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论文,经济社会论文,若干问题论文,跨越式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3(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7(X)(2003)03-0013-06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如何不断深化对民族地区区情的认识,遵循客观规律,扎实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事关国家的稳定、发展和安全。本文仅从西藏实际出发,就民族经济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些探讨。
一、 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情况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8年间,西藏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从调查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3.73亿元,比1993年增长392.84%。“九五”期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4%,“十五”计划第一年比上年增长12.8%,人民多年来盼望的跨越式发展开始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706元增加到1404元,增长98.87%,城镇居民收入由2348元增长到7119元,增长203.19%,绝大多数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群众实现了小康。
(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初步缓解 交通、能源、通信、农牧业、社会事业等一大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发挥作用。三级以上公路由955公里增加到9465公里,增长8.91倍。电力装机容量由17.3万千瓦增加到36.6万千瓦,增长111.56%。全区所有地市和65个县都通了光缆,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所有地市的城区和89.04%的县城。
(三)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改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目标基本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政府机构等方面的改革与全国基本同步推进。西藏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社会全面进步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事业发展较快。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58.9%提高到87.2%。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54.63%。西藏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保护,藏族优秀文化得到弘扬。与国外的文化、艺术和学术交流日益增多。
(五)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社会局势基本稳定 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全区各族人民对祖国的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总之,当前西藏总的形势是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局势稳定,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是西藏历史上发展和稳定的最好时期之一。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思想解放不够,观念依然陈旧 为促进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社会长治久安,党中央及时召开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加大投资力度,建设基础设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计划,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大中央财政对西藏的转移支付力度,兴办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青藏铁路的建设,将对西藏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对此,各族人民欢欣鼓舞,脱贫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为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保证了西藏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部分干部思想观念依然陈旧,面对历史机遇思考发展的办法不多,抢抓机遇的意识不强,等待、观望、计划经济、小生产、地方保护等旧观念仍然存在,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缓慢,群众脱贫致富的步子不快。
(二)投资严重不足,生产生活条件仍很艰苦 截至2001年底,未通公路的乡(镇)有123个,占乡镇总数的17.9%,未通公路的行政村225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6.1%;未通电的乡镇452个,占乡镇总数的66%,未通电的行政村504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9.94%;未通光缆的县10个,占县(市)总数的13.33%,未通电话的乡镇425个,占乡镇总数的62%;未通广播电视的行政村476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6.5%,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很艰巨。
(三)体制改革滞后,投资环境仍不宽松 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农牧民小额贷款手续复杂,大额贷款“门坎”较高,农牧民群众期盼金融部门降低门坎,简化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投融资环境仍不宽松,政策透明度不高,部门限制较多,咨询服务不周,招商效果不大,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仍显乏力,依赖国家投资为主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案虽已出台,但执行中困难较多,社会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社保资金自筹能力弱,各级财政压力大,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
(四)企业活力不足,经营面临困难 自治区、地、县(市)国有企业面临三大困难:一是呆坏账较多,有些企业已无法经营。二是企业资金不足,无力扩大经营。三是有的企业离退休人员多,缴不起社会保障统筹金,退休人员进不了社会保障渠道,企业又负担不起,严重制约了企业改革。
(五)农牧民增收的办法不多,渠道不宽 我们所到之处,尽管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首要任务来抓,采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劳务输出等形式,努力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但仍未取得显著成效。多数地方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办法不多,特别是自然条件较差的农牧区增收渠道不宽,力度不大,效果不显著。
(六)教育仍然滞后,专业技术人才奇缺 初高级中学教育落后,2002年初中入学率仅为39%,高中入学率为16%,成为小学辍学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职业教育严重滞后,除自治区有一所正规职业中专学校外,七个地市均无正规的职业学校。农牧区专业技术人才资源不足,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更新周期长、速度慢,不能适应农牧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偏远地区的农牧民文盲、科盲依然较多,能识字、懂技术的人数较少。
(七)生态环境仍较脆弱,建设和保护任务十分繁重 西藏是自然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但生态环境仍较脆弱,草原沙化、荒漠化呈蔓延趋势;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河中下游行洪分散,裸露沙地面积扩大;雪崩、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每到春秋季节风起沙飞,不仅影响机场航班起降,也破坏了高山和河谷地带的植被。中科院有位专家预言:如不抓紧治理,藏北草原部分地区将会失去人类生存的条件。
(八)居住分散,交通不便 全区262万人分散居住在1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2.14人。有的县不仅距地区所在地较远,而且距离所辖乡(镇)也有数百公里,交通十分不便。有些乡村因交通不便,长期与外界没有联系,处于完全封闭状态;由于人口少,形不成市场,不仅生产资料供应困难,生活也不方便。
三、造成困难的主要原因
