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与现代文明_科学教育论文

论教育与现代文明_科学教育论文

论教育与现代文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明问题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大课题。我国把富强、民主、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大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对教育和现代文明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提出了一些很有理论价值的思想和课题。本文将循着他的思路,对教育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以及教育自身的文明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思考。

邓小平论教育与现代文明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邓小平同志论述教育与现代文明关系的主题和思路。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之一

首先,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规定和要求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他进而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但这决不是说只要有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摆脱了贫穷,社会主义就够格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使人民能过上健康、文明、幸福的生活。所以,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中国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资本主义。他提醒人们:忽视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风气坏下去,经济建设的成功也会失去意义。可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各项事业整体协调全面发展和进步,它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也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其次,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看,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理应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得“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3]。然而,社会主义的优势终究要体现出来,“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4]。为此,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优势,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毛病和弊端。西方现代文明的进程既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西方在物质繁荣的背后,却是人们的精神空虚,人生价值意义失落,金钱成了唯一的上帝。在普及教育的同时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文化上严重的两极分化。西方学者弗洛姆慨叹:十九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二十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吸取别人的教训,就等于获得了一条经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就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战略方针。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结构

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就明确提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5]现代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又包括科学、文化、教育文明和思想道德文明两方面。这就是现代文明的完整结构。

三、现代教育文明及其在社会文明进步中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并且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就揭示了教育与物质文明的内在联系是以科技、知识、人才为中介的。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部署上,要把教育确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认为,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本来应当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6]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充分肯定了教育在现代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而教育本身是精神文明“完全必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自身的文明水准正是衡量全社会精神文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示器”。“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正是向我们提出了发展现代教育文明的战略性课题,它的基点是解决把教育文明提高到现代文明水准的问题。

总之,教育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不仅是教育对现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作用问题,还应当包括现代教育文明的建设问题。

教育与现代物质文明

文明是个历史概念,是和蒙昧、野蛮相对立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进步状态。人类文明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和人类物质生活改善史。时下流行着一种误解,认为物质财富的富裕就是物质文明。其实两者不能等同。物质文明不能仅仅以物质财富的富裕程度来衡量,而且应该用人是否文明地创造物质财富和是否文明地享用物质财富来衡量。富裕好比是文明的躯壳和外衣,物质文明的实质不在于富裕本身,而是富裕背后隐含着的发达的人类科学、智力以及人的价值选择。所以,物质文明、是凝结着这些精神成果的物质财富通过人们合理地创造和享用而充分、生动展现出来的。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现代物质文明的特征:①凝聚着高度发达的人类科学理性。一方面,物质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成分提高了;另一方面,由于重视技术、崇尚理性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标准,它要求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来对待物质世界和物质生活。②文明生产。它要求遵循自然规律,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对掠夺性的生产方式。这是从物质生产过程中体现出人的理性和文明,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③文明交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丰足是买卖双方进行文明交易的前提。商品紧缺,则“哄抢”“哄抬”、囤积居奇乃至坑蒙拐骗一类不文明商业行为便难彻底消除。所以,由文明的商品交换中倒可反观出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和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合乎理性的态度。④文明消费。消费直接展示了个人的经济生活状况。但是,那种愚昧式消费,认为花钱越多越奢侈就越文明的观点则是十分错误的。文明消费要求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追求消费质量的提高,做到合理、有度地消费。

现代物质文明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它的上述特征也并非随着物质富裕而水到渠成。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完善的今天,要使人们在生产、交换和消费活动中自觉地走向文明,法律的调节和教育的努力极端重要。

现代教育在传递科技知识、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已成为现代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就我国当前的物质文明建设来看,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1.高质量的科学教育。近世以来,科学教育从古典人文教育中分化独立出来,获得迅速发展。科学教育在学校课程中的份量和作用都增加了。但是,现代科学教育似乎只热衷于知识的讲授,甚至对科学知识的更新和发展置若罔闻,因而所传授的知识也往往不合时宜。有人认为,二战后的科学教育在总体上没有什么变化。这样的科学教育很难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亟待改革。高质量的科学教育不仅要求教学内容能及时反映科学的最新进展,而且科学态度的养成和科学能力的培养比知识储备更有决定意义。因而,更要重视革新科学教育方法,使注意中心从知识讲授、教学示范转向实验、实践性作业、现场考察。要注重学生求知欲、创造性、批判精神和合作精神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而不是培养对知识的盲从,这应是高质量科学教育的价值核心。

