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零售业发展比较_商业论文

中外零售业发展比较_商业论文

中外零售商业发展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外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6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零售商业的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但中外零售商业互相比较,就会发现我国零售商业与国外零售商业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们要看清差距,立足国情,深化改革,发展我国的零售商业。

零售商业的组织化水平比较

本世纪50-6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的零售商业已朝着大型化、集团化、跨国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其组织化程度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美国年销售额5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零售企业,占全国零售总额的38.3%①。百货商店的大型化尤为突出,最大的50家占百货商店总销售额的91.8%②。7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比原来的大型百货商店、超级市场更大的超级商店、联合商店和特级商场。超级市场的营业面积一般在1500平方米左右,超级商店的规模比常规的超级市场要大一倍,而联合商店比超级商店还要大一倍。1986年,这些商店的销售额占食品商店总销售额的26%以上③。日本的零售商业也十分发达,1965年出现店铺大型化、店铺郊外化,1970年出现地方百货集团化④。1985年以后,日本百货商店逐步走向高级化、大型化。日本零售商业发展的一个特点是综合超级市场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大型百货商店,综合超级市场销售额与大型百货商店销售额的比例1962年为2.3:9.5,1970年为4.7:8.1,1991年为10.6:8.6⑤。

继大型百货商店和超级市场出现之后,连锁商店的快速发展,使零售商业大型化又找到了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连锁商店最初只是由若干家中小商店组织起来对抗大商店的形式,后来发展为在一家总店控制下,拥有许多相同业务分店的销售网,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如美国的班奈通公司拥有5000多家零售店,年销售额达100亿美元。西尔斯公司的规模更大,年销售额超过400亿美元⑥。二战后,连锁商店逐渐在西方许多国家零售商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1979年美国连锁商店的销售额占零售商品总额的35%⑦。目前日本连锁商店销售额已占据零售商品销售额的第一位⑧。连锁商店经营的基本特点是“联购分销、批量经营”,冲破了单独设店在规模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大型化的发展。在美国,连锁商店被认为是“本世纪零售商业的最重要发展。”

连锁商店的出现及其经营方式的优越性,大大促进了以零售商业为基础,批零结合的商业公司跨国化的发展。目前,西方著名的最大食品公司几乎都是跨国公司。如名扬天下的麦当劳公司,1955年在美国开设第一家快餐店,很快在世界各地发展起为数众多的分销店⑨。如今它的分销店有1200多家⑩,遍布全球各地。西方国家商业的跨国扩张已成为一种新趋势。

我国零售商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营和组织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80年代初,实行“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改革后,集体零售业、工业自销和个体零售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9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9398亿元(11),其中国营商业机构包括各大型百货商店的零售额约占30%(12),集体商业机构包括供销合作社和其他各类商业机构实现的零售额约占70%(13)。我国零售商业机构中,中、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国内贸易部门系统从业人员在300人(14)以上的零售机构,1989年仅有177个(15),只占国有零售商业机构总数的0.066%,(16)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百货商店全国也才只有50多家。大型百货商店的服务水平代表着我国零售商业的发展水准,但是我国多数的大型百货商店物质设施和管理较落后,商品积压严重,销售方式单一,与国外大规模、高组织化、超级型、连锁型的零售商业不可相提并论。

我国零售商业80年代初在上海首先试办超级市场,采取了顾客自我服务和购后一次性集中付款的售货方式。这种区别于传统封闭式售货的敞开式售货方式很快在全国大城市试行,它附属零售企业,即在一个商店里开设店中店——自选商场部。但以营业面积平均计算,自选商场的经济效益普遍低于传统的柜台售货模式。不久,许多商店便缩减甚至取消了自选商场。虽然后来又出现了单体形态的非连锁性的自选商店和连锁形态的超级公司,但因受许多规模发展因素的制约,商品售价高,品种不齐全,店址偏离居住区,居民购买力较低,难于充分发展,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

