低收入家庭”调整为30,000泰铢。在招生方面,竟允许私立院校每年在全国统考前先自办入学考试,提前招生,很多私立大学就利用这一优惠政策,每年将优秀人才先选一遍。

社会基础:教育私有化传统及社会捐赠风尚,政府通过税收对教育捐款捐地实行鼓励,一个足够广大的富余阶层,是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土壤。私立大学(或其主校园)集中在大城市,特别是占全国人六分之一的曼谷及其周边地区集中了45所私立大学的31所,且是全部最具实力的。私立大学的招生对象为华人子弟,而曼谷基本上是华人社会,这也是为什么私立高校给人以为华裔开办的印象。

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私立大学作为经济企业功能,教育的产业特质与其科学及其社会价值,经济利益与教学质量这两对矛盾,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私有化过程中一个长期需要解决的课题。泰国就其幅员和人口来说,在世界上都属于中小型国家,私立大学的发展尚处春秋战国时代。近年来出生率下降,使各大学特别注重自己形象的树立,特别是每年高考前期生源大战,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路边、电视和公共汽车上都可看到公私立大学的宣传和招生广告。谈起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一位负责招生的副校长开玩笑地说,“以前我知道哪家孩子该中学毕业就够了,现在谁家有孕妇我都得知道。”

未来泰国私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仍将继续增加,在亚太高等教育达到普及阶段的八个国家中,只有泰国私立高等教育的比重未达到70~80%”(王一兵,1998),东南亚高等教育发展最早的菲律宾,643所高等院校中私立占四分之三,承担着80%的招生量,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的日本,私立占到80%。(Albert H Yee,1995 )可以预言,泰国私立高等教育在“普及化”过程中作用将更大。

我国自1980年邓小平为“北京自修大学”题写校名,标志着民办高校的诞生,也已经走过20个春秋。如今民办高校1238所,在校生400 多万,国办大学1034所,在校生近400万,数量上与公办平分秋色, 作用与影响却无从谈起,国家授权可颁发学位的只有20多所。对民办高校租地、贷款、捐助政策等方面要做的工作更多。

立法和政策方面:我们尚没给私立高等教育立法。宪法和教育法载明“国家鼓励企业事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但1997年8 月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却规定“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机构”,被看成砍民办学校的一把刀。1998年8 月通过的“高教法”仍未出现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专门条款,只在总则第六条中再次申明“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1993年初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对民办高校的16字方针:“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已颁发的民办高校《条例》、《规定》也都有一条,民办高校享有国办同级同类学校的同等待遇,可惜只停留在纸上。地方更是支持不足,限制有余。《条例》规定“社会力量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实际非但被收税,还要忍受地方的收费和摊派。(吴正德,1998.9)“民办”仍处在与公办高等教育争平等、争地位阶段。我国的民办大学协会要求“有颁发毕业证资格,师生与国办高校平等”。 在泰国私立是高出一等, 公立大学的基本工资为250 至1000美元,私立学校教师的实际收入是公立的三到七倍。耐人寻味的是,和我们做法相反,泰国私立大学只设正式学位课,一般不开各种文凭班。可见能否颁发学位,是私立大学生存的命脉。我们到 1998年, 在1238所民办高校中,获得授权能颁发学历证书的只有22所。

社会基础方面: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8年农民教育支出占所有支出的36.95%,远远超出住房(20.07),家电(12.04 %)等农村人向来比较重视的几大项,居第一位”。城市教育支出每年上升20%,成为最高支出项目。另一方面,10%小学生,50%的初中毕业生,75%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与此同时,90%的家长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1988年本专科入学率占同龄人口6%。 (《北京青年报》1999.6.13)对此,朱镕基总理指出“城乡居民教育消费意愿十分强烈,需求日益旺盛,现有教育资源还有很大潜力,社会力量也有办学的积极性。扩大教育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减缓就业压力”。

教育产业被形容为“中国目前少有的卖方市场”,“重要的投资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惜多年国有政办的大一统惯性,扭曲了这门充满资源与活力的产业,制约教育市场机制和功能的发挥,抑制社会多元投入。近年越办越红火的国外高等教育展,使人忧心如焚。面对每年几十亿教育经费流出国外。朱镕基总理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式上“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大办强调“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可以迈出更大步伐。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举办高中阶段和高等专业教育,有条件的也可以举办民办普通高等专业学校,…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不走多种形式办学的路子,别无选择”。(《人民日报》1999.6.12)