2.环境教育。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看到,资源衰竭和环境退化,不仅成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目前我国生产上存在着高污染、低技术、高消耗、低效益的问题,再加上人口膨胀,环境问题更为突出。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曾经指出过,未来社会主义中的“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要“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克服“对自然的破坏及盲目性”[7]。人类应当尽可能地保护生态平衡,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求得人和自然的和谐。因此,环境教育对搞好物质文明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也正是从物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强调了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学会文明消费和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方面的教育。纸醉金迷、一掷千金,乃至种种野蛮、畸形消费,反映了人的贪婪而又恣意挥霍的扭曲心态。然而,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文明的消费行为、习俗是不会由于消费水平的提高而自发产生的,这需要有自觉的倡导和不懈的努力,教育当然是一种重要的力量。现在中小学生的零花钱多了,学校更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这对于他们日后的生活幸福以及促进社会文明来说,都是意义深远的。

总之,物质文明不仅体现在对物质财富的拥有上,更体现在如何占有和享用物质财富上。应当弘扬人的科学理性精神,改变人对物的不合理、不健康的占有方式,从而使物质文明走向更高的层次。

教育与现代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的发展是个历史过程。现代精神文明是在荡涤封建专制和宗教专制的“精神的动物界”的那种旧文明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①以教育、科学、文化发达为标志的现代精神文明,张扬了人的主体独立性。②以高度社会化、科学化的生产和市场公共生活为标志的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了社会公益意识和提高了社会公德水平。高度发达的社会公德水平,既是现代精神文明的特征,又是它的基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质上是比资本主义精神文明更高层次上的追求。现代精神文明的资本主义形态存在两大局限:第一,它把人从直接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发展了人的独立性,但却又陷入了对物的更加全面、普遍的依赖关系中。“个人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被设想得要比先前更自由些……然而事实上,他们当然更不自由,因为他们更加受到物的力量的统治”。技术主义使人的个性备受摧残,而功利主义又使物欲将人的精神给泯灭了。第二,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使个人与个人、集团与集团、个人与社会尖锐对立,人们的社会生活不和谐。社会主义的现代精神文明,是要扬弃物统治人的异化状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想。所以,它在本质上可以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个人和社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统一,达到和谐,指向人类的彻底解放。

改革激发了人们的进取和奋斗精神,使社会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局面。但是,由于我国社会正进入了全面转型期,急剧的社会变迁与摩擦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给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认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正面临着三种危机:一是精神空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人物欲膨胀,人的尊严和人生的意趣沉没在无尽的贪欲之中,人反成了物的奴隶,失去了精神支柱。二是价值失衡。人们既抛弃了道德理想主义,又尚未树立起现代的合理的功利观念,从而出现了“道德真空”状态。由此带来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社会生活的不和谐。三是人情淡化。技术进步伴随着人情淡化。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的调查发现,公众对当前社会人际关系的综合打分为39.6分,远低于一般人认可的及格线。[8]可见人情淡化之一斑。教育直接关系着人的精神世界,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很大。人们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很多教育对策研究,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这无疑是正确的。同时,我们认为,还应当强调以下三点:

1.培养具有主体能动性和独立人格的“四有”新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然而“四有”不可能简单地作为外在标准强加于学生,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思想自由、道德自律、行为主动的独立个体。为此,学校应自始至终地关注主体能动性和独立人格的培养,这需要强调学生的自觉主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要敢于触及生活现实,通过对话、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开困惑与疑虑,提高思想认识。

