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历史讲评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好论文,评课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讲评课是在测试、批改、统计、发卷等工作完成后,教师根据工作过程中所获取的反馈信息,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存在的知识或能力缺陷进行矫正弥补教学的一种课型。讲授高质量的历史讲评课,不但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提高学生应试技能与素质的重要方法。因此,讲评课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具有其他课型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在目前的历史教学中,对历史讲评课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对这一课型的教学规律与操作方法的研究与认识,以致存在着只测试不讲评或把讲评课上成“对答案课”或“思想教育课”等现象。下面试结合我们的实践和思考,探讨如何上好历史讲评课。
一、量化分析
以教学目标实现为出发点的教学过程,经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的相互作用,使教育对象产生行为变化,而变化情况如何?就要通过测试,进行量化分析,获得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信息,找出偏差值——未达标情况的统计量,教师通过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此,对测试结果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获取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信息,是上好讲评课的必要前提。
无论是诊断性测试还是形成性测试,试题都有一定的测量目标,即命题意图。学生学习状况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偏差值,主要从是否实现了命题意图来获取。因此,分析命题意图是课前量化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容易忽略的方面。
命题意图是命题考查的目标指向,就试卷而言,主要是指考查学生掌握大纲和教材提供的知识信息和理论要求的程度,也就是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能力水平。分析命题意图,也就是分析试题(试卷)考查了哪些历史事实和学科能力。在进行命题意图分析时,应按照由题目到题型再到试卷的顺序,综合某一题型中各题目的命题意图,明确这一题型的主要命题意图;综合各题型命题意图的特点,也就明确了整个试卷的命题意图。一般说来,试题的命题意图较为具体,容易把握,而题型及试卷的命题意图则较难测定,需要在对具体题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例如:法国1848年革命的原因是 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七月王朝”极端腐朽,激起了人民的强烈愤怒 C.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 D.人民觉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社会共和国”。此题考查考生对19世纪上半期法国“七月革命”、工业革命、二月革命等历史事实的认识程度,也考查考生对法国二月革命的理论认识的能力水平,同时包含了对比较鉴别、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查,而核心则是考查对历史现象的理论认识水平。如果在选择题题型中,这一类题目占有较大的比例,则该题型乃至该试卷的命题意图之一就在于加强对历史现象分析认识能力的考查。将其纳入学科能力范畴,则属于对“历史阐释”能力的考查。这是对命题意图分析较为简单也较为常用的一般方法。
要准确、全面把握试卷的命题意图,最好的办法是用“双向细目表”进行分析排查。它能使题目、题型、试卷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一目了然。“双向细目表”的设计,可采用纵向排列知识点、横向排列学科各项能力要求的方式。那么,纵横交叉点就是试卷中的对应题目的分值。如下表:
题目设计双向细目表
表中的(1)至(9)是《考试说明》中划分的学科能力层次,如(1)指“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7)指“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表中的“知识点”根据测试范围进行排查,如果是章节(或单元)测试,可具体到小知识点,如“淝水之战”;如果是阶段测试,知识点的范围也就大一些,如“辛亥革命”;如果是中外历史综合测试,知识点可以是单元或专题的,如“新中国史”、“国际共运”。总之,知识点的涵盖范围随着测试范围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双向细目表”又可分为“章节测试双向细目表”、“单元测试双向细目表”、“阶段测试双向细目表”、“综合测试双向细目表”等。有了“双向细目表”就能直观、形象地展示题目的知识、能力要求和学生的目标达成度,为进一步分析测试结果、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提供了条件。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命题意图的准确把握是讲评课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命题意图主要包括考试测量的目标,它是教学测量的基本水准,也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基本依据(尺度),我们应高度重视对命题意图的分析把握。
一般来讲,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往往是难于一眼看穿的,只有通过确凿的数据分析,才能准确揭示出学生暴露的问题。测试结果的量化分析,一般也应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题目的量化分析;二是试卷的量化分析。题目量化分析是就具体题目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在操作过程中可按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分别进行。选择题的统计内容分为学生答案的选项分布、难度、区分度,使学生失分严重的题目和错选集中项都一目了然,便于进行重点分析。对单项选择题与多项选择题的答案选项分布进行全面了解,目的在于获取详实的数据。统计方法可用下表:
单项选择题统计表 统计量__份
题号
答案选项分布
难度 区分度 失分重点
未答 A B C D
1
多项选择题统计表 统计量__份
表中的“区分度”最好用现代化计量手段准确得出,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计算出好、中、差的比率就可以了。