我国连锁商业还不多见,深圳的连锁商业显得多一些,但也未能形成气候。我国其它城市的连锁商业效益均不够理想。发达国家连锁商店的发展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优越的市场条件;有较高的工业生产水平,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标准化商品;居民购买力高,市场容量大;运用高科技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市场统一有序。这些都和连锁商店联购分销制的经营原则非常合拍。而我国的市场环境、市场条件却十分薄弱;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商业信誉较差;国有商业经营自主权还未完全落实,致使企业活力不足;商场缺乏统一性,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系统;多数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没有跟上。我国连锁商场名为连锁经营,实际上并没有按连锁商业办事,其经营内容也未能统一,没有连锁商业的规范化特征,难以发挥其整体优势。

可见,我国的零售商业组织化水平较低,缺少一种整体的规模效益,这除了一定的主观因素外,主要是客观条件还没有成熟造成的。

零售商业经营管理的方法、手段比较

零售商业是以零售价格把商品卖给最终消费者的商业,零售活动的对象是分散和单个的千千万万的消费者。分散化、单个性是零售经营的本质特征。传统的零售经营采取柜台隔开,以营业员销售操作为主的售货方式。商品进货、检验、进仓、分类整理、标价、上柜都需大量的人力来完成,是一种劳动密集型活动。经营效益的好坏除了营业场所的设施、商品质量、价格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售货员和其他大量劳动力的操作技巧,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零售商业最早是以流动性、不稳定的行商形式出现的,到了坐商出现以后,零售商业才算稳定下来。坐商的初始,大多数是以日杂店的面貌存在,规模小,经营的品种有限,管理简单,仅靠劳动力的具体操作来完成经营。即便后来出现的百货商店,也还基本上保留着日杂店的经营和管理的方法,只不过在规模上扩大了些。在零售商业技术革新以前和劳动密集型的状态下,零售经营不可能实现规模化、自动化和现代化。

世界零售业的变革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经营规模上的突破,二是管理技术上的突破。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大,为在零售商业中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提供了条件。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发达国家的大中型商场普遍采用了电子货架监视系统、中心计算机存货控制和进货系统,使发出进货指令、补充货物、售货、计价、结帐等工作连续自动完成。利用计算机获取、处理各种有关商业信息、识别货物品种、检索商品价格、掌握市场行情、计算货款金额等,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而且各种自动化机器如洗涤机、包装机、打捆机的出现,愈来愈多地代替了手工劳动。80年代末,由原来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各系统增加装置了商品条形码扫描系统,印在商品包装上的商品条码(货品上一组不同粗细的黑线)经光笔轻轻一划,瞬间就把商品制造厂商、生产国家、价格等信息传递给电子计算机,从而实现了商品从制造、批发到销售一系列作业过程的自动化管理。世界上很多零售商为求管理上方便,都纷纷要求供应商自行编码。条形码扫描系统不仅对零售业的商品管理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对其销售工作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当顾客在超级市场选定商品后,来到收款台付款时,收款员拿起带有条形码的商品移过装有激光扫描器的“窗口”,或用光笔在条形码上一划,电子计算机即会自动地阅读、识别、判断代码及其代表的商品。通过查询和数字处理,电脑便很快地扩印出购买清单,告诉顾客所需支付的总金额。这种操作简便易行,效率很高。目前,世界上大致有20万家商店建立了条码自动扫描系统,而且这类商店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所有的零售商品都使用商品条码。有条码的商品可以顺利打进国际市场,出入超级市场;而没有条码的商品,就意味着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立足之地。计算机、自动扫描系统的大量使用,代替了商店的纯粹手工劳动,改变了传统的零售经营方式,把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运用到零售经营上,使零售商店处于一种无人售货状态,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零售商店不存在了,代替它的是大型的、自动化、现代化的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零售商业的兴起。

超级市场、超超级市场、特级商店等商场的大型化和计算机、商品编码、扫描系统等自动化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商场的一定规模是自动化管理的基本条件。自动化管理使商场的经营更合理、更科学、效益更好,这是现代发达国家零售商业经营管理的现实。

