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布局调整_产业集群理论论文

产业集群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布局调整_产业集群理论论文

产业集群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布局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基地论文,产业集群论文,东北老论文,产业布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5-0069-04

一、产业集群理论——新的区域发展理论

许多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如增长极理论、大推进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等,都是从现实发展中总结出来的,曾经对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过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理论也是如此,在市场经济不断向前推进的发展形势下,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逐渐把产业集群提升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1.集群的专业化特征。产业集群并非是毫无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空间上的聚集,而是有明确的分工内涵。集群的最终产品以一两个产业为主,相关产业为这一两个核心产业服务,具有显著的专业化特征。也正是由于这种专业化分工,才是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企业与机构之间产生紧密联系。这种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础上的紧密联系,使集群内部降低了交易费用,实现规模生产,是集群优势之所在。

2.集群的网络化特征。所谓集群的网络化特征是指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因为专业化分工而产生的密切的交互作用。这种网络既包括因为各种合同关系而形成的正式网络,又包括因为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非合同的稳定关系构成的非正式网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非正式网络关系对集群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种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在长期非正式的交流、交易与合作中形成的稳定关系,能有效的传递和扩散各种无法编码的经验类知识,有力的推动集群内的创新,增强集群的竞争力。

3.集群的根植性特征。根植性是指经济活动深深的嵌入社会关系之中,与社会密不可分。集群中的企业和机构不仅仅是在空间上接近,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强烈的本地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经济上,还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区域文化的影响。简单的说,集群内主体的行为不仅仅受自身的利益驱动,更受到区域文化氛围的影响甚至决定,也就是说,一个成功集群的最终竞争力来源于其特有的文化。

总体而言,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是指以独特的区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集群内主体之间的彼此信任,在客观上形成的以某一产业为主导的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建立的彼此之间紧密的联系,以致进一步的交流创新,从而形成集群的竞争力。

(二)产业集群理论与已有区域经济理论的异同

与已有的区域经济理论相比,产业集群理论有以下异同点:产业集群理论强调和突出了传统区域发展理论的有关因素,比如:同样强调规模经济和区域分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际上,追求规模经济一直是空间经济的基本原则:而分工的重要性,则从亚当.密斯起就为人们所熟知,通过分工实现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分工是分等级的,不同的区域根据自己特定的条例,或是人力资源、或是自然资源、或是资本、或是规模经济在不同等级系中寻求自己适合的发展道路。产业集群理论与传统区域发展理论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理论认识上的差异,与不平衡发展战略不同,如梯度推移、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发展要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高梯度的区域或增长极区域,然后逐步扩展到其他区域,而产业集群理论并不着眼于平衡与否,而是强调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在产业集群理论看来,任何区域、任何产业都有很好发展前途。其次,产业集群理论强调创新的作用。创新是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所在。产业集群就是一个区域创新系统。集群内的创新来源于长期的同业竞争以及建立在特殊的产业文化基础上的合作与稳定的交流。最后,产业集群理论强调一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协同效应。产业集群理论除了承认外来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要素的作用外,更强调区域自身发展能力的培育,不断格合自身资源与外界经营环境相适应,使区域具有动态的竞争优势。

(三)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的理论基础

对于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机理的研究和阐述,涉及一些观点和学派。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最早提出了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他认为产业集群是由外部规模经济所导致。马歇尔提山,当产业持续增长时,在该区域会出现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先进的附属产业,产生专门化的服务性行业,以及刺激铁路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改进。随着产业规模的扩人,还会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而所有的这些都导致了外部规模经济,进而导致了产业集群的出现。

韦伯则从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角度阐述了产业集群现象。韦伯把区位因素归结为区域闲素利集聚因素。工业布局受区域性因素影响:而在区域内,企业选址则受集聚因素影响。集聚因素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而产生的地方厂业化。韦伯所述的第一阶段相当于内部规模经济,而第二阶段论则与外部规模经济相似。与马歇力;不同的是,韦伯认为,产业在一个地方集聚与否,是集聚力利分散力相互作用的结果。集聚力受技术发展、劳动力组织变化、市场化因素及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分散力则可归结为伴随。工业集聚而带来的地租增长的影响。

