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作业岗位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知识作业岗位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汤玲玉[1]2004年在《知识作业岗位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力劳动的输出效率是现代管理的基本内容,由于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定量更为复杂,使知识作业科学管理的进程面临诸多的基础问题。着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知识作业的价值在于质量,然而描述知识作业质量的重要指标——难度的研究却非常鲜见。因此,本文选取人力资源基础工作——岗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切入点,以技术型知识作业的作业难度评价为例,引入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构建知识作业岗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进行了新的探讨。 首先,本文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对难度的定义和构成要素进行了探讨,并且结合岗位评价的要求给出了技术型知识作业岗位难度的操作性定义和其构成要素的操作性定义。 然后,本文研究了目前常用的岗位评价方法,对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岗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和评价因素、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指出了在知识作业的岗位评价过程中需要对原来方法进行改进的地方。 最后,本文在对结构方程模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的构建步骤和方法,构造了技术型知识作业岗位难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叁阶结构方程模型。这具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研究的探新意义。

吴宾[2]2017年在《煤尘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收集、整理、研究国内外主要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根据每种风险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方法类型和优缺点,选出3种适合于对煤尘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结合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以及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所选风险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和适当改良,并用这3种方法对产尘企业(包括煤矿、选煤厂、煤码头、煤炭集运站和燃煤火力发电厂)的主要煤尘作业岗位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通过比较分析风险评估结果,再次研究探讨所选出的3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对于煤尘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的适用性,为我国煤尘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供适合的方法,也为我国相关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3座煤矿(大、中、小型各1座)、1座选煤厂、1家煤码头、1家煤炭集运站和1家燃煤火力发电厂的主要煤尘作业岗位作为研究对象。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各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总体布局与设备布局、煤尘作业岗位的暴露情况(包括煤尘暴露浓度、暴露时间、暴露人数等)、工程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健康体检等。现场检测: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 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 192.4-2007)等相关标准开展煤尘作业岗位的现场检测。统计学分析方法:此次研究使用Excel 2007对现场调查和检测数据进行录入。风险评估结果的正态性检验采用K-S检验法。每个企业的3种风险评估结果的差异性比较采用两两比较法,若两评估结果符合参数检验要求,则其差异性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若两评估结果符合非参数检验要求,则其差异性比较采用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煤尘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根据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方法类型和优缺点,选出3种适合于对煤尘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即定量分级法(GBZ/T 229.1-2010)、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定量方法(ICMM定量模型)和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并结合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以及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定量分级法(GBZ/T229.1-2010)和ICMM定量模型进行了适当的改良。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煤矿(大、中、小型)的主要煤尘作业岗位分布在采煤生产系统、掘进生产系统、井下煤炭运输系统、井下辅助生产系统、地面生产系统和锅炉系统6个产尘系统中;选煤厂的主要煤尘作业岗位分布在筛分破碎车间、跳汰车间、浓缩车间和压滤车间4个产尘车间中;煤码头的主要煤尘作业岗位分布在卸煤部、装煤部和水部及维修队3个产尘系统中;煤炭集运站的主要煤尘作业岗位分布在受煤系统、装车系统和辅助系统3个生产系统中;燃煤火力发电厂的主要煤尘作业岗位分布在燃煤运输系统、燃烧制粉系统和维修系统3个产尘系统中。通过现场检测大型煤矿、中型煤矿、小型煤矿、选煤厂、煤码头、煤炭集运站和燃煤火力发电厂的主要煤尘作业岗位中呼尘浓度的合格率分别为 37.3%、38.1%、40.1%、50.0%、83.3%、58.3%、90.0%。通过企业工人的体检报告可知,煤码头发现有1人胸片异常,其余企业均未发现与煤尘相应的职业损伤和职业禁忌证病人。煤尘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煤矿(大、中、小型)的高危煤尘作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井下的采煤和掘进生产系统中,尤其是采煤机司机和掘进机司机这两个岗位;选煤厂的高危煤尘作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筛分破碎车间,尤其是筛分工和破碎机司机这两个岗位;煤码头的高危煤尘作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卸煤部,尤其是翻车机司机和翻车机巡视工这两个岗位;煤炭集运站的高危煤尘作业岗位主要集中在装车系统中,尤其是装车操作工和平煤区操作工;燃煤火力发电厂的高危煤尘作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燃煤运输系统中,尤其是斗轮机司机和碎煤机司机这两个岗位。统计学分析结果:3座煤矿(大、中、小型)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一致:按照α=0.05检验水准,定量分级法(GBZ/T229.1-2010,改良版)和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的风险评估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关性均较好并显着(P<0.05),相互验证了评估结果的可信度。ICMM定量改良模型与另外两种方法的风险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煤尘浓度较高的岗位,ICMM定量改良模型易高估其危害性;但对于煤尘浓度较低的岗位,其评估结果与另外两种方法的风险评估结果基本一致。但ICMM定量改良模型与另外两种方法的风险评估结果的相关性均较好并显着(p<0.05),说明其密切程度较高,变化趋势相似,同样也能够很好的指出高危煤尘作业岗位。其余企业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一致:按照α=0.05检验水准,叁种风险评估结果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关性均较好并显着(P<0.05),相互验证了评估结果的可信度。结论:定量分级法(GBZ/T 229.1-2010,改良版)、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和ICMM定量改良模型均可对煤矿(大、中、小型)、选煤厂、煤码头、煤炭集运站和燃煤火力发电厂的煤尘作业岗位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即这3种方法均适用于煤尘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其中,对于煤尘浓度较高的岗位,推荐使用定量分级法(GBZ/T229.1-2010,改良版)和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对于煤尘浓度较低的岗位,叁种风险评估方法均推荐使用。

