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泡桐树小学都江堰校区:任菊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标》语)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由此,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为了努力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减负高效”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分析、研究。
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高耗低能的现象。教师教的累,学生学得累,而且收效甚微。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以及不断学习中,我发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生主体性的失落;第二,语文本体性的失落。
一、 (一)学生主体性的失落。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过去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讲,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从课前的备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实施,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学生读得少,说得少,思考的时间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少。一堂课上,大家看着热闹,学生做游戏,画画,表演等等。但是学生该收获到的没有收获到。曾经听过一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欢庆》,这篇课文是一首小诗,内容浅显,通俗易懂,主要是通过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生日的祝福。执教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出示了大量文中涉及到的图片让学生来描述画面的内容,学生说得很热闹,看起来很精彩,但忽略了让学生展开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进行思维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二)语文本体性的失落。以前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过于强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课文的内容是孩子们一读就懂的,教师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而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理解和课文表达方式的揣摩。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在人文方面的收获,忽视了学生在语文工具性方面的收获。如《穷人》一课,教材中有很多省略号,但是不少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忽略了对这些标点符号的深度挖掘,而过于重视引导学生理解桑娜夫妇的善良品质,缺少了对他们心理活动的体会。一堂课下来,问学生有什么收获,学生说到的往往就是我知道了桑娜是一个善良的人,渔夫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二、对问题所做的分析:
出现如上所述的情况,原因在这三个方面。第一,不清楚为什么教;第二,不明白教什么;第三,不知道怎么教。
(一)为什么教?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设定太笼统,缺乏针对性。之前我们在设计每一课阅读教学的目标时,往往就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他人,或者是懂得要诚实守信等等。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小山羊和小灰兔》,以前执教时,我是这样设定阅读的教学目标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课程的目标不清楚。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明确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2012修订版新课标更加注重强调了加强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但是,在目标的设定上往往就没有细化到这一块上。
第二,对年段目标不了解。每一个年段在阅读方面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就朗读课文这一块来说,新课标指出,低段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段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高段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对课时目标不明确。不同的文体,阅读教学的指向性是不同的。每一篇课文,第一课时阅读教学的目标和第二课时阅读教学的目标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叙事性文体,第一课时有可能只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第二课时则有可能是引导学生抓住哪些词语重点体会什么?或者是进行哪一个句式的训练等等。两课时的阅读训练的侧重点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刚才说到的是为什么教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二)教什么?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内涵挖掘不到位,缺乏有效性。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涵,对教材的解读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到底这一课的教学是指向表达的阅读还是指向阅读的阅读,教者没有思考好,想到哪儿,就上到哪儿。比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有一篇课文《小虾》,第三自然段是“小虾真有趣。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吃饱了的小虾显得十分自在,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在缸壁上休息。”这段话中小虾的有趣体现在它吃食的动作上,而执教老师却没有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动词来体会小虾的“有趣”。还有一种表现,有时我们教学一篇二十几个字的古诗,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感悟,去品味,甚至品味得没有止境,但是两节课下来好一部分学生却还不会背诵这首古诗。还有情况就是低段阅读教学中学生都还不能做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老师就在强调要读出感情来。
选择了教学内容,那我们要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实施呢?
(三)怎么教?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选择太单一,缺乏调动性。
1.课堂上教师给予的教学空间太封闭。就教材而教教材,就课文而教课文,就内容而教内容,封闭的教学空间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2.以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为主。教师重讲轻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3.给学生推荐的阅读内容过少。学生的阅读仅限于课本,课外阅读活动开展太少。致使学生阅读总量达不到课标要求,阅读总量偏少。
4.在阅读教学中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没有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没有引导学生学会抓重点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者是透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等。
5、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贫乏,缺乏生动性、灵动性。不能及时恰当地将学生引领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来,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些教师存在口头禅,一节课上完,“哦”“啊”“哈”这样的口头禅反复出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记得有一位老师上公开课,有位听课教师就专门数了数,一节课上完,说了四十七个“啊”字,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我们的策略。
(一)针对学生年段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中,课标对每一个学段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就拿默读来说,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学习默读;第二学段则是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的要求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所以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年段特点,设计的阅读目标一定要明确——不模糊、不泛泛、有重点;要恰当——不拔高、不降低、突出年段特点。同时既要有得意的目标,也要有得言的目标,还要有得法的目标。所以,根据我们的实践研究对前面提到的《小山羊和小灰兔》第一课时原来的阅读目标进行了修改将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变为: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犹豫”的意思。3.用“谁 地说”的句式说话,练习用不同的词语修饰“说”。
