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机动车发电机(论文文献综述)
赵震[1](2021)在《燃料电池载货车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提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燃料电池汽车通常是指动力系统由燃料电池与动力电池组成的“电-电”混合动力汽车,其中燃料电池为主要动力源,动力电池为辅助动力源。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动力系统能耗量的大小,即整车等效氢耗量的大小和行驶里程的长短。提高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对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推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燃料汽车电池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主要从减少系统能量消耗和能量回收利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优化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可实现燃料电池系统和动力电池系统能量输出的有效控制,减少动力系统能量的消耗。电动空调系统作为燃料电池车辆重要的辅助系统之一,在制热时能耗较高,严重影响了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因此,可从优化整车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和开发有效利用动力系统余热的整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上进行研究,实现动力系统能耗的减少。在燃料电池汽车行驶过程中,制动系统和悬架系统会消耗掉大量能量,对制动能量和悬架系统振动能量进行回收与利用,能够提高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由于制动能量回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因此本文对悬架系统能量回收与利用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以燃料电池载货车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车辆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为研究目标,主要从优化整车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开发基于热泵的整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和利用压电材料回收悬架系统振动能量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燃料电池载货车动力系统拓扑结构与参数选型。基于目标车型整车设计要求,对驱动电机、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进行参数匹配和选型,并进行燃料电池系统性能试验。通过Cruise软件,验证选型匹配结果的合理性。(2)燃料电池载货车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优化。建立燃料电池载货车动力系统模型,设计模糊控制能量管理策略,实现对复合电源系统能量输出的控制。以整车动力系统能耗量最小为目标,利用多岛遗传算法,对模糊控制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优化。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优化后模糊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优化方法的可行性。(3)整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通过对热泵空调系统性能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热泵空调的集成式热管理系统,采用逻辑门限控制策略对系统的工作模式进行选择、切换,实现了对燃料电池、动力电池、驾驶室以及电机电气系统中热量的协同管理和对动力系统余热的有效利用,减少了空调系统制热时的能量消耗,提高了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4)压电馈能悬架系统研究。根据压电材料的发电特性和悬架系统振动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馈能悬架系统设计方案。通过对压电馈能装置刚度和阻尼系数的等效,建立双-质量压电馈能悬架系统振动模型。试验和仿真结果分析了馈能悬架系统的馈能特性,并验证了模型的可信性。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低摩擦损耗、非接触磁力作用、高效的压电馈能方法。通过对压电馈能悬架系统振动模型的分析,揭示了馈能装置功率的非线性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了回收能量对动力系统能量、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和行驶里程的影响。搭建馈能装置试验台并进行试验分析,探究馈能装置的输出电压和馈能功率特性,验证磁力激励模型的可信性及其建模方法的可行性。
张立翔,夏倩,邱汉林,郑元豪,占宇航[2](2021)在《新型风能发电栅栏供电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栅栏作为一种常见的道路分隔标志,起到了分隔道路的作用。道路风能为马路上飞驰而过的车流带来的压强差。依据上海风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的CFD模拟数据,垂直风机的风能利用率不低于水平轴。立式发电机解决了水平风机风向变化造成的"风损"。另外,立式风力机可以接受来自各个方向的风,没有必要进行各个方向的调节,对机械结构进行了极大地简化。这样,栅栏与风能的结合应运而生。
