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与脑CT征象表现分析论文_李春梅

李春梅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 要】目的:观察中风在脑CT的表现,分析中风在脑内的病变特征。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4年9月引进CT以来救治的100例病例的脑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观察其CT诊断及治疗效果,收集相关数据。同时选取我院引进CT之前收治的100例脑中风患者,将其设为对照组,搜集其相关资料,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自引进CT以来,我院救治中风患者的工作情况有了明显进步,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中医药学能基本反映中风患者脑内的病变程度,但不能确定病变的具体位置,用CT诊断中风,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缩短诊断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中风;脑CT;表现分析

脑中风的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发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铁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脑中风治疗不及时,轻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者会导致死亡,它是目前危害人类生命的最主要三大杀手之一。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9月引进CT以来救治的100例脑中风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引进CT之前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并分析CT诊断脑中风在临床上治疗患者的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54例,女性患者有46例,他们的年龄在32~78岁,平均年龄是52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50例,女性患者有50例,他们的年龄在30~80岁,平均年龄是51岁。所有患者均突发疾病。出现口齿不清、瘫痪、肢体无力、头晕目眩、意识模糊、头痛等症状。观察组口齿不清有42例,瘫痪、肢体无力40例,头晕目眩47例,意识模糊32例,头痛39例。其中缺铁性脑梗死30例,腔隙性脑梗死22例,脑出血15例,出血性脑梗死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室内出血8例。对照组选取数量相同症状相似的患者以方便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都是随机选择,在性别、年龄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东软CT-C2800全身螺旋CT扫描机,按照标准选择适合序列和扫描参数,患者仰卧位,以OM线为基线,层厚10mm,层间距10mm,逐层向上扫描10-12层,部分病灶层面做5mm减薄,部分做增强扫描。对照组:由主治医师根据患者叙述、患者的病史、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自身经验进行判断诊治。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理论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经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视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1%,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详情见下表。

3.讨论

经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的比较分析,我们知道对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与引进CT诊断是离不开的。CT诊断能准确观察到病变的性质、部位和大小,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脑梗死是一种缺铁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在脑血管病中占首位,分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是由于脑的大或中等管径动脉狭窄、闭塞所致的脑血管疾病,最多见于大脑中动脉,多见于50-60岁有动脉硬化、糖尿病和高血脂者。脑梗死临床上起病急,表现因梗死部位不同而异,常出现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缺铁性脑梗死急性期CT表现为扇形低密度区,边缘不清,梗死部位与所闭血管的供血区一致,同时累及皮质和髓质,有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呈脑回状强化。慢性期表现为近似脑脊液密度的囊腔,病侧脑室扩大,脑池增宽,增强扫描不强化。腔隙性脑梗死CT表现直径小于1.0-1.5 cm的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无明显占位效应,多见于基底节和脑干。出血性脑梗死CT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区内出现斑点状或斑片状高密度灶。脑出血CT表现为脑内圆形、肾形或不整形均匀高密度区,轮廓清楚,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有明显占位效应。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为脑池、脑沟及脑裂内蜿蜒走行的高密度影。出血性脑梗死CT表现为大片低密度区中出现不规则的高密度出血灶。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的CT表现完全不同,其治疗方法也完全相反,所以CT对鉴别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有重要意义。脑出血是实质出血、脑室内出血还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出血,不同部位的血肿出血原因不同,抢救方案则不同,预后也不同,出血的部位是决定采取何种抢救方案的关键。CT能直接显示血肿的位置和大小,CT还可以了解血肿周围的占位效应,观察有无脑疝形成,还可以了解血肿的破入方向。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CT检查的目的不仅本病是否存在,还在于判断出血部位,以利于后期治疗。脑梗死后由于大剂量抗凝药物的使用,患者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再加上梗死区脑血管的缺氧性损害,溶栓后继发脑出血也很常见,这种出血的CT表现与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相似,溶栓后继发脑出血提提示病情复杂化,因此溶栓后反复CT随访非常必要。CT还可以了解出血原因,年龄较大儿童和青壮年脑出血以脑血管畸形多见,中年以上脑出血以动脉瘤破裂多见,而老年人脑出血以高血压多见。从而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CT问世以前,中风的诊断只能依据医生的临床经验,根据病史、主诉、临床特征来判断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不能确定病灶的部位、大小。自CT问世以来,不仅能确定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还能确定病灶的部位和大小。无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CT均可直接观察病情变化、疗效,可指导临床医生修改治疗方案,为病人早日康复提供了保证。

4.结语

CT是中风的重要检查方法,它能对中风在脑内的病变性质、部位、大小作出明确的判断。CT的使用为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治疗提供明确的指导,减少了致残率,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忠武、鲁绍昌.CT对脑中风诊断和治疗的价值[J].医学信息.2011

[2]赵云,谭光喜.医学影像诊断学实习手册[M].第一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

论文作者:李春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  ;  ;  ;  ;  ;  ;  ;  

中风与脑CT征象表现分析论文_李春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