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叠合板施工过程中的板厚控制措施论文_钱学博,孙正杰,李立志

钱学博 孙正杰 李立志

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 300300

摘要:本项目因工期原因由现浇结构体系改为部分采用预制剪力墙和叠合板,具体部位为内墙和部分楼板。但在叠合板安装浇筑完成后,楼板的尺寸难以控制,经常出现板厚超标或者板筋外露现象,本文通过对叠合板的安装过程跟踪观察及研究,总结了一些宝贵经验,旨在为预制构件施工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叠合板;板厚控制;露筋

前言

装配式建筑有很多优点,比如说:安装构件都在工厂生产一次成型,养护到位,因此质量较好;构件从工厂直接拉到现场安装,减少了工序加快了施工的进度;构件从工厂加工,在现场安装,大大减少了建筑垃圾。但是也有一定的缺点例如: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性和刚度较弱一些,抗震冲击性较差;要求放线准确,标高测量精确;对预留孔洞位置精度要求较高;尽管是工厂化生产,预制构件也可能有一定的尺寸偏差,同时由于现场施工时的人为误差,有时拼装时产生缝隙过大或不均匀的现象;本文主要研究如何有效控制板厚问题,针对板厚超标现象,追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1)叠合板安装不平整;(2)预制构件尺寸存在一定误差;(3)钢筋绑扎过程中存在问题,为盖住钢筋而多浇筑混凝土;

1叠合板吊装控制

本工程为铝模支撑体系(如图1所示),其立杆的支撑高度是控制叠合板的安装的平整度的重要措施,铝模安装时要严格控制标高,铝模安装好后,测顶板的平整度,控制好极差。因为叠合板直接放置在铝模上,铝模的平整直接影响到叠合板的平整度,上层钢筋直接绑扎在叠合板的钢筋桁架上,若铝模顶板平整度差,则叠合板必定翘角,从而使该部位的钢筋偏高,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为盖住钢筋而多浇筑混凝土,板厚必然超标。

2预制构件的尺寸控制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规定叠合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进行设计,并且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 60mm,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当叠合板的预制板采用空心板时,板端空腔应封堵;跨度大于3m的叠合板,宜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跨度大于6m的叠合板,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士预制板;板厚大于180mm的叠合板,宜采用混凝土空心板;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应满足下列要求:

(1)桁架钢筋应沿主要受力方向布置;

(2)桁架钢筋距板边不应大于300mm,间距不宜大于600mm;

(3)桁架钢筋弦杆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腹杆钢筋直径不应小于4mm;

(4)桁架钢筋弦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本工程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设计为60mm,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设计为70mm。钢筋桁架为40mm,即上弦杆保护层厚度为30mm(如图2所示),叠合板上层还要绑扎双层直径8mm钢筋。然而叠合板在工厂加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差,以至于叠合板板底至桁架钢筋上弦杆外表面的高度超过100mm,上层绑扎钢筋就算完全贴和保护层厚度也会变小,为使钢筋保护层符合要求,因此造成板厚超标。

3钢筋绑扎过程控制

文中上面也提到钢筋完全贴合在桁架钢筋上弦杆上钢筋的保护层仅为14mm,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表5.5.3中板、墙、壳钢筋保护层±3mm的规定,但在现场施工中,上层钢筋与叠合板之间还有机电穿线管,穿线管有相交部位(如图3所示),有时相交部位会将上层钢筋顶起。钢筋从钢筋加工棚加工好后,用塔吊吊装过程中钢筋会发生轻微变形,再加上钢筋绑扎操作人员,在绑扎过程中对钢筋二次踩压,都会使钢筋发生不同程度变形,板附筋翘起等问题,从而使该部位钢筋保护层厚度变小,出现露筋现象。故要严格控制钢筋绑扎质量,用扎丝将钢筋和上弦杆绑扎紧密,严禁漏绑、跳绑。

4混凝土浇筑控制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6.5.5条规定: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80%,预制板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4mm,预制梁端、预制柱端、预制墙端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6mm。《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表8.3.2中规定板的截面尺寸偏差为(+10,-5),因此在现浇混凝土浇筑前每5延米设置一处板厚标识,在混凝土浇筑时按标识进行浇筑,同时在柱钢筋上画出50线,混凝土收面时,拉出50线用米尺测量与混凝土面的间距,通过双重把关来严格控制楼板厚度,把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同时在混凝土浇筑期间,使用平板振动器均匀振捣,不能漏振,收面完毕后覆模浇水保湿养护,防止混凝土开裂。

5其它管控措施

针对预制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施工过程中板厚超标问题,除去上述措施外,还应做到以下要求。

5.1加强叠合板进场验收

叠合板进场时,对叠合板外观质量进行验收,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得小于4mm,用米尺测量叠合板的厚度以及钢筋桁架的上弦杆高度,用两米靠尺和塞尺测量叠合板的表面平整度。规范要求内表面为5,外表面为3。对不符合要求的叠合板进行退场处理。同时和叠合板厂家沟通尽量将板厚和上弦杆高度误差控制在-5,0范围之内。

5.2加强叠合板的堆放管控

规范要求不同型号尺寸构件不能叠放在一起,严禁堆放,构件应在地面并列放置2根垫木或垫块。严禁多块堆码,预制楼梯堆码不允许超过4块,叠合板堆码不允许超过5块。若堆码太多上部荷载太大,有使叠合板弯折的风险,从而影响叠合板的平整度,进而影响板厚。

5.3加强铝模安装管控

铝模安装时,严格控制标高及水平度,如有偏差可通过模板系统的可调节支撑进行校正,直至达到整体平整及相应的标高。铝模验收时检查每一个立杆是否顶紧,不能松动。

5.4加强钢筋绑扎质量管控及成品保护

加强钢筋绑扎质量验收,严禁漏绑、跳绑,要求扎丝将钢筋和上弦杆绑扎贴合紧密。做好成品保护,设专人看护,严禁踩踏和污染成品,在混凝土浇筑前搭设安全牢固的施工平台,浇筑混凝土时设专人看护和修整钢筋。

6结语

追根溯源对于叠合板在施工过程中板厚的控制措施为控制叠合板的表面平整度,以及绑扎钢筋的质量。如今叠合板在建筑中的应用已经成为趋势,据数据显示,各工程中均存在叠合板在施工过程中板厚难以控制问题,希望这些宝贵经验,能为预制构件施工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楼板的质量关系到结构的安全,在保证建筑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有效的控制板厚,能够减少混凝土用量,从而节约一定的建筑成本。

参考文献:

[1] 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 GB50204-201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 裘翀,潘旭明,张柏年,孟家辉,李滨.叠合板预制底板拼缝构造分析[J].价值工程,2018,37(1):125-127.

[4]徐文兵.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分析[J].低碳世界,2018,0(5):144-145.

[5]马中振.混凝土框架装配式PK叠合楼板应用技术[J].安徽建筑,2017,5(2):86-86

[6]云宇光.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J].建材与装饰,2018,0(16):182-183.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钱学博,男,(1994.12—),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本科,中建二局三公司天津分公司徐州煤机厂项目质检员。

[第二作者] 孙正杰,男,(1995.3—),江苏科技大学、本科,中建二局三公司天津分公司徐州煤机厂项目技术员。

[第二作者] 李立志,男,(1993.11—),山东理工大学、本科,中建二局三公司天津分公司徐州煤机厂项目技术员。

论文作者:钱学博,孙正杰,李立志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  ;  ;  ;  ;  ;  ;  ;  

浅谈叠合板施工过程中的板厚控制措施论文_钱学博,孙正杰,李立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