私立高校在我国是新鲜事物,仍处萌芽状态,应该是不只允许其出生,还要再扶持成长,纳入正规国民教育体系,留给社会更多选择,而不可能完全按普通公立高校标准, 要求一步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对印度、泰国、菲律宾207所私立高校的评估资料显示, 只有32%接近该国公立大学的办学水平,18%高于国立,而50%明显低于国立水平。(《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1998.11.15)

3.开放大学唱“大众化”主角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理论前提是,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塑造体系,而不是淘汰体系,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权力而不是一种资格。“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的提出者Martin A.Trowd指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特色在于满足社会需求和公民个人要求,其主体部分不再是培养精英,而是着重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成为成功者,尽管水平参差不齐。(马陆亭、马桂荣,1997)S.Areekul 博士(1999)根据泰国的实际情况,将这个思想概括为:

高等教育 政策 特色 目标

精英阶段市场需求 学术主导现代化

大众阶段人力需求 教育民主自由化

普及阶段社会需求 机会均等国际化

开放大学之前,泰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直不高,如1960年为3.3%,1965年更减为2.3%,1970年提高到3.9%,1975年也才5.5%, 到1980年猛增到15.8%。这个数字背后就是1971年和1979年建立的两所开放大学(Burton R.Clard,1992)。所以可以说, 开放大学使泰国高等教育面貌一举改观,跃进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从上文的泰国大学生在校生总数的统计表中可以看到,1997年,开放大学已占到在校生总数的64%,“八五”计划期间虽略有递减,但其数量上的主角地位不变。

泰国有两所开放大学,成立于1979年的素可泰大学,为远距离网络化高等教育。其授课方式相当于我们的中央电大,目前在校生20多万人。另一所蓝勘恒国家开放大学,与普通正规大学不同,又有别于我们的所谓“五大”。大学自1971年建立以来,已有32万人从它的七个学院毕业,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这所号称世界最大的大学,目前要校人数为30万人,这等于至少每200个泰国公民就有一个人在该大学就读。 目前,该校的八个学院开设1590门本科课程,130门硕士课程,47 个学士专业,23个硕士专业,并已着手建立博士点。正式教师不足800人, 效率极高。我们认为,自由、灵活和低廉的学费是该大学的主要成功之处。

入学自由:同其他国立大学采取全国统一招生制不同,蓝大实行宽进严出,凡泰国国民,只要持高中毕业文凭或相应学历,不分年龄、性别、身体状况,都可以注册入学,在八年内任何时候修满学分,即可获得学位。八年仍不能毕业者,还可重新注册。中学生也可以在毕业前即选读蓝大课程,考试及格入学注册时免修(其他大学评分分为十二等级,蓝大只有优秀、及格、不及格)。所以蓝大学生小至十三四岁,耄至七十五岁,不但父子母女同学极为普遍,祖孙同窗亦不稀罕。这所大学的宽松自由还吸引了众多其他大学,特别是私立大学在校生来选读第二三学位。自由也包括对学生管理的民主与自由。泰国大学出勤、作业、考查、着装等管理极为严格,而蓝大则全免,这里是全泰国唯一不要求穿学生服的校园。看似小事,却受到成年及利用上下班空隙赶来上课学员的欢迎。

学费低廉:以学士学位学分为例,普通学生年学费仅合30美元,比国立大学便宜20倍以上,比一般私立大学则便宜40到60倍。泰国稍具知名度的私立大学每年学费上千美元,收费最高的私立大学每年学费(如亚洲理工大学)则可高达10,000美元。

授课灵活:大学除曼谷的两个主校园外,还在内地的七个府设有分校,近年来大量采用多媒体方式,但教师仍定期前往面授。学生来校参加正规课堂学习,在外府多媒体面授点或在家通过大学广播电视网自学均可。据估计,每天来曼谷两个校园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约为五到六万人次。所有一二年级基础课都采取复式教学,同一门课有两位以上教师在主校园与分校园同时开课,使授课时间地点交错,并每年举办暑期班,学生每年有五次考试机会,为工作的学生提供时间和地点上的选择,甚至为交线提出申请的个别学生单独举办测试。