崔有江[3](2020)在《热电器件的分层开裂行为及能量转化效率特征》文中指出热电材料可以实现热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且具有无需维护、使用寿命长及可微型化制造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废热回收及芯片制冷等研究领域。热电器件在制备和使用的过程中,微裂纹的萌生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微裂纹的扩展将进一步导致热电器件发生脱层、屈曲及疲劳破坏等问题,降低热电器件的能量转化性能甚至直接导致热电器件失效。目前,国内外关于热电器件由分层开裂导致的力学失效问题的研究十分匮乏,急需提供相应的理论对热电器件的设计进行指导。此外,传统的块体热电器件由于能量转化效率低,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商业生产和应用。因此,研究热电器件由分层开裂导致的力学失效问题,并对热电器件进行优化设计以获得最大的能量转化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基于热弹性理论和断裂理论,本文主要研究热电器件由分层开裂导致的力学失效问题和能量转化效率。具体内容如下:分析了多层热电器件的脱层行为。利用能量守恒原理、摄动法和有限差分法,获得了多层热电器件的温度场。研究发现,当忽略热电器件的材料属性温度相关性时,能量转化效率的略微小于实际情况;热辐射和对流传热可以提高热电器件的能量转化效率。基于未脱层部分界面处的位移/应变相容条件以及力的平衡条件,建立了多层热电器件的变形协调方程,确定了热电器件的脱层临界温度荷载。结果表明,当忽略材料属性温度相关性时,热电器件的轴向热应力和层间剪切应力远小于实际情况,而裂纹扩展的临界温度荷载则远大于实际情况。这意味着在实际应用中,对热电器件进行安全性设计时,必需考虑材料属性的温度相关性。随着脱层裂纹的扩展,多层热电器件会发生屈曲变形,本文探究了多层热电器件由脱层导致的屈曲行为。基于变形协调和力的平衡条件,确定了多层热电器件的屈曲挠度及屈曲临界温度荷载。研究表明,热电器件的屈曲挠度随着温度荷载、电流密度以及屈曲部分长度的增加而变大;屈曲时热电器件的轴向力随着温度荷载以及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变大;当屈曲部分的长度增加时,热电器件的轴向力却不断减小。接着,利用两端固定的薄板模型,研究了热电器件的制冷性能。结果表明,屈曲会降低热电器件的制冷性能。为了提高能量转化效率,本文采用了多孔热电泡沫结构,探究了环形多孔热电器件的输出功率及热冲击断裂行为。根据气-固耦合的热非平衡条件,建立了环形多孔热电器件的输出功率控制方程,证实了使用多孔热电结构的优越性,给出了可快速预估输出功率的简便公式,确定了使环形多孔热电器件取得最大输出功率时的孔隙率。基于能量法研究了环形多孔热电器件的热冲击断裂问题,给出了裂纹扩展时的临界热流荷载表达式。研究发现,裂纹扩展的临界热流荷载与孔隙率成反比;当多孔热电器件的孔隙率较小时,输出功率随裂纹长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多孔热电器件的孔隙率较大时,输出功率随裂纹长度的增加而减小。最后从结构上对热电器件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分段式光伏-热电混合发电结构,研究了能量转化效率及疲劳寿命。根据光电效应、热电效应及热传导定律,确定了混合发电结构的能量转化效率。结果表明,使用分段式热电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合发电结构的能量转化效率;当太阳能电池的参考能量转化效率较大时,热辐射和对流提高混合发电结构的能量转化效率;当太阳能电池的参考能量转化效率较小时,混合发电结构的能量转化效率随热辐射和对流的增强而降低。利用弹性力学导出了混合发电结构的层间应力,并结合叠加原理及帕里斯定律,确定了混合发电结构的疲劳寿命。研究发现,热辐射和对流可以提高混合发电结构的疲劳寿命。通过对热电腿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了混合发电结构的能量转化效率和疲劳寿命。
王东燕[4](2020)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对汽车后市场转型发展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此前,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在2019年1月29日发布的《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中,制定了6大措施促进汽车消费,其中的第一项措施便是"有序推进老旧汽车报废更新",其中明确,将按规定放开报废汽车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等"五大总成"的再制造再利用,有条件的地方可对报废国Ⅲ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同时购买新车的车主,给予适当补助。2019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中华