赵春晨[3]2005年在《基于岗位绩效的哈煤集团露采公司薪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哈煤集团露采公司成立于1962年,主要是以煤炭开采和加工的国有企业,在飞速变化的企业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需要通过薪酬管理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为企业员工提供合理、公平、满意、人性化、体现知识、技能和岗位价值的具有有效激励作用的薪酬,确保露采公司在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能够使员工努力工作,奋发向上,追求知识,不断进步,万众一心,使公司稳定发展,不断壮大。本文据此根据哈煤集团露采公司的实际,初步分析了该公司的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目标,提出了薪酬管理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改革设想,并对企业员工所在岗位的职责大小、难易程度、技能要求、贡献大小进行严格科学的岗位评价,绩效考核,从而确定员工合理满意的薪酬分配。在岗位评价和绩效考评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管理理论及数量分析方法,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了露采公司岗位评价,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权重,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基于岗位、绩效导向的工资薪酬管理体系,以便为企业员工提供合理满意的薪酬,激励士气,凝聚人心,提高企业整体绩效和竞争能力。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第一章:绪论。提出本文研究的意义、主要工作和有关的研究理论基础。第二章:哈煤集团露采公司现状及薪酬改革设想。诊断企业薪酬管理现状与企业发展的矛盾以及薪酬管理的改革技术路线。第叁章:露采公司岗位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模型。主要确定了评价要素和要素等级标准,研究了权重的设定方法,建立了岗位价值评价体系。第四章:露采公司绩效考核。根据岗位描述,对企业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进行了选择与设计;确定了企业绩效考评指标权重。第五章:基于岗位、绩效的哈煤集团露采公司薪酬管理研究。以岗位价值、岗位绩效为基础,结合露采公司生产、经营、员工的实际情况,确定了露采公司薪酬管理模式,建立了露采公司各类员工的薪酬管理分配办法。

