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基怀伊理论”商载_淮夷论文

“卜辞淮夷说”商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卜辞论文,淮夷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淮夷是先秦时期的重要部族,他们与中原王朝长期的战争与交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淮夷问题向来为先秦史与民族史学界所关注,不少学者在谈论淮夷起源时,往往将其历史追溯至商代。我们知道,西周时期淮夷的活动最为活跃,相关铜器铭文与传世文献多有记载,但是被学界认定的有关淮夷的殷墟卜辞,其释读尚存疑问,故商代是否已有淮夷之族还须谨慎对待。本文将结合相关甲骨文资料,对“卜辞淮夷说”所依据的材料进行分析,并提出新的解释,以求教于方家。

“卜辞淮夷说”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陈梦家先生的《隹夷考》① 一文,他将《殷虚书契后编》下·36·6隶释为:“乙巳卜,西隹夷。乙巳卜,北隹夷。”并认为卜辞“隹夷”就是文献中的“鸟夷”,是发源于东北的民族,后来向南迁徙,形成许多分支,广泛分布于山东和淮河流域,淮夷就是其中的一支。至于淮夷出现的时间,陈先生并未作进一步考证。持同样观点的又有郭沫若先生,他在《殷契粹编》一书中提到“卜辞有隹尸,殆即淮夷”②。后童书业先生作《“鸟夷”说》③,也将相关卜辞视作商代有淮夷的证据。此后,“卜辞淮夷说”逐渐流行,成为一种深具影响的学说,如李修松④、钟柏生⑤、孙亚冰⑥ 等学者都相信这一观点。

以上诸家认为涉及“淮夷”的两条卜辞,经查在《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中的编号为32906(历组,图一),此中所谓的“夷”字作“”构,乃历组卜辞“匕”字的常见写法⑦,姚孝遂、宋镇豪、陈秉新等学者都将其释为“匕”⑧,这无疑是正确的。因此,“卜辞隹(淮)夷说”事实上已失去了立论依据。至于“匕”的含义,姚孝遂先生联系卜辞中“匕动物”的辞例,认为“匕”应该读作“畢”,是动词,乃狩猎方法之一种。⑨ 宋镇豪先生则读作“妣”,并且补足残辞,作“乙[巳卜],[东隹妣]。乙[巳卜],[南]隹[妣]”。认为四妣分主四方,乃三、四期卜辞中主宰生育的四位女神。⑩ 将“匕”读为“畢”,在古音上有其依据,但卜辞中似乎并不存在“匕动物”这种辞例,因此读“匕”为“畢”值得商榷。卜辞“匕”读作“妣”虽然习见,但笔者认为此处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即读“匕”为“比”,其词性为动词,表会同之义。而“比”的对象为卜辞习见之“”。今试述如下。

以往学者在讨论这两条卜辞时,都认为“匕”是句末最后一字。但细审拓片似不难发现,中间“乙巳卜叀北隹匕”这条卜辞,在紧接“匕”字之下方,仍存有某字上部之残画,其形作“’”,显然,它与卜骨左侧刻辞“乙巳卜叀令”的“”字上端相同,所以,“匕”后之“”极有可能是“”字之残构。根据学者的研究,可将此字暂释作“失”。(11) “失”字下方已是干支为“丁未”的另一条卜辞,因此,相关卜辞应当读到“失”字才算完结。具体说来,便是:

乙巳卜叀北隹匕[失]。

“失”在卜辞中作人名、国族名或地名。(12) 这样一来,“匕”就不好解释为先妣的“妣”或所谓的狩猎动词“畢”。

图一 《后》下·36·6

窃以为,此处读“匕”为“比”似比较合适。案诸卜辞,“匕”与“比”往往通用无别。例如,宾组卜辞中“妣庚”,通常写作“匕庚”(13),但亦有例外,如:

……于比庚。(《合集》2450,宾组)

此处“比庚”,显然就是习见之“匕庚”,故“比”与“匕”通。“匕”读“比”的例子更是多见,今试举两组如下:

1.辛亥卜,翌日壬,王其比在戌犬,擒,弗悔,无灾。(《合集》27925,无名组)

王其田,叀戌犬匕,擒,无灾。(《合集》27915,无名组)

2.癸卯卜,戊王其匕犬……(《合集》27909,无名组)

……匕,擒。(《合集》33397,无名组)

第一组《合集》27915之“戌犬”指戌地的犬官,“王其比在戌犬”与“戌犬匕”含义相同。第二组《合集》27909的是犬官之私名或族名,其中的“匕”的用法及含义与第一组的“匕”字亦无甚区别。这两组“王比犬官”之田猎卜辞,足以说明“匕”可读作“比”。(14) 而“比”字的含义正如刘源先生所言,乃会同之义。(15)

现在回过头再来看《合集》32906,所谓“北隹匕[失]”或可以解释为“从北边会同失”。

事实上,这条卜辞与左边的刻辞“乙巳卜隹失令”恰好形成对贞关系,或可证明笔者的理解殆能成立。按殷墟卜辞中“比某”与“令某”同版对贞的辞例习见,例如:

1.王勿比沚。

沚比。

贞:勿比望乘。

比望乘。

王勿比望。

令望乘。(《合补》2021,《合集》7515+《合集》7486,宾组,图三)

2.令多马。

贞:王勿比沚。(《合集》5719,宾组)

3.比望乘。

令望乘。(《合集》6148,宾组)

望乘(或省作“望”,见例1、3)以及沚(或省作“沚”,见例1、2)都是武丁时期的重要武将,经常参与对外征伐。例2的多马也是商代的武官名号。所谓“令某”是命令某人单独执行某项任务,“比某”是会同某人做某事。而以上三条卜辞所卜事项都有将领或武官参与其中,贞卜内容殆与军事有关,大概是卜问会同某人出征还是令某人单独出征。尤其第3条卜辞中被“比”、“令”的是同一个人,与《合集》32906的“匕失”、“令失”并见一版的辞例完全相同。至于“比失”与“令失”涉及的具体事项,因为失的身份复杂且原辞省略,我们不得而知。

另外,“隹匕失”这一句式有点特殊,相关语法问题还需作出交待。卜辞中的“”(隹)字句一般都采用宾语前置的形式。(16) 除在正反对贞的卜辞中“”、“隹”两词不可互换,其他情况都通用无别。按照(隹)字句倒装的原则,本文中的“隹比某”似乎应作“隹某比”才对,但是卜辞中也不尽然,例如:

1.勿隹侯比。(《合集》。7503正,宾组)

勿隹比。(《合集》32正,宾组)

2.辛卯卜,即贞,多生射。(《合集》24140,出组)

……子卜,即……祖辛岁,多生射。(《合集》24141,出组)

……大庚……多生射。(《合集》24142,出组)

……寅卜……翌辛……岁,多生射。(《合集》24143,出组)

第一组的两个隹字句,《合集》7503是倒装句式,而《合集》32就采用了顺序语序,二者都是卜问会同某人做某事。第二组所谓“多生射”之“多生”即“多甥”,乃商王的姻娅之亲,“多生射”的含义显然不可能是指商王射杀多生,而是让多生参加射礼(17),这个例子直字句也没有倒置。本版卜辞的“隹比失”也是采用了顺叙的语序。“乙巳卜北隹匕[失]”可读为“乙巳卜,北,隹比[失]”。大意是乙巳日占卜从北面会同失做某事。与之句式相同的还有两条,一条在卜骨右侧,“乙巳卜,西,隹比□”,缺一人名,另一个在左侧,残缺较多,仍可补为“乙[巳][卜],寅□,[隹][比]□”,缺一方位词和一人名。

丁未日卜辞及单独的一个宗字含义不明(19),且与我们要说明的问题无关,暂不予讨论。

总之,乙巳日卜辞是本版的大宗,所卜内容都是令某人做某事或匕某人做某事。“匕”在这里读为“比”,是会同的意思,整版卜辞内容与淮夷问题无涉。因此,我们认为目前殷墟卜辞中尚无淮夷的记载,商代淮夷问题还有待于新材料的发现与研究。而就现有的甲骨与金文材料判断,淮夷出现的时间最早不会早至西周早期,而于西周中晚期实力强盛,对周王朝时叛时服,则成为西周王朝的心腹大患。这个问题,笔者将另撰文,就不再展开讨论了。

本文是南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KZXA10013)阶段性成果。文章的撰作得到陈絜师的启发和指导,送审过程中,复蒙匿名审稿专家多所教正,一并于此致谢!