填空题主要考查识记、理解能力,统计时,只需统计每一空的填充情况,分为正确、错误、未填三项,即可确认失分重点。
材料解析题要按《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进行统计,即分为“阅读理解”、“获取有效信息”、“充分说明论证”三个层次,以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在材料解析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材料解析题上的不平衡性,以确立讲评的重点题目和解题方法。统计方式如下表:
材料解析题统计表 统计量__份
题号答案得、失分情况 难度 区分度 失分重点
阅读理解 信息运用 说明论证 未答
问答题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能力的题型,知识和能力的覆盖面较大,是量化分析的难点。进行分析统计时,首先应确认题目的“类型”,即该题在“小切口、大跨度”、“小题大作”、“宏观概括”、“多元复合”中的归属,以了解学生对题目类型的熟悉和把握程度,然后设计“问答题双向细目表”,以了解考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统计方法如下表:
问答题统计表 统计量 份
题号 题型归类 知识点 能力要求
难度 区分度
A B C … 识记 理解 运用 综合
47
表中的“能力要求”不一定分四项,可按《考试说明》的规定分得更细一些。“知识点”一栏中的代号即指上面所说过的涵盖范围不同的知识点;“题型归类”即指上面所说的四种类型,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
以上对各种题型的量化分析,只能反映出学生在具体题目和各题型中存在的问题,还难以从总体上把握考生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量化分析还必须对照试卷的“题目设计双向细目表”统计各栏目的实得分和得分率,以确认考试结果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至此,量化分析才算完成。根据量化数据便可进入“错因分析”环节,即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错因分析”就是对量化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确认学生主要失分点的失分原因。这项工作也要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的程序,先就具体题目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以确定的标准得分率为标准,低于标准的题目为分析重点);然后归纳、综合各题型中的问题,找出学生在该题型中出错的主要原因;最后综合、归纳各题型失分原因和双向细目表,确认本次测试所暴露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同时,还必须分析非智力因素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如考试心理经验、考试组织形式等,力求分析结果科学准确。这样,教师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有的放矢了。
量化分析(命题意图、结果分析、错因分析)的三个环节是一个繁杂而又严密的系统工程,其完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讲评课的质量。通过量化分析,明确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即可进入教学设计阶段了。
二、教学设计
讲评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也就是讲评课教案的编写过程。
1.确立讲评目标。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科学,直接影响到讲评课的成效。根据教学目标应具备准确性、行为化、可测性的特点,讲评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矫正补偿”这个中心,明确弥补哪些知识缺陷、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和应试技能、具备怎样的知识迁移能力、形成怎样的应试心理素质等。测试之后,暴露的问题可能很多,但不可能全靠集体矫正方式解决,这就要求目标设计要突出重点,把较重要和较急迫解决的问题、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确定为主要教学目标。如,一轮复习中的测试,讲评重点可侧重知识方面;二轮复习中的测试,讲评重点可侧重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到三轮复习时则重点突出应试心理和技巧方面的问题。只有目标明确,讲评才有针对性、实效性。
2.明确讲评内容。教学目标是在对测试结果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的,它决定了讲评课的内容。搞好讲评内容的设计,对于讲评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讲评课与新授课、复习课不同,它没有现成的教材作依托,全靠教师在课前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来确定。因此,它是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前提下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明确讲评内容,使之具体化、科学化、规范化,是讲评课内容设计的基本要求,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把握命题意图,以明确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应使学生明确自己应达到什么水平才算合乎目标要求,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对具体题目和试卷命题意图的分析,清楚地发现自己存在的差距在哪里、有多大,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增强矫正补偿的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评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什么,而是应当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答,使学生养成分析命题意图的习惯,以解决学生中长期存在的审题能力差的问题。
第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使学生明确存在的缺陷和造成失误的根源。教师要考虑在课堂上怎样通过分析量化结果,引导学生从知识点到能力要求等方面找到与测试目标的差距,进而寻查导致差距的原因,以总结出经验教训。教师应把前置知识的缺陷、思维的失误、易混概念的干扰、解题思路的偏差、应试技术的匮乏等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以使学生明确错因和矫正方向。