入学资格开放式固然使鱼珠混杂,学费低廉、时间的灵活性也确实吸引了大量有聪明才智却家境贫苦的年轻人,或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功的成年人,进开放或远距离大学,学生只是选择的不同,而没有能力和质量之别。我们所谓的“大学漏”仍是开放大学的生源主力,但经济能力、年龄和时间、个人特殊情况也使很多人选中蓝大。比如,泰国选举法最新规定,学位作为竞选民代(国会议员)的最低标准。许多政治家包括前总理马德祥(班韩)和一些政府部长皆为蓝大毕业生。社会上流行的“蓝大的学生除了高考不行,什么都行”,一方面说明这里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同时,也写照出人才济济,能人辈出的开放特色。高等教育是成功者的阶梯,也可能成为阻塞贤路的障碍。受学位困扰而才华不得施展者对此感受最切。从这个意义上讲,蓝大文凭也可以认为给有真才实学者放行,正如大学校训所言:蜡烛给你照明,蓝大给你指路。

形象是开放大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为开放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府集中财力扶持这所唯一的国家开放大学。1997年度投资为泰铢11个亿(约4,600多万美元),额度为公立高校第九位。 经济危机造成所有公立高校基建或下马,或暂缓,包括泰国雄心勃勃的朱拉大学高科技城,唯有蓝大基建项目正常进行。更难能可贵的是皇室的精心呵护。该校每年毕业生数以万计,深得国人热爱的诗琳通公主每学年一连四天亲临颁发学位。接领学位证书是泰国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泰国所有毕业生的学位皆由皇室成员颁发(近年始有改革之议),皆拍照存念,皆悬之高堂。哪级成员颁发,无疑是大学实力的一个标志,因国王近年已因年迈不再例行此事,所以皇室的这一安排,给开放大学以最高的荣誉。法律只能保障开放大学文凭的名正言顺,而文凭又由国王委托公主前来颁发,大大增强了蓝大学位的吸引力。笔者在泰国国家开放大学工作四年,对这一点印象极深。此外,与正规大学相同的校园教学与管理方式,也使开放大学学生感觉与主流大学有很强的认同感。

所以,在泰国,无论官方、社会或家庭,都没有歧视开放大学学位现象,这使开放大学结业生的形象与我国截然不同。我们的父母都觉得送孩子参加每年七月全国统考才叫“上大学”。开放学历虽受国家承认,但在社会上被视为“非正规军”,“五大”毕业生是大学生中的“三等公民”的成见随处感到,特别是国营单位。不但如此,官方统计也将其作“外人”看待,排除在国家正统“大学”之外。我们在1992年前,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只是按照传统意义上的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数计算。1993年后,成人高校本专科学生才计算在内,但社会办学的专科学历文凭考试, 电大专科注册视听生本专科自学考试仍未列入 (纪宝成,1998;邓晓春,1997)。

我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远距离教育项目专家王一兵教授(1998)指出“中国46所广播电视大学,覆盖全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远距离高等教育网络系统,由于没有始终坚持开放方向,发挥自身优势,甚至向传统大学靠拢,其潜力尤其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华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也影响其地位、作用和声誉”。他描绘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蓝图是:以国立高校组建“国家队”作为旗舰,私立和开放式远距离高等教育为其两翼,10年内完全可能跨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4.自治大学主导未来

1997年泰国成为东南亚金融风暴发源地,进入IMF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时代,其高等教育首当其冲。舍得在教育上花钱本是东南亚新兴工业国的共同经验,但泰国1998年教育预算首次下降了1.4%。 其中高等教育削减2%。泰国经济会在近几年逐渐复苏, 但高速增长的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了,争论了30多年的公立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被迫加速。

泰国公立大学是世界高等教育中官僚僵化的典型,(Grant Harman,1998)较之我国亦有过之无不及。高等教育被“条块分割, 分属教育部、大学部等10个部委。下辖66所院校的大学部设有52个科室,雇佣着349名工作人员。专业设置、学术及行政人员任免,工资级别的制定, 职称评审,招生数量,录取标准,学费,课程评审考查,都在大学部严格的直接控制之下。公立大学校长无权裁减一个普通教工的现象在这里同样存在。专业内部开新课要报系院校三级有关机构通过,开设一个专业除了要在大学内部过五关斩六将,还要报审大学部,最后向公务员委员会申请该专业毕业生的工资级别。政府拨款占经费的80%,公立大学每年预算计划向大学部提交审核,通过预算局评估,最后由议会辩论通过,财政拨款专项编制,资金不能跨项,余额需退回(Rie Atagi,1998)。

