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生活方式及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_生活方式论文

青少年生活方式及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_生活方式论文

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及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活方式论文,和谐发展论文,青少年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9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9)02-0030-05

一、生活方式及其与人的和谐发展

所谓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人生哲学指导下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个性化的生活模式,即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支配指导下,享用物质的和精神的消费资料及处理各种生活关系的方式的总和。人总是在生活中实现生存,用特定的生活方式体验生活。生活就是生存、活着,但生活并不仅仅为了生存、活着,人之所以成为人,他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为了什么生活会有意义,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幸福人生或美好生活,这些都与其自身的和谐发展息息相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对其和谐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生活方式教育正是使人学会自我和谐发展的重要教育内容。它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理解,以引导人塑造科学、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为手段,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关心人类幸福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当代青少年生活方式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过渡的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方面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自然也深刻地影响到了当代人的生活结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这些变化在生活方式上突出表现为:生活方式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开放性等特点,但同时也呈现出了物质消费腐朽化、精神生活庸俗化、人际关系功利化、生活内容贫困化、闲暇生活感性化等消极表现。处在这样时代的青少年必然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冲击,各种不同生活方式的冲突都带来了一系列的不确定问题,而“不确定”必定会给他们原本不成熟的人生带来波动与迷茫。

1.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处于现代化与传统观念相互撞击的时空里,他们的行为受到双重价值体系的支配。这两种价值体系并没有协调一致地发展,恰恰相反,这两种冲突因青少年学生的身心不成熟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令他们在社会与个人,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为人的“中庸之道”和现代人的个性张扬,人际关系的长期稳定和“易拉罐式”的一次性交易等价值观之间的抉择中迷茫、徘徊。现代化的网络、传媒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理,导致大部分学生生活在虚拟世界之中,其价值体系更是混乱和迷茫。他们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浅薄的认识基础导致他们离崇高理想和科学信念越来越远,生活目标游移不定,自我评价模棱两可,情感严重失衡,缺失了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

2.处于全球化浪潮和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当代青少年,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不断地蚕食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威胁着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现实的状况展示了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生活不规律,缺乏健康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引发人际关系冲突;情感脆弱,产生多种心理问题。由此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青少年群体所面对的问题并不仅仅是重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抉择问题,日常生活同样会成为他们沉思的对象和困惑的源头。如今,在校园里广泛传播的“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在世,吃喝一世”、“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一朝拥有”等等流行语,无不反映出当代青少年对生活意义和价值的误解。

3.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致使许多青少年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焦虑、郁闷等不良现象,由此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甚至自杀。更令人担忧的是:如今大部分学校都忽略了情感教育,特别是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束缚,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更是受到压抑。学生把分数视为自己的命根,每天埋头苦读,没时间交朋友,忽略了交际能力的培养,情知未能和谐发展;此外,还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育关系不和谐以及重科学、轻人文,不注重手脑结合等不和谐教育现象。

综上所述,以上几个方面因素,给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与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导致了其不和谐发展。具体说来,在现实中表现为:无力直面人生、逃避矛盾;受挫力差、失意消沉;缺失生活体验、幸福感受力差;追求高消费、生活能力差;信仰缺失、空虚无为等等。为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引导他们学会在生活中,用辩证理性、智慧的头脑分析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在追求真、善、美的生活中和谐发展,已迫在眉睫。

三、促使青少年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

1.引导青少年学会运用矛盾的观点,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

在走向日益开放的今天,青少年是在一种矛盾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现有3亿以上的青少年,[1]从社会层面看,他们是幸运的;但从心理上剖析,他们又是寂寞的。说幸运的,是因为他们生长在社会繁荣发展时期,这些来自80、90后的青少年从小既没有经历饥寒之苦,成长中也没有遭受失学之痛,他们是在父母双亲的精心呵护与社会倍加关爱下成长起来的。也正因为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来得容易,反而使他们不能在生活的经历中,得到人格发展和社会认同所需要的体验,其结果造成了青少年物资生活“营养过剩”,心理需求“营养不良”的寂寞困境,一旦遇到困难与挫折,就会灰心丧气、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不思进取。为此,教育青少年懂得:

