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制造业结构转型的特点及演进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造业论文,泛珠三角论文,趋势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进行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的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二产业由改革开放初1978年的48.2%上升为2004年的52.9%,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制造业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制造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加工装配阶段和自主知识产权阶段[1]。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大体还处在加工装配阶段,而且还是轻加工装配阶段。因此,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是当前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泛珠三角的制造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 )》,2004年泛珠三角9省区实现工业增加值为14312.5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6.12%,占9省区GDP的30.85%;平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22.2%,远远高于同期各省的平均GDP增长率12.2%,因而工业成为带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另一方面,泛珠三角制造业地区差距显著,结构发展不平衡。本文的研究重点即为泛珠三角制造业① 的结构转型及其演进趋势。
二、泛珠三角制造业的结构特点及其分析
(一)泛珠三角制造业结构的特点
1.制造业占地区GDP的比重不断扩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图1可以看到,除了海南、广西出现短期的回落之外,其它7个省区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是不断上升的。大力发展制造业,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压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已成为各省区的共识。2000年~2004年5年间福建省的制造业占地区GDP的比重由20.33%上升到30.49%,增幅达10个百分点;广东省则由35.44%上升到44.18%,增幅也达近10个百分点。相比之下, 内陆省区的制造业虽有增长但增幅没有沿海地区这么大,江西由13.46%上升到17.67%,近5个百分点;湖南由14.30%上升到21.35%,达7个百分点;四川的增幅也达7个百分点,贵州达近6个百分点。海南和广西增幅相对较低,分别为1个和2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整理得出
图1 泛珠三角各省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2.各省区工业化程度差异显著
泛珠三角的工业可以分为三种状况:
一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发达省区(福建、广东)。2004年广东的工业增加值约占本地GDP的45%,是泛珠三角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省区,福建的工业化程度也达到31%。经过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的发展,这类地区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的轻纺加工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的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发展。如广东的东莞市从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初期,是以轻工纺织制造业为主,以后则转向以电子信息设备及其元器件制造业为主,目前东莞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信息设备生产基地之一。
二是在传统工业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的内陆省区(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如四川省的工业基础是在“三线建设”时期打下的,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特色产品和优势企业集团,发电设备、重型机械设备、工程机械、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铁路机车车辆和城市轨道机车车辆、天然气工业设备等都是四川省的优势产业。但这些产业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产业的升级要求;民营经济不发达,所有制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人才结构不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等等。所以尽管内陆省区的重工业基础较好,但制造业的发展还是受到很大的制约,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三是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广西、海南、江西等省区。这些省区原有的工业基础较差,由于地理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在最近二十年的工业化的进程中也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3.沿海省区外源型经济突出,内陆地区内源型经济显著
根据《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4)》,2003年广东的外商投资企业单位数占全省工业企业单位数的8.45%,而工业总产值却占到27.76%,8.59%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却只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8.36%。福建等省份的情况类似,如福建12.91%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到24.87%。四川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相对比较低,约为20%,而工业总产值达到47.52%。从所有制结构来看,沿海发达省区的所有制结构发展比较平衡,而内陆省区的所有制结构发展极为不平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单位数占到几乎过半的比例。
具有外源型经济特征的产业一般都是从世界其他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但一个地区如果过分依赖外源型经济,将不利于此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利于产业的升级。因为在竞争压力之下,这些外源型企业很可能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内陆地区去。实现产业升级,推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只能依托内源型企业,依托对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泛珠三角制造业的结构转型要认真处理好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发展。
(二)基于区域制造业评价指标的分析
为了对区域制造业的发展进行评价,本文主要参考和借鉴了由李廉水、杜占元主编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4)》中关于区域制造业发展总体评析的指标。在该研究报告中,衡量产业新型化的3个主要指标是:经济创造能力、科技竞争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能力[2]。 本文据此对泛珠三角各省区制造业的新型化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如下(见表1):
表1 泛珠三角各省区制造业综合评价指标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4)》第25~30页,李廉水、杜占元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
1.从“经济创造能力”指标来看。泛珠三角9省区中只有福建、广东、海南为正数,其他6省区的经济创造能力都为负数,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将会继续扩大。因此,发展地区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将成为当前我国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从“科技竞争能力”来看。广东在泛珠三角各省区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内陆地区只有四川的科技竞争能力为正数,其他都为负数。这一方面是由于四川的工业在“三线时期”由军工企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四川近年来开始重视制造业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的结果。
3.从“环境资源保护能力”来看。海南的环境资源保护能力最好,而这与海南的制造业不发达,工业基础薄弱和海南省自身的发展定位有关。福建省在“经济创造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广东的“经济创造能力”和“科技竞争能力”在全国都位居前列,但“环境资源保护能力”却非常低,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排在第22位。
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在泛珠三角制造业的结构转型中,广东要大力发展新型制造业,依靠科技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就业能力与经济效益。内陆省区在促进产业升级和接受产业转移时也应该有所取舍,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应对其严格限制。