第三,确定矫正的途径、方式与方法。为缩小或消除与测试目标之间的差距,应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进行矫正补偿,前置性知识缺陷怎么办、思维失误如何才能避免、怎样区别易混概念、如何才能避免解题思路走入歧途、如何正确掌握应试技巧等,这些又构成讲评内容设计的又一重要内容。当然,讲评课内容的确定要受讲评目标和讲评时间的限制,讲评内容必须突出重点。一般说来,讲评内容的重点应依据如下几点:①量化分析结果的得分率低于达成度的对应知识点;②在新授课、复习课中已多次接触、多次强调、以前曾经矫正,但仍未达到达成度标准的难点;③平时教学中忽视,检测量化发现达成度极低的“教学盲区”;④与下一步继续学习相关的重点知识和主要技能;⑤与考试要求不相适应的非智力因素。
3.优化讲评方法。查明错因并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措施,但怎样才能收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效果?这就需要做到“四个结合”。
第一,主导与主体相结合。教师在设计讲评课教学过程时,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主导地位对学生施加影响,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发现、错因的分析、矫正措施的制定,以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和独立矫正失误能力水平的提高。要避免教师包办一切、代替学生思维、硬性灌输等错误作法。同时在教学方法设计中,应避免放任自流、不加引导、只讲错误不分析错因的作法。
第二,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测试结果暴露的问题必然具有共性与个性。教师在设计讲评方法时,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与策略,对于普遍性问题要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法,重点突破;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则设计学生自我发现与矫正的灵活方式与方法,以利于全员达标率的提高。
第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教学设计要努力体现教师指导认识与学生自我认识相结合的原则,考虑到把学生的自我批评作为教师批评的前提,鼓励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学生自主发现但难予解决的问题,要有切实可行的启发性措施和监督矫正措施,对于命题和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失误而造成的学生失分现象,教师要自觉承担责任,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批评榜样。
第四,温故与知新相结合。讲评课教学并不能只停留在对具体试题内容的分析和解题方法指导上,其方法设计还应有利于学生富有新启发、新思考、新收获。学生知道哪里错、为什么错、怎样才能不再错是讲评课刻意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评方法设计时,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倾向,而要有利于使学生举一反三,掌握日后继续学习的规律性方法。
4.设置矫正练习。讲评效果的巩固和评估要有科学而又针对性强的矫正练习来实现。矫正训练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①针对性。练的目的在于矫正补偿,因此,题目的设计应针对矫正目标。这就要求题目的设计要有利于检查学生的矫正效果,有利于巩固和提高矫正质量。②典型性。要根据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设计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训练。这类题目的设计要宁精勿滥,保证质量,真正起到矫正一道题会解一类题的作用。③科学性。对于本身缺乏科学性的测试题目,要考虑在其考查的知识基础上设计成具有科学性的题目进行训练;同时也设计一些非科学性的题目,让学生指出题目自身存在的问题,达到以误正误的目的。④灵活性。对解题中出现问题的题型或试题,可变换题型或重新命题,进行训练;也可变换题目涉及的知识内容,重新设计和训练。
讲评课的设计模式不一,只要抓住以上四方面,也就等于抓住了讲评课设计的关键。只要本着科学、高效的原则,精心进行讲评课教学设计,就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此基础上才能进入讲评课的课堂教学实施阶段,就好比医生在确立医疗方案后进入具体治疗阶段。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整个历史讲评课流程中的中心环节。我们知道,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取决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效能状况。因此,优化讲评课教学结构,形成历史讲评课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是历史讲评课课堂教学应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着历史讲评课“矫正补偿”的基本原则,从理论分析和实践效果两方面看,历史讲评课的课堂教学采用如下“四段式”较为科学、实用。
1.概括总述,明确目标。测试过后,先让学生及时了解个人考试结果、分析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教师利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扼要概括总结本次形成性测试题的主要特点及考试结果,展示《题目设计双向细目表》,发布全班总的考试成绩情况,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题目特点,了解集体或个人所取得的进步,认识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实际上也就使学生明确了讲评的目标方向,调动了学生矫正学习的热情和积极参与教学的意识。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大致分析试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及学科能力要求,明确试题的命题指导思想,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明确:自己与应有水平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少?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距?怎样才能克服存在的问题等等。其次,教师将考试结果即分析出的试卷难度、区分度以及得分分布情况向全体学生公布,使每位学生既了解全班同学所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又明确自己的成绩和与别人的差距。最后,教师指出本次考试所暴露的主要问题,指明矫正要点,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要补救的内容上来。如上三个层次的实施要逐层推进,简捷明快;要坚持激励性原则,肯定成绩的同时,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2.点拨启发,补救矫正。补偿缺陷,矫正教学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体。学生消除差距的关键在于矫正补偿措施。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别,所存在的问题也定会是千差万别,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使较为普遍性的问题得到重点解决,同时,使个别存在的问题亦得到解决,需采用不同的矫正方式。