克鲁格曼发展了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将导致产业集群的外部性分为经济型外部性和技术型外部性。他认为,中间投入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规模扩张这类市场因素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可称为经济型外部性:而人力资本溢出、技术扩散带来溢出效应可称为技术型外部性。这两种外部性都形成了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同时,在集群内企业间市场份额竞争、价格竞争对区域集聚的分散作用,称之为集聚的离心力。克鲁格曼在其理论中强调了产业及其产生的白发性和空间分布的偶然性,也就是说,在一个地方形成什么样的产业集群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从马歇尔到克鲁格曼的100年间,经济学家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是从经济学理论层面解释产业集群,而使产业集群成为政策操作层面的当属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表明一个国家(地区)持久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产业竞争力上,而产业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集群的竞争力。产业集群竞争力取决于该地区的要素条件、市场需求条件、关联产业和辅助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就是著名的钻石理论。

波特认为,产业集群强化和提高了各项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企业通过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了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一旦形成,整个关联企业就会互相支持。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强劲的推动作用,在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和代表性的产业集群有,高科技类的产业集群:美国的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德州的奥斯汀;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以色列的特拉维大: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的索菲亚等。一般类产业集群,如意人利艾米利亚一罗马格纳地区、浙江嵊州的领带、诸暨市人唐镇的袜业、海宁的皮装、柳市的低压电器等。统计表明,世界的财富大部分都是由这些集群所在的块状区域所创造的。拥有硅谷的美国加州,其经济总量就算拿到全世界也能排到第11位;印度的350个集群创造了全印度出口额的60%左右。这些事实无可辩驳的说明了集群在区域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产业集群的出现,大大提升了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竞争能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区域的竞争力:一是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二是指明了创新方向,加快了创新速度;三是促进新企业的建立,从而扩大和加强集群本身,进而增加区域产业规模。实际上,考察产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与区域状况密切相关的。从专业化、竞争、文化网络三个重要发展条件可见一斑。

(一)专业化条件

专业化是集群的重要特点,也是集群产生的初始条件。专业化条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专业化的生产要素,关联和辅助产业的协作水平,本地市场需求条件以及精细的生产技术分工。纯地理要素能形成产业群,但他不足以维持集群的持续发展。专业型生产要素是指:高级人力资源、先进的基础设施、技术性专业知识、有特色的生产技术以及某些专门针对单一产业的要素条件等等。一个地区想要凭生产要素建立强大而持久的竞争产业,必须发展专业型的生产要素。而关联和辅助产业的竞争力以及本地市场需求条件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波特的钻石理论中已有详细论述。精细的生产技术分工,对于产业集群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工促进专业化,促进生产率的人幅提高。分工越是精细就越有利于刺激特殊生产环节的创新,发达的分工演绎激烈的竞争。

(二)竞争环境

竞争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集群带来了竞争,加剧了同行业企业监督竞争。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其它方面。同居一地,同行业相互比较有了业绩评价的标尺,也为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绩效好的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荣誉,而绩效差的甚或平庸的企业会因此感受到压力。不断的比较产生了不断的激励。集群内竞争对手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

首先,竞争对手的存在,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服务,追赶技术变革的很潮。竞争对手就在眼前,企业永远也不能自满自足,必须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其次,竞争对手能够使得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地位。表现在:竞争对手作为比较的标准,能够提高企业自身新异性的能力;竞争对手服务于某些细分市场,卸掉了企业在这些市场上的包袱:竞争对手的存在降低了企业遭遇反垄断的风险。西方国家反垄断诉讼的风险常常导致市场份额高的企业谨小慎微,有损其竞争优势。还有,竞争对手对整个产业的结构也具有多方面的好处。表现在增加产业的需求,提高产业知名度,竞争对手的进入在有的时候也能为整个产业的产品带来信誉;提供第二或第三货源。最后,竞争对手可以在新产品或新兴产业中协助开发市场。竞争对手实际上在与企业一起分担市场开发成本:竞争对手的存在降低了买方风险。

集群增强了竞争,竞争同时也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竞争。竞争的结果不是一种零和博弈而是一种正和博葬;竞争者为了不断地从对手那里得到信息和激励,不断地改进管理,以更加有效的方式组织生产,不断地发现新的市场机会,竞争的结果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比起那些散落在各个地方韵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更容易通过竞争进入这一行业的前沿地带。

