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到中国特色论——浅谈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浅谈论文,中国论文,在实践中论文,一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个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前人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一经产生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理论武器。一百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由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取得了伟大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言,无产阶级革命将在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1] 。1871年,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运动失败的教训时明确指出:“巴黎公社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在一切中心,如柏林、马德里以及其它地方,没有同时爆发同巴黎无产阶级斗争的高水平相适应的伟大的革命运动”[2]。总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马克思恩格斯这种理论观点,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发展阶段,情况发生巨大变化,马克思恩格斯依据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得出的这种理论观点就不再完全正确,需要有适应新情况的新的理论来代替。
列宁在充分研究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不平衡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他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3]。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 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不可能在各个国家同时成熟,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在列宁的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引下,在他的亲自领导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首先在俄国把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革命的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理想变成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并不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相反,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应用于具体实际所取得的伟大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作过比较系统的论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停止了。”[4]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马克思说:“……每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5]由此可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三个基本经济特征。除此之外,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社会主义还应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正是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然而,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人们似乎忽略了这个基本前提条件,不顾客观事实,片面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成为一种传统观念过去一直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社会主义不断前进、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也正是人们不断冲破这种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按照共产主义原理来组织苏维埃国家的经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企业的生产、供给和产品分配都由国家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的所有支出都由国家直接支付;职工的工资实行实物支付和食品的免费供应;对农村也取消粮食买卖,实行余粮征集制。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给苏维埃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带来很大困难,实践使列宁的思想发生很大的变化。他认识到,在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小农经济占优势条件下,以产品生产代替商品生产、 以产品分配代替商品交换是错误的。 从1920年起,他领导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主张“采取市场的经济形式”实行国家经济计划。但是,由于列宁过早地逝世,他未能突破理论上的局限性。后来,斯大林根据当时的社会主义实践,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体制虽然取得过辉煌的业绩,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的前进,这种经济政治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改革这种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改革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致使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从而丧失了社会主义凝聚力。由于改革的失误,90年代初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不幸结局,社会主义暂时遇到了挫折。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我国借鉴苏联的经验,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毛泽东同志对建立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曾提出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但是由于受马克思主义传统观念及“左”倾思想的影响,他片面强调公有制,限制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计划经济,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向产品经济迈进;片面强调按劳分配,限制其它分配形式的存在,实际上大搞平均主义。不顾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客观实际,企图通过大跃进的形式,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大搞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导致十年内乱,致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逐步滑到了崩溃的边缘。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社会主义的非本质特征同社会主义的本质严格地区别开,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首先,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他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来制定规划。”[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高度概括,是我国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我们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发展生产力,而不能片面强调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其次,邓小平同志从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7] 从根本上把人们从计划与市场的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再次,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高度的全面概括。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社会主义的非本质特征同社会主义的本质严格地区别开,彻底地把人们从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邓小平同志还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经济发展战略等提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首先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逐步实现了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逐步实现了分配方式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转变;逐步实行了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对政治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彻底地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的状况,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暂时遇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社会主义中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国际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
20世纪是社会主义的世纪,社会主义不仅在实践上取得了伟大胜利,而且在理论上也获得极大的丰富和发展。这充分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同时也清楚地表明马克思恩格斯仅仅为这门学科奠定了基础,这门学科必须在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决不能停留在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成一成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什么时候革命和建设就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我们一定要牢记邓小平同志的教导,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180页。
[3]《列宁选集》第2卷,第709页。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3、373、10—11页。
[6][7][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373、373页。
[9]《光明日报》1997年2月22日,第2版。
标签:公有制论文; 恩格斯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 按劳分配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