三、泛珠三角制造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对泛珠三角各省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变动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泛珠三角制造业结构转型的基本趋向。本文依据1994年和2003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选取了21个制造业行业,通过计算每个产业的产值占全省制造业的比重的变化来衡量各省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表明:
(一)沿海省份的制造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1994年食品加工这类轻纺加工制造业曾是福建的主要产业(占6.13%,排第3),经过近10年的发展,其地位已被资本密集型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所取代。广东的纺织、食品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这类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制造业也被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金属制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类资本密集型的机械电子制造业所取代。从1994年~2003年,广东省的轻纺制造业和资源加工业占全省制造业的比重由39.62%下降为25.90%,而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则由33.4%上升到51.42%,增幅达18个百分点,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由11.50%上升为27.81%,成为广东省的强势支柱产业。
(二)内陆省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不降反升,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未升反降
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内陆省份(江西、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的制造业结构变动与沿海发达省份制造业结构变动的路径正好相反。如以轻纺制造业和资源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占比为例,1994年~2003年10年间,江西由53.13%上升到59.8%,湖南由53.13%上升到59.4%,广西由56.36%上升到57.51%,四川由51.32%上升到55.53%,贵州由53.01%上升到58.55%,云南由38.11%上升到73.14%。而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机械电子制造业来看,1994年~2003年10年间,江西由24%降为21.19%,湖南由23.86%降到22.99%,四川由27.2%降到26.29%,贵州则由27.28%大幅度下降到13.77%,降幅达14个百分点,广西和云南的机械电子制造业虽然没有下降,可是上升的幅度也很小,都在1个百分点的范围内,广西由25.65%小幅上升到26.79%,云南则由6.18%上升到7.23%。
(三)沿海省份制造业的比重大都在上升,而内陆省份制造业的比重在下降
本部分是以某产业在全国的同一产业的比重为分析视角,是对上部分论述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本部分的数据同样取自1995年和2004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基于数据的可比性,同样选取了21个制造业行业统计结果表明:沿海省份制造业的比重大都在上升,而内陆省份制造业的比重在下降。如从1994年~2003年,福建有16个,广东有15个制造业行业的比重在上升;而湖南有17个、云南有19个、海南有12个制造业行业的比重在下降;江西、广西和四川更是几乎所有的制造业都在下降。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除广东外,其他省份的制造业在全国的比重普遍都比较小,即使有占比重较大的制造业也是一些传统的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如云南省的烟草加工制造业,占到全国的22.70%,而其他制造业的比重则在全国的占比很低,如海南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省内制造业的比重达27.42%,可在全国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占比只有0.82%,可见海南的制造业基础是多么的薄弱。当然也有一些特色产业在省内的制造业比重并不是很高,可是在省的比重却比较高,如福建的化学纤维制造业在全省的制造业比重中只占1.49%,而在该行业的全国范围占到了5.11%。
四、推动泛珠三角制造业结构转型的政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这一平台,为区域内的制造业结构优化提供条件
泛珠三角各省区经济发展梯度明显,各省区的工业化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这一平台,制定公平、公正、合理的经济政策,建立统一的市场环境,以加强各省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推动区域内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地区曾先后承接过香港制造业和台湾制造业的转移,现正在接受日、韩以及欧美制造业的转移,目前其产业升级已出现了3个层次:由轻型制造业适度向重型制造业的升级;产业内由中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高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升级;产业链的升级。这将为泛珠三角各省区的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
(二)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一方面做大做强具有优势的传统制造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
沿海发达省区由于多年的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形成了一定优势,可以考虑进一步发挥优势做大做强这些行业。如福建、广东的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等。与此同时也应发展现代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如广东的中山、东莞等地就非常重视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内陆省区则应根据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改造和升级原有的传统工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同时进一步发展各省区具有资源禀赋的产业,如云南、贵州的烟草加工制造业等。
(三)推动产业的集群化和专业化发展,打造特色产业
一个地区产业的集群化程度越高,产业在该地区的知名度越高,对该行业的企业就越有吸引力。如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就形成了一批以“一镇一品”为特色的专业镇,产业的集群化、专业化程度很高,十分有利于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如以信息设备制造为主的东莞石龙、石碣、篁村、清溪,以家电制造业为主的顺德容桂、北窖;以五金制品为主的中山小榄,以灯饰为主的中山古镇,以铝材为主的南海大沥等,均拥有各自的特色产业。
(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优化制造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内陆地区制造业的所有制结构极为不平衡,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企业管理者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意识,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企业产品结构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这些都是制约内陆地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
(五)重视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承接世界产业转移时,要积极争取和吸收先进生产技术的转移,注重发展制造业的基础技术,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基础零部件在制造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又被称为“中场产业”,主要是指处于最终产品装配工业和基础材料工业之间的零部件、元器件、中间材料制造业。根据泛珠三角产业结构的特点,应考虑扩大中场产业的规模,将泛珠三角打造成为世界性的零部件、元器件的制造与供应基地。
(六)推动产业结构的跳跃和升级,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的制造业不应该总是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上,这些行业不但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容易造成低水平的生产能力过剩。要提高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就必须推动产业结构的跳跃和升级。泛珠三角的内陆省份具有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基础,可以通过引进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对这些工业基础进行改造和技术更新,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七)制造业的结构转型需要现代服务业的推动和保障
香港的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发展制造业所需要的运输、仓储、通信、金融、保险、地产、商业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均具有优势。泛珠三角制造业的结构转型需要有强大的物流支撑和良好的金融支持,因此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强珠三角地区与香港的区域合作,实现两地的互利共赢。
注释:
① 制造业有多种划分方法,本文主要按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的划分法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