王日超[5](2020)在《珠江三角洲典型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表明,移动源是我国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的重要贡献来源。移动源主要分为道路移动源和非道路移动源,其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大、成分复杂,是形成臭氧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重要前体物,亟需对其VOCs排放特征和影响因素开展深入研究,为制定科学有效的臭氧和PM2.5污染防控策略提供科学支撑。现有研究中轻型汽油车尾气排放VOCs的研究多集中在采用不同测试工况模拟机动车实际排放的台架试验,但对于珠三角地区本地的车辆VOC不同工况下的实时排放趋势研究较为欠缺。相比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源VOC排放特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排放因子和源成分谱数据不仅较缺乏本地化数据,而且缺少含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OVOC)的测量,这很可能带来非道路源VOCs整体排放水平严重低估。为此,本论文对19辆轻型汽油车进行在线台架测试,识别了轻型汽油车不同工况下模拟城市地区驾驶的总碳氢化合物(THC)实时排放趋势和排放特征,将为制定机动车VOCs排放精细化的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珠三角区域较为典型的工程机械和内河船舶进行VOC全谱的离线采样分析,以便能完整地描述非道路移动源排放的VOC排放特征,更准确地估算非道路源的排放量。本研究得到结论如下:轻型车冷启动工况下国一到国六的排放因子分别是523.83、420.72、402.61、150.33、10.4、30.18±9.36 mg/km,热启动工况下国一到国六排放因子分别是176.72、182.63、109.15、24.68、4.64、5.72±5.00 mg/km,轻型汽油车THC排放主要发生在第一个速度循环,且冷启动排放显着高于热启动,在第三个速度循环测试中冷热启动的THC浓度随测试速度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简易瞬态工况下国二到国四车辆排放因子分别是731.90±157.24、194.80±115.15、138.14±52.36 mg/km。工程机械和内河船舶OVOCs都占VOC排放的主要部分,占比范围是46.9-76.5%,工程机械和内河船舶各组分排放占比大小一般为烷烃(芳香烃)(27)炔烃(27)烯烃(27)OVOCs,甲醛和乙醛是排放最多的OVOC物种,这体现出将OVOC纳入源成分谱测量的重要性。压路机,平地机和打桩机的基于燃料的排放因子分别为3.12、3.12和7.36 g/kg,货船和快艇排放因子是1.46±0.62和0.44 g/kg。内河船舶源成分谱与工程机械较为类似,体现出非道路移动源由于燃油类型和燃烧方式的相同而导致VOCs组分特征较为相近。基于采用自展模拟的方法估算2017年广东省工程机械排放的VOCs约为8851.0吨,内河船排放的VOCs约为4361.0吨,分别相当于2012年非道路移动源的47.8%和23.6%,这表明工程机械和船舶是非道路移动源中VOC排放的主要来源。
张国华[6](2020)在《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演进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管理现代化逐步成为世界潮流。近代以来,中国各地主要城市相继建立了现代城市管理机构,对城市生活的主体内容进行制度化、体系化管理。当然,基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区域的差异,不同城市在发展中呈现了自身的特点。民国时期,太原作为山西省会,是山西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自然条件、历史承袭和区域发展等多重因素叠加所形成。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经历了市政公所成立、设置城区管理到正式独立建市几个阶段。太原的政治功能增强、城市外延拓展、市政设施逐步健全,城外周边范围也被纳入到城市分区统一管辖内,形成了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典型模式和城市内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伴随着近代山西地区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省会太原是最具代表性的发展成效;是区域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具有领先性特征。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伴随着西方城市学和市政管理理念的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了渐进的时代进步,成为推动太原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管理中开启了前置规划、统筹布局的治理模式,体现了时代前行。太原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建设紧密相连,现代工业企业的建立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将城市有效范围大量延展,通过吸引从业人口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又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现代化铁路的奔腾之力,进一步加速了太原城市的发展,对民国时期太原市的工业建设、商业发展、功能布局、人口结构和城市空间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为研究对象正是对以上各方面内容的最好诠释,可以有效解读政策、体制等政治因素,工业、交通等科技因素,人口、商业等综合因素对民国时期太原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其渐进发展正是政治、经济、科技与城市本身交互作用的最好注解。本文选取民国太原为中心,试图揭示在区域近代化、山西城市化和太原现代化的过程中,太原市政府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现代意义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确立,建立起了体现内陆城市区域特色的管理机制。