收稿日期:2010年7月7日

注释:

① 陈梦家:《隹夷考》,《禹贡》半月刊,第5卷第10期,1936年7月。

② 郭沫若:《殷契粹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年,第352页。又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三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52页。

③ 童书业:《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48页。

④ 李修松:《先秦史探研》,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64页。

⑤ 钟柏生:《殷商卜辞地理论丛》,台北,艺文印书馆,1989年,第214页。

⑥ 孙亚冰:《甲骨文中的人方》,《东方考古》第4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37页。

⑦ 关于各期卜辞中“匕”字形分析,林沄先生已有详论,参看林沄《甲骨文中的方国联盟》,《古文字研究》第6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9—73页。又收入氏著《林沄学术文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⑧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4—165页;另见姚孝遂《甲骨刻辞狩猎考》,《古文字研究》第6辑;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735页。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53页;陈秉新等:《出土夷族史料辑考》,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页。

⑨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第164—165页。

⑩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第253页。

(11) 此字以往多被释作“先”,但是卜辞中有“(先)”、“”并见之例,如“乙酉卜,争贞,今夕令以多射(先)降……”(《合集》5738,宾组),由此可见,“先”、“”显然不是同一个字,故依赵平安先生的研究,暂释作“失”。参见赵平安《从失字的释读谈到商代的佚侯》(初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1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新出帛书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6—64页。

(12) 参《合集》19773、33010、36536、1779反、5734正、5735、5738等。根据学者的研究,失是商周时期的望族,卜辞与金文都有记载,时代从武丁中期一直延续至西周初年,失族与商王的关系亦比较复杂,或听命于商王,或被商王征伐。参见何景成《“失”族铜器研究》,《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关于商代失族地望,学者也多有讨论,赵平安先生认为在河南洛阳马坡一带(《从失字的释读谈到商代的佚侯》),何景成与罗琨两位学者则认为马坡所出铜器时代均为周代,应属失族后迁过去的一支。罗琨先生介绍山西浮山桥北发掘有商代大墓,规格颇高,且出有以“失”为族徽的铜器,认为浮山墓地与商代“失”族地望不无关系(见何景成《“失”族铜器研究》。罗琨:《殷墟卜辞中的“失”与“先”》,《古代文明通讯》,2006年12月;《山西浮山桥北商周墓》,国家文物局编:《2004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相关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3) 如《合集》772、2643、5598反等。

(14) 姚先生所谓“匕动物”的辞例,多数是对“王比犬官”辞例的误读,他认为被匕的“动物”其实大多数是犬官,故读“匕”为“畢”在卜辞中尚缺乏依据。类似的“匕”用作“比”的田猎刻辞还有《合集》27909,27917,28598;《屯南》808,3696等。

(15) 刘源:《殷墟“比某”卜辞补说》,《古文字研究》第27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6) 杨树达:《甲骨文中之先置宾辞》,《积微居甲文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17) 陈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90—92页;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第491页。

(18) 许进雄先生将《合集》32906与《屯南》740联缀,参看蔡哲茂《甲骨缀合集》,台北,乐学书局,1999年。缀合后的卜辞又收入《甲骨文合集补编》,著录号6615。

(19) 刘源先生来函惠告:“卜辞有‘兹祖丁,受祐’(《合集》27288,历组),推测‘宗’字可与周围几个字连读为‘在兹祖宗’,这样也可与卜辞中常见的‘在某先王宗卜’相应。”

标签:;  ;  ;  

“布基怀伊理论”商载_淮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