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西藏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纵向比较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和交通较好的农村追赶时代潮流的意识比较浓厚,但交通欠发达的农村牧区观念相对落后,不同思想观念的撞击十分激烈。例如,一方面热情欢迎外来投资,一方面又不甘心让别人赚钱,想方设法进行地方保护;一方面渴望加快发展,尽快富裕,一方面又不愿承担风险,片面强调稳定因素;一方面赋予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投资,一方面又采取“歧视”措施,限制投资者发展;一方面喊着人才奇缺,千方百计招聘人才,一方面又压着人才不用,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使西藏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受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影响,养成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等多种保守思想。
投资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由于西藏历史上长期处于半封建半农奴制社会,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西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没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在帮助西藏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同时,拨出巨额资金建设西藏,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在加大中央对西藏的投入、赋予优惠政策、促进西藏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号召全国人民支援西藏建设,使西藏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西藏基础差、底子薄,缺乏“造血功能”,社会投资能力弱,短期内难以改变依赖中央投资为主的局面。
改革力度不大,社会保障水平低的原因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由于中央关心、全国支援,使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财政收入有所增长。但是,由于西藏没有经过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发展阶段,缺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力,多年来维持社会运行的费用和建设资金90%以上靠中央财政支持,依靠自身财力搞改革还有很大困难。
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有三个公认的原因:一是历史欠账较多。西藏的企业大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建立的,是为巩固政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服务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按计划进行,原材料由国家调拨,产品统购统销。转入市场经济后,这些企业失去了竞争力。二是有的行业用人不当。懂业务的人不用,而让不懂业务的人经营企业,脱离市场实际,使企业陷入困境。三是决策不当。在计划经济时期上级部门无偿调拨部分企业的土地、物资、人才等资源,抽空了企业发展的基础。转入市场经济后,又没有给予这些企业应有的补偿,致使企业无力参与市场竞争。
农牧民收入增长不快的原因 我们所到之处,普遍反映有三个问题:一是农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单一,速度不快,思路不宽,区域特色发挥不明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畜产品品质差,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资源优势没有变成农牧民增收的经济优势。二是农畜产品加工、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中介组织发育迟缓,产和销脱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困难,农牧民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渠道不畅、手段不完善。三是乡镇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发展后劲不足,与“三农”的结合还存在一定差距,吸纳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带动农牧业、促进加工业、活跃流通业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村劳动力转入第二产业的速度不快、效益不高。
教育滞后的主要原因 基础教育,一是教育结构不合理,高级中学设置少,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上高中的需要。二是合格的高中教师不多。三是投资不足,硬件设施不够,仪器设备不足。职业教育,一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没有老师授课。二是缺乏资金,职业中学设施建设跟不上,教材和试验设备数量不足,无法在实践中传授技术。对农牧民的培训,各级政府都有很高的积极性,但是缺乏系统的规划、合格的教师和足够的资金。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据有关专家分析和实地调查,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全球气候变暖,高山雪线上升,大面积原被冰雪覆盖的山体裸露出来,风起沙飞;二是传统牧业经营方式没有改变,草原牲畜严重超载,致使草原沙化、荒漠化比例增高;三是没有替代能源,以畜粪、植物秸秆、树木为燃料的生活习惯没有根本改变,导致秸秆不能还田,植被因过量采集遭到破坏;四是由于投资不足,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拉萨河中下游滩地治理缓慢,行洪分散,裸露沙地面积扩大;五是公路建设等级低,大部分为砂石路面;六是泥石流、雪崩、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造成大面积植被毁坏。
居住分散的主要原因 大体上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上教派纷争和统治者管辖权的调整,使一部分农牧民进入偏远地区谋生。二是历史上为躲避战乱,部分农牧民到达边境地区或无人区生活。三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向草场资源较好的无人区迁移,开发资源、发展经济。
四、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在实践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现在西藏各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工作正处在“爬坡”阶段,仅靠良好愿望、理性反思和一般号召是不够的,必须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因此,一要充分认识实践的重要意义,提高开展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二要牢固树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任务的思想,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倡导围着群众转,教着群众学,带着群众干,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在发展中更新观念。只有在实践中让群众学得懂,在发展中让群众得到实惠,才能使思想得到解放,观念得到更新。
(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从实际出发深化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实际的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根除与世贸组织、市场经济体制和全国大市场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监管办法,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同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的承受程度结合起来,及时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当前,一要继续对西藏实行特殊政策,加大中央对西藏的专项支持力度,着重解决好新老退休人员退休金悬殊、党政机关与企业职工工资悬殊太多、企业住房改革困难等热点问题,确保社会稳定,为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要加大对西藏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支持力度,使西藏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仅与全国同步,而且达到西藏实际需要的保障水平。三要通过中央加大对西藏转移支付的力度,支持西藏建立高山性疾病医疗保障体制,在鼓励西藏各族干部职工无私奉献的同时,保障他们的医疗需要,关爱他们的身体健康。