泰国自治大学的试验开始于90年代初,1990年和1992年分别设立了两所自治性质的大学,当时称政府监督下的公立大学,财政管理(资金筹措和运用)、招生(包括专业、人数和学费)、人事任免,都由大学自行决定,目的在于试验新兴办学模式,获得成功。1998,1999又将两所大学脱离国家公务员系统成为自治大学。并决定在2002年前,全部公立大学完成向自治大学的转变。1999年7月国会通过的教育法, 以法律形式保证学校作为独立法人地位,大学根据市场机制运作。大学部今后的功能主要是拨款及通过监督委员会进行质量监督和协调,其他全部管理权交给大学自治。教师脱离公务员体系,实行合同制,资格(主要指研究成果)定期接受评审。

大学自治是目前泰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甚至成为进入IMF 时代全民关心的热门话题,但“自治”到何种程度,与私立大学分别在哪,是否限于国家直接投资,仍在讨论研究中。具体措施在摸索,但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变革正如火如荼。公立大学多年习惯在国家巨大财政翼护下生活,教师享有极高地位和令人羡慕的收入,职位职称终身制,并获得相应津贴,全额公费医疗,住房补贴,定期接受国王授勋,甚至每位大学教师丧事都有皇室参加并由国王亲自赠送圣火。所以,自治政策一出,在多年养尊处优的大学教师中引起极大不安。公立大学正经历着处在破旧立新时期脱胎换骨的阵痛。就目前看,2002年前全部国立大学实行自治的任务相当艰巨。

实际上,从1961年到1991年,第一到第六个社经发展五年计划,泰国政府都一直在不停地努力减少行政的干预程度,70年代初石油危机助了泰国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一臂之力,90年代末金融危机又将公立高等教育推向市场。这也是国际趋势在泰国高等教育中的反映—私营化对高等教育影响的日益加强导致高校自主权的扩大和政府影响力的减弱。五六十年代是私立大学的大量出现,今天是国立高等院校向民营的转轨(魏志强、唐安国,1998)。在我国,由于民办高等教育尚未成熟,同时国有高校也面临转向民间寻求资金,可以说是在两步并一步走。

三、结语

泰国高等教育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成绩巨大,问题也特别明显。基础已经奠定,数量上取得长足进展,在硬件方面无论基础设施,管理水平还是服务方式已经接近国际水平,今后的发展中心将围绕软件方面,提高质量,发挥效益。根据《高等教育百科全书》及其他有关材料,我们将深刻变革中的泰国高等教育发展整理如下:

问题原因 解决方式

机会不

入学考试、学费 设立两所开放

均等.

昂贵、无地区性 大学,鼓励民

大学、社会不平 办,国立大学

等. 采取配额制.

地区之60年前无地区性设立地区性大

间不平大学,五所大学学、增加专科

衡. 都在曼谷.

学院、减少对

老院校投入.

问题

例子 建议途径

学科不 人文学科过剩、 发挥开放和私立大学的潜力,

平衡. 自然科学和

增加其与工业界的联系,使教

技术专业偏少. 学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质量急待专业划分过细

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

提高. 、重书本而轻提倡国内外院校交流,需要

实践、知识老

与社会主体改革相结合.

化.无国际竞

争力.

1.学科和地区分布失衡

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失衡相反,泰国是文科社会科学过剩,科学及工程技术紧缺。据泰国劳工部的统计,1998年全国劳工市场缺少一万五到两万的工程技术人才。“八五”计划期间大学部确定16个优先发展的紧缺学科,除语言和财会外,全部在理工农医和基础科学领域。

学科文理失调在研究生阶段更为严重。国家开放大学政治学院招一名教师,有10几个博士硕士应聘,生物系缺一名教师,就得考虑来泰国私立大学读MBA 的中国生物系本科毕业生来代课。多年来泰国自己培养了大量的博士,但多在传统的社会人文学科,各大学开设新兴或理工学科,都只能靠归国留学人员或聘请外教。以致社会上将博士与人妖、汽车一起讥为“泰国三多”。

失调的主要原因是开放大学和私立大学首先发展“短平快”学科,特别是适应市场需要的工商管理类课程。而高校归口管理,“条块分割”,缺乏协调也不无关系。1998年以前,国家开放大学除一个招生最少的科学学院外,其他六个学院都是社会人文科学。1997年两所开放大学文科社会科学招生数为172,463人,理科只有23,690人。这一年, 理工科公立大学招生数是47,607,而私立仅为9,605(文科社会科学是50,766),按照“八五”计划,到2001这种情况仍无实质变化,届时公立大学的理工科招生数为58,401,私立大学和开放大学仍以文科为主,理工科招生能力极有限,分别为10,900人和26,180人。

