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的内涵与发展_科学论文

资源科学的内涵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科学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中图法》 G305

1 资源定义的延展

论及资源,即资产的来源,首先是指自然资源。对于自然资源的定义有许许多多,最具有权威性和学术意义的不外乎3个。 一个是中国的《辞海》关于自然资源的定义;一个是英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自然资源的定义;一个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1972)给自然资源下的定义。

李文华等人在“自然资源科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的回顾与展望”[1](1985)一文中, 从试图建立自然资源学科新体系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目的出发,对自然资源定义进行了综合性阐述,并建立了自然资源分类系统。中国的资源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限制在自然资源的范畴之内,甚至被限制在“可更新资源”的狭小范围内,没有获得突破性进展。

郭文卿等人在“中国山区资源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地位”[2] 一文中,在李文华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资源体系分类,将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并列为资源的两大分支;并且提出社会资源是含无形资源、人力资源和有形资产三大类别。显而易见,资源的定义被扩展到社会资源了,而不仅仅局限于自然资源而已。并且认为“从中国资源体系看,山区的自然资源体系比较健全,资源丰富,社会资源体系不健全,相对比较贫乏,形成鲜明对照(X型显示)。中国山区经济的发展, 必须首先认清这种基本态势,发挥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补充社会资源相对贫乏的劣势,开发自然资源与开发社会资源并举甚至把开发社会资源认为头等重要大事来抓,才有可能把山区经济搞上去。”论文鲜明地突出了社会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分出了资源的层次和功能。

我认为,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知识资源。何谓知识资源?自有人类以来,以语言文字、数字公式、几何图形、信号图像等形式来表现的资源,例如信息资源、文化资源等。

如果把资源按层次划分的话,基础是自然资源,然后是社会资源,其上是知识资源。如果把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作为一个独立的有形资源系统,那么知识资源就是这两个有形资源系统间的联系网络即无形资源。系统表现功能,网络表现沟通,系统通过网络才能实现扩张,而网络只有通过系统才能发挥其特定功能,见图1。

图1 资源定义的延展

Fig.1 The extension of resource's difinition

综上所述,资源定义不断延展,从自然资源延展到社会资源,从社会资源又延展到知识资源。不难看出,资源定义的延展实质上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的农业社会强调的是自然资源的单项开发;工业社会注重的是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综合开发;知识社会追求的是建筑在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基础之上的知识资源的三者共同开发,而且获利愈来愈大。

2 资源科学的内涵

李文华等人曾给资源科学下过一个定义:“资源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界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和物质与能量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是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发展及其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一个科学领域”[1]。

显而易见,资源科学是从自然资源科学的研究开始的,不仅中国如此,世界也是如此。美国有专门的自然资源研究所,加拿大也有5 所院校设置自然资源学科课程,不仅编制了自然资源学科的教学大纲,还设有自然资源学科方面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自然资源科学成为资源科学发展的基础。

随着自然资源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的社会属性与价值。胡兆量在“自然资源的社会性与价值观”1)一文中阐述了自然资源的社会属性与使用价值,无论是马克思,还是西方经济学家,都承认自然资源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价值,从理论上阐明了自然资源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程鸿在“资源开发中的区位因素”。2)一文中则架起了自然资源科学与社会资源科学的桥梁。论文从基本区位因素,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环境、地理相似性、倾向、地质、土地利用和资源、劳动力、资本、市场、运输的有效性及运输方面等诸多因素的研究出发,又涉及到其他区位因素,包括经济规模、经营管理、政府和公共政策,比较利益下的世界贸易以及环境质量、灾变和一些诱导变化的因素等等。显然,这些区位因素就是社会资源科学研究所包含的内容。尽管至今仍未有人给社会资源科学下过一个形如自然资源科学的定义,但社会科学与社会资源科学是有众所周知而又不易言明的差别的。

如同宇宙大爆炸一样,知识现今也出现大爆炸。许多学科发展出现了并行跳跃式发展。资源科学还未从社会资源科学摇篮中长大,就又诞生了知识资源科学。1994年1月31日, 美国国家科学院举行“科学与国家利益”讨论会,会后发表了由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签署的报告。在该份报告中,开卷就是“科学:取之不尽的资源”。开创了知识资源科学的先河。该报告中指出:“科学确是一个无止境的前沿。发展这个前沿和探索我们生存的宇宙,将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冒险精神和对发现的热情。科学还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在发展这种前沿时,我们对自然界以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认知还在不断扩大。自然界逐渐呈现出的奥秘常常难以预料的方式为我们应对至关重要的挑战提供新的知识。这些包括改善人类健康、创造产生新产业和高质量工作的突破性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和增进对人类相互作用的理解来提高生产力,满足国家安全需求,保护和恢复全球环境,养活并提供能源给越来越增加的人口。”克林顿总统一再强调“技术是推进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据资料统计,1946—1996年的50[,a]间,技术进步对美国经济增长作出了一半的贡献。其中资本的贡献占24%,劳动力贡献占27%,二者之和为51%。数字表明,社会资源比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贡献,许多重要工业化国家都是如此,我国发达地区同样如此,北京市1997年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过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欧共体国家出现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并出版了专著。他们特别强调知识、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强调专家阶层,说专家们善于思考并为生产对经济有用的知识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提出了新增长理论即:“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这又可以反过来增进知识的积累。知识可以从一个企业或产业溢散到另外的企业或产业,几乎可以不用额外费用便可以重复利用。这样的溢散可减轻由于资金紧缺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压力。这样,就可能使持续增加投资从而造成一个国家经济的连续增长”。他们着重研究了知识经济中的知识的生产、传递、转让和政府的政策[3], 以及建立知识经济的指标体系。