(二)针对学生能力培养合理挖掘教材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由“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要注重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语文教师要善于研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有很多。比如,低段的词语搭配训练,仿写句式;中段的概括课文内容,高段的评价主人公等等。教材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补白,可以想象,可以扩写,续写,仿写等等。教师就要善于站在让学生学语文的角度去研读教材,分析教材,发现文本的这些表达秘密,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去感悟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是《美丽的武夷山》,里面就有很多的语言训练点。
第二自然:武夷山山势险峻。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最险的是大王峰,从峰底向上有人工开出的石阶,一直通向峰顶。
在教学中就可以抓有的……有的……这个句式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第三自然段:武夷山的溪水绕着山峰转了九个弯,所以叫九曲溪。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
这个段落又可以抓“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山很高,高得 。教室里很静,静得 。
第四自然段:到武夷山游览,可以爬山,也可以坐在古朴的竹筏上,在九曲溪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漂行。溪水轻轻拍着竹筏,青山徐徐从两边退去,人们会有一种入诗入画的感觉。
这个段落又可以抓“到武夷山游览,可以爬山,也可以坐在古朴的竹筏上,在九曲溪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漂行。”这个句式进行训练。 “ , 可以 ,也可以
。”
当然,并不是说每一课时的阅读教学都应是指向表达的阅读,有些课文,可能更适合于指向阅读的阅读。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己设定的阅读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三)针对学生发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1.以学生为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阅读的活动过程,是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把握产生问题,产生质疑,教师在动态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进而得到探究结论的活动过程。学生应该是主体力量,教师的作用就是搭建起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组织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也是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感悟是与课文中人物及作者的心灵对话,是一种积极探索,自我消化与接受过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阅读感受,不能将自己的理解认识生硬地灌输传递给学生。有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方式自然而然地也会发生 改变。
案例1《晏子使楚》
有个老师以前在执教《晏子使楚》这一课的时候主要采用串讲的方式重内容的讲解,轻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探讨反思,更新了教学理念,现在在执教这篇课文时,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通过课文第三自然段晏子第一次的反击,引导阅读学习,归纳出默读课文——勾画句子——体会妙处——感情朗读的步骤,引导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自学后两次反击。
师: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走近晏子,去见识见识这位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受他的铮铮铁骨。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快速默读这一段,思考: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用“_”线画出来。晏子又是怎么应对的?用“﹏” 线画出来。(师指名回答)
(2)师指名回答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指名回答)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是怎样反驳的?(指名读晏子反驳的话。)
a、指名读晏子的话,想想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妙?(指名回答)
b、如果晏子想把他的意思表达得更明白些,该怎样说?
(教师指名回答,相机板书:钻狗洞?? =访狗国??)
(学生运用简单的逻辑推理方法来表达对句子地理解)(课件演示推理过程)
全班根据提示填空,感悟晏子语言的妙处:如果楚王让晏子从狗洞进入,那么就等于承认自己的国家是(),自己就是()。
(4)指导朗读
?师:?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当时是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文章中是怎么描写的?(晏子“看了看”)从这个“看了看”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沉着冷静)
师:请孩子们用从容冷静的语气再读一读晏子说的话。
师:因为晏子出众的智慧和口才,所以第一次交锋的结果是?(生答,教师板书:大开城门。)
小结: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既维护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两国的和气,让我们再次冷静地来读读晏子的反驳。(课件出示晏子的话)
(5)小结学法: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默读课文——勾画句子——体会妙处——感情朗读的步骤学习了晏子的第一次反击,然而好戏还在后头。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自学后两次反击。
2、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师:楚王在写晏子的第一次交锋中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他不甘心啊,所以他又对晏子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侮辱。现在,请大家自学第4、5自然段,看看晏子又是怎么样反驳楚王的。
(1)同桌合作学习四、五自然段,请看自学要求:
(媒体出示)自学要求:从4、5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进行自学。
用“_”线画出来楚王的话。
用“﹏” 线画出来晏子反驳的话,并在其中最妙的一句下面加上着重号。
(2)反馈自学情况。
a、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选择有特色的回答板书。
b、质疑问难。(学生要说清楚对晏子最妙的话是怎样理解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想象楚王听到后会是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积累表示人多的三个成语。)
c、分角色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
2.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倡导群文阅读,海量阅读。
学生每天从班级推荐书目中摘抄不少于100字的笔记。和朋友书面交流;利用语文课前5分钟交换展示阅读积累;
阅读课流程:从自己的阅读积累本上再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尽量默写在阅读卡上,分小组交流阅读卡,上讲台汇报阅读卡(要求背诵,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阅读卡。)
利用班级“优点银行”,对孩子的优秀阅读者每周进行奖励。
这样的做法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同时也对阅读进行了有效的检测。
3.锤炼教师语言,重视评价。教师是最应该学习的人,语文教师更是最应该学习的人。我们也经过多次的实践证明,两个不同的语文老师使用一份相同的教学设计,效果是不同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语言。语言能力强的教师,教学效果肯定高过语言能力弱的老师。所以,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阅读,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当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也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向为多元评价,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风》的课文朗读时,请一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这位学生朗读声音很小,她就这样评价道:“你的朗读让我们感觉到这是一阵微微的风,它不能让树叶颤动起来。”这样的评价既含蓄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了评价,又委婉地指出了他朗读中的不足,对下一位学生朗读起到了提示作用。
以上就是我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所做的分析以及策略。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紧扣课标,搭建情趣课堂,利用有效手段,落实课堂练笔,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论文作者:任菊仙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3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教师论文; 晏子论文; 阅读教学论文; 语文论文; 楚王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