历史和社会文化因素也不可忽视,有钱人送孩子进名校,就业的功力观念并不很强,图的是名分,或继承家族产业,或毕业后找份舒适工作,这些富家子弟从小习惯优裕环境,都不愿苦捱寒窗,当然近文而远理。而贫寒子弟又主要进开放大学。再以外语为例,一方面因贸易旅游的发展,汉语、日语、韩语人才供不应求,开课的大学却寥寥无几。金融危机一爆发,出现汉语热、东亚研究热,各校又蜂拥而上,造成“师荒”。因为按大学部的规定,私立大学申办外语系,必须有硕士以上学位的系主任,而这三种外语泰国大学从未培养过硕士(朱拉大学与北大合作汉语硕士课程学生尚未毕业)。另一方面是西语特别是法语毕业生大量过剩,有14所大学开设法语,本科、硕士、博士专业一应俱全。泰国拥有亚洲最雄厚的法语教师队伍,从小学到大学,法语都是英语以外最重要的外语,近年来,有的学校法语老师比学生多,知识界人人心知肚明,不但从无一人提出裁减,外教还要照聘。这是由于社会和历史政治(皇室)的关系。

泰国高等教育从诞生之初起,就带有急功近利特色。朱拉隆功大学的前身为“皇室侍从学校”,后来发展为“行政学院”,只培养国家管理人员。第二所大学政法大学最初也是只为政府机关培养公务员而建立的。泰国工业化进程开始于60年代,当时急需各类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需要解放农村生产力,导致公立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向边远内地的延伸。80年代,工业重点转变,发展出口加工业,开放使国际金融投资大量涌入,国内金融市场随之崛起,国内外资金对出口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的结果,使经济活动领域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公私立高校都热衷开办相应的专业,向文科倾斜更加明显。读泰国高等教育方面的材料,开头常要先结合其进出口和GDP。 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是为了解决社会急需人才,但过分以市场为导向,紧贴短期经济利益导致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

地区分布失调,如前文所述,1960年前,泰国只有曼谷有大学,直到90年代初,外府也只有四所大学。目前,在全国630所院校中, 京都大曼谷152所,中部地区114所,北部104所,东北部103所,南部127 所,保证每个府至少分布一所高校(泰国全国共有76个府,其中人口及面积大致相当我们的县)(S.Areekul,1998)。但在质上, 实力最雄厚的大学仍集中于曼谷一地。1995年的统计,只有11%农民家庭孩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商人家庭是50%(K.Chareonwongsak,1998)。从地理分布上讲,虽然曼谷的垄断地位已经打破,并已有几所大学建在远离人口稠密的城镇,但以大学带动地方发展的大学城模式基本尚未形成,至今仍基本是大城市集中办学的格局,短期内无法彻底改变。

2.质量亟待提高

泰国属于典型的技术“引进型”、“模仿型”国家,这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难以改变的事实。一份联合国资料显示,在未来20年内,泰国很有可能成为世界10个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但目前其科学技术总体竞争力排名第48位(S.Areekul,1999)。进入90年代, 泰国出口行业受到中国、印度和越南等出口类型相似经济体的强大冲击。泰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知识界有识之士早已注意到经济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必然,而高技术需要强大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可能将长期困扰泰国高等教育。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低下导致毕业生质量下降。在大学创造科研气氛、健全质量监督机制至关重要。未来二十年内,极力避免因数量牺牲质量的恶性循环,提高学术水平和毕业生质量将更为迫切。 质量问题原因方方面面, 泰国未来发展研究所主任K.Chareonwongsak博士指出,政府每年科研投资只占GNP的0.15%,为发达国家的二十分之一,少量的经费不足以将教师从兼职中吸引到科研上来,(泰国大学教师普遍有校外收入);教师的平均工资应该是13,500泰铢,才能与全国平均生活水平持平(目前实际只有21%的大学教师可以达到这个水平)。他从社会文化改革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也很中肯,“泰国不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大部分人将时间用于娱乐和社交”。前总理A.Panyarachun在大学部成立22周年纪念会发言中一针见血, “泰国高等教育学术水平低下,不及新加坡、香港与台湾”。全国具有教授职称的大学教师只有338名,占大学教师的1.8%,多数副教授无一篇文,无一本书,只靠本校印刷的讲义即可评职。走进泰国大学校园,给人印象管理极佳,生活方便,设施国际一流水平。只是学习研究气氛不浓,下班时间一到,图书馆关门,学生回家,校园一片寂静。平时图书馆常见学生聚在一起吃喝谈笑,带图片的精美读物最受欢迎。笔者曾怀着极大希望去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结果发现那里几近儿童乐园了。“泰国图书馆里一半英文书,一半泰文书,一半泰文书是翻译一半英文书的”,这个带有西方偏见的评语,给人以警示,高等教育改革必须以提升学术质量为核心,否则,大学必将成为西方学术和技术的“二传手”。