人生的过程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包含着复杂的矛盾。它是通过矛盾的不断解决而实现人生发展的过程。所不同的是,人生过程中的矛盾更为复杂,更带有难以预料和把握的随机因素。因为人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他既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又不能越出社会规律制约的范围。他必须在规律范围内为自己寻求最有利于自己生存的空间,在总体上,人类不能离开已有的条件生活和创造历史。在奋斗过程中由于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的复杂易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顺境和逆境,更可能充满曲折和不幸。但是,就个体的活动来说,人们在已有社会历史条件下所进行的活动和创造,则允许有很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人们可以自主地确定自己的人生态度,在各种条件规定的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一个人选择了某种人生态度,就等于选择了自己的一生。因此,一个人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无论顺境逆境都能正确地对待人生。人的生老病死、人的种种不幸是不由自主的,非自觉自愿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人的幸福、快乐、健康、家庭的和谐是可以自己去创造的、去寻找的。人应该善待人生,使自己的一生充实而完善。尽管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非自愿的“飞来横祸”,也要想法化解。这就需要人生的智慧,即需要一个正确的人生哲学。

人生的道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挫折和困难。人们期望着胜利和成功,然而又难免遭受挫折和失败。在对待成功的态度上,应该强调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则应该强调积极、进取,勇于面对。要看到,任何理想目标在实现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应该看到,人生难免逢厄运,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但是更应该看到,任何逆境、厄运,总会有尽头,有转机。因此,应坚持必胜的信心,冷静地分析逆境转化的条件和机遇,控制自己的心理情绪。这就需要引导青少年学会用矛盾的分析法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拥有一个自我和谐发展的心态,这至关重要。

2.引导青少年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人生的有限与无限,拥有和谐幸福的人生

人生好比乘坐生命列车的旅程,从童年启程抵达生命的终点。从发展心理学来看,只有经过完整的童年与青少年的生活体验,才能安全地进入成人世界,发展适应性的社会行为。而我们现在的青少年乘客,一方面电子网络使时间呈现出了平面化,缺失了向纵深穿行的生活历练与体验,进而出现了“生活缺失”的现象。另一方面,应试教育剥夺了青少年的课外生活体验,使其常常难以从生活历练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丰富多彩的人生快乐,因为,我们知道:人的幸福感知程度几乎是与其生活体验的丰度成正比的。

而目前的教育严重阻碍了青少年幸福感知能力的发展。教育活动中功利化倾向严重,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工具,把教育降格到只以训练人掌握生产技能、生产技术,为谋求职业做准备的层次。人不是选择和创造生活的主人,却成为被物质利益驱使的劳动者,沦为物质和机器的奴仆。青少年的生活空间被挤压在以应试为基准的分数争夺上,只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忽视他们的全面发展。教育求优、求雅、求洁的信念逐渐失落,过弱的文化陶冶,使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过窄专业教育,使青少年的学科事业和学术氛围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青少年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和抑制;更为可怕的是导致他们感知幸福能力下降而丧失幸福感。就今天的青少年而言,生活几乎能够提供他们所需的一切,然而,许多人不仅不能感知自己所处的幸福情境,反而产生沉重感、负担感,缺乏幸福的感受,认为人生无意义,对生活产生厌烦、疲倦、懈怠、空虚的情感,导致悲观主义人生观。在现实生活中只消极地将目标的实现理解为幸福,而对人积极争取幸福的过程视而不见,且没有辩证地、全面地看待人生发展过程。为此,教育青少年懂得:

人生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科学的人生态度,不能离开个体追求同类的普遍性和无限性;同样,也不能离开同类的普遍性和无限性去理解个体的有限性。因为个体是类的个体,每一个有限的个体都体现着类的普遍性和无限性,而且只有体现类的共性的个体,才是真实的、具体的个性,离开类的共性就无所谓个体和个性。事实上,无限性并不在遥远的天边,不朽性也不在死的未来,它就在个性生命的现在,就在人生的劳动、创造和实践过程中。意识到这一点,才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一个自觉的、成熟的人,应把自己的生活同他人、同社会集体联系起来,不仅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为他人的生存和发展,并在为他人生存和发展的奋斗中,留下劳动和创造的功绩,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这样,他的有限生命就与无限的人类发展融为一体,具有不朽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只有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人民群众的实践联系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的幸福作出贡献,才能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为理性的人类不能仅仅满足于生存,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思考人生。那么,在我们思考人生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时,一个辩证的、意义普遍的规律(存在模式)需要我们去把握与认识,即:每个自为的人生都要经历一个由“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辩证运动过程中,不断发展与完善自我,获得人生的意义,提升做人的价值,从而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幸福及幸福感不是被赋予的,而是自身在实践中获得的,人不断追求自由、不断追求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追求人生幸福、达到人生永恒的过程。人类只有在自己改造自然、社会、自身,改造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各种能力得以发挥时才会有一种真正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幸福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活动。创造对人生的意义在于:它使人的生命获得一种连续感、延续感;人不是因为有生命而不得不生活,而是因为有生命而拥有生活;生命的意义不在为生活而生活,而在于创造生活。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创造者不仅体验到生命的充实感、意义感,更能超越现时、超越自我,使生命得以连续和延伸。

3.引导青少年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正确处理个体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

当代青少年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家长们对孩子的望子成龙的期望,以至于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管教、有的对孩子过分溺爱,许多孩子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孤僻封闭的坏毛病,甚至因沉迷网络而远离自然与现实生活,导致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偏差行为,其一,与他人、与社会“失连”,即与家庭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上的疏离。“失连”导致青少年无法参与社会交往,无法客观认识自我与社会,当然也就无法形成所谓的社会责任感了。其二,自我“失力”,即面对压力失去或者缺少了必要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激励能力,缺乏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弹性,在困境中容易丧失斗志与勇气,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其三,在现实生活中“失位”,即将自己拉出现实生活,躲避在虚拟世界里。因为“失连”与“失力”,这些青少年只能也只愿意自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与他人结连,也不与社会结连,结果自然很容易将“没有社会的自我”迷失在各种“虚幻的世界”里,诸如:滥用药物、网络成瘾、动漫成瘾等。而这样的“失位”,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失连”与“失力”。[2]那么,在这种“失连”、“失力”与“失位”生活状态下,何谈自我和谐发展呢?

众所周知,和谐既是个体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体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内外交织、纵横交错的普遍联系中,人同世界的关系始终是以他同其他人的关系为中介的……人同他周围世界的关系越丰富,他的内心世界就越丰富,他的生命表现就越复杂和越多样。所以,要促进其和谐发展,就必须引导他们学会亲近自然、走进集体与社会,学习与掌握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与方法,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力求做到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从而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个体社会化。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价值感唤醒,直到精神生活之根。”[3]从近年来国内外发现的一些由野兽养大的孩子看,他们虽然有健全的人脑,却逃脱不了沦为动物的命运;西方一些社会心理学家所进行的违反人道主义原则的剥夺交往的实验证明,长期脱离交往,人的社会性就不能得到培养或将逐渐丧失。青少年时期正是实现从“自然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的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学习生活技能、掌握社会规范、确立人生目标、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社会角色等个体社会化的主要任务都是在这一时期基本完成的。在与现实生活的融合过程中,青少年可以通过广泛而深入地接触自然、社会与性格、职业选择、年龄、经历、爱好、能力、地位、家庭环境、价值观念不同的他人,进而促进上述个体社会化的主要任务的实现,唤醒自己的生命价值感,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辩证统一。早在2500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曾喊出了“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至今它仍镌刻在德尔斐的智慧神庙上。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对自我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角色认同,是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的基础,也是其成长的重要标志。只有融入社会,把从自己身上发现的东西同从别人身上看到的东西进行比较,检查自己的所作所为同周围人们对自己的期待是否相符,才能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获得与周围环境、社会角色等相适应的先进思想和方法,客观认识自我的身心特点、社会角色地位、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等;反之一个与世隔绝的人是很难达到“独善其身”的境界的。

