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机遇、挑战与对策_虚拟技术论文

网络文化:机遇、挑战与对策_虚拟技术论文

网络文化:机遇、挑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文化论文,对策论文,机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2)04-0005-07

从来没有一种技术能够像因特网这样,迅速、彻底地改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改 变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和所有人的文化生活。

选择与创造是人类活动的本性。置身于文化飞速发展、急剧变迁的时代,我们将进行 何种文化选择、投身何种文化创造呢?或许,先进行一番冷静的审视、反思,是采取任 何行动的必要前提。

一 网络文化发展面临机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全球化、大众化 发展趋势,因特网(其未来发展是“信息高速公路”)正逐渐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技术支 撑,人类正在逐步迈入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与之相伴随,人类的文化活动和文化 形态也处于一种深刻的变革和“革命”之中。

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化”、“时空压缩性”等特点,它前所未有地 拓展了人类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人类生存、活动、发展的新空间。特别是生机勃勃、充 满活力的网络文化,正使人类文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具体而论,这可以从 如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借助信息网络技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范围得以前所未有地拓展,人类文 化活动获得了新的空间。计算机、网络创造的虚拟实在的环境,让人类进入了一个以前 从未体验过的世界:虚拟社团,虚拟会场,虚拟商场,虚拟课堂,虚拟政治,虚拟经济 ,虚拟家庭,……虚拟生产、虚拟艺术创作,虚拟旅游、虚拟游戏、虚拟战争、虚拟会 议、虚拟情爱,……在网络时代,全世界各种肤色、各个民族的人们,将在很大程度上 共同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中。这使得人们生活的“现实”看来像是一个近似梦幻的 场景,而这种虚拟生活,恰恰将是人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已经或正在感受到许多过去人类不可能、或尚无条件亲自进行实践活动的领域, 现在正对人类渐次打开大门;而许多过去受到时空、物质手段、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制 约的活动范围,迄今为止由于虚拟实在的出现而不再构成限制。例如,一些想象中的时 空界面,人们不能进入的原子、分子、基本粒子内部(模拟结构),许多无力完成的事情 凭借虚拟技术,都有可能得以接近或“实现”。很多成人也热衷于诸如战争、恐怖、科 幻类电子游戏,或许就说明了这种拓展活动空间的魅力。

其次,它极大地延展了人们的交往领域,促进了大众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交往、交 流、理解与沟通。因特网是与人类精神力量的张扬而一同发展起来的“第一媒体”。它 使大众的想象力得到空前的自由,从而帮助人们交往、交流,并且产生一种新型的精神 理解。例如,过去人们要想去国外旅行,看看那些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往往是很麻烦 的(想想那些烦人的手续),特别是在经济实力有限之时,而一切都被“一网打尽”之后 ,情况就不同了。尽管你可能居住在“穷乡僻壤”,但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就不知不 觉到了万里之遥的某个地方,可以结交许多以前由于地域、或者无缘认识的朋友,与他 们共同工作、嬉戏、娱乐;可以和许多名人、有思想有见解的人交谈;诸如棋友们常常 还能和著名的棋手们“手谈”;……这样,“一切尽在指点间”,一切都只需轻轻点击 ,人们的社会交往面便大大拓宽了。当然,网络社会中的这种交往,是以间接交往的形 式为主,以符号化为其特征的。

而从内容上说,交往的深度也非同寻常。因为网络革命使信息技术、文化资源从少数 专业人员手中解放出来,变成大众使用的工具,使散布在各处的信息资源汇集起来供大 众共享;同时,在以“小狗叫,大狗也叫”、“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 你说话的权力”为原则的网络上,大众获得了空前自由的表达自我的权力。包括文化价 值观方面的交流、沟通、碰撞、冲突以及重新整合都变得司空见惯。

