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日本模式构建中国市场经济框架_市场经济论文

借鉴日本模式构建中国市场经济框架_市场经济论文

借鉴日本模式构建我国市场经济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框架论文,模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各国都实行或试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各国的历史、社会、政治、文化和发展过程所处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同,因而各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就有很大的差异。国际上对市场经济模式有不同的分类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1年《转换到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成功的市场经济的三种主要模式:美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本文就日本模式的特点及其借鉴作用谈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学习同仁。

日本模式亦叫作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或社团市场经济。日本经济学家们称之为混合经济体制。所谓混合是指,在生产方面,采取以自由市场为中心的新古典综合派体制(美国民主党政府多实行此类体制);在分配方面,是更多地吸收福利主义体制的作法(美国和北欧国家属这一类型),但是反对平均倾向的分配论;在管理方面,借鉴优秀人才管理型体制(法国属这一类型),将管理社会的大部分工作委托给现在领导社会的那些大企业和行政方面的优秀人才,产业和行政方面的专家们不断调整易于发生矛盾的生产(增长)和分配(福利),协调经济和文化关系。与欧美模式不同的日本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实力地位紧迫欧美。50-8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于美国和欧共体。据权威专家估计,整个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为4%,美国和欧共体为2.5%。尽管1992年3月以后日本经济进入了不景气阶段,但从1994年起逐步复苏,如能积极有效地调整经济结构,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还将继续提高,与美欧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目前(1991年数字)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31775亿美元)占美国(56458亿美元)的56%,到本世纪末可提高到美国的70%。1988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1020美元,首次超过美国的19840美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到1987年日本的外汇储备高达811亿美元,超过西德而跃居世界首位。1985年日本的对外贷款超过美国,到1990年9月,贷款余额已高达2万亿美元,占各国银行向国外贷款总额比重的36%,居世界首位。日本汽车、电器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3,外贸连年巨额顺差,1980年中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的最大的贸易顺差国,1991年初的净债权已达3000亿美元。1990年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额终超过英国,跃居首位,以至于美国有人说“日本在买下美国”。据美国《幸福》杂志1992年8月公布的统计,按资产额排列的世界10大银行中日本占了前8家。

日本成功的秘密,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欧美各国研究的重要课题。欧美研究的结论之一,就是认为日本实行的是官民一体的经济体制。这违反了自由市场经济原则。此类指责一直持续至今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日美、日欧贸易摩擦的加剧,更是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批判日本的一条根据。对此,日本则反唇相讥,欧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失败的,不是以仿效。近几年来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经济体制之争论愈来愈明朗化。看来,争论还会持续下去。争论基本围绕两种模式进行,即自由放任体制和政府主导型体制孰是孰非。两派之间的争论,不无影响中国学术界。学术界不少人或推崇美国模式或推崇德国模式,而对日本模式却未做认真地加以研究。笔者认为,《我们的国情、国力、国际经济环境和文化传统》来看,应认真研究日本模式,以便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时借鉴和利用。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简单表达公式是:市场经济+政府计划。它以日本为典型代表,还包括亚洲四小龙和新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国。它与欧美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而经济计划的编制与执行更具有特色。自1955年以来,政府先后制定了11个中长期经济计划。计划中区分政府公共部门和民间部门的不同政策,重点侧重于公共部门。计划反映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一是日本对私营企业的关心有其历史传统,二是政府在防止企业及商业不景气循环,改善社会基础设施,发展教育与训练设施,维持公平竞争原则,防止环境污染等方面,日益承担起重要责任。政府计划显示了包括产业政策在内的各种经济政策的总趋向,并指明了经济发展的未来。在审议和制定计划中,审议会、经济团体、行政指导起着重要作用。日本政府根据法律设立的审议会形式很多,其大部分同经济有关。审议会名义上是政府的咨询机构,但实际上起到了政府决策的基础机构的作用。审议会成员包括了有关各界代表。经济审议会委员有产业界、金融界、学术界、工会与新闻界人士,政府与私营企业的代表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团体是为成员企业服务的组织。它协调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代表成员企业向政府主管机构或国会反映意见和要求,协助政府的行政指导,为政府提供成员企业的有关信息,并通过各种途径参加政府的决策。现在四个最大的经济团体:经济团体联合会,日本商工会议所,经济同友会和日本经营者团体联营。行政指导是政府机关以协商的方式引导或劝告民营企业的行为。这个既不是行政命令,也不一定具有法律依据。民营企业一般都能接受行政指导,主要基于对政府的信任以及争取政府的优惠待遇和避免经济限制的考虑。政府如此干预经济、调节经济,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首先,外部环境要求国家干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阶段时,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参与国际竞争,开拓世界市场,只能借助于国家力量。要进行资本积累,增强竞争能力,不能再靠海外暴力掠夺,只能靠政府的储蓄政策,财政政策和吸引外资政府。其次,国内条件也要求政府主导。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较晚,起点又不高,专制政府历来超常干预经济活动。这是因为,“日本的意识形态或者至少是日本意识形态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儒教”。①儒教视国家为至高无上,强调政府的核心作用。在这种历史文化环境下建立起来的体制只能是政府主导型的。它既不同于自由竞争阶段的古典市场经济体制,也有别于垄断阶段的欧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日本政府在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2)、高速增长阶段(1953-1972)、经济滞胀阶段(1973-1982)和低速增长阶段(1983年以来),通过产业政策和政府计划有效地调控了市场经济的运作。有鉴于此,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森岛通夫把日本体制称作为“民主的计划经济”体制。②

