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中学历史与社会课堂学科素养的策略论文_马红英

提升农村中学历史与社会课堂学科素养的策略论文_马红英

摘要:《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提升教师素养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只有用饱满的热情和不断更新的智慧,以生为本为前提,把教教材为主转变为提升教师、学生素养为主题,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有效教学;以生为本

基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要能学、要想学、要会学、要能坚持学。有效教学是教师自觉地对教学活动及其因素进行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设计准备、实施调控,以追求最佳教学效率的计策和谋略,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自主地学习。而农村中学有些教师的教学缺乏创新,忽视课堂生成,教学过程的形式化。学生的“应试观念”对历史与社会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较难主动学习。在这种形势下实现《历史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师生两代人的素养必须得到提升。

一、以生为本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重要。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为了防止课堂层面落实的走偏,我们要彻底打破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格局,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堂,让出错、质疑、讨论成为课堂的主要内容,而不是优秀学生展示正确答案的秀场。学生能够质疑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要求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

如七上《历史与社会》作业本汽车城 蔚山的作业:

蔚山市年平均气温为14.4℃,7月最高气温为32.3℃,1月最低气温为-7.3℃,年降雨量为1272毫米,为 气候。

当时学生填写温带季风气候,答案公布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很多学生虽有疑问但并没提出,笔者问“大家对这个答案没疑问?”,这时教室里一下沸腾起来,突然平时不说话的小雷怯怯的说“—7.3只是最低温度,不是一月份平均气温”,笔者请小雷来给大家分析。学生对气温降水图有了更细致的认识。这告诉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好问、求知欲强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传授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让他们在自己的大胆质疑中,结合资料和众人的思考给出答案,从而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形成,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

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从课堂当中探究的能力不断提升,以理解历史知识为基础,从历史的角度整体客观的理解历史,以史实说话,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这些最终内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升,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提升教师素养是有效教学关键

常言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因为《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具有综合性(学科整合)、人文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和拓展各种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才能信手粘来。教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线,连接着政策与学生,其自身核心素养的提高,尤其是正确的教学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对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1.专业

教育是个技术活,教师需要厚实的专业基础和不断的专业学习。不仅掌握专业知识不行,还需要将其转化为能力。如在学习《盛世文化》这一框时,阐释“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哪些贡献”时,可以列举日本的文字当中都会有中文字的存在,在90年代的时候,日本的专家曾经想在他们的日本文字中不用中国的汉字,谁知,没过多久,他们就放弃了,因为,很多东西是几百年来就从中国引入了日本。除此之外,现在日本的建筑,饮食,风俗习惯,文学作品等都有中国文化的影子。这样更能让学生领会外来文化必须同本国文化很好结合才能体现出本土化。为此,知识渊博型的教师是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益的先决条件,以精彩鲜活的教学课例来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选材用心,注重历史印证,注意课堂动态与静态的关系处理,能够从学生体验出发关注历史学科的古今联系。教师针对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个性特征,善于扑捉学生的认知心理需求,做好教学“活动”的取舍和“活动”的整合。因材施教追求卓越作为教育目标,即成就了学生又可以成就教师,所以,落实素养,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是关键。

2.智慧

智慧经验决定人的素质品位,反思是智慧的总结。反思是一个细微的教学行为,教师知识的获取规律:在情景中去学习、在实践中去习得、在实践中去反思。在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边反思边实践,反思一堂课的教学,反思自己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或改革实践。

如笔者在讲七年级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时,因为本课所例举的大多数地方与学生的生活存在很大的时空差距,仅凭书本让学生去体会,并总结所反映的道理。这对于学生来说简直是纸上谈兵,空洞乏味。于是我将学校订阅的人民日报和浙江日报,乐清报收集起来,将有关的社会新闻裁剪,拼接,重新印刷,以课报的形式发给学生,并利用课前10分钟,让学生讲新闻,于是,新闻中出现的新名词,如“中东”“巴伊”“新农村”“和谐”在学生心中不再陌生,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为社会课教学做好了铺垫,减轻了学生认知的难度,所以在讲“世界人种”“石油宝库”时,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并为借助书本知识解释时事问题感到骄傲,对社会课的态度发生转变,由讨厌社会课到盼社会课。反思也促使教师认真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全局,把原先散落、孤立的知识内容整合成具有相同主题的“集成块”,设计主问题,使提炼最具核心价值的信息,学生在更大、更立体的文化时空内,多角度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

总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构建与教学实施势在必行,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已然成为师生协作、共同经历探索的意义之流。从素养到课堂的有效实施,以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将成为一种信仰,教师和学生都蒋成为学习者,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的人,有效教学成为时尚。

参考文献:

[1]夏陈伟.在历史与社会教学现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蒲岐中学 325600)

论文作者:马红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提升农村中学历史与社会课堂学科素养的策略论文_马红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