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输电线路作为电网系统的“血脉”,提高其工作效率降低故障率是电力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在目前输电线路的运行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使输电线路的建设未能取得令人十分满意的成果,输电线路的智能化建设对于解决目前输电线路存在的弊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输电线路施工是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要规范科学,加强其施工质量的技术控制,确保整个电力系统能够稳定可靠的运行。
关键词:输电线路;智能化建设;现状;对策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电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满足人们正常生活的需求,它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当前,我国在电网建设投资上投入非常大。根据相关资料统计,自建国以后,电力系统的发展可谓是跳跃式的。而随着电网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做好输电线路的运行管理以及维护管理是保证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
1概述
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的质量能够对电网电力系统供电的稳定性以及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息息相关;基于此,对电力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当对输电线路的施工环节与步骤实施严格的管控,这样才可以保证输电线路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尽可能降低可能存在的施工风险。除此之外,还应当统筹兼顾,强化各施工环节的管理,加强各相关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完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规范操作,确保施工质量得到保障。
2输电线路智能化建设现状及不足分析
2.1输电线路智能化建设现状
输电线路架设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导线排列组合错误与接触不良现象十分常见。导线排列组合错误通常是由圆形排列、三角排列出现错误或者由垂直方位与水平方位错误引起的,会缩短绝缘之间的距离,从而影响电力供应的稳定性。而电路接口不良则会导致线路时常出现断路的状况。勘察测量结果精确度存在较大的误差,从而导致设计图纸与实际状况存在出入,从而造成输电线路无法精确架设到目标区域。在对输电线路进行架线的时候,使用拖地运送导致线路被破坏,大幅缩减了后期的使用寿命,增加施工成本。当遇到低洼等地势相对较低的地形环境,输电线路会因为积水的积累下渗会受到严重腐蚀,从而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2状态监控现状
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输电线路的智能化建设当中,对输电线路进行在线监控,是目前输电线路智能化的一项重要举措,虽然受到了电力企业的广泛关注,但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受条件限制,取得的成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其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一、监控网络构建不规范,接口协议等方面应用没有统一标准,网络平台中各个监控系统无法做到有效兼容。二、使用的监控设备体积较大,集成化低,运输、拆解及安装的灵活性低,无法大范围的覆盖。三、室外的监控终端受自然环境较大,容易出现故障或收集信息不准确。四、网络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实时通信能力受到制约,状态信息的及时性及准确性无法保障。五、终端设备的供电系统稳定性不够,缺乏备用措施,无法确保终端设备的持续工作。六、由于在线监控成熟度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因此在信息的收集整理方面没有规范系统的管理标准,不利于信息的共享。
2.3信息管理现状
随着输电线路的智能化建设,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也更改为智能化的信息管理方式。相对于以往的信息管理,智能化的信息管理记录的信息更加全面详尽。但是由于智能化的信息管理体系并未建立完善,没有完整的制度及流程,而且信息的收集整理步骤繁琐,加之相关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以及缺乏相关的经验,导致信息管理的人员无法有效的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直观的掌握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输电线路出现问题影响线路的运行效率。因此,在输电线路的智能化建设过程中,信息管理方面的也要相应的加以完善。
3输电线路智能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3.1采用新设备
3.1.1无线视频监控
为配合工程的安全、质量、技术管理,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采用远程无线视频监控系统。通过监控系统,管理人员能通过网络掌握施工现场的最新情况,实现对偏远、分散作业点的工程监控,变“事后管理”为“全程性管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2全方位的安全防护措施在铁塔组立施工中的应用
针对高塔高、险、技术要求高的施工特点,为了防止高处坠物和高空落物,进一步强化、完善防高处坠落安全技术措施。施工过程中,将铁塔内部和铁塔外部全部设置安全围网。在垂直方向加装攀爬自锁装,在水平方向加装水平扶手,再配置全方位的速差保护器与防冲击安全带,以保障施工人员在高处一切作业活动的安全。
3.1.3测风仪在施工中的应用
为保证铁塔组立施工安全,除了与当地气象部门时时保持联系外,还将在施工现场安装风向风速仪和测风仪,随时测量风速,确保在6级以上大风时不得进行高处作业。
3.1.4高风压露天潜孔锤冲击钻在施工中的应用
在锚桩施工阶段,采用高风压露天潜孔锤冲击钻,日钻进深度达到120 m,适用于平原及丘陵地区锚桩、岩石锚杆基础施工。采用该施工方法既能提高施工工效,又能保证成孔的质量。
3.2采用创新施工工艺
3.2.1采用大块钢模板,不留任何施工缝
侧模板、拐模板采用厚 5 mm 的大块钢模板,并将模板内表面进行抛光处理。模板的横纵向截面焊接10 号槽钢加强肋,拐模板按 2 块设计成整体。整体拼装大块钢模板拼缝小于 2 mm,拼缝位置称双面胶防止漏浆;钢模板使用数量少,钢模板强度、钢度足够,模板接缝少且紧密,拆模后无任何施工缝。
3.2.2一次性连续浇筑,确保基础工程质量
基础混凝土采用平板振动器、插入振捣器进行分层振捣,每层厚度约为 300 mm,并人工配合,用捣固钎捣插砼与模板交接处,避免石子卡住和麻面发生。振捣要求均匀,不漏振、不过振。基础混凝土连续浇制一次成型,不留施工缝。顶面采用抹光工艺,并采取二次收光工艺,确保混凝土表面达到镜面效果。
3.2.3倒角施工工艺,混凝土表面镜面效果
基础主柱及保护帽侧模板上口加工成 R50 倒角,棱角采用圆弧拐模板,模板内表面采用抛光处理,涂刷桥梁专用脱模剂,确保混凝土表面达到镜面效果。
3.3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
3.3.1直螺纹连接管
钢筋骨架连接采用国家建设行业新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基础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确保钢筋接头一次成优,明显减少焊接技工数量和焊接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钢筋加工施工环境,利于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显著提高钢筋加工速度,满足施工进度需求,同时节约钢筋加工成本,提高施工经济效益。
3.3.2八旋翼无人机展放导地线
本工程导地线展放,采用分牵张段并结合施工计划使用八旋翼无人机展放牵引绳。线路路径大部分与省道、县道较近,乡村道路发达,牵张场设置相对便利。
3.4BIM 的优化性应用
对于 BIM 模型而言,可以对电力建设过程中各种建筑物的信息进行展示,比如物理信息、几何信息等,同时也可以对建筑物在变化之后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体现。对于一些复杂、烦琐的电力工程项目来说,参与人员无法对全部信息进行有效掌握,因此需要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及设备等进行充分利用。而 BIM 技术可以对一些复杂的电力项目进行优化,增强了参与人员对项目的了解,因此是电力建设过程中一种比较先进、高效的技术手段。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输电线路的维护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相关工作的需求,因此需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实现智能化维护的目标。以此为基础,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工作实现了远程监控,提高故障定位、诊断的精准性,实时检测输电线路中异常问题,节省了运行维护工作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进而大幅提高了输电线路运行维护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蒋卫东,蒋其武,俞晓辉,等.同塔双回特高压输电线路智能化接地线研制[J].电气时代,2017(12):95-97.
[2]冉瑞清.深部金属矿勘查中常用物探方法与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23:84-85.
[3]石峰巍.输电线路运行安全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5):196.
论文作者:王秀峰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1
标签:线路论文; 过程中论文; 模板论文; 信息论文; 信息管理论文; 钢筋论文; 基础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