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政府主导型模式不能不对中国产生影响。中国将在吸收周边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我国与东亚、东南亚周边国家在基本类似的国际氛围中构建市场经济框架。因而,不能不受其影响。基本类似的国际氛围是指国家垄断,国际垄断而言。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国家垄断资本的国际范围内的发展。各国政府越来越强化国家的干预职能。在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国家垄断资本通过资本输出,国际信贷、技术转让等手段,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保护主义、贸易堡垒、经济集团化,阻碍国际范围内的平等竞争。如此严峻的格局下构建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不能没有政府的导向、主导,不能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历史是一面镜子。综观各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几乎没有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是在自由放任体制下做到的。美国赶超英国是这样,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国家追赶美国亦是如此。经济恢复期的日本便是佐证。而对战后经济萎缩的困境,日本政府实了优先发展煤钢为中心,以基础原材料为重点的“倾斜生产方式”,从而推动了整个工矿业和农业生产。为抑制由此产生的通货膨胀,实行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为内容的道奇路线。其结果,稳定了物价,平衡了财政收支,建立了单一的固定汇率制(1美元=360日元)。但造成了需求不足。朝鲜战争为日本带来了“特需繁荣”,进而带动了“消费繁荣,促进了经济恢复。朝鲜战争后,为求得“经济自主”,日本政府开始实行,“产业合理化”政策。从欧美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改造和取代各产业部门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改造了传统工业部门,而且为幼稚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建立开辟了道路,为此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由于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大约用十五年时间,建立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以后的二十年中,使社会生产力跨越了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个经济大国。韩国的经济起飞同样得益于政府主导。五十年代扩充教育,六十年代实行经济开发计划,七十年代实行重化工业政策,八十年代实施综合一揽子经济政策,都是在政府导向下实现的。同时,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新加坡、台湾,基本上都是一党掌权的政府。专制政体参与经济生活,加速了本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事实证明,在市场经济发育早期,在东方社会,最好的政治体制是集权制,最优的调节机制是政府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机制。我们借鉴日本模式的原因,就在于此。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对的。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切合实践的理论,总是指导实践的先导。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保护关税政策的首倡者李斯特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第一次提出并论证了用带有国家性质的保护关税政策来对抗英美自由贸易政策,以促进国内市场体系形成的意义和作用。后来,德国在保护关税政策的扶植下,的确在短期内赶上英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次,中国与东亚周边国家共生同存。经济区域化,是当今的基本趋势。1989年美国与加拿大自由贸易协定生效,1992年欧共体大一统市场已见初效。受其影响的日本与亚洲“四小龙”,也试图促进日本为首的东亚经济圈的形成。本世纪末,世界上将出现三大经济圈:北京经济圈、欧共体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圈。中国是东亚一员,积极参与本地区内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首要的外在条件。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也为中国市场的发育提供了大好时机。它们为赶上发达国家,千方百计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传统产业,不约而同地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国外转移。这对于尚处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我国来说,不失为一个经济发展的机遇。我们可以接受一些发达和次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产业。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的优势,生产大量的制造业产品,去占有它们空出来的市场,从而促进国内市场的发育过程。外贸环境也有利于我国。过去,亚洲“四小龙”出口商品的75%行销到美国,美国逆差逐年增多,从而于1980年1月1日起取消对“四小龙”的关税优惠,实行保护主义。这样迫使亚洲“四小龙”将相当一部分产品转销中国市场,日本也将如此。美元贬值,日元、台币、韩国元升值,为我们创造一个有利的金融环境。由于日元、台币、韩国元升值,促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工时升值,资金大量外流。特别日本宣布于1988-1992年期间,外援将达到500亿美元,其中竹下政府1988年元月就决定向中国提供8100亿日元的政府贷款。可以预料,东亚、东南亚地区过剩资本将不断流入中国,促进中国资金市场的发育。

日本模式,不仅在理论上证明是可以借鉴的,同时中国特区的实践也说明,它是确实可以学习的。经济特区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无疑证明其经济运行机制是灵活有效的。这种经济运行机制被特区人称为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正由于建立了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使特区经济走上了按世界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轨道;使特区能有效吸引大量外资;同时使特区国有企业有比内地国有企业大得多的自主权,成为市场主体。可以说,经济特区是学习日本模式的成功的尝试。

借鉴日本模式,目的在于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发挥宏观计划指导作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不能因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否定计划的作用。计划作为经济调节手段,已不再是传统的计划体制,而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它!市场为调节对象。越是放开微观经济,越是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就越是需要健全宏观调控系统。而宏观调控本身又与计划紧紧相联的。因此,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是政府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

注释:

①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②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5页。

标签:;  ;  ;  ;  ;  

借鉴日本模式构建中国市场经济框架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