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志愿者——背景材料二 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志愿者论文,背景论文,建设和谐社会论文,材料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年终岁末,由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倡导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在中华大地上广泛展开。一件件棉衣,一笔笔捐款,送到困难群众手中;一份份爱心,一腔腔关怀,走进困难群众的心里。
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给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严冬来临,救灾解困工作日益紧迫。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困难群众特别是受灾群众的过冬问题,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救助力度,并动员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捐助活动。在“送温暖、献爱心”热潮中,在浓浓的党群、干群亲情中,由党员干部、广大百姓的爱心凝聚成的力量,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让人倍感温馨。
中央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多办好事办实事。这次“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为这一理念做出鲜明的注解。
“送温暖、献爱心”,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这就意味着,每一名加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和干部,都有义务在干好本职工作之外,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充当各项志愿活动的积极分子和带头兵,包括在社会开展捐助活动中发挥示范表率作用。事实也确实如此。无论是在中央机关还是在地方政府,无论是在发达的东部沿海还是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很多党员干部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积极捐款捐物,让全社会看到了党员干部的精神风采。
“送温暖、献爱心”,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一人有难,众人相帮”、“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等等名句,人们耳熟能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倡导关心群众生活,要求各级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十几年前,全国总工会根据党中央部署,发起了“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送温暖活动,解决困难企业职工的生产和生活问题。从此,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各地工会干部都和当地党政干部一起,深入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家里,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慰问。
“送温暖、献爱心”,更要形成一种机制,让困难群体不仅在寒冬感受温暖,而是一年四季都“温暖如春”。今年,我国第一次举办了由政府部门与民间慈善机构共同组织的慈善大会,主题是“携手慈善,共创和谐”。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大会并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慈善事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进一步研究制定和完善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我国经济正快速增长,竞争和效率是发展的动力,但只讲竞争和效率往往会导致社会的“冷酷”。一个冷酷的社会绝不可能和谐,在发展竞争经济的同时,中国也急需建设一个充满人情关怀的社会。
中央早就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民政部官员强调,要发展慈善事业,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第三次分配”方式。
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要在不断规范的市场机制中实现。税收等政府调控下的第二次分配则以公平为主,从而缩小初次分配造成的过大的收入和财富差距。第三次分配则是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是前两次分配所不能替代的。从国际经验来看,第三次分配在照顾孤寡老人,帮助残障人群,保护弱势妇女,收养孤儿,帮助失业者、贫困者、艾滋病者、行为偏差者等方面,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主动、积极参加慈善、捐助和志愿活动,既帮助了别人,又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应该大力提倡。
政府和立法机构除了继续为民众创造更公平的机会外,还应该为人们的感恩和慈善行为提供更多的条件,比如帮助非营利机构的成立和运行等。
我们相信,友爱必定产生和谐,互助终将激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