我国的零售商业以中小型经营机构为主,除了在规模上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外,管理技术上的差距也是不可忽视的。我国较大型的零售商场也在使用计算机,应用范围主要是做工资报表、售货记录、商品库存记录、财务管理等,属单机操作运行,还未与其他的零售商店形成信息联网。大多数的商场还保留着那种手搬、肩扛、打算盘等传统的人力操作技术。而且资金短缺,设施陈旧,管理落后。我国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含量仅占6.29%(17),商业系统仅占2.02%(18),商业系统技术装备率明显低于第三产业中的邮电、信息等其他部门,与发达国家比较,明显低了一个层次。我国零售商业技术装备落后的原因主要有:国有资产产权关系模糊,技术进步的机制尚未健全,企业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不足,外部环境又缺乏技术进步的推力和压力,所在企业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不足;传统观念把第三产业看作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把它算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的科技水平仍处萌芽阶段,对电脑语言、计算机网络技术、条形码技术、EDI技术(Electronic Data l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远程通讯技术、商品包装技术、信用磁卡应用技术的研究尚处于开发初级阶段,高新技术自给自足的能力不具备,再加上资金紧张,大量引进高新技术装备力不从心。我国零售商业除了“硬件”不够硬外,软件也不容乐观。商业系统职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各类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特别是缺少高层次的各类管理人才。据统计,我国商业系统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专门人才只占3%左右,急需经营管理、市场预测、涉外业务、法律等大量高层次复合型、外向型的人才。我国零售商业的经营管理要上一个新台阶,还需加倍努力。

零售商业的经营方式比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下,发达国家零售商业的经营方式丰富多样。零售商想方设法方便顾客,引导消费,以达到推销商品、增加利润的目的。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零售商业除了某些贵重或体积过小、价格昂贵的商品外,采取封闭式柜台售货方式已廖廖无几。各大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连锁商店经营的首要特色是自助服务。自助服务商场由于商品价格优惠,且有标准包装,多数商品特别是食品卫生性好,又能定期地大量采购,节省购买时间,所以大受消费者的青睐。1912年美国“大西洋与太平洋茶叶公司”的食品店最先采取了自助服务的零售形式,至80年代中期,美国已有37000家(19)采取低成本、低毛利、大销量的自助服务的超级市场,占食品、杂货总销售额的76%(20)。发达国家零售商业经营方式的第二个显著特征是非店铺零售的迅速发展。非店铺零售是指商品在零售商店以外销售。主要形式有:送货上门、邮寄目录销售、直接邮购、电话购货、电视购货、人员上门销售以及自动售货机售货等。非店辅零的发展需要的条件是:居民工作繁忙,收入增加,可支配的时间减少,人们愿以较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娱乐、旅游等活动,不愿去挤商店;电话、家庭电脑等智能通讯的普及,私人或非正规电视网络以及直通私人用户的影像网络的形成,使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可以直接沟通;商品广告可信,商品质量有保证。这些条件发达国家均已具备,所以非店铺零售才得以生存并得到迅猛发展,美国目前非店铺零售已占全部销售额的12%(21),预计到本世纪末将有1/3(22)的商品通过非店铺渠道出售。法国送货上门的营业额比重不断上升,预测到1995年,送货上门的营业比重将提高到25%(23)。自动售货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最初自动售货机主要出售饮料、点心、糖果等小食品。后来逐渐扩大到出售书报杂志、文具、邮票、信封等各类生活小用品。自动售货机通常安置在公共场所,一天24小时均可售货,大大方便了顾客。发达国家零售商业经营方式的第三个特征是零售的跨国经营。1988年全世界最大的10家零售跨国公司的总销售额近2000亿美元。这些公司都拥有众多的连锁店,分布在世界各地。零售商业跨国公司以分销体系为基础,进行统一控制,集中采购与分散灵活经营相结合,具有强大的优势。

