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31614部队医院门诊部 福建厦门 361000)
关键词:边(海)防基层部队;战(现)场救治
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场环境更加恶劣,军事活动超负荷,伤类复杂,伤情严重,伤员流骤[1],对边(海)防基层部队卫生救护力量的战斗力水平和战(现)场救治的质量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分析我军边(海)防基层部队战(现)场救治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相关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1对战(现)场救治认识不够
由于部队长期处于和平环境,对战(现)场救治认识程度普遍低于对军事训练的认识,导致在思想上重视不够,救治准各不充分,在组训上存在“走过场,流于形式”的现象,影响和制约着部队战(现)场救治训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2]。
1.2战(现)场救治力量薄弱
边(海)防基层部队较为分散,周边环境较为恶劣,一旦突然发生战事,人员难以较好隐蔽和快速撤离,伤病员数量在短时间内剧増,给战(现)场救治带来巨大压力;卫生救护人员编制有限,医疗后送方式手段单一,战(现)场救治大多依靠官兵自救互救,难以保证救治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效果。
1.3训练缺乏科学性、实战性和有效性
一是缺乏业务精、技能强的教员队伍,组训层次低;二是教学及组训模式相对落后,缺乏系统指导,战(现)场救治的训练缺乏科学性;三是边(海)防基层部队条件有限,有些训练设备陈旧,模拟训练和演练层次难以有突破性提高,演、训缺乏实战性和有效性。
1.4信息化水平较低
边(海)防部队与城镇相距较远,网络建设及信息化建设相对薄弱,指战员及卫生人员对部队信息化作战重视和理解不够,卫勤保障的信息化水平偏低;有些单位虽然配备了“野战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和“救灾医疗系统”等模块,但所属人员对系统的掌握、运用和维护能力普遍较弱。
1. 5战救器材维护保养不及时
边(海)防基层部队部分官兵对战救器材和装备维护保养重视程度不够,维修保养力量相对缺乏,加之所处环境相对恶劣,战救器材和装备往往容易发生锈蚀、老化和破损,严重影响战(现)场救治训练和战救效果。
2对策
2. 1 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努力提高重视程度
战(现)场救治是卫勤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减少阵亡和伤残率的关键,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线救治”[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未来战争形态除了以往的“枪林弹雨”外,更可能出现以电磁辐射、生化武器等新概念武器为主的“不见硝烟”的战争,其对伤病员造成的伤害与以往常规武器造成的伤害大为不同,战(现)场救治的内容和方式需要赋予新的内涵[4],更需要指挥员和卫勤救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把战(现)场救治视为一项战略任务认真推行实施。
2. 2 加强科学组训能力,提高实战化水平
为适应新形势下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应加大以战(现)场救治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与训练。首先,卫勤指挥部门要研制合理的战(现)场救治模式,提高救治能力和水平[5]。其次,要加强基层边(海)防部队卫勤教练员、军医及卫生员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熟练掌握战伤救治分类模式在急诊救护身份识别中的应用[6],定期开展战(现)场救治的教学、训练与演练,提高快抢、快救与快送的综合能力。同时,要加强基层部队官兵的自救互救训练,每名官兵都要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休克辨认和处理等自救互救技术[3],在会包、会扎、会救的基础上,与分队战术训练和演习相结合,突出实战化特点,提高战时处置能力、适应能力和心理防护能力,争取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第一次抢救上见成效,为挽救伤员的生命,实施分级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7]。
2.3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新型救护器材的研制和配装
要加强边(海)防基层部队网络建设,提高应用信息化系统和设备的能力,做到熟练操作、管理和维护相关的信息化系统[8];为边(海)防官兵配备远程医疗系统和智能头盔,通过数字化通信网络实现远程医疗,提高战(现)场救治的指挥和救护能力[5]。尽快为边(海)防部队配备装甲急救车、伤员后送车,提高基层部队战(救)伤救治能力和手段;提高战斗员之间的自救互救能力[9];战时,在可能情况下应争取后方支援,利用救护直升机等加强空中卫勤保障力量,加速伤员后送;要加强新型止血绷带、防弹衣等急救器材和防护装备的研制,努力开发无人操作武器系统和保障系统,切实提高边(海)防基层部队战(现)场救治能力和战斗力水平。
3小结
总之,战(现)场救治是边(海)防基层部队在战时或处理突发事件时挽救伤员生命,赢得后续救治机会的主要方式,战救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的建设。要在贴近实战中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不断提高科学组训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战场救治技术要从理论到实践到切实保障实战化[10],努力加快新型救护器材的研制和配装,保证边(海)防基层部队战(现)场救治能力和战斗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赖西南,何风慈,陈宇等. 针对现代战争特点开展师医院火线外科模块化训练.国防卫生论坛,2003,12(3):174-177.
[2]黎鳌,盛志勇,王正国. 现代战伤外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51-378.
[3]贾旭宏. 部队自救互救训练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国防卫生论坛,2002,11(1):26-27.
[4]李艳菊,李稚平,周梅. 自救互救在战场中的作用及发展现状国[J]. 现代护理,2007,13(19):1 848-1 849.
[5]许鑫,周立. 透过战争形势演变看外军营救后送阶梯及医疗救护保障措施[J]. 2005,24(1 0):575-577.
[6]战伤救治分类模式在急诊救护身份识别中的应用[J]. 薛晓英,张利.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7(03):168-169.
[7]杨顺秋,李若恵,张静等. 部队战士自救互救与平时练的调查研究[J]. 西南国防医药,2004,14(6):667-668.
[8]陈楚琳,桂莉. 西方国家军队战伤救治训练的内容与方法简介[J]. 人民军医. 2018(05):408-411+428.
[9]何忠杰,盛志勇. 再论战伤自救互救[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5(11):857-861.
[10]战场战伤救治——从理论到实践[J]. 黎檀实,付小兵.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5(12):943-945.
论文作者:陈晓丽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部队论文; 基层论文; 能力论文; 战伤论文; 组训论文; 伤员论文; 水平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