泰国社经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中,质量与素质教育列为大学部确定的六项重点发展目标之首(其他五项是:机会与平等、效益与责任、参与与结合、国际化和地区化、私有化与合作化)。1996年议会通过决议,建立监督、评估质量保证体系,将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作为1998—2002年教育重点工作。

3.开放高教市场,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管理,同时向外输出教育,是泰国高等教育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趋势。

引进是为了输出,我们注意到,这是将其发展经济的经验移植到教育,由送出去,到引进来,再输出去,是泰国发展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一条独特的道路。

19世纪以前,泰国传授知识的地方是佛教寺庙。早期泰国高等教育模仿欧洲,师资全部为留欧学生。二战结束后,本国仍无力培养高教师资,继续借鸡生蛋。特别是冷战期间,与美国进入“蜜月期”,高等教育亦随之引进美国模式。虽然很难找到具体统计数字,今天泰国的大学师资仍是归国留学生为主,名牌大学(特别是私立名校)尤其如此,且多是留学归国博士一统天下,使泰国高等教育结构具有浓厚的美国色彩。以笔者在学的朱拉隆功大学高等教育系为例,11名教师中10位是留美博士。国家近年来注重高教师资本国化,在过去五年中公派出国研究生不到2000名,但泰国留学人员归国率在90%以上,在网上随机抽查政法大学民用工程系,17名教师中14名为归国留学生。高等院校普遍轻土重洋,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但90年代以来,泰国高教界就不断有人提倡教育输出,国内国际对此政策一直褒贬不一,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更被人批评为不切实际。但事实上,将泰国(曼谷)发展为国际教育中心,不仅民间热情极大,在国家的教育政策中早已悄然开始(P.M.Komolmas,1999)。政府在“八五”计划和高等教育,15年发展规划中都反复强调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并将泰国发展为亚洲高等教育中心的思想,其中包括在此15年期间集中国家财力,使朱拉隆功大学成为国际一流大学。自1988年以来,在国立私立大学共开设了320 个以英语为授课语言的国际项目专业( V.Bovornsiri,1998)。

尽管泰国并不是一个具有学术传统和科技实力的社会,但开展高等教育地区化、国际化也确有它的优势所在。一方面,泰国是旅游与贸易大国,曼谷作为东方空中门户,是国际化程度极高的大都市,在整个东南亚地位突出。另一方面,曼谷同时也是亚太地区国际组织和地区教育组织中心。联合国教科文亚太中心(UNESCO PROAP)、东南亚国家教育部长组织(SEAMEO)及其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中心(RIHED )等都设在此。更为重要的是,泰国教育国际化已有几十年经验,泰国本来就对中小学教育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仅曼谷地区即有国际学校二十几所,原来禁止普通泰人子弟入读,现已取消,谁有钱谁进。今天,政府在这方面的举措更加大胆自信,对西方教育机构陆续来泰投资高等教育产业,设立分校,“不是鼓励,而是邀请了”(P.M.Komolmas,1999)。

对于一个海外学生招生数尚未进入世界前50名(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英语为非官方语言、年青的高等教育尚羽翼未丰的中等国家,其魄力和勇气不能不令人钦佩。泰国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敢于提出将泰国发展为地区高等经验中心,自有它的考虑。文化上,大学在抵制文化殖民方面基本成功。政府极为重视高等教育维护和弘扬本国文化的功能,使现代高等教育不但没有成为传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温床,现代西方教育与本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传统智慧与思维方式适应现代知识结构,无论是在专业设置还是学生工作中都得到真正的落实(B.Teasdale,1998)。经济上,特别是私立大学从海外招生中得到实惠。不仅经济欠发达的越南、缅甸、南亚等周边邻国,中等富裕阶层子弟把泰国作为接受海外教育的经济途径,据悉,泰国私立大学都在大力拉中国生源,在国内主要大城市设有招生代理,几所名牌私立高校,甚至已经对中国市场产生依赖性。这里的一些老华侨说,“当年我们要上大学得回国内,这么几十年就反过来了”。据保守的估计,现在在泰国几所名牌公私立大学通过各种途径留学的中国学生已不下千人,这种现象令人深思。

标签:;  ;  ;  ;  ;  

泰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