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继电保护研究综述论文_范宇

通辽市泓源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 028000

摘要:传统燃料为主导的能源模式对环境的污染,能源危机的加剧,使得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这些分布式能源资源被复杂的换流接入到交流配电网中,给配电网的应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配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满足目前的发展需求。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运用前景良好,但缺少可靠的继电保护技术制约了发展。本文对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继电保护进行研究。

关键词: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继电保护;研究

1 交直流混合中低压配电网结构

在考虑低压配电系统中出现一定比例的直流负荷与电源情况下,本文设计采用交直流混合系统进行供电,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

图 1 典型中低压配电结构形式

2 直流配电网的线路主保护

2.1 保护原理

直流配网线路短路的主保护由电流差动保护、电流过流保护和正、负极电流不平衡保护组成。其中,电流差动保护用于判断故障位置,过流保护和电流不平衡保护用于识别故障类型。保护范围为整段直流线路。电流正方向为从母线到线路。以 k2 点短路为例,说明主保护的保护原理。采用电流差动保护判断保护区域,设正、负极差流ipDiff、inDiff 如式(2)所示。

由于单极短路后极间电压不变,而极间短路后,故障点处极间电压为 0,导致直流系统输出极间电压突降,故极间短路后,故障电流 ifA 远大于单极接地短路的 ifA。综上,可采用始末端差流判断区内是否发生故障,通过始端电流不平衡系数 KIdiff 以及电流 idcA 判断直流故障类型。根据区内短路后,线路始、末端电流特征,可得式(6)所示的主保护判据。

式中:Kset1.1、Kset1.2、Kset1.3 分别为差流保护、过流保护及电流不平衡保护的可靠系数,为协调速动性和可靠性,考虑电流传感器误差等,可靠系数取1.1~1.3。区内故障判据整定值 Iset1.1 按躲过上级线路、下级线路短路及正常运行时的差流 IdcD.sup、IdcD.sub 和 IdcD.nor 整定。由前面的分析可知,极间短路后的线路始端电流 idcA 远大于单极接地短路的idcA,同时为避免正常运行时保护误判,极间短路判据整定值 Iset1.2 按躲过区内单极接地短路和正常运行的始端电流最大值 IdcA.SpF 和 IdcA.nor 整定。由于单极接地短路后,电流不平衡系数 KIdiffA≠1,考虑到元件参数差异等因素可能导致的正常运行和极间短路后 KIdiffA≠1,不平衡电流判据整定值 KsetId 按躲过正常运行和区内极间短路时,线路始端正负极电流不平衡系数 KId.nor、KId.PNF 整定。

2.2 保护方案及验证

主保护流程如图 2 所示。其中,sign(y)为符号判断函数,当实数 y 为正时,函数值为 1,y 为 0时函数值为 0,y 为负时函数值为-1。为提高判断速度,同时判断图 2中前三个判据,并记录成立次数。连续成立 3 次即认为该判据成立,再按照图 3流程判断故障类型。

图 2 主保护流程图

在 PSCAD 中搭建图 2 所示光伏直流汇集接入系统,验证提出的保护方案。直流系统为 5 MW 光伏电站,交流系统电压为 35 kV。两段线路均为 10 km的 30 kV 直流电缆,线路阻抗 Zl=0.45 Ω/km。并网变流站由 MMC 和连接变压器组成。MMC 采用具有闭锁功能的 129 电平混合型 MMC,半桥子模块(Half bridge submodule,HBSM)与全桥子模块(Fullbridge submodule,FBSM)个数比为 1:1。连接变压器Dyn11 变压器,且经 1 000 Ω 电阻接地,变比 1:1.1。光伏电站采用最大功率跟踪控制,MMC 采用无功与定直流电压作为外环的电流解耦控制。以线路 AB 上除始端以外,其他位置金属性短路为例,分析故障后线路 AB 始、末端电压、电流。单极短路后,极间电压不变,光伏输出电流基本不变,故障极对应的 MMC 半桥子模块电容与线路电容形成放电回路。始、末端故障附加电流 ifA、ifB主要由线路分布电容决定,且正、负极故障电流方向相同,则故障后,正、负极电流不平衡。极间短路后,受故障点极间电压降为 0 的影响,始、末端电压下降且接近于 0。由光伏输出特性可知,光伏输出电流增大,且约为短路电流,MMC 子模块电容放电。与单极短路相比,始端故障电流 ifA 还包含光伏输出短路电流,末端故障电流 ifB 还包含 MMC电容放电电流。若线路 AB 始端短路,由于光伏电站直接与始端相连,故 ifA 仅由光伏输出短路电流决定。因光伏输出最大短路电流为 1 kA,且电流具有单向性,只能从光伏电站流出,导致正、负极电流不平衡度较低。故线路 AB 始端短路后,主保护可能不动作。仿真 1 s 时,分别在 k1 至 k4 设置正极接地短路和极间短路,在 k5、k6 设置交流短路。采样频率20 kHz,在 Matlab 中处理仿真输出数据,验证保护方案。对于线路 AB,Iset1.1 需躲过线路 BC 始端单极短路后的最大差流 1.774 8 kA,令 Kset1.1=1.05,则 Iset1.1=1.86 kA;Iset1.2 需躲过本段线路单极短路后的最大电流 3.2 kA,令 Kset1.2=1.1,则 Iset1.2=3.52 kA;Iset1.3需躲过本段线路极间短路后的最大不平衡电流系数 0.001 6,令 Kset1.3=1.1,则 Iset1.3=0.001 76。对于线路 BC,Iset1.1 需躲过 MMC 直流出口处单极短路 后 的 最 大 差 流 1.966 kA,令 Kset1.1=1.1,则Iset1.1=2.16 kA;Iset1.2 需躲过本段线路单极短路后的最大电流 2.88 kA,令 Kset1.2=1.1,则 Iset1.2=3.17 kA;Iset1.3需躲过本段线路极间短路后的最大不平衡电流系数 0.003,令 Kset1.3=1.1,则 Iset1.3=0.003 3。其中,XfA、XfB 分别为线路 AB 和线路 BC 故障到本段线路始端的距离(单位:km),PF 代表正极短路,PNF 代表极间短路,acF 代表交流短路,Rf 为过渡电阻。由表 1 可知,对于金属性短路,线路 BC 的保护可以准确识别本段线路的故障。由于直接与光伏电站相连,线路 AB 可以识别除始端外,其他位置的短路。但对于高阻故障,主保护难以识别。为减小过渡电阻及光伏电站短路特性对故障识别的影响,提高保护的可靠性,需设置可保护本段线路全长的后备保护。

3结语

综上所述,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在消纳分布式电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有巨大优势。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继电保护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及其相应继电保护还需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黄仁乐.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J].供用电,2016,33(08):1.

[2]尹忠东,冯寅,闫凤琴,蒋利民.交直流混合配电网能效综合评价方法[J].电力建设,2016,37(05):100-108.

[3]李斌,何佳伟.柔性直流配电系统故障分析及限流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12).

[4]黄弦超.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故障恢复模型[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39(11):52-55.

论文作者:范宇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  ;  ;  ;  ;  ;  ;  ;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继电保护研究综述论文_范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