再次,各种“虚拟的”的网络文化活动具有“物理时空”所不具有的优点。一方面, “虚拟实在”的文化活动,由于其虚拟性,却真实地节省了人类实践和认知活动的成本 ,包括许许多多文化活动的成本。通过互联网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打破了物理时空的 限制,消除了由于距离所带来的不方便和不经济,万里之外的亲朋好友可以“当面”交 谈思想、研讨学术、交换信息、交互娱乐,……一台飞行模拟器,它可以逼真地模拟真 实的飞行环境,可以设想种种在飞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锻炼飞行员的驾驶技能和处 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不必让他们真的冒险驾机去试验。况且,这类模拟器可以不 断修改、反复尝试,比建造真实的机器、采取真实的行为方便、经济得多。另一方面则 是无危险性和无危害性。在模拟活动中,即使你“真”的犯了什么错误,诸如飞机撞上 了山头,火车翻进了深沟,核弹飞上了天空,或是误杀了好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因为不会带来实际上的伤害和损失。

至于普通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网上交谈、网上阅读、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网上棋赛 、……更是既价廉而又丰富多彩。例如,在美国,《模拟生命》是一个很受学生欢迎的 生物教学软件,它能模拟生命的进化过程。这种系统让学生们设计一种动植物,然后观 察它们是怎样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通过它,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 ,甚至可以体验这种进化的感觉。据美国的一项相关调查显示,与常规的教学法相比, 交互式软件能使学习速度提高30%-50%,同时,还可以节省40%的教学时间和30%的费用 。目前,类似的尝试正在教育界推广。

第四,具有尝试性、新鲜感的虚拟文化活动,常常可以提高人们文化学习、工作、生 活等的兴趣,从而在参与中,促进人类一些相关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模拟、虚拟 实在都是人们认识现实的一种方式,人们可以通过它们认识、了解世界。例如孩子们可 以驾驶模拟的宇宙飞船在太阳系或星系中航行,在模拟宇宙中玩游戏。在“玩”的同时 ,人们会发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加深了。至于以虚拟方式进行的实验,如电脑核试验 ,恐怕人们已不会怀疑其价值。

虚拟环境可能会引起人们更大的兴趣,让范围更广的人着迷。目前不少相关调查显示 ,多媒体创造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丰 富的教学资源。在多媒体教学软件里,许多课程被设计成迷人的游戏,学生们要将罪不 可赦的坏蛋缉拿归案,需要回答一系列数学或者历史的问题,为此他们必须努力学习, 知道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可见,多媒体的交互性、图形显示及音频和视频功能,“将 使教育环境富于人性,会使学习变得十分必要、实用,而且充满乐趣。”[1]

许多虚拟环境都可以把人的感知和反应能力,提高到在真实条件下达不到的程度。许 多虚拟实在游戏都会在设计中,让你处在一个极其惊险、紧张、刺激的环境之中,你必 须全神贯注,高度集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否则,随时都有可能被“敌人”消灭、 被虚拟情境击败。所以,许多虚拟环境、虚拟程序对人的各种能力、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的效用,常常是人们意想不到的。

还应该指出,类似的方面我们还可指出许多。例如,通过信息网络技术等的广泛应用 ,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人们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消费需求在更大程度上得以满足 ;而且,人们日益从重复的、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劳动时间大 大缩短;这就大大增加了人们全面发展、包括文化活动所需要的自由时间。……

总之,在信息网络时代,人们日渐祛除了现实社会中的许多限制,体验到许多在现实 世界无法或无力体验到的现象,大众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空前的自由发展,大众文 化资源和潜力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发掘。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网络文化,使人类文化发 展面临着历史的机遇、光明的前景。

二 网络文化建设面临挑战

“Internet是一场赌注”(比尔·盖茨语)。科学技术从来都不是解决人类问题的“万 灵丹”。科技发展史也不断显示:作为手段和工具的技术发明往往是一柄双刃剑,在其 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积极方面的同时,如不加以合理地应用、管理和引导,必然带来许多 负面的(有的已经出现,而有的或许将以人们始料不及的速度出现)影响。

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建设同样如此。大致看来,网络文化建设目前面临着如下几方面 的严峻挑战:

1.虚拟化挑战。假作真时真亦假。虚拟实在开创了人类一个崭新的生存与活动空间, 但也存在着诱使人们走向与真实世界更远的地方去的危险。

虚拟实在技术运用最广泛的领域是电脑游戏,而一些有识之士早就对电子游戏做过深 刻的批评。艾里亚·多尔夫曼认为绝大多数电子游戏的指导思想和目的都助长了“精神 麻木症”。

