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党论文,改革开放论文,十年来论文,理论体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08)06-0013-06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遇到严重挫折,就与这些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实践和理论不成熟紧密相连。我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也与未能解决“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这一问题密切相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对执政党建设问题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理论观点,但是,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国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还是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这11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的问题”,初步形成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
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特别是曾连续十年担任党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他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前,邓小平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毛泽东的建党思想,在具体政策、具体工作方面提出了一些带有理论意义的真知灼见。例如,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提出了正确处理党与根据地政权的关系,反对“以党治国”[1]、以党代政的问题。建国后,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邓小平参与了党中央的重大问题决策,对执政党建设提出了一些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预见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他提出,执政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的问题,也是下一代、再下一代的问题”[2];执政党容易产生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危险,因此,要加强对共产党的监督,共产党要自觉地接受监督;执政党必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3];要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要扩大党内民主,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正确对待领袖,反对个人崇拜;要搞好执政党的建设,除了重视思想教育以外,还要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要大力选拔年轻干部,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以及干部交流等问题。对毛泽东的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对党的建设上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倾向或一些不适应执政条件的过时做法,他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提出,执政党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要正确宣传毛泽东思想,反对把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割裂开来以及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4];要改变靠政治运动、群众运动建设党的方式等等。
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不仅领导党和人民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且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解决了毛泽东未能解决好或未曾遇到过的许多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形成了许多新理论,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具有清晰思路和内在逻辑的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体系。
首先,回答了执政党是干什么的?即科学地确立了执政党的任务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指引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进;发展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包括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纲领、政治策略以及领导制度等。
其次,回答了执政党应该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也就是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执政党建设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同时也进行了党建目标上的拨乱反正。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要大家思考“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目标,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5],为执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
再次,在明确执政党建设的目标、解决执政党应该“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的基础上,回答了“如何建设党”的问题。
一是要提高党的执政水平、领导水平,把党建设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党的领导的理论。邓小平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仅要改善党的组织状况、党的领导工作状况、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问题,而且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特别是要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和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改善党的领导,还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加强和改善党对群众团体的领导等。
二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政主体的素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党的自身建设的理论,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理论。
在思想建设方面:领导我们党重新确立、恢复和深化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坚决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捍卫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丰富和发展了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克服党内错误思想的理论,在反对错误思想的内容方面,提出要肃清封建主义思想影响;提出了实事求是地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正确处理党内矛盾,不采用搞政治运动的方式解决党内问题,原则上不再使用“路线斗争”的提法。
在组织建设方面:提出加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的建设,并实现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化问题。确立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强调按照“四化”方针建设好各级领导班子。认为新的领导班子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班子要实行集体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改革的班子要扎扎实实做事;领导班子的眼界要非常开阔,胸襟要非常宽广。此外,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解决一部分党员不合格的问题;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斗堡垒。
在作风建设方面:提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性质和面貌。明确了党风建设的实质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问题,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发扬优良传统作风,坚决惩治腐败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内容;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要贯穿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之中;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纠正不正之风也要从高级干部抓起,如果不坚决地惩治腐败,特别是高层的腐败,确实会有失败的危险;要通过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特权思想、人身依附关系等问题,通过完善监督、加强法治、从严治党、加强教育管理等综合治理措施,开创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路子。
在党的制度建设方面:提出加强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与个人的思想因素相比,“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6]。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党的制度建设的内容,提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等概念,区分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体制);探索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在党政分开、下放权力、精简机构、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采取了若干改革措施;论述了我国现行领导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党的工作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上述弊端的思路和办法;阐述了制度建设的作用及其与党的自身建设其他方面的关系,比如制度建设与组织建设的关系等。
三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还要处理好党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发展了党际关系理论。他提出:“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7] 这是处理党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邓小平还指出:“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8] 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与各国各党发展友好关系,不以意识形态画线,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处理国际关系和党际关系,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既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又尊重对方的利益。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他还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埋头实干做好自己的事”的正确方针,不仅使我们站稳了脚跟,而且使党际关系、国际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
邓小平党建理论的突出贡献是:第一,明确了执政党的任务,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目标,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是邓小平党建理论要解决的中心问题;第三,在自身建设中,增加和突出了制度建设,使党的自身建设由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这“三大块”发展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四大块”;第四,拓宽了党建研究领域,使党的建设由狭义党建即主要是研究党的自身建设,向广义的党建发展,使党建理论初步实现了由带有浓厚革命党色彩的理论向执政党建设理论转变,即:着眼于完善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及执政党运行的体制机制,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问题,探索党的建设和实施领导的新路子,提出了党际关系理论等。