(三)文化关系网络

对于企业而言,其所构建的关系网络是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企业通过各种经济和非经济活动扩充自己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对于企业来说可称为是一种资本。资本是收入的源泉,企业如何从关系资本中实现收入,取决于它如何利用关系网络获取信息和资源。这种关系资本可以降低企业所投入的交易成本。首先,稳定的关系网络可以增强信任,节约信息搜寻成本、签约成本和执行成本:其次,关系网络可以减少各种不确定性成本,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三,网络关系可以创造各种基于资源与技术共事的合作氛围,提高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第四,网络关系还可以实现各种优势互补,突破自身能力的有限。总之,网络扩充了企业的边界,也提高了该企业的能力。

产业集群正好是这样一个网络。地理的接近,产业的关联,文化与制度的一致,工作人员的频繁交流,这些因素使得集群网络较之其他网络具有更强的凝聚力。

经济行为并非孤立的,它镶嵌于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信任正是这样一种文化。文化创造信任、增强信心、创造一种归属感。文化是由一系列自发生成的习俗、惯例、规划和制度组成的。这些规则和制度浓缩了人类智慧的精华。它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关系网络的所有人或组织经常不自觉地使用这一共有资源,从中降低其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产业集群可以凭借这种本地文化网络构建其竞争优势。当具有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落户本地时,由于“文化的不协调,常常因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交易成本而处于劣势,最后不得不雇用本地员工管理企业,将企业本地化。

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主体被这种文化组合在一起,共同构筑一张文化网络。网络内的主体利用这种文化预测其他主体的行为,与此同时,该主体自身的行为也受到文化的约束。主体无法贸然采取违背这种文化精神的行为,否则可能会被其他主体以此为借口驱逐出去。文化能创造一种独特的信任与合作的氛围,文化的性质成为区域发展最深层次的原因。

专业化条件,集群的竞争机制,基于信任与合作的文化网络,共同促进了集群内的创新发展,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产业布局调整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基础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集中于重化工业及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业,其中一些重要工业品产量占全国的20%以上。东北最大的产业优势在装备制造业。在东北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较强的工业基地或者产业集群,这些基地或集群已经有了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以省份来看:

1.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是全国最大的电站设备制造中心,“三大动力”要厂生产的水力、火力发电设备占全国首位。60万千瓦火电机组,标志着发电设备制造工业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除哈尔滨外,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与绥化等市还形成大型电机、丁业锅炉、汽轮机、继电器、变压器、电器开关、绝缘材料、电线电缆等生产电力设备的重点企业或配套厂家。

在哈尔滨市还具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优势,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主要生产直9与运12电机,主要性能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哈飞集团汽车年生产能力已达30万辆,在全国微型汽车行业中排列第2;东安微型发动机生产能力35万台,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2。

在齐齐哈尔、鸡西、佳木斯还形成了矿山、冶金设备制造工业基地。主要是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和第一重型机器厂,鸡西煤矿设备制造厂。

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和大庆等地还形成了工业设备制造工业产业系列,它包括起重设备、冶金设备、机床、工具、轴承、石油化工设备、轻纺机械等。哈尔滨轴承厂是全国三大轴承厂之一,哈尔滨第一工具厂是全国最大的生产精密复杂刃具和特种钻头的骨干企业。第二工具厂是全国重要的精密刃具和木工工具生产企业。在哈、齐、牡、佳等大工业中心城市,电表仪器、农业机械制造工业也很发达。有300多个企业可以生产拖拉机、内燃机、联合收割机、大型机引农具等80多个品种。有40多家电表仪器生产企业,成为国家电度表生产基地之一。其中以哈尔滨电表仪器厂规模最大。其他,哈尔滨还形成了制药产业集群。

2.辽宁省

沈阳市是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的科研生产基地之一。尤其在数控系统、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及产品开发方面在全国优势明显。在55个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的77个主要产品中,有44个在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方面居国内首位,有18个产品列世界前10位。同时,掌握一批重要装备的核心或关键技术,嵌入式软件系统、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燃气轮机等新型装备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处于国内领先。其中东软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沈阳市还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推进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试点城市”。

大连市利用其港口优势,成功发展了造船、制冷下业和软件产业基地。大连软件园,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软件出口和人才培训,入园企业百余家,实现销售收入近10亿元。