集体矫正。对考试中所暴露出的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采用集体矫正方式来解决。教学时以各种题型为一个矫正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均采用如下程序进行:①出示案例,分析原因。把该题型中失分的重点题目或重点题目的重点方面告诉学生,引导学生说出出现错误时的心理,以暴露隐藏在学生思维深处的错因;让学生介绍自己正确思维的方法或解题技巧。经过教师引导下的讨论交流,学生相互借鉴,师生总结归纳出学习方法及解题技巧上的本质错误。②总结规律,教给方法。在重点题目或题目重点方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归纳该题型所暴露的共性问题的共性原因,确认解决共性问题的规律与方法。例如多项选择题中漏落选项现象较为严重,或许是因为对问题分析不全面造成的,就需引导学生总结深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又如问答题中答非所问现象较严重,或许是审题有误所致,那就需要在审题技巧上加以引导与启发,使学生掌握各类题型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技巧。③对应训练,及时巩固。若将矫正练习分阶段实施,就可将练习疏散到各矫正单元进行,选择适当适度的对应性训练题目进行矫正效果检查,同时收到启发与巩固相结合的功效。
自我矫正。经过集体矫正,所剩属于个别学生或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可分配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或笔记、重新再认、请教同学或老师等方式加以解决。自我矫正时,教师要加强时间和组织调控,避免放任自流;优等生矫正任务较少,应鼓励他们给予矫正任务较重的同学以帮助。
小组矫正。通过自我矫正仍未得到解决的个别问题,可采用小组矫正方式加以解决。将全体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让有疑难问题的同学把问题提出来,大家集思广益。小组矫正活动程序一般应有个人质疑、互相释疑、校正错误、汇总疑点四个环节。进行小组矫正要实行小组长负责制,指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归纳大家的意见、汇总存在的疑点;小组矫正应尽力创造争鸣气氛,提倡大家争论,在争论后达成共识;教师要给予各小组以指导,帮助解决所存在的重点问题与各种疑难点。
集体矫正、自我矫正、小组矫正三种方式并存,体现了讲评课教学的原则,实现了课堂优化组合。从讲评课整体考虑,三种方式缺一不可,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轻重并不一致,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加以确定。在矫正教学过程中,还注意体现矫正教学的特点,尽量少重复原来的教学思路,多采用逆向思维、反驳论证等变式教学方法,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讲评效率的目的。
3.矫正训练,效果认定。课堂矫正效果需要通过训练加以认定和巩固。在矫正补偿之后,分期或一次性投放矫正练习题目,让学生将所获取的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运用于解题实践,以巩固矫正教学的效果。矫正训练可以题型为矫正单元分期进行,不论采用哪种形式,教师必须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评定,保证训练质量。训练方式可以多样化,把口练、笔练、脑练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定方法也要不拘一格,把学生交叉评定与教师评定结合起来,让学生相互批阅检查、统计达成度,以确定个体矫正效果;教师综合全体学生训练结果、统计达成度,以确认全体学生的矫正效果。
4.揭示规律,总结评价。有了针对具体题目、不同题型中所存在问题的补救矫正措施及其检查评定,讲评课则进入对所暴露问题进行理性认识、对矫正效果进行总结评价阶段,也有人称这一阶段为讲评课的课堂小结。综合学生出错的原因,一般是在认识规律不清或操作方法不明,这就要求在这里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高度来认识自己的不足,认识规律性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确实明白在哪些方面存在着差距和不足,认识导致出现差距和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知道应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消除所存在的问题。总结评价首先要体现以表扬鼓励为主,对已达到目标和已付出努力但暂未达到目标的学生均要给予不同层次的表扬和鼓励;三要对已达标学生提出新的努力方向,对未达标学生制定新的矫正补偿措施,这样就使历史讲评课具有“余音未了”的良好效果。
前面我们所述的“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只是一种探索,至于课堂教学所需课时数是可以根据讲评内容的多少进行调控的,特别是到了高三二轮复习阶段,随着讲评课地位的日益显要,课堂教学时数也要随之增加,事实上的讲评课课堂教学一般在2至4节,有的甚至更多。
对教师来讲,讲评课向课前课后两个方向延伸是十分重要的。课后延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认真进行课后反思,写好教学札记。通过反思,依据实际教学效果,把已成功解决的问题及其成功的方法经验记录下来,把矫正教学的难点、遗留点及其一些教训也记录下来,写出总结。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整个教学流程的监控和合理调整教学布局。②继续进行目标跟踪。一次讲评课后,总会存在个别学生仍不达标的现象,教师要有意识注意这部分学生,将其纳入重点教学管理监控范围,不断检查。③建立错题和错因分析档案,不断对档案内容进行比较对照,看学生是否存在“旧病复发”现象,再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