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诊断;治疗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可引起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这类黄疸在生后2~3天开始出现,4~6天达高峰,峰值一般不超过257μmol/L(15mg/dl),足月儿10~14天消退,早产儿2~3周消退,结合胆红素不超过25.5~34μmol/L(1.5~2.0mg/dl)[1]。现选取我科收治的70例新生儿黄疸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诊疗方法。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7年4月~2019年7月收治的70例新生儿黄疸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儿42例(占60%),女患儿28例(占40%),将7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两组患儿经明确诊断后,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疗法,观察组采用综合疗法,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2.1诊断要点
2.1.1以下情况考虑为病理性
(1)出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
(2)血清胆红素>255μmol/L。
(3)血清胆红素值上升,每24小时>85μmol/L。
(4)血清结合胆红素>25.5μmol/L或占血清胆红素>15%。
(5)足月儿满14天、早产儿满21天仍有黄疸。
2.1.2根据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水平判断黄疸类型。
2.1.3黄疸出现时间对诊断的参考意义
(1)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明显黄疸者应考虑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或宫内感染。
(2)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可以是生理性,若为病理性则可能为轻型ABO溶血病、新生儿早期感染等[2]。
(3)出生后4~7天出现病理性黄疸,可因感染、胎粪排空延迟、头颅血肿等。
(4)出生后第2周黄疸不减甚至加重,除感染外尚应考虑母乳性黄疸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在我国南方地区G-6-PD缺陷发生率较高(主要为男性发病)是病理性黄疸重要病因,其黄疸出现时间多数在生后2周内。胆管闭锁、胆管扩张症常在新生儿后阶段引起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2.1.4伴随症状对诊断的帮助
(1)溶血病往往有不同程度贫血,但血肿、内出血亦可致贫血、黄疸;感染者常有体温异常、食欲减退等症状,宫内感染有宫内发育迟缓、小头畸形、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等表现。
(2)胎粪排空延迟者在出生3天后仍排胎粪,但要除外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退;母乳性黄疸见于母乳喂养者,除黄疸较深症状外无其他异常;肛管闭锁者粪便颜色转淡而尿色转深[3]。
(3)甲状腺功能减退者,体温偏低,皮肤有花纹、进食少,脐疝、腹胀。
2.1.5实验室检查
(1)贫血、网状细胞升高可见于溶血性疾病及出血。
(2)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不能单以血型不合而确诊,应进一步检查证明婴儿红细胞被致敏: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法)阳性,并作释放试验以了解何种血型抗体,亦可检测婴儿血清中有无血型抗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血涂片见球形红细胞除考虑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外,亦可是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作进一步检查以确诊。
(4)怀疑细菌性感染应作血、尿培养;宫内感染作血清抗体检测。
(5)结合胆红素升高要尽早鉴别是胆管闭锁(外科性)或异常代谢病等内科疾病。下列检查结果提示为胆管闭锁:动态观察血清胆红素持续不变或上升,十二指肠降部引流液无胆红素和胆酸,超声显像胆总管显示不清,胆囊较小或缺如,静脉注射99m锝放射性核素积聚肝内,肠道无放射性核素[4]。
2.2综合治疗
2.2.1 降低血清胆红素:光疗、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交换输血均可降低血清胆红素,光疗及交换输血指征。酶诱导剂呈现效果较慢,早产儿效果差,不能作为主要治疗方法,但可治疗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提早开奶促使胎粪排空,胎粪排空延迟者灌肠均可减少胆红素经肠壁再吸收。
2.2.2减少胆红素生成:通过交换输血换出抗体和被致敏的红细胞;控制感染;G-6-PD缺陷者避免用具氧化作用的药物;红细胞增多症者作部分换血。重症溶血病早期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g/kg,可抑制溶血过程。
2.2.3保护肝脏酶活性:控制感染,纠正缺氧。甲状腺功能减退者替代治疗。
2.2.4增加白蛋白与胆红素的连接,适当输血浆或白蛋白,禁用有夺位作用的药物(磺胺异恶唑,苯甲酸钠),避免寒冷及饥饿以防止体内游离脂肪酸增高起夺位剂作用。
2.2.5防止血脑屏障暂时性开放:及时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及缺氧,避免高渗性药物快速注入。
2.2.6新生儿溶血病,窒息、缺氧、酸中毒(尤其是高碳酸血症)、败血症、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等均为易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应尽早干预。
2.2.7纠正贫血:新生儿溶血病早期贫血(往往有胎儿水肿)采用浓缩血换血。不论是否进行过换血治疗,要注意(尤其是Rh溶血病)在出生后2~3周是否有晚期贫血及其进展情况[5]。若小儿因贫血而体重不增、心率增快、呼吸快等症状可酌情输血。
3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例数(%)]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 21(60) 12(34.3) 2(5.7) 33(94.3)
对照组 15(42.9) 11(31.4) 9(25.7) 26(74.3)
4讨论
小儿一般状况好,食欲正常,但有多种因素或疾病可引起加重黄疸,属非生理性黄疸,故对有黄疸的新生儿应区别其黄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病理性患儿应查明病因。当血清胆红素重度升高或同时存在高危因素时,可使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入脑,导致胆红素脑病。多见于出生后1周内,最早可于出生后l~2天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溶血性黄疸出现较早,多发生于出生后3~5天。早产儿或其他原因所致者大多见于出生后6~10天。当存在早产、窒息、呼吸困难或缺氧,严重感染、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糖、低体温、酸中毒或体重低于1.5kg等高危因素时,血清胆红素低于临界值亦可发生胆红素脑病[6]。一般可于重度黄疸高峰后12~48小时出现症状。本研究中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经治疗后,观察组中,显效21例(占60%),有效12例(占34.3%),无效2例(占5.7%),治疗总有效率为94.3%(33/35);对照组中,显效15例(占42.9%),有效11例(占31.4%),无效9例(占25.7%),治疗总有效率为74.3%(26/35)。
综上所述,采用综合疗法对新生儿黄疸予以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维松.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187-188.
[2]次仁公布,次仁吉.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诊断体会[J].智慧健康,2019,5(10).
[3]顾志本.新生儿黄疸临床诊治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7,(85):98.
[4]李军利.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诊治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1).
[5]孟凡辉.浅谈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诊疗[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5).
[6]雷琳.浅谈新生儿黄疸干预标准[J].医学信息,2015,(41).
论文作者:姜盼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黄疸论文; 胆红素论文; 新生儿论文; 血清论文; 患儿论文; 红细胞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