如在许多暴力游戏中,人们为了“生存”会尽可能多地去“杀”人,在这种“虚拟的 ”环境中,人们根本体会不到“杀”人的残酷性,感觉就和做游戏一般。西奥多·罗斯 扎克指出,这些人“热衷于在闪烁的屏幕前进行假想的毁灭、让自己的闲暇充满好战尚 武之举的电子游戏迷,早已将正义感和道德规范置之度外。在当今的社会里,大规模的 杀戮被视为一种威慑,尸体只不过是一串统计数字,四千万人的死亡被当作一次胜利, 战争的连续升级被看成是和平,他们的正义感和道德规范更是无从谈起。”许多参加过 海湾战争的士兵就有这种体会,一切似乎就像在平时搞军事演习一样,忘乎所以时,甚 至区分不出自己是置身于真实残酷的战场,还是放纵于自己的游戏厅。

而且,如果过度沉溺于虚拟环境,混淆虚拟的环境、行为和真实的现实生活,会失去 人的许多真实的、值得珍视的感情。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面对面的交往是人们习惯的方 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往往是在面对面交往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虚拟的东西归根到 底还是“人造”的东西,失去了真实的人际交往环境,人们之间的感情、信用很难靠得 住,更何况,在网上,人们是带着“面具”、以一个符号的身份来交往的。这几年来, 在网上交友、征婚、做生意、甚至下棋等娱乐活动中,都经常有人被蒙被骗,大呼上当 。

而传统的医患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同学)关系、……也面临改造。学校、办公室等 学习和工作场所是人的社会交往的主要场合,但在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社会中,远程 教学、远程医疗、在家办公等的普及,人们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将会减少。终日与电脑终 端打交道,将增加与外界隔离的危险,有可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个人也会 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它健康问题。如有些“网迷”、“网虫”整天沉迷于网络中 ,患了“网络综合症”,甚至不愿意与人接触、打交道。他们觉得只有网络才是可亲近 的,而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打交道“太累”、没有意思。可见,如果把一种虚拟的环境当 成真实的来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就会逐渐脱离真实的实在,对现实世界产生疏远感、淡 漠感、不信任感等不良情绪。

2.开放性挑战。网络消除了时空局限性,使主体的每一种“私人行为”,常常具有了 “公共性”。

时空,曾经是限制人们之间交往的主要障碍。而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最基本的变化是 :它有能力以从前不可想象的方式,使人们紧密联系,消除“这里”和“那里”的界限 。正如几十年前铁路和高速公路使地理距离缩短,人们有可能异地交往,有可能住在远 离工作地点的城市郊区一样,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现代化,包括“信息高速 公路”的建设,使得地理距离暂时“消失”了,我们居住的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小村庄 ”,人们即使居住在不同的地区、国家,也可以“在一起”工作、娱乐。甚至那些穷乡 僻壤也能与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人们方便地交往、合作乃至打成一片。

于是,人们的网上行为的影响是社会性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国际性的。例如,如 果说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喋喋不休,那仅仅是他个人的事,但在网络上,则是在浪费网 络资源,浪费他人的时间。特别是由于诸如虚假信息、不负责任信息和无聊信息的传播 ,网上漫骂与人身攻击等的出现,信息发布(包括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矛盾成为了一 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再如,“全球信息共享”是网络建设的目标,可有人把信息共 享极端化,如侵犯知识产权等;反之,也有些公司被过分膨胀的商业利益所驱动,它们 对信息产权的“保护”、垄断达到了妨碍正常学术交流的地步。

网络开放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个人隐私权为例,由于利用网络信息收集的便利性 ,网络上的个人生活在技术上极可能成为“通盘为文件所记录的生活”,它可能细致到 令人恐怖的程度。如果这些信息泄露出去为人们所“分享”、或不能被正确地使用,个 人隐私权将可能受到极大的侵犯。当然,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权,可以立法规定网络上的 个人信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泄露,也可以通过普及加密技术来实现,可是这样一为 ,个人隐私与社会安全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为了保护个人隐私,磁盘所记录的个人 生活应该完全保密;另一方面,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他的网上行为应该记 录下来,供人们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监督,甚至用作执法的证据,以保障社会安全。