吴同性[4]2012年在《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安全是煤矿的根本。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必须着力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是煤矿安全管理追求的理想状态和最高境界。与此同时,煤矿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必须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努力建设以安全文化为核心的学习型企业文化,不断提高职工素质,用文化理念引领广大职工的安全行为,才能使煤矿的安全形势持续好转。因此,本质安全型煤矿的建设离不开优秀企业文化的支撑。为此,本文选题“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研究”,意图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视角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展开探讨,分析和探索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从而为煤矿安全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探讨了企业文化与本质安全管理的关系。对国内外煤矿安全管理的先进理论和经验进行研究和总结,并对企业文化理论和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理论开展深入研究基础上,探讨企业文化塑造与本质安全型煤矿建设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影响机制。本文认为,人因失误的潜在原因都能够追溯的企业安全文化的根源,其中工作场所设计、作业时间、工作环境、工作负荷和个体特征是典型的企业安全氛围维度;教育培训则属于企业安全文化的学习维度;而社会环境是影响企业安全文化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员工的技能、规则和知识实质上均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从人因事故形成过程的整体进行分析,每一环节都与企业安全文化息息相关,企业安全文化渗透到企业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角落,是所有人误原因的根本原因。二是重新提出了基于文化塑造的本质安全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服从于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化的要求,基于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下,构建适合煤矿企业特点的本质安全管理模式。结合对安全管理模式的认识,本文认为,煤矿安全管理模式是煤矿企业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按照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的要求,建立的一整套适用于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体系。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应包括企业安全管理的组织形式和安全生产行为方式,它从两个方面回答了如何开展安全管理,才能实现安全生产。通过这一模式的反复运行,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可以得到不断优化,从而推动煤矿企业的人机环系统实现本质安全化的目标。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的总体运行机制有机融合了叁维模型的各局部运行机制,集中表现为:开展基于文化塑造的风险预控管理,一方面要紧紧围绕人在系统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塑造先进的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发挥安全文化的强大导向、引领作用,切实提高广大职工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并带动生产系统中机器设备、环境、管理等要素的本质安全化。与此同时,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危险源,本质安全管理充分借鉴风险管理的思想,从风险辨识出发,经过风险评价,科学估计风险的大小,并衡量风险的损失情况,最后确定风险控制和处理的措施,确保危险源处于受控状态,把安全风险水平降到最低。叁是介绍了基于文化塑造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本文认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应该包含叁个子系统:安全管理基本保障体系、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及安全文化体系。这叁个体系与本质安全管理的层次相互对应,即安全管理基本保障体系与基本安全层次,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与规范安全层次,安全文化体系与文化安全层次相互对应,并且这叁个子体系之间也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安全管理基本保障体系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提供了最基础的环境条件与组织保障;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既是实现规范安全的保证,又是促使煤矿企业管理体系向文化安全阶段转变的必要条件;而文化安全体系既是基于文化塑造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前提,也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最终的目标。四是以河南省耿村煤矿为例,进行了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在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基础上,通过指标体系的初步设立、问卷调查和信度效度检验,构建了新的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共包括叁个指标层次,其中,一级指标有4个,二级指标有10个,叁级指标47个。以义煤集团耿村煤矿为案例进行评价,在分别得到人、机、环、管各子系统本质安全程度评价得分的基础上,运用偏移量权重法确定了各子系统对煤矿本质安全的相对重要程度,得出人、机、环、管各子系统的权重分别为:0.373、0.287、0.096和0.244,从而计算出耿村煤矿总体本质安全程度的得分。其中,人、机、环、管各子系统的本质安全程度得分分别为3.406、4.032、4.075和3.469,则耿村煤矿本质安全程度的总体评分为3.665。从耿村煤矿的总体评价分值来看,处于安全等级的第二级即B级,安全状态为本质安全水平一般,煤矿生产活动基本安全。这一结论与耿村的安全生产实际是基本相符的。该矿建矿以来安全形势一直比较稳定,曾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近年来,该矿所属煤炭集团公司正大力推广和实践危险源辨识、评价和评定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模式正处于优化调整过程当中。随着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煤矿本质安全程度将不断提升。五是提出了河南省耿村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为了不断提高本质安全管理水平,实现本质安全化的目标,耿村煤矿应按照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的要求进行管理模式重构,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和集成,并针对当前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建设以及本质安全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整改,并加强本质安全矿井的规划建设,从而建立符合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的本质安全管理模式。本文的创新点有叁:一是重构了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在分析先进安全管理模式的共性要素和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的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可以为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的重构提供有力的支撑。从不同类型安全管理模式的比较入手,系统分析各种危险源的本质安全条件,进而构建符合我国煤矿实际的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叁维结构模型。二是构建了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本文认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应该包含叁个子系统:安全管理基本保障体系、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及安全文化体系。这叁个体系与本质安全管理的层次相互对应,即安全管理基本保障体系与基本安全层次,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与规范安全层次,安全文化体系与文化安全层次相互对应,并且这叁个子体系之间也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安全管理基本保障体系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提供了最基础的环境条件与组织保障: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既是实现规范安全的保证,又是促使煤矿企业管理体系向文化安全阶段转变的必要条件;而文化安全体系既是基于文化塑造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前提,也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最终的目标。叁是构建了新的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河南省义煤集团耿村矿进行了评价。在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基础上,通过指标体系的初步设立、问卷调查和信度效度检验,构建了新的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共包括叁个指标层次,其中,一级指标有4个,二级指标有10个,叁级指标47个。以义煤集团耿村煤矿为案例进行评价,在分别得到人、机、环、管各子系统本质安全程度评价得分的基础上,运用偏移量权重法确定了各子系统对煤矿本质安全的相对重要程度,得出人、机、环、管各子系统的权重分别为:0.373、0.287、0.096和0.244,从而计算出耿村煤矿总体本质安全程度的得分。其中,人、机、环、管各子系统的本质安全程度得分分别为3.406、4.032、4.075和3.469,耿村煤矿本质安全程度的总体评分为3.665。

