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品行问题——幼儿卫生保健系列讨论之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卫生保健论文,品行论文,系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品行障碍是指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和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出现违拗、说谎、攻击、偷窃等行为。幼儿的品行问题虽不严重,但若不及时防治,会发展成为青少年时期的品行障碍。调查表明,6—8岁是出现品行问题的高峰时期。一般认为,品行障碍是家庭、社会、心理和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家庭教育不良、物质剥夺、亲情淡漠、感情对立、父母离异、对孩子缺乏监护或虐待等都和孩子品行有关;幼儿园教师简单粗暴的教学方法、对幼儿严厉的批评与惩罚、幼儿的不良同伴交往也是原因;社会道德标准与风气、影视书刊传播媒介的不良“示范”,都会对幼儿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的心理需要未能满足,遭受重大精神刺激,或是遗传基因的病变、患有严重疾病、颅脑外伤等也会导致幼儿品行问题发生。以下讨论几种幼儿最常见的品行问题。
1.违拗:
违拗又称不服从或反抗行为,幼儿多见,常常由于父母未能满足其某些要求而爆发。患儿虽表现出违拗,但内心却焦虑害怕,怕遭受成人惩罚。这类患儿的父母常对孩子不信任,批评多,贬低孩子。违拗行为如不及时干预,会导致少年期的违法犯罪。
对患儿的矫治可用行为疗法,如孩子在看电视时出现违拗表现,可实施“暂时隔离法”,即关掉电视,或让孩子暂时离开阳性刺激的环境。父母不能滥用“武力干涉”,粗暴惩罚虽可暂时平息违拗现象,但会加重孩子逆反心理,导致今后更加违拗;另一方面,也不能事事迁就孩子,否则他会学到用违拗作为“武器”来要挟父母,满足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要从小对孩子正确教育,在患儿情绪平静时讲清道理。父母要言传身教,使孩子养成讲道理的好习惯。
2.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指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小动物的行为。它可以是具体行动,也可以是语言攻击。幼儿的攻击行为常在受挫折时发生,也有的幼儿只是为了好玩或引起大人注意,表现出暴怒,伤人毁物,对父母横蛮无理。此种行为与单纯的发脾气不同,会造成他人伤害或物质损害。这类幼儿好动,惹事生非,情绪易激动,以自我为中心,好表现自己,如不及时纠正,会导致今后社会适应困难,同伴交往不良,或是参与团伙性的少年违法。
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幼儿内在需求和外部压力之间的矛盾冲突有关,也与生活历程中的直接与间接经验有关,还可通过强化和模仿学习而获得。幼儿发生攻击行为后如果尝到“甜头”,得到所需的物品或受到家长的夸奖,攻击行为会加剧或巩固。如及时干预,攻击行为可减少。消除攻击行为的具体方法有家庭治疗,幼儿品行教育,父母和教师好的示范,对攻击行为的适当惩罚,对攻击行为的消除给予及时表扬等,还可积极开展幼儿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使他们愤怒的情绪转化、疏泄。
3.说谎:
说谎是指有意或无意讲假话。幼儿认识能力未发育完善,分不清事物的真伪,常由无知而说谎;有的幼儿将幻想与现实搀和一起而说谎。这类无意说谎随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发展会逐步减少。但有些幼儿在不良心理和环境因素影响下有意说谎,并从说谎中得到益处,说谎成了一种行为模式,这就构成品行问题了。
说谎的原因多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有关,如对孩子粗暴的惩罚,不良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为了逃避惩罚,或为了取得父母的欢心、获得某些奖励而不惜说谎。如果说谎能达到目的,会强化说谎行为,所以应及时加以纠正与教育。
说谎的纠正要从家庭教育入手,家庭成员间要相互信任,对孩子教养要求应一致,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不袒护,不溺爱,对孩子好的表现不过分夸耀,对孩子的过失也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耐心帮助。家长还要和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使孩子在家在园表里如一,从小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对那些因脑病、精神疾病导致说谎的患儿,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4.偷窃:
偷窃是一种违法行为,幼儿虽少见,但要注意早期纠正。一岁的婴儿自我意识尚未形成,分不清你的我的,看见喜欢的东西就拿,三岁后通过教育知道什么东西是别人的,自己不能随便拿。幼儿对自家没有的玩具特别喜爱,因此常常把幼儿园或同伴的玩具拿回家,如果父母认可,或是加以赞许,会养成孩子随便拿人家东西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发展到偷窃行为。有时幼儿拿了人家的东西后,遭到父母和教师的严厉讯问,为了不受惩罚,只好否认。如果从偷盗的物质中能够获益,会强化偷窃行为。早期的偷窃行为与少年违法直接相关,应及时纠正。
偷窃行为的纠正主要是加强教育,从小注意孩子良好品行的培养,防微杜渐;家庭要尽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同伴交往要加以指导,要和幼儿园教师相互合作,要求一致。对已有偷窃行为倾向的幼儿可用相应的行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