我国零售商业的经营方式目前还是以单一的、传统的、封闭的柜台销售为主,有向多样的、现代的、敞开式的自助服务发展的趋势,多样化经营方式正处于试验阶段。目前,除了自助服务售货方式以外,广州等大城市又有了直销方式。直销方式在我国算新生事物,远没达到象国外那样被人们广为接受和普及的程度。其他的非店铺零售经营方式开发的很少。近几年我国零售商业在开展多种经营方式方面也做了不少探索,比如,零售为主批发兼营,但搞得太多太杂,造成流通秩序的混乱;还有实行柜台出租,特别是国营大中型零售商店的柜台出租,引起零售商店经营秩序的混乱;此外,大搞有奖销售,特别是巨额有奖销售,虽起一定的促销作用,但有些企业弄虚作假,设置骗局,有悖商业经营道德;回扣相当普遍,由小金额发展到大金额,由隐蔽转入公开。这些纷纷出台的所谓的灵活经营方式,开拓的方向虽然不正确,也违背了商品经济公平竞争规律,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今后,我国零售商业除了要严格把好商品质量关外,要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开拓适合我国国情的多种经营方式,广开销售渠道,方便群众购买。有能力的零售企业要走国际化道路,到国外市场去开拓经营,参加国际商品交换竞争。

三点启示

1.零售商业是流通领域的最终环节。我国零售商业甚至整个流通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要落后得多。长期以来,我国商品经济不发达,又受“重本抑末”、“轻商抑商”和“无流通论”等理论的影响,认为流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上政策上的因素,流通行业成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突出的薄弱环节。在发达国家,以流通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无论是就业人数还是国民生产总值,都占首位。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比重均在60%(24)左右,而我国现在只达到27.2%和18.6%(25)。联合国组织编写的《长期发展问题和方案》中曾提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即小康水平)时,按产值计算的合理产业结构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是9∶43∶48(26),我国的水平远远达不到。要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包括流通中的零售商业,必须突破旧理论的束缚,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理直气壮地发展流通行业。

2.生产和流通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决定交换,生产居于主导地位。现代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产品都不是单个生产者所能独立完成的,必须依靠许多生产者,乃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协作才得以完成。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与商品流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不仅在于它的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还在于社会化大生产是建立在大流通之上。现代各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流通的现代化,取决于流通的发展。流通领域被西方学者称为“经济效益的最后处女地”。如日本,商品中的利润,生产企业只占15%(27),另外的70-80%(28)通过流通企业实现的。流通利润大大高于生产利润。在现代商品经济下,没有超前发展的流通行业为生产提供极大的方便,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是不可能的。所以,发达国家纷纷将发挥经济效益的重点转向建立发达的、高效的流通体系,实现流通手段的现代化上来。我们应该吸取和借鉴这一有益的经验。

3.世界零售商业经过了以百货商店的再现为标志的第一次革命和60年代超级市场兴起的第二次革命后,目前正进入90年代的以条形码技术的使用、国际扫描管理、无人售货大商场出现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革命。我国的零售商业正处于第一次革命阶段,有向第二次革命发展的趋势。在我国零售商业变革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观念和认识上的更新,实践上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外,还须立足国情,避免生搬硬套,切忌操之过急,要脚踏实地地推动我国零售商业的发展。

注释:

①②(11)(12)(13)(17)(18)《商业经济与管理》1993年第1期,第45-51页。

③(19)(20)《中外商业比较研究》课题组报告。

④⑤《国际市场》(沪)1993年第6期,第38页。

⑥⑨⑩《世界经济》(京)1993年第7期,第31、32页。

⑦⑧杨玉林《发展我国连锁商店》,《北京经济瞭望》1993年第8-9期。

(14)(15)(16)(21)(22)《广西商专学报》1993年第2期,第3-6页。

(23)《经合组织观察家》1992年,No.178,17-19(法文)。

(24)(25)(27)(28)《扬州大学商学院学报》1993年第5期,第13-15页。

标签:;  ;  ;  ;  

中外零售业发展比较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