程欣[5]2009年在《基于海氏系统法的物流企业岗位评估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岗位评估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的责任大小、工作强度、所需资格条件等特性进行评价,以确定岗位相对价值的过程。物流企业在中国物流发展热的大环境下,应该具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岗位评估体系,以保证能够衡量岗位间的相对价值,确定公平合理的薪资结构,以提高员工对于收入的满意度和公平感,实现充分的激励作用。本文从一般岗位评估方法的比较入手,试图通过对物流企业的特征的分析研究,找出物流企业岗位评估的要素体系,在借鉴海氏系统法评估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行业特点的物流企业岗位评估系统,并尝试加以完善。本文首先对岗位评估理论和实施原则及国内外主要的评估方法做了介绍,重点分析了这些评估方法各自的特点、不足及其适用性,然后重点介绍海氏系统法的设计思路和评估方式,对其应用的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综合多种岗位评估方法,克服海氏系统法在使用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在分析物流企业岗位评估与一般企业岗位评估的不同之后,对构建物流企业岗位评估系统做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较为科学的、适应物流企业特点的基于海氏系统法基础上的物流岗位评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沿用了海氏系统法的评估的基本思路,但却重新对3大因素进行了的定义,并结合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的特点、物流行业的特点与惯例,针对物流企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分别按3大因素分类选择8个更符合物流企业具体情况的子因素进行岗位评估,使得评测系统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本文结尾通过对该评估方案进行实例应用验证,显示了基于海氏指导法基础上的物流岗位评估系统是一套符合物流企业评估需求的,科学、有效的评估系统。

梁峰宇[6]2010年在《预备役部队预编人员任职选拔和训练计划制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备役部队是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战争和非战争的行动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预编人员是预备役部队的主体,他们任职选拔和训练的效果直接影响整个预备役部队在完成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这两项任务的过程中作用的发挥。加强预编人员任职选拔和训练的研究,能够发掘岗位和人员的潜力,使人员和岗位达到最佳匹配,促进预备役部队各岗位任职能力的提高,推动预备役部队的发展。论文首先依据新阶段中央军委赋予预备役的新任务,通过对我国预备役部队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了我国预备役部队的特点任务,认真地分析了我国预备役部队发展过程中预编人员在选拔和训练方面的问题。其次,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预备役部队预编人员选拔训练的总体框架。然后,重点研究了预备役部队预编人员岗位任职评价模型和预备役部队预编人员训练计划制定。在预编人员岗位任职评价模型的研究中,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层次分析法及模糊评价法,分别研究了岗位任职评价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确定和岗位任职评价的方法。在预编人员训练计划制定的研究过程中,分别研究了预编人员任职训练计划的工作分解结构图、任务分工表,分析了工作关系表,绘制了网络进度计划图,制定了资源分配计划。最后,以某预备役部队预编人员任职选拔和训练为背景,研究给出了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任职选拔和训练的过程和结果。

