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防控的来源和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论文_刘敬文,刘军,刘贞超,刘灯

职业危害防控的来源和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论文_刘敬文,刘军,刘贞超,刘灯

温州博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 温州 325100

摘要:近些年来职业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职业危害防控的现状以及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职业病;防控;现状;措施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事关人民生命安全健康的职业危害问题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05人类发展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就是将其令人瞩目的收入增长转化为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增长。我国职业危害形势严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采取有力的措施控制或降低职业危害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我国职业危害的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控制职业危害的对策措施。

1、如何识别特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一些特殊环境,如职业病诊断、项目建设、设备检查和维护、紧急状态、异常状态以及密闭空间等。其中,设备维修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生产过程中较难察觉,如锅炉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时不接触保温材料及耐火材料,但在锅炉检修过程中,接触保温材料及有害物质粉尘。密闭空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急性职业中毒和缺氧性窒息,其识别重点包括有毒气体产生原因、通风换气问题、以及低洼处是否存在高密度有毒气体。异常及紧急状态识别重点包括设备故障、异常开车或停车以及生产等,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水平较低,或不接触危害因素,但在异常紧急情况下,不仅要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且接触水平较高。异常紧急状态的环境因素具有潜在性,容易造成遗漏和忽略,因此,应高度重视异常紧急状态,充分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

2、职业病发生的原因

2.1、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职业病危害防治由于经费不足,设备老化。职业病防治的法律制度尚未得到全面落实,监督执法人员不足,检测执法手段和设备落后,信息渠道还不够畅通。一些基层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对企业监管不到位,甚至引起污染严重的企业、大量未经职业危害评价审查的企业仍在生产,危害源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2.2、经济的发展引起劳动用工制度发生相应的改变

劳动用工管理混乱,严重影响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职业病集中的重点人群是农村进城务工的流动劳动者,他们文化水平低,防范职业病的意识薄弱。很多都未经过岗前培训便上岗操作,以至于成为职业病的高危人群。

2.3、职业病患者的工伤保险待遇较差

由于某些用人单位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没有职业病史档案等种种原因,致使职业病患者的工伤保险待遇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尚需要法律的不断健全。

3、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存在的问题

3.1、没有全面的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杂质中含有的成分没有全面重视。因为用人单位通常只是将反应资料全面提供,对于副作用没有给予关注,导致出现常常忽略杂质成分的情况。对于存放废渣、辅料等问题没有重视,例如砷、磷等杂质含在硅铁中,一旦硅铁遇到水或者潮湿的环境时则会出现砷化氢或者磷化氢等物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今,大部分企业的化学物质经常以绿色产品、环保产品等口号生产,因为基于配方保护的前提下,生产产期对于化学品安全生产所使用的物料清单并不提供,造成在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方面无法做到全面,对于密闭空间内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充分重视。对于紧急情况或者异常情况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充分的重视。造成无法全面识别的因素具体是:一方面是企业在构建技术能力方面,由于没有合理的配备专业机构人员,导致在学科参与方面相对缺乏,职业卫生工作人员在自身的整体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在责任以及法律方面有着较弱的意识。同时,卫生监督方面也是造成无法全面识别职业危害因素的主要原因。

3.2、过度的识别职业危害因素

过度识别职业危害因素具体在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工作中体现,主要是因为负责人对法律责任的承担有一定的惧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没有构建“剂量的接触是决定毒物毒性大小的相关原因”等主要意识。对于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者“使用”的相关参数与概念没有明确标明。对于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检查、监测等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主要重点没有明确区别,例如,只是在检修或者维修过程中偶尔接触部分毒物,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检查时并没有做特定的识别,一旦进行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检查、评价监测等工作中则以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4、职业危害的措施分析

4.1、加强对工作环境的改善

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是职业病形成的重要原因,工作环境的改善不仅包括对换气设备的更新,而且要经常对换气设备进行有效的保养,同时还要在工作环境中设置集尘、排污的装置。在劳动者的正常工作中,要经常对工作环境进行测定,特别是当工作特征,或者是有害物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进行测定。对工作环境的改善,最好能够采用封闭式的管理系统,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而且要建立工作人员的休息室,加强卫生设施的配备。

4.2、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教育

要想有效防止职业病,企业还需要长时间地对工作人员进行卫生教育,要有重点地进行职业危害的宣传,让工作人员能够熟悉有害物质的标识,并且要能够对有害物质进行科学的处理。与此同时,企业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劳保用品的配备和劳保用品的相关合格资质验收,以及对使用的劳保用品的员工进行有效的监督,并且培养员工正确的工作姿势和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责任到人,明确权限。另外,还需要做好对工人的个人防护用品的定期检查、保养工作。

4.3、加强职业相关病症研究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知识密集型产业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产业逐渐兴起,职业性疾病的发生将出现新的特征。电子制造、信息产业带来的化学危害,高新材料制造过程对人体的损害,以及过度心理紧张导致的健康隐患,如神经衰弱、“白领综合症”,长期伏案所致的颈椎腰椎肌肉疲劳/损伤等新病种等将会突显出来。国际上已将职业危害拓宽为“职业相关病症(Work-relatedillhealth)”,与职业有关病症问题需要引起职业卫生管理者和科研人员的重视。

4.4、采用技术创新依靠科技力量减少职业危害

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限制、淘汰职业危害严重的技术、设备和产品,采用危害较小或者没有危害的新技术和产业,尽量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减少危害严重的中间产品的产出,在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污染物的产生,降低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

4.5、加强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

要想使职业病得到有效的防治,企业建立相应的健康检查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企业要加强对新员工的健康检查,根据应聘者的身体素质决定是否录用;其次,要对老员工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而且要建立老员工的健康档案。

5、结语

职业病是严重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防治职业病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的重要基础工作。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厂矿企业较多,职业病防治任务一直比较艰巨,相关部门一定要大力治理工业生产中的粉尘、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因素,努力改善劳动保护条件,受企业改制、防治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职业病发生仍在呈现数量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为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余善法,王思华.职业危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模式关系初探[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2,30(03):127-130.

[2]张峰.职业危害防控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D].浙江大学,2009.

[3]邱曼.我国职业危害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03):102-105.

[4]王雪涛,马骏,关砚生,刘卫东,张岩松,刘丽华.我国地方煤矿职业危害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01):91-94.

论文作者:刘敬文,刘军,刘贞超,刘灯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9

标签:;  ;  ;  ;  ;  ;  ;  ;  

职业危害防控的来源和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论文_刘敬文,刘军,刘贞超,刘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