(三)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在基本社会条件没有根本改变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要继续在西藏实行中央关心、全国支援的政策,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交通运输方面在加快青藏铁路建设的同时,一要加快青藏、新藏、黑昌、中尼、拉亚等骨干公路的病害整治和改造,实现“黑色化”,提高车辆通过能力和运行速度。二要加快县、乡、村公路建设,使农牧民走出深山大川,脱贫致富。三要加快林芝、日喀则、狮泉河等支线机场建设,改造邦达机场,开辟支线航空业务,发展西藏旅游业。能源建设,要重点建设好直孔、巴河、狮泉河、大拐湾等骨干电站,加快建设输变电网络,实现全区联网,提高调控电能力;建设和完善城乡供电网络,扩大电网覆盖面,提高电力供应质量。在电网不能覆盖的偏远乡村,加快实施光电工程,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通讯建设,要尽快实现县县通光缆和村村通广播电视电话工程,提高信息传输速度和质量,为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维护祖国统一、保持社会稳定创造条件。同时,加快政府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政务网络化、电子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 西藏80%以上的人口在农牧区,没有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没有农牧区的现代化,就没有西藏的现代化。因此,必须千方百计促进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一要调整产业结构。选聘专家,帮助西藏搞好产业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选准突破口,加大投入,调整政策,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使旅游业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二要调整农牧业种植业、养殖业结构。重点发展优质青稞、油菜、蚕豆、蔬菜、花卉、药材、食用菌等种植业;优质奶牛、绵羊、绒山羊、藏猪、藏鸡、喜马拉雅鲑鱼、拉萨鲢鱼等养殖业。三要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西藏资源丰富,劳务市场和新兴产业开始起步,发展多种经营的潜力巨大。要组织群众大力开展采集业、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务输出活动,增加农牧民收入。四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扩大群众就业。目前,西藏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但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好,只要加强引导,积极扶持,大力发展,就一定能够形成规模,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富裕的道路。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西藏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偏远地区气候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要解决所有人群居住区的交通、能源、通信、市政、教育、卫生等设施建设,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而且短时间内也难以办到;即使完全做到了,也形不成市场,产生不了规模效益。因此,建议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小城镇建设,让偏远地区的农牧民向小城镇集中,在城镇或郊区发展畜牧业、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将偏远地区的土地、草场还给大自然。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笔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集中财力建设小城镇,而且可以形成市场,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就业机会和群众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还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六)搞活企业,增强“造血功能” 变“输血型”经济为“造血型”经济,关键是增强“造血功能”。一要赋予优惠政策,消除计划经济时期兴办的国有企业的呆坏账,让企业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二要帮助国有企业充实资金,使产品有销路、原材料有来源的企业做大做强,成为西藏的“龙头”企业。三要改革用人制度,在户口、工资、组织关系、职务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骨干、技术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到乡镇企业兼职,按照工效挂钩的方式领取适当奖金,以鼓励他们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搞活经营,加强管理,改进工艺,使乡镇企业产品上档次,经营上规模,管理上水平,效益上台阶。放开用人权限,鼓励企业跨行业、跨省区聘用人才。在农牧区公开提出“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先富起来”的口号,同时倡导他们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四要改进援藏方式,增加科技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援藏比例,把援藏资金重点投向能够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龙头”企业,培植县乡财源,增加“造血功能”。要组织大批企业援藏,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西藏企业合作,开发资源,实现共同发展。鼓励援藏干部留下来领办企业。五要加大企业改革力度。改组区地县调控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对扭亏无望的小企业,采取租赁、出让、合资等等多种方式放开搞活。六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取消限制,鼓励发展。要制定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在国有企业中持股或控股。
(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一要在加快“普六”和“普九”工作基础上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提高西藏基础教育水平。二要办好中等职业学校,在保证一定比例的高中毕业生升大学的同时,将一部分初高中毕业生转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掌握技术知识后回乡带领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三要花力气抓好农牧民的文化技术教育,提高农牧民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术水平。建议国家拨出专款,在西藏实施“富民教育工程”。抓好扫盲教育,利用夜校、农闲培训班等方式组织农牧民学文化,争取用三至五年的时间使45岁以下的农牧民都能读书看报;抓好科学技术培训工作,使更多的农牧民能掌握一至两门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加强对农牧民的经营管理培训,使农牧民群众了解市场,学会经营管理,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经营中增长才干,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八)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决定投巨资建设若干个自然保护区;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绿化河山,取得了显著成绩,摸索了许多经验。进入新世纪,要加大建设和保护力度。一要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逐步整治拉萨河中下游、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疏浚河道,加固河堤,植树种草,制止洪水漫流。二要改变传统牧业经营方式,加大淘汰力度,减少牲畜存栏,严禁超载放牧;三要实行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收益、并有继承权的政策,将荒山、荒坡、荒滩、荒水、荒地无偿划拨给农牧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鼓励单位和个人加大投入,植树种草,绿化高原;圈养牲畜,发展经济,减少对草原植被的破坏。四要委托国家有关部门搞好西藏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研究,制定规划和整治方案,加大投入,有计划的治理地质灾害,改善生态环境,造福西藏人民。
总之,只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好人才等资源;坚持科教兴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西藏人民的综合素质;坚持中央关心,全国支援,放宽政策,加大投入;坚持群众路线,动员党政军民共同奋战,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标签:西藏建设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三农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农民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