郑石桥[7]2001年在《管理审计评价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历史回顾、选题背景和文献回顾)的主题是为什么要研究管理审计评价标准。本章的主要内容如下:(1)管理审计历史的简要回顾:管理审计的历史已有70多年;推动管理审计发展的四支力量是管理职业界、内部审计界、政府审计界和民间审计界;20世纪60年代以前,是管理审计的起步和探索阶段,管理审计总体上处于不规范和无准则状态;20世纪60年代之后,管理审计进入发展和完善阶段,朝着标准化、准则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2)选题背景:管理审计处于较低水平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是:对管理审计的本质认识不清、缺乏可行的评价标准和审计准则及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适应管理审计的要求。由于管理审计评价标准一方面可以用来推动管理审计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指导企业管理实务,所以,本文选择这个课题。(3)文献回顾:实务界和理论界都对管理审计评价标准作过一些探索,但总体上来说,并未建立起管理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也未找到管理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模式。第二章(管理审计对象)的主题是管理审计评价标准对什么进行评价。本章的主要内容如下:(1)受托责任及其分析:会计学家从内容和产生原因对受托责任进行分析,主要观点有“两分法”和“叁分法”;经济学家从内在矛盾及解决办法对委托代理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会计学家对受托责任的分析和经济学家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本文认为,管理审计的对象是管理责任。(2)管理责任各种观点综述:认可管理审计的对象是管理责任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管理责任的组成内容。本文简要介绍和评述了“管理过程观”、“管理过程和管理业绩观”、“管理陈述观”、“叁E观”和“五E观”。(3)管理责任的内容是管理结果及其实现过程:管理的本质是资源配置,企业管理分为整管理、系统管理和岗位管理叁个层次;管理责任是以最优化的方式实现所要求的结果;管理结果是管理主体所要达到的最终状态,管理过程是达到这一过程的程序和方法,管理结果和管理过程都分为整体管理系统管理和岗位管理这叁个层次。第叁章(管理评价标准体系结构和建立模式)的主题有二个,一个是确定管理审计评价标准的体系结构,另一个是确定管理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模式。本章的主要内容如下:(1)管理审计评价标准的体系结构:管理结果和管理过程都是可以评价的;以管理责任的叁个层次(整体管理、系统管理和岗位管理)为经,以管理责任的内容(管理结果和管理过程)为纬,提出如下表所示的管理审计评价标体系:管理审计评价标准体系评价对象管理结果评价标准评价标管准理过程评价标准整体管理责任系统管理责任岗位管理责任表示要建立这种标准(2)管理结果评价标准的建立模式:管理结果评价标准采用数量化模式,由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两部分构成;评价指标体系是管理结果的数量化反映,是一个层次体系,能发挥多种作用,具有多种形成途径;综合评价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合成,它给人以全局观念,

朱维蓉[8]2003年在《红塔集团生产一部职务分析研究》文中提出职务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一系列工作活动的依据。为了配合红塔集团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中职务分析这一基础性工作入手,结合红塔集团生产一部的实情,运用问卷调查法和面谈法收集整理出有关数据资料,通过科学的分析,得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生产一部职务说明书,并由此提供了一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正确进行职务分析的方法。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部分工作: 首先,论文对生产一部职务分析工作的背景,国内外职务分析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作了介绍,对研究工作的意义作了阐述,并初步提出了研究工作的思路; 其次,介绍了职务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骤,阐述了职务价值评价系统的概要,并对各种分析方法作了比较; 论文根据集团的战略目标、生产一部在集团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描述了生产一部的性质和工作任务。并指出各工作岗位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应紧紧围绕部门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 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面谈法收集、整理了生产一部相关职务信息和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红塔集团流程型生产和“叁高”的特点,理论结合实际地选取与生产息息相关的部分职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编制了选定职务的职务说明书。职务说明书中对很多存在交叉的工作、职责都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做到了通过明确的工作任务、岗位职责、任职资格,尽量把可能发生的争执和人力、物力的浪费降到最低,为今后集团选人用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最后,论文对职务分析选取的对象作了价值评定。价值评价的取向也针对“叁高”特点,对评价的因素在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作了权重的调整,使评价体系更切合集团实际。