4.引导青少年学会把握“适度”原则,建立合理的消费观、朴素的生活观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这一代青少年一是缺乏坚韧、毅力和抗挫折能力。在他们的品质中缺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艰苦奋斗的勇气和忍耐力,心理比较脆弱;二是显示出较强的攻击性,喜欢公开批评他人、情绪波动较大;第三就是勤俭节约、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存在着超前消费、高消费、盲目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惟我消费、攀比消费的误区,据调查独生子女青少年在回答“用钱的态度”时,只有26%的懂得“精打细算”,据上海团市委抽样调查发现,30%独生子女青少年从来没有做过、也不会做家务,[4]他们追求动感刺激与时尚化的生活,是家庭消费的“意见领袖”和“月光族”,害怕艰苦生活、自立能力差等。

青少年消费方式是青少年生活方式中极其重要的内涵之一。青少年的物质消费方式和精神文化消费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现实,我们应在青少年中积极倡导科学、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受社会诸种因素的影响。当前人类所共同关注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与人类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要指导他们更新“生活理念”,教育引导他们“在生活里学会生活”,学会从科学的角度,用理性的、冷静的、智慧的头脑分析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启迪他们对真、善、美的生活的追求。引导他们用理性的头脑来看待和分析消费活动、交往活动和观念活动,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主义观;强调理性行为,开展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活动,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杜绝非道德、反道德或违法犯罪行为,避免心理扭曲、道德沦丧;休闲活动提倡文化品位,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等等,从而提高他们日常生活的自觉程度,在对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中,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

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消费道德教育,要使青少年懂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生产水平较低,要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国家的水平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必须依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奋斗。要告诉他们,我们还没有理由去享受高消费,过奢侈豪华的生活。“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古人对无数次教训的总结。所以,即使将来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要时刻牢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根基。使青少年胸怀祖国,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成长同国家富强联系起来,把个人的富裕同集体的富裕联系起来,正确处理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在安排好物质消费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文明方面的消费。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懂得我们的钱必须靠诚实的劳动去换取,指导青少年正确地消费,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的消费主要是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而不应去追求过多的享受性消费。帮助青少年树立可持续消费观,让他们懂得:以知识和智慧的价值代替物质主义的价值;以适度消费代替过量消费;以简朴的生活代替奢侈和浪费的生活,从而促使其消费生活从崇尚物质转向追求生态保护和对社会有责任感的生活方式,即抛弃过度消费的消费方式,而践行节约资源、合理消费的生活方式,建立起一种文明、负责任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生活是一种智慧。因为生活的美满需要人不断地用反思性的思维去体验、感受生活,而人便是这种反思、感受生活活动的主体。生活方式教育通过对日常生活过程中人的生理、心理等相关内容的研究,从感性生命的生存需要出发,凸显教育对人及人类问题的关注,在对人的日常生活的指导中,使青少年体验到了生长的享受、生命的丰满、生活的幸福,拥有生活的智慧、生活的哲学、生活的艺术,达到促进主体的自我发展目标。由此,生活方式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成就了生活,生活也成就了教育,这恰恰是我们所希望的一个生动的、体现了生活之美善的、应然的教育世界。

收稿日期:2008-12-11

标签:;  ;  ;  ;  ;  

青少年生活方式及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_生活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