二、从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这13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推向了21世纪,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的内容
这一阶段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成果,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面对21世纪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在准确判定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对“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的问题,在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已作出回答的基础上所作出的进一步回答,也是对21世纪加强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其核心是,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主题,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本世纪头20年我国面临难得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国际大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党长期执政、面对大量新情况新问题的社会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使我们的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如何建设党的问题。它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和新的理论观点。在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方面,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重点是要把握好党的历史方位,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党的领导方面,提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思想。在党的性质方面,提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思想;提出在阶级、阶层关系深刻变化的条件下,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提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概念,明确提出其他社会阶层中符合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也可以入党等问题。在坚持党的宗旨方面,提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强调把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组织建设方面,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及发展党内民主的总体思路;提出加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大力培养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提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在作风建设方面,提出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加强改进党的作风,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本力度;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治、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问题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三、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到现在的六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党的建设理论体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不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而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党建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
首先,丰富发展了党的政治建设内容。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其次,围绕党的任务,进一步发展了党的建设的总体目标。提出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再次,根据党的建设目标,完善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提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把反腐败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分出来,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的独立部分,形成了“一条主线,五大重点”(或称“一条主线,五位一体”)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一是提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执政能力建设是在提出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和探索执政新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包括:提高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党正确处理党与国家公共权力的关系、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党与社会的关系、党自身的内部关系以及国际关系、党际关系的能力,以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治政的要求;根据党现阶段“四位一体”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着重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先进性建设是在探索执政规律,深刻认识执政党的特点,总结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垮台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目的是通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两大建设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和前提,都要贯穿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对“五大建设”起统领作用,“五大建设”则要落实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保持党的先进性上。
二是把党的自身建设由“四大重点”发展到“五大重点”,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五大建设”的内涵。过去,党的建设是并列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大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为四大块,增加了制度建设的内容。认为制度建设有其自身的、上述三大建设包括不了的内容,因此,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但是,制度建设又要贯穿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之中,因为这三大建设也都有一个制度化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把反腐倡廉建设单独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部分,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对执政党自身建设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在提出“五大建设”重点的同时,党的十七大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五大建设”的内容。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新概念。在组织建设方面,提出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强调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健全干部双重管理体制;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管理办法;在干部培养任用上,强调要“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9];在人才建设上,强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级人才队伍建设”[10]。在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方面,强调“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11],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12],并“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13]。在作风建设方面,强调“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14];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15];要“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16]。在制度建设方面,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17] 的发展民主的总体思路,在推进民主的具体理论和实践方面,提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18];在完善党的代表大会方面,第一次提出“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19];在完善党委会制度方面,强调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等。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提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20] 的总体思路等等。
根据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还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即: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21]。总体部署的提出,明确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主线”与“五大建设”的关系、“五大建设”各自的重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党的建设的着力点更明确、内容更全面、结构更严整、操作性更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的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许多重大创新和发展。2008年9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的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以下八点:一是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二是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思想;三是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思想;四是关于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重要思想;五是关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思想;六是关于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促进党内和谐的重要思想;七是关于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党管人才的重要思想;八是关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思想。同时,他还总结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的建设的几点重要启示:一是必须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全党同志不断增强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必须紧密联系党的中心任务建设党,尤其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四是必须在实践中形成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必须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以确保党的决策正确和有效实施;五是必须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
收稿日期:2008-10-20
标签:制度建设论文; 党建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邓小平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