3.多元化挑战。与开放性密切相关的是多元化。在一个开放社会中,多元是大势所趋 ,但多元并不意味着可以“迷失自我”,失却主体性,放弃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的导 向地位。由于因特网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信息发布和接受越来越方便,因特网 正成为“全球最大的创作、交流、出版、发行园地”,但方兴未艾的边缘文化(黄色文 化、黑色文化等)的泛滥,以及各种虚假信息、不负责任信息和无聊信息的传播、网上 漫骂与人身攻击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污染、毒化了文化环境,对主流文化、正统价 值观构成了威胁。特别是,网络用户中青少年(包括儿童)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些不良 文化资源的泛滥难免使人忧心忡忡。

而且,因特网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全球性、超地域性的,而信息内容则具有地域性,这 使得一些问题变得突出起来。由于因特网的全球化,把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的宗教信 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频繁而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各种独特的行为和 各种奇风异俗都必须接受人们目光的洗礼。这使各种文化冲突日益表面化、尖锐化了。 例如,道德上允许色情信息和色情服务存在的国家,发布、张贴色情资料,提供色情服 务,当然无可非议,但是,因特网是全球共享的,对此认为不道德的国家中的人们则可 能强烈反对网上色情泛滥,从而导致文化道德冲突。因此,由于各国、各地区的宗教信 仰、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意识形态等各不相同,在内容上存在程度不一的对立和冲突 ,如何在面对具有地域性的信息内容(如具有宗教色彩的信息内容)和网络行为(如色情 服务)时,解决网上这种种文化价值观的对立和冲突,同时抑制目前占有明显优势的“ 英语文化”的霸权,(特别是弱势国家和地区)需要及时加以研究,采取有效的对策。

4.新模式的挑战。网络并不是依照任何现成的体制、制度、规范、以及既定利益框架 创立的,它与我们现行的任何管理、控制机制都很不相同。而由于它的无与伦比的力量 ,我们主要地却只能是适应、因势利导。

一方面,因特网是由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很多局域网所构成的,它采用离散结构,不设 置拥有最高权力的中央控制设备或机构。它既没有中心,也没有明确的国界或地区界限 。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它不从属于任何人、任何机构、甚至任何 国家,因而也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国家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另一 方面,从信息传播的方式看,网络行为具有“数字化”或“非实体化(虚拟化)”、“时 空压缩化”等特点,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形象、图像、文字和声音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 现,甚至网民们都是以“符号”作为身份在活动,或者说被数字化、虚拟化了。人的形 象、身份、特性、行为等的“数字化”,使人好像进入了一个不需要“面具”的黑暗世 界。就像你穿着“隐身衣”、或戴着假面具,在一张硕大的、无边无际的大“网”中翱 翔。况且网络连接面广泛,传输速度快,搜集、处理信息效率高,人们的活动受时空的 约束大大缩小,自由度空前提高。

面对网络社会形成的一个相对自由的“自由时空”,主权国家、地区及其相应组织的 现行的那种分地域设卡、设点管辖、控制的文化管理方式,往往遇到极大的困难,很难 对网络公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例如,在网络上对用户调阅、接受或发布、传播文 字、声音或图像信息,包括禁止的黄色信息之类,就并不容易加以控制。这需要有关部 门适应变化了的形势,积极研究应对之策,以迎接这种挑战。

三 网络文化建设的原则或对策

由于网络文化是20世纪90年代才突出出来的一个新事件,“存在决定意识”,无论是 国外还是国内对它的研究都还刚刚起步。面对网络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何应对挑战 ,特别是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新的文化振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这一问题,急于求成,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肯定是不现实的。或许,脚踏实地地 “重在建设”、“重在创造”,是唯一可能的合理选择。在当前文化“重在建设”的过 程中,如下一些思路和原则是应该加以考虑的:

首先,采取一切可能的政策、法律、组织、技术等手段,优先发展和利用信息技术特 别是虚拟技术。要通过发展信息技术,不断丰富人类现实的文化生活,激发人类的文化 创造力,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需要,使世界成为一个“人为的”和“为人的”的世界 。同时,人们的现实文化生活、人们的现实生活的幸福,仍然是应该矢志追求的目标, 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抑制网络、特别是虚拟技术所可能导致的种种负面效应,以 让其实现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服务的目的。

