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摘要:装配式建筑因为其施工工期短、整体质量更好以及节省劳动力等优势而被广泛运用在各种建筑施工中,有效解决了传统建筑施工方式中的诸多问题,对于今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有着关键意义。本文主要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要点进行探究,以期总结出一种新的施工方法。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引言
装配式建筑通过在工厂中生产构配件,然后运至施工现场进行拼接组装,实现了建筑工业化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克服了传统现浇结构的缺陷,摆脱了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方式。伴随着国家及各地政策层面的促进作用,建筑工业化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新时代的装配式建筑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直接导致装配式建筑的造价一直居高不下,这将是建筑工业化的继续发展的绊脚石。排除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的不足之外,施工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避免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如何高效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和面对的问题。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全过程包括工厂生产阶段、构件存放及运输阶段、现场施工阶段、施工后期质量通病处理阶段四个部分,本文从装配式建筑多年生产经验出发,对上述四个阶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供业内生产参考。
1 装配式建筑概述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建筑品质和建造效率,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建筑业转型的重要方式,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优势
2.1 施工工期短
装配式建筑结构在施工前要把外窗中所需要用到的砖块提前放到预制外墙板的里面,相比较于在主体结构封顶后再对砖块进行运输,这种做法大大节省了劳动时间和劳动力。而且如果是在主体结构封顶后再对外墙进行施工,后期在对墙体进行砌筑时也会方便许多,施工时间也会有所降低。传统施工技术往往是在主体结构封顶近半时才开始施工,但是装配式建筑施工与之不同,在施工过程中同步对外墙进行粉刷,从源头上加快了施工进程,并降低了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2.2 总重量轻
装配式建筑总体重量一般只有传统建筑的一半,这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就要比传统建筑小得多,而且其在对地基方面进行施工时也要方便很多,在将预制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后,可以参照设计要求灵活进行安装。
2.3 可持续性好
得益于预制构件一般都是100%在工厂车间中生产制作,在施工过程中若出现不符合施工要求的构件可以及时进行更换和拆除。制作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其环保和绿色可持续的优点,同时生产出来的轻质保温墙等新型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建筑物使用周期内的能源的消耗,真正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
2.4 造价较低
装配式建筑在应用过程中,其生产的构件主要是由各个专业生产厂家供应的,生产完成之后统一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施工。由因为其在安装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技术机械重复性较高,所以对施工人员的要求也就比较低一点,相对来说,造价也就相对低了很多。
3 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技术要点
3.1 工厂生产阶段
(1)构件表面印筋
主要由于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不到位;脱模剂涂的过厚;处理办法:按照规范要求下部设置钢筋保护层垫块,上层钢筋设置马凳筋。根据不同的脱模剂类型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均匀喷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构件损坏、掉角
主要由于拆模过早;成品保护不到位;处理办法:待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再进行拆模,拆模过程中要注意轻捶高频;构件场内堆放,运输及吊装过程中要注意成品保护。
(3)剪力墙构件预留钢筋或者套筒偏位
主要由于模具孔位有偏差;套筒未采取固定措施,振捣过程中偏位。处理办法:模具进场后要进行组装验收,确保模具孔位准确无误,并按照要求做好编号,防止使用过程中错拿。套筒在定位孔安装就位以后用固定塞固定,确保振捣过程中不偏。构件深化设计成梅花形的剪力墙插筋时,应针对生产的简便性进行优化,避免设计跟构件生产和施工脱节。
(4)构件尺寸及平整度不满足要求
主要由于模具多次使用变形;胀模;收光不到位;处理办法:模具支完需要对长宽及对角线进行校核,确保模具平直,固定到位;收光之前用水平杆刮平,校准,确保误差在规定范围之内。
3.2 构件存放与构件运输
在构件存放与构件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构件变形、构件外部钢筋锈蚀、构件倾覆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要点是:用车辆运输叠合板时,先在车厢上设置150mm×150mm的大型枕木,再叠放叠合板,然后,在叠合板间设置40mm×90mm的枕木作支垫,每辆车运输的叠合板控制在4~6层,这样可以避免构件变形;构件外部钢筋与空气中的水分接触,难免出现锈蚀,所以在构件出厂前一定要向它们的外部钢筋上均匀涂抹除锈剂;为避免构件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倾覆,宜采用立式方式运输外墙板,采用水平方式运输阳台、梁、楼梯、板。
3.3 现场施工
(1)车辆进场
通常使用宽2.4m、车厢长13~17m,转弯半径15m的车辆运输构件,要尽量选择有经验的老司机运输,否则车辆可能无法进场。
(2)运用BIM技术进行施工管理
BIM技术,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缩写。BIM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虚拟三维模型提供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全部数据信息(包括建筑材料的质量、建筑材料、构件的价格、施工流程等),并让设计方、施工方、业主围绕这个虚拟三维模型共同讨论,从而优化建筑设计方案。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运用BIM技术,可以进行虚拟施工,模仿施工过程,布置施工面,进行成本控制,进行可视化技术交底。运用BIM技术,还可以解决安装尺寸偏差、坐浆-注浆连接等问题,方便施工方研究施工工艺,提高混凝土后浇筑质量,防止出现漏浆、烂根、拔台。
(3)吊装
进行构件吊装时,需要运用BIM技术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要让施工人员掌握构件的吊装顺序,按照楼梯-柱-主梁-次梁-叠合板的正常顺序进行吊装,而不能随意颠倒。构件吊装应力求一步精准到位。
(4)叠合板桁架钢筋穿线
进行叠合板桁架钢筋穿线时,可能出现穿线困难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使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充分考虑机电管线走向,合理设计叠合板桁架钢筋的位置,避免钢筋错位、碰撞。
3.4 质量通病处理
(1)水平缝漏水
主要由于灌浆不密实,未按照要求做防水。处理方法是深化设计优化节点,外墙板做好防水措施,外墙外保温施工之前增加一道防水。可由专业的防水公司打孔注防水胶,但成本较高。
(2)构件剔凿
装配式建筑千屋一面,用户为体现自己的风格品位,在进行精装修时,往往剔凿甚至破坏构件。因此,应在装配式建设的非承重部位采用用户容易替换的材料,这样还可以节约成本。
4 结语
目前,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尚未得到大规模推广,但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式建筑具有众多优点,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应当认真研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装配式建筑在国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开勇.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优势分析[J].山西建筑,2018,44(36):239-241.
[2]田雪梅,王胜男.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关键技术探析[J].居舍,2018(35):70.
论文作者:蒋春红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0
标签:构件论文; 建筑论文; 叠合论文; 过程中论文; 钢筋论文; 技术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