美国《福布斯》1997年10月5日公布的400个最富的美国人当中,41岁的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他的个人资产已从去年的185亿美元直线上升为398亿美元,超过了布鲁内的380亿美元。 值得对比的是,在1982年公布的400个最富的美国人当中,前10名当中有8名是靠石油致富的。而今年公布的前6名富翁中有5个靠计算机发家的,可见知识资源的开发已超过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开发。

资源定义的延展,必然导致资源科学内涵的扩大。也就是说资源科学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科学了,而且还有社会资源科学以及知识资源科学。所以,今天的资源科学不仅仅是研究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知识资源三者自身规律性的东西,而且侧重于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规律性东西。图2是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资源科学的相互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资源科学不是与其他科学相并列或交叉的科学,而是包容前四者的大科学。如果从这一学术高度来看资源科学,它就是一个内容丰富、学科广泛,探索性、实用性和创新性都很强大的巨系统和密网络。可见资源科学研究的任务是很艰巨的,任重而道远。

图2 资源科学与其他科学的包容关系

Fig.2 The relation between resources Science and othersubjects

3 资源科学的发展

资源科学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农业社会,人们依赖的主要是自然资源,那时的资源科学主要是研究自然资源的。在工业社会,人们不仅依靠自然资源,而且依靠社会资源,现时的资源科学不但研究自然资源,而且研究社会资源,同时研究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二者之间的联系、作用和发展。在知识社会,那时人们不仅研究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而且研究知识资源,同时研究知识资源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三者之间的联系、作用与发展,尤其强调知识资源的公益性、平等性和统帅作用。图3是资源、经济和社会三者关系图。 它反应出:农业经济对应的是农业社会,主要依赖的是自然资源;工业经济对应的是工业社会,依靠的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依靠重心从自然资源逐步偏向社会资源;知识经济,对应的是知识社会,依靠自然、社会和知识三种资源,而且依靠重心偏向知识资源。

图3 资源、经济、社会三者关系及重心的偏移

Fig.3 The relation between resources,economy and societyas wall as the deviation of focal point

如果我们确定资源科学的发展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这一前提,那么不同国家的资源科学研究的内容与丰度是不同的。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过程中,而且这个转变速率相当快。宏观上,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发展是农业社会几千年,工业社会几百年,知识社会几十年(或者准确说是十几年),相差以大约10倍的速率前进。中国用50[,a]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200多年的社会进程。最有说服力的是以下两份资料,一份是表1是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GDP水平和增长率,它表明,1995年,中国GDP 总值已接近日本并且在2005 年将超过日本近2000×10[8]美元,另一份是表2,表2是中国、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第三产业重要性指标,说明中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率和GDP 比率都比较低的状况,反映出中国整体社会进化程度相对较低。

表1 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和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GDP水平和增长率[4](1950—2005年)

Table 1 GDP level and growth rate in China, the UnitedStates,Australia and part of Asian countrles and regions(1950—2005)[4]

年份实际GDP平均增长率(%)

1950-1979 1979-1995 1995-2005

中国 5.5

9.6 8.9

美国 3.8

2.4 2.4

澳大利亚 4.3

3.0 3.4

日本 7.5

3.2 2.8

韩国 12.3 7.8 6.4

台湾 9.6

6.7 7.0

香港 10.2 6.5 5.1

新加坡

8.5

7.6 6.6

印度 3.4

5.3 7.0

年份实际GDP总额(×10[8]美元)

1960 1995 2005

国家(1990年价10[8]美元购买力平价)

中国 179 2 131 4 984

美国2 133 6 237 7 954

澳大利亚

86311

435

日本 355 2 331 3 082

韩国

15459

855

台湾

13209

410

香港7121

199

新加坡 4 61

116

印度 260 1 121 2 198

总计 962 7 61714 247

资料来源:由Ainsley Jolley,CSES和Harrow Pines汇编,取自《舆论经济学》对预测的调查。

表2 中国、美国等国家第三产业重要性的指标[4]

Table2 Indexes showing the importance of tertiaryindustriesin China,the United States,etc.[4]

年份

第三产业部门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率(%)

1950

1965

1980 1993

美国

51 60 66 73

日本

28 42 55 59

德国

34 41 50 57〔1〕

法国

34 43 56 67

英国

45 50 59 71

亚洲发展中国家

中国7 11 12 16〔2〕

韩国

17 30 37 52

菲律宾 21 26 33 39

年份 第三产业部门GDP比率(现价)

1970 1993

美国 63

日本 4757

德国 4761

法国 69

英国 5265

亚洲发展中国家

中国 2833

韩国 4650

菲律宾3945

说明:①为1990年数据。②为1991年数据。

资料来源:就业人数数据来自UNCTAD、世界银行(1994)、国际劳工组织《劳动力统计年鉴(1994)》;GDP 数据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5》。

资源科学的研究离不开中国社会经济的实际。中国的资源科学研究应具有中国的特色,也就是立足于自然资源的研究,扩展到社会资源的研究,着眼、着手于知识资源的研究,多方面地综合性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研究的重心也必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而逐渐地偏移。一句话,资源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虽不能跳跃,但可以前瞻。

注释:

1) 胡兆量,自然资源的社会性与价值观,1985。

2) 程鸿,资源开发中的区位因素,1985。

标签:;  ;  ;  

资源科学的内涵与发展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