其次,在继承一切优秀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致力于创新。在“信息爆炸”及残酷的市 场竞争、国际文化竞争中,创新将是任何一种文化、包括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生存和发 展的唯一理由,只有提供(从内容到形式)新的信息、新的创造成果,主流文化、民族文 化、正统价值观才有希望,才有吸引力。也正由于创造性的知识、观点、思想等已经逐 渐成为财富、实力、地位的象征,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到来。

再次,正确处理全球化、普遍化与“民族化”、“个性化”关系。“愈是民族的,愈 是世界的”。未来全球化的网络时代,“订制型产品”将渐成主流,人们的个性、多样 性将受到尊重和珍视,“与众不同”、富于创造性的东西将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在网 络文化建设中,一方面必须加强全球文化交往和合作,汲取人类一切文化精华为我所用 ,另一方面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避免简单地、不加分析地摹仿、照搬外来文化,努 力保持、创造自己文化的特色,为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改革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命令式的文化教育、管理方式。传统的组织管理 结构是一种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管理结构,是一种上对下负责的模式, 大众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文化活动过程之 中;而今,通过网络的沟通,大众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直接取得决策所需的各类信息 ,通过网络“直接”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另一方面,管理者也可以透过网络随时接收民 意的回馈,与大众加强直接沟通,真正体现网络的交互性,使大众和教育者管理者真正 凝结成一股“同心协力”的文化建设力量。

具体就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建设来说,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相应信息资料比较贫 乏,更新速度过慢,形式也过于单一、枯燥、呆板的问题。相比起诸如“日新月异”的 网上色情信息、绝对刺激的网上赌场“商情”等,绝大多数的主流文化信息没有新鲜感 、时代感,显然呆板、死滞、冷冰冰的,对于网民的吸引力、凝聚力还很不够。

也许人们能够从某些“格调高雅”的报纸、杂志、电视节目无人欣赏,而某些小报、 杂志、电视节目则人们趋之若鹜,惟恐失之交臂中悟出点什么。对于主流文化建设来说 ,如果不改变那副冰凉的“冷面孔”,不改变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不改变那种动辄说 教的思维习惯,哪怕是因为“高处不胜寒”,也是不可能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因为, 因特网是通过人们自愿互联而建成的,自主、自觉、自愿是人们行为的重要特征,单纯 的鼓动、号召,生硬的强迫、压制,灌输式的说服、教育,是不符合网络特征的,也是 不解决什么问题的。

在因特网上,政治、文化、经济、研究等“中心”具有了全新的意义。那些人们提不 起兴趣去访问的网址,不管它建在繁华的纽约、东京、北京、伦敦等大都市,还是建在 繁忙的交通咽喉如新加坡、巴拿马,也可能成为“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相反, 只要网址上的信息丰富多彩、新颖独特,那么,无论它建在什么穷乡僻壤,人们还是可 能趋之若鹜。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果那些弘扬主旋律的网址都成了“人 迹至”的“穷乡僻壤”,那么,凭什么去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时空呢?凭什么吸引住 年轻人的目光呢?凭什么凝聚、号召人们呢?综观世界风云,许多有远见的国家都正加紧 网上主流文化的建设,如将具有号召力、吸引力的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旅游圣地 等的信息,以多媒体方式全面上网;或是建立一定主题的网址,如围棋俱乐部、X届世 界杯网址等;还有些国家利用一些人们关注的事件,建立以事件为中心的网址(如我国 的申奥网址);……这一方面可以充分传播积极、健康的信息资料,吸引网民的目光, 影响和改造其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与别有用心的诽谤、攻击进行“面对面”的、针 锋相对的斗争,批驳谣言,以正视听。

总之,网络时代尽管为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为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 未有的巨大可能性,但也仅仅只是可能性,何况它同样可能产生种种负面效应——有些 负面效应已经显露端倪。技术的力量再强大,它毕竟只是人类的工具,如何运用它则主 要是政府部门、社会领域、特别是人们自身的问题。因此,一个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 得以弘扬的社会,一个真正合乎人性、使人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文明社会,还有赖于 我们基于信息网络技术去谨慎地选择和创造。

收稿日期:2002-01-10

标签:;  ;  ;  ;  ;  

网络文化:机遇、挑战与对策_虚拟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