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指的是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住院治疗期间发生感染;二是在医院感染病原菌,出院后发生感染。其中,入院前处于潜伏期的感染不包括在内。按照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两类:①内源性感染,也称为自身感染,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原体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中,通常是不致病的,当个体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不佳、抵抗力下降时,致病菌就会发生感染。②外源性感染,也称为交叉感染,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遭受非自身固有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例如个体到个体直接传播,或通过物品、环境间接传播等。
2.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
(1)主观因素。①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②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③医院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感染源传播;④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有效监测,不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2)客观因素。①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侵入性操作越来越多,例如动静脉插管、泌尿系导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入装置、监控仪器探头等。这些操作在诊断和治疗的同时,也把外界的微生物带入患者体内,损伤了正常的防御屏障。②治疗期间,大剂量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会导致体内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提高了感染风险。③接受放疗、化疗的患者,自身免疫机能下降,成为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
3.患者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
有学者选取普外科手术且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152例,搜集患者的基础资料,从性别、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术前抗生素使用、侵入性操作、入住ICU时间7个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医院感染和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结果显示:①性别,男性感染率为50.66%,女性为49.34%,差异不明显。②年龄,50岁以上感染率为52.63%,50岁以下为47.37%,差异不明显。③切口类型,I类切口感染率为29.61%,II-III类切口为70.39%,差异显著。④手术时间,100min以上感染率为62.5%,100min以下为37.5%,差异显著。⑤术前抗生素使用,使用者感染率为68.42%,未使用者为31.58%,差异显著。⑥侵入性操作,有者感染率为75.0%,无者为25.0%,差异显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⑦入住ICU时间,1-3d感染率为42.11%,4-6d为57.89%,差异显著。可见,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术前使用抗生素、侵入性操作、入住ICU时间,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4.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改进措施
(1)手术室布局规划。在手术室内,划分出无菌区、相对无菌区、非无菌区,各个区域分隔开,并且设置分界标志。手术时,合理摆放手术器械,明确划分感染手术和非感染手术的实施区域,防止感染物质扩散传播。
(2)手术室环境干预。手术室内的流动性强,室内环境中的病原菌数量容易超标。这就要求医务人员遵守手术室规则,加强消毒灭菌处理,树立灭菌意识。控制手术室内的人员流动,彻底消毒清扫,调整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防止细菌滋生、扩散。
(3)术中无菌操作。手术使用的器械设备,要彻底消毒,处于无菌状态,目前常用的消毒方式是高压蒸汽灭菌。此外,术后对手术室通风,定期检查器械的有效期,及时更新设备。
(4)严格监测感染。对手术室内的消毒工作进行检测,定期进行菌落培养;对医务人员的衣物和用品进行消毒,定期采集手部微生物样本,完善感染监测机制,增强无菌理念。
(5)废弃物品处理。手术中产生的废弃物品,按照医疗垃圾进行分类,打包后标记垃圾种类,按照要求存放、交接、处理。一次性医疗用品,先毁形、再集中外运,由专职人员统一回收,并对垃圾存放点进行消毒。
5.手术室流程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
一项研究中,选取3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为对象,包括男性160例、女性140例,年龄在25-67岁之间。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0例,围术期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150例,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结果显示:①实验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对照组为10%。②实验组卫生监督评分为(96.88±3.05)分,消毒隔离卫生检查评分为(97.25±2.51)分,对照组分别为(85.65±3.35)分、(88.27±3.85)分。可见,普外科手术患者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在普外科手术患者中比较常见,不仅延长了治疗时间,也会提高医疗费用。文章指出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分析了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提出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改进措施。希望提高患者的保健意识,避免发生医院感染,加快术后恢复速度!
论文作者:侯冰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20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