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展示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一是介绍山西历史地理概况,简要回顾太原市的自然环境状况、历史地位及演进过程,同时对太原市进行概念界定,阐释太原市作为民国时期山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和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的功能定位。为合理实现城市功能区划与布局,作为行使城市管理职权的政府部门应具备全局意识,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城市发展布局中自然因素也发挥着作用,因此最终形成的城市功能布局是在政府宏观主导下、城市自发演进中综合作用形成的客观结果。二是考察城市人口的发展变迁,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两个层面,具体涉及人口迁徙、人口数量、城区分布、变动趋势及结构特点等内容。三是分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民用照明用电的起源发展以及政府的相关管理措施等内容,主要以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解读供电照明事业得以存续并不断发展的情况,理清民国时期太原电力照明事业的延续脉络,折射太原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山西区域社会现代化概况。四是分析太原城市交通管理,涵盖城市道路维护和行政管理两部分内容,包括民国时期太原市城市道路的整体设计、建设标准、具体实施及完成情况,从而了解太原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具体水平。五是公共卫生管理,包括太原市城区街道的卫生管理、生活垃圾清理、污水废水排放管网的规划、公共卫生场所的管理以及体现时代进步和科学理念的防疫卫生管理,通过施加防疫、卫生教育、注重防控等有效手段,确保民众身体健康,体现了医学和防疫学在城市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有效引入。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发展及管理为研究选题,以功能区划、人口变迁、道路交通、城市照明、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缘起、逐步演化及宏观管理为研究内容。依托城市管理学的观点,将城市管理理论引入到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中进行考察。在城市管理学的统一视角下,对各个具体方面内容作出归纳总结,反映出当时太原市社会生产水平和经济发展态势,反映出地方政府执政施政的决断水平和行政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管理和城市发展的投入力度及支持情况,致力于民生保障的客观实效,归纳出当时山西城市化、区域近代化的发展程度,为当代城市社会治理和宏观管理提供有效借鉴。
赵腾龙[7](2020)在《车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中自由活塞膨胀机-直线发电机的仿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能源消耗平均每年增长1.7%,到2040年,全球预计消耗815万亿Btu,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问题。通常,内燃机(ICE)的热效率仅为20%-45%,其余的能量以各种形式损失。因此,从ICE中回收废热是提高ICE效率的有效方法。有机朗肯循环(ORC)在内燃机余热回收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而自由活塞膨胀机有摩擦损失小,结构简单,可靠性好等优点。因此自由活塞膨胀机对改善内燃机ORC余热回收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提高车用内燃机热效率和降低排放为目标,首先,利用GTSuite/Simulink仿真软件,基于自由活塞膨胀机-直线发电机(FPE-LG)试验台架搭建了仿真模型,由于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证明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基于仿真模型,对FPE-LG的工作机理进行深入分析,探究进气温度、进气压力、外接负载电阻等参数对FPE-LG运行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气温度和进气压力增加时,缸内容积增加。此外,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也随着进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进气温度和进气压力的增加,FPE-LG的峰值输出电压线性增加,峰值输出电压对进气压力比进气温度更敏感。此外,进气压力越高,进气温度对峰值输出电压的影响就越明显,最大输出电压可以达到23.6 V。随着外接负载电阻的增加,峰值输出功率先增加然后减小。当外接负载电阻为9Ω,进气温度为373 K时,最大峰值输出功率可以达到22.23 W。基于GT-Suite/Simulink软件建立的FPE-LG的仿真模型,对联合系统的关键结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然后以系统峰值输出功率最大为优化目标,采用遗传算法同时对三个关键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膨胀机气缸直径对系统峰值输出功率的主效应水平最高,其次为气缸长度,最后是余隙容积。膨胀机余隙容积和气缸长度的主效应水平相当,对系统峰值输出功率的影响较小。当运行频率为2 Hz,系统峰值输出功率最大,其值为25.57 W。当运行频率为4 Hz,系统净增长峰值输出功率最大,其值为1.62 W。所以优化系统关键结构参数后,可以改善系统性能。为了探究FPE-LG的气缸长度、气缸直径、运行频率和外接负载电阻对ORC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搭建了以FPE-LG为膨胀机的ORC系统仿真模型。研究表明:在气缸长度为600 mm,气缸直径为80 mm的条件下,当运行频率从10Hz增加到22 Hz,活塞位移和速度呈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运行频率为18 Hz时,活塞速度达到了最大值36.78 m/s,电磁力达到了最大值为1311.92 N,电磁力与速度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当运行频率为18 Hz时,其热效率和余热回收效率都达到了最大值,其值分别3.81%和3.48%。
陈默[8](2020)在《地下车库颗粒物污染特性及喷雾除尘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发展速度加快、汽车数目日益增加,各个大中城市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不断上升,这一变化不仅严重危害了生态环境,也同样严重危害到人类健康。因地下车库具备环境封闭或半封闭、通风效果差、车流量多等特点,其内颗粒物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大多数地下车库采取自然通风的方式,但其通风效果并不理想。少部分采取机械通风方式,但由于工作人员常考虑经济性因素,致使机械通风设备基本常年不开。极少部分采取诱导通风方式,但因其技术并不成熟,因此应用范围并不广泛。现有地下车库的通风稀释作业并不完善,造成诸多地下车库内的环境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实测研究和喷雾除尘的方法来探究停车场颗粒时空分布特性及喷雾除尘效果,为车库环境改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实测了大连某商场室内车库连续两周的颗粒物、温湿度、人员及车辆经行情况,调查了大连地区测试期间的颗粒物气象参数。结果表明,无论周末还是工作日,车辆和人员分布规律均呈现出一个明显的M型变化曲线。在人员活动时段,PM2.5平均浓度超标率54.8%、PM10平均浓度超标率22.2%。车库内PM2.5/PM10的值比外环境PM2.5/PM10大29%,说明室内停车场的主要颗粒污染物为纳米级颗粒。对于车库颗粒物浓度影响最大的是湿度、其次是大连地区PM2.5气象参数、车辆数,其中湿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70,偏相关系数为0.687。本文将喷雾除尘技术应用于自主设计的环境舱中,通过汽油发电机向环境舱排放PM2.5颗粒物,并通过16个喷头向环境舱内喷雾,以此实现喷雾除尘。通过实时测量环境舱内的颗粒物浓度变化与记录喷雾工作时间,以此探究除尘效率与喷淋量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喷雾5分钟、喷雾10分钟、喷雾15分钟的除尘效率分别为0.0135,0.0146和0.0368。对应的喷淋量分别为0.2455L,0.491L和0.7365L。本文基于以上内容开发了一款面向封闭或半封闭环境可应用除尘捕集装置效果评价的超细颗粒在线除尘监测系统,该系统平台不局限于喷雾系统的除尘评价,可应用到封闭空间内污染降尘效果评价中,同时,文中利用所开发的软件,通过实例与软件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软件的准确性。软件的开发极大的方便了有效除尘的相关计算及设计。
汤传琦[9](2020)在《氢混合燃料汽车车载制氢系统的设计、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氢气被认为是内燃机最理想的替代燃料之一,尤其是作为燃料添加剂使用时节能减排效果显着,因此氢能汽车也被广泛研究。然而现阶段加氢站的建造和运营成本高昂,系统产业布局存在欠缺,纯氢汽车的推广和发展因加氢困难而受到阻碍。氢混合燃料汽车的氢气消耗量相对较少,可通过车载制氢的方式来解决氢气来源问题,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是车载制氢的相关规律和低温使用问题还有待研究和解决。本文通过试验的方法探究了操作条件对车载电解水制氢机的性能影响规律,并基于该结果为氢混合燃料汽车设计了一套插电式车载电解水制氢系统,该系统通过结构优化解决了水在低温环境下结冰致使制氢机无法使用的问题。最后,将该系统实际搭载到一台氢混合燃料汽车上进行了整车标定和测试。本文首先搭建了车载制氢机性能测试系统,利用该系统研究了电解液温度以及电源电压对车载制氢机的性能影响规律。实验时保持环境温度恒定为25°C,电解液温度试验范围为10~70°C,电源电压试验范围为11~15 V。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提高电解液温度可改善电化学反应,增加制氢速率,降低制氢装置能耗;提高电源电压虽可以大幅增加制氢速率,但同时也导致了制氢效率的快速下降。对于本系统中的制氢机来说,电解液的最佳工作温度应不低于50°C,而在满足制氢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电源电压。通过对车载电解水制氢的能源消耗以及实际应用可行性的简单分析,选择引入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电能来完成车载制氢过程。基于车载制氢机的技术参数和试验得出电源电压的参数范围,对充电插座以及车载充电机进行选型。充电插座选择国标慢充插座,车载充电机可将交流电转化至制氢机工作需要的直流电压范围。整个插电制氢的过程通过一套自主开发的氢气系统电子控制单元来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为了解决车载电解水制氢机在冬季使用时水容易结冰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制氢机防冻系统。通过对制氢机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可在制氢结束后将电解槽中的电解