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视角与空间_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视角与空间_地理论文

例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视角与空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视角论文,高中地理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教材编写的视角

教材编写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地理教师是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只有广大教师的主动参与,教材才能持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地理教科书编写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体现了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最具普适性、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受编写时间、编写人员及其对学科和课程思想认识的局限,导致教材本身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局限。地理教师在使用教材的同时,应该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主体。

1.丰富教材内涵,拓展教材外延,处理教学内容

【案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不同区域的学生对该条标准的认识差别很大。山区的学生对山岳地貌和流水地貌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学生对外力作用的感性认识虽然都很深刻,但所见的地貌却千差万别。教材提供的也主要是教学的线索。教师在处理该问题时,应从地域特点出发,根据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从新闻媒体、图书馆、互联网和乡土资源中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材料,丰富教材内容。

2.创设教学情境,创新学习方式,变教材为“学材”

【案例】“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教学构思

●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1)自读:“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认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合作探究:提取教材中“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表1-1-1)中的信息,分析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说明地球物理性状的普通性。

●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特殊性

(1)合作探究:从人类探测火星的成果,思考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探究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2)合作探究:提取表1-1-1的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质量等方面分析存在生命条件的原因。

3.问题化处理,列举实例,重现地理事象过程

【案例】“区域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设计(节选)

●为什么要研究区域?(给出珠江三角洲实例)

(1)珠江三角洲属于何种区域类型?

(2)珠江三角洲有哪些区域特征?

(3)研究这些区域特征的目的是什么?

(以上是铺垫性问题)

●怎样研究区域?

(1)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目前它处于哪个发展阶段?该发展阶段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有何特点?该发展阶段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以上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领悟某个区域的研究方法)

(2)珠江三角洲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相比,发展的地理背景有何不同?两地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有何不同?两地如何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以上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区域的比较内容和基本方法)

地理教学的视角

地理课改是一个革旧鼎新的过程,地理教师只有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中,才能真正融入课改、实现专业成长。

1.同伴互助集体备课,形成有效、高效教学设计

【案例】记高一地理备课组的一次活动(节选)

……

郭老师:本节的难点有两个,如何解决?可提出预设方案,现在请大家讨论。

(1)洋流的分布规律:可设计5个问题(问题略),先从局部海域切入认识洋流的分布特点,再将视野扩展至全球范围揭示洋流的分布规律。

(2)利用规律建立世界洋流分布模型。

殷老师:有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对诸如北印度洋海区、副热带海区的空间概念不清,建议在学案中的分布图中标示;二是建议设计中将洋流的分布图与近地面风带分布图的比较,改为从近地面风带的分布引入洋流的分布,为此,在学案的预习部分增加让学生绘制近地面风带分布图作为预设的知识“抛锚”。征询大家意见。

……

郭老师: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中给出的主要是结论,可设想每个结论配一个实例……

冷老师:建议“哥伦布往返大西洋”的案例换为“我海军索马里海域护航”,一是其往返航途经的海区恰恰是季风洋流海区,这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二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全球意识。

2.设计好“学案”和作业,确保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案例】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1)学案结构(节选)

学习目标:(略)

知识准备:仔细观察图案(图略,下同),从中可以了解到河流的哪些知识?

自主研习:

(1)阅读课本,田纳西河大致在美国什么位置?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有哪些?

(2)填写表格(表略),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点。

(3)补充“田纳西河早期开发的因果关系框图”,简要评价早期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作探究:

(1)如果你是一个水利开发商、企业家、当地农民、环保工作者、政府官员,在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做哪些事情?

(2)填表:比较田纳西河治理前后的变化(自然灾害、航运、发电、灌溉、水土流失、植被、农业及工业生产、旅游、居民收入等)

适度拓展:总结田纳西河的开发值得借鉴之处。

3.从“经验教学”走向“反思教学”,地理教学大有可为

【案例】教学反思:问问自己

课前:上一节课,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与什么问题相关?这个问题以前见过或听说过吗?别人曾经遇到并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是怎样解决的?可否借鉴别人的想法或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涉及到某些“教学理论”问题?

课中: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应该怎样去解决并应对这些教学事件,这样应对合理吗?该怎样调整原先的教学方案?

课后:刚才教室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些教学事件暗示了什么?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样处理?

地理教师专业培训的视角

课改培训是一个创生的过程,培训者只有创造性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使教师真正从中受益。当前的课改培训往往存在一些倾向:要么高到大谈教育理念而不言课本,要么低到只谈教材的重难点,而不言教育观念,两者都不利于地理课程改革,对提高教学效益并无多大实际意义。改变这一状况,可注重以下两点:

1.注重培训的实用性

实用性即要面对并解决眼前的问题。眼前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刚刚发生或即将发生在地理课堂里的问题。因此,培训和教研的重心要移到解决地理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

2.注重培训对象的层次性

教改的问题说到底是教师的问题。新课程的实施,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更是对其专业素质的挑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个体需要不尽相同。通识培训是必要的,集中研究也是必要的,但有这些还不够。培训必须有层次、多侧面,应分层解决每一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否则,培训活动搞得很热闹,但教师的教学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或者效益低下。

【案例】本校地理教师分层培训计划(节选)

……

教龄5年以内的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培训主要以“单元教学研究”为切入点开展。这一类教师要以“单元”为载体,领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分析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意图及要求,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与经验水平,优化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育教学的基本过程。

教龄5~10年的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培训主要采用“主题式”研究活动,通过解构与主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片断,探讨同类问题的解决策略,分析总结应对办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培训主要采用“理解式”研究方式。“理解式”即理解、改造教育经验。培训旨在从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一支引领学校课程改革的队伍。培训的中心是“理解经验”,引导教师以教育理论为视角表达、展示、整理、理解、改造、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标签:;  ;  ;  ;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视角与空间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