2.加强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人类在公共生活中形成的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随着社会开放的扩大,社会生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也随之扩大,交往频率增高,社会流动速率加快,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教育增强人们的公德意识,养成公德行为,就显得更迫切更重要。社会公德是工业文明时代的道德基础,也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基础。社会公德水平提高可以使社会秩序井然,社会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也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有序化。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原因,我国的道德教育一向重视家庭伦理和私人角色的人际交往中的个人私德修养,而忽视社会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的培养,这就更需要强调公德教育。现在中小学开始重视学生文明礼貌、守时守信、遵守秩序等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这中间有许多内容属于社会公德性的。然而,作为市场经济道德基础的社会公德,其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牵涉的范围很广泛,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急务。

3.审美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美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人文精神——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是精神文明的核心。人获得精神解放和生活和谐,这是一种美的境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增强对于美的情绪情感体验,可以促使人们自觉抵制假丑恶,追求真善美。那种认为学技术有用,学人文艺术无用的观点的影响我们决不可忽视。经济活动也不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人不是经济动物,人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生活。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审美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人的自由和谐发展与人性解放,是必不可少的。

诚然,人类精神发展和文化昌明是多种合力的结果,这里没有万应灵丹,教育亦非万能。但是,精神进步不会随着物质富裕自发产生,因此,教育的努力是举足轻重的。

现代教育文明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总是融合在人类活动成果和活动过程之中的,并且以某种形态的社会文明整体表现出来。人类文明的社会形态特征又表现在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教育活动。教育自身也有个文明发展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可以看作是对我国现代教育文明的战略目标总体构想。因为,“三个面向”的基点是建设和发展现代教育。“三个面向”确定了现代教育文明的空间和时间坐标。空间坐标是世界性、全球性。只有彻底打破教育闭关自守,敢于和善于吸收世界一切现代文明成果的教育,才是现代文明水准的教育。时间坐标是“面向未来”。面向过去时代的祖先崇拜式的“国粹”教育或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育,都不是现代文明范畴的教育。只有面对现时代贯彻马克思提出的促进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教育,才是真正的现代教育文明。

具体地说,除了教育技术手段、物质设备的现代化以外,笔者认为,能够反映教育的现代文明水准的还有三条:1.教育价值观。资产阶级把教育从封建的等级特权中解放出来,推动了教育的世俗化与普及,但同时也在教育中普及了他们的偏私观念。“资本主义精神就是有理性地持续地追求利润”(韦伯),它的教育也是以追求财富价值和资本增值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抬高了教育的经济价值,贬抑了教育的发展价值。人们看到了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偏狭性,开始从关注教育的经济功利价值转向注重它的精神享用和人格发展的价值,促成了现代教育价值观念的重大飞跃。我们今天在教育改革中,应该积极促进教育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渗透结合。寻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渗透结合是当前世界教改运动的重要趋势。不仅大学的通才教育,而且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旨在既能完成职业准备,又避免过早的职业分化。1959年,英国科学家、文学家C·P·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了《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的演讲,轰动一时。他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问的日益专门化,造成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这种分裂多少反映了西方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间的不协调发展。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沟通和融合两种文化已成为教育的自觉行动。这反映了教育要为现代文明的协调发展服务的良好愿望和不懈努力。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的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现代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教育的民主正以实现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的形式达成;而民主的教育是指教育活动、教育过程本身的民主化,其目的在于培养民主精神和开放意识。为此,要求教育本身的民主与开放。首先是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自己要有民主和开放精神。诚然,没有权威就没有教育。然而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权威主义的教育,尤其是政治权威主义的教育,不仅培养不出民主开放精神,相反,它消磨个性,减掉性灵,扼杀受教育者的独立自主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政治和思想专制主义的糟粕给历史的影响是那样的根深蒂固,以至在改革开放的现今,冥冥中还能感受到它那无形束缚的力量。因此要实现民主的教育,就必须有批判的精神,象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倡的那样,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朝前看。要贯彻“三个面向”,教育要向世界开放,向未来开放,向现代开放。反对教育的自我封闭、保守与甘于落后。

注释:

[1][2][3][4][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373页、225页、143页、第121页。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67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页。

[8]《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教育与现代文明_科学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