孙俊伟[9]2007年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文中认为安全生产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是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建筑业从业人数众多,建设工程规模巨大。搞好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关系着千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实践“叁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十七大”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具体体现。本文将围绕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源管理展开系统研究。从施工环境、作业人员、建筑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技术和工艺、施工管理等各个方面,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去研究,辨识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危险源,把握其特点,寻找其规律,对危险源进行分析辨别,划分危险等级,确定危险源的控制范围并对危险源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首先,本文从项目的特点和项目施工的特点分析了施工项目的系统危险性特点,指出了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性的固有性、脆弱性和时效性及多维度特征,要求在管理过程中把握全面、动态和预先分析的思路。其次,论文对不同阶段的危险源管理技术展开讨论,施工项目安全规划阶段的本质安全化危险源管理技术、危险源初始辨识技术、施工日常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危险源自辨识、动态辨识及事故发生和紧急状态下的应急管理技术。从而将危险源纳入事前预控、过程监控和紧急状况下的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全方位预防控制中。再次,本文在施工项目系统危险源管理方法技术研究中,注重了危险源辨识技术和危险源分类方法上的创新:①危险源辨识技术上的创新。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和危险源管理思想有机融合,用安全网络计划技术,明确危险源管理的工作系统范围,实践的角度对危险源进行全面辨识,既保证系统性和全面性,又保证重点突出。②危险源分类方法上的创新。从系统的角度来审视工程项目危险源,充分发挥企业层面和项目层面对危险源的不同侧重点的把握。将危险源分为全局性危险源和局部性危险源,对不同类型的危险源,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危险等级划分。③安全网络计划技术创新。将网络计划技术运用到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中,一方面为应用项目管理技术进行危险源管理拓展了思路;另一方面,为施工项目危险源管理有效进行动态控制和PDCA循环提供了技术手段。最后,论文还探索了施工项目危险源的应急管理方法和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两个方面内容。提出了施工项目应急管理分级标准、构思了施工项目应急危险源应急管理框架。同时,衔接国家最新的紧急事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积极倡导施工项目应急能力建设,提出了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国家级和企业级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框架和基于该系统平台的核心危险源动态辨识系统和系统危险性评价系统等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框架。

崔轶[10]2015年在《因材施教,因材施评》文中研究说明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深受鲍扎体系影响的中国传统建筑教育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针对建筑学专业教育由培养单纯的建筑设计人才转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需要对如何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想、制定培养计划、选定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及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力求综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通过建立“可操作”与“可控制”的设计教学体系,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阶段、分标准的多元化课程评价。论文对二十世纪至今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和发展演变历程,以及建筑设计教学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不同教学思想之间的异同,归纳出当前国内外各种建筑设计教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借助案例研究从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不同教学思想影响下的教学实践中可借鉴的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教学评价模式特征;通过问卷调查和在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实验性实践,从宏观的教学培养目标到微观的教学内容、方法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对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出量化结果,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探索符合国内普通院校实际情况的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的方法,提出适应其自身发展特性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及评价体系策略。研究围绕建筑学的本体问题这一核心,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设计教学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框架,提出在教案设计时将“渐进式”与“脉冲式”两种教学过程有机结合,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筑设计专题训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设计研究能力。同时,基于认知理论与学习模式理论,结合建筑学专业特色引入并加以改进了科尔布的学习模式类型测试,对传统的设计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标准及评价时段进行了重新定位,建立了多元化的纵向设计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习模式类型学生各自的学习特点、设计思维、语言表达、沟通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更为清晰、准确、有效的评价,最终达到因材施教、因材施评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知识作业岗位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D]. 汤玲玉. 西南交通大学. 2004

[2]. 煤尘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吴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

[3]. 基于岗位绩效的哈煤集团露采公司薪酬管理研究[D]. 赵春晨. 天津大学. 2005

[4]. 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研究[D]. 吴同性. 中国地质大学. 2012

[5]. 基于海氏系统法的物流企业岗位评估系统构建研究[D]. 程欣. 湖南大学. 2009

[6]. 预备役部队预编人员任职选拔和训练计划制定[D]. 梁峰宇.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

[7]. 管理审计评价标准研究[D]. 郑石桥. 上海财经大学. 2001

[8]. 红塔集团生产一部职务分析研究[D]. 朱维蓉. 重庆大学. 2003

[9].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D]. 孙俊伟. 重庆大学. 2007

[10]. 因材施教,因材施评[D]. 崔轶. 天津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知识作业岗位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