鞍山市、本溪市则是我国钢铁原材料的重要生产基地。鞍山软件园,以面向冶金等传统产业改造为特色,现已吸引包括托普软件在内的软件企业60多家,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盘锦市是一座新兴的能源、石油化工城市。营口、辽阳、瓦房店等形成了机械生产、化工生产基地。这些城市和产业基地在辽东半岛集中分布,其相互间的合作与协作相对成熟,网络化优势明显。

3.吉林省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定了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优势。以汽车制造为主的东北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东北第一位的主导产业和东北仅有的为数不多的处于扩张状态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东北制造业中唯一的资产利用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行业。

在长春市、吉林市具有发展、石化工业、食品制造业、医药产业、电子信息等制造业的优势与潜力。吉林市配套了很多重工业项目,如吉化集团、吉林铁合金厂、吉林造纸厂,吉林碳素厂等。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关建议

1.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

鼓励和引导民间和外部资本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中发挥作用。要从减少或消除行政性准入限制、所有制歧视和地方保护等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要在加快收缩国有经济战线的同时,着力扩大非国有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达到少量投资拉动大量民间资本进入的目的,使资本集中度提高,形成新的支柱产业集群。加大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在地方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中央政府适当增加对东北地区转移支付,帮助其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基本生活水平,维持当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此外,支持跨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大型骨干企业进行较大幅度的企业整合。在省、市的协调下,推动大型企业由建立战略联盟逐步发展到建立大型企业集团,这些大型企业集团本身具备研发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系统设计、工程承包和融资服务的能力,对全行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政府主要为这类企业集团的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不必直接资金支持或行政干预。

2.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

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第一,逐步加大无偿资金和有偿投入力度。建议成立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控改造基金,重点用于工业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接续产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增加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债资金的投入。第二,国家设立的各项科技教育基金、经费等要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倾斜。主要用于与高新技术产业、清洁产业、生态环境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第三,国家的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尽可能多安排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项目,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将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决定产业发展的基本技术和重点技术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改造和技术开发上。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发挥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从中选择出最具实力和潜力的行业和领域,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升级速度。设立“发展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创建有利于产业技术进步的环境。

3.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应勇于突破地方封锁和市场分割,大力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东北三省之间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的三省工业,不仅所有制相同,支柱产业也接近,在诸多领域具有合作的潜力。只要加强合作,加快产业链和资源整合,就可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目前三省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投资效率低下,因此,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整合各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将是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经济水平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从实际出发,确立各省的优势产业。从整个东北地区来看,制造业都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而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光能开发等产业,也已经展现出新型优势产业的广阔的前景。据此,要在明确整个东北地区重点产业的前提下,做好省区分工与行业分工;地区内各省市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自己的优势产业。共建一体化的汽车、机械、电子工业基地。以“一汽”为核心,整合、改组,改造辽宁、黑龙江的汽车企业,以发展重犁—卡车为主、家用轿车为辅,形成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

重点对辽宁、黑龙江两省的机械制作:工业进行合理分工与整合,形成各具优势、各有侧重的全国最大的重装备:厂业基地。同时整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电子工业资源,形成以沈阳为主、哈尔滨为辅的电子工业基地。

通过市场选择发展优势装备工业。一个时期以来,已经出现了某些装备工业蓬勃发展,而产业中心(产业集聚)随之转移的现象。现代装备工业对专业化分工协作有很高要求的产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使企业对上下游产业链的依赖性大大增强。老工业基地的企业内大而全、小而全,企业间条块分割,小农经济的小生产方式;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通过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对现有生产能力进行重组,以主机厂为龙头,众多专业化、标准化的零部件厂与其配套。因此,装备制造业要做大做强,比须建立在大量小企业做专、做精的基础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布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计划经济的内在强制性不能充分反映当地的优势,所形成的产业布局也未必合理。经过改革开放后26年的发展,区域内外的生产要素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产业结构应当也完全可能进行大的调整。

总之,东北一些地方和产业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某些原先被政府看不见或看不起的产业,反而蓬蓬勃勃地得到了发展。关键是要培育市场,让市场起作用。

标签:;  ;  ;  ;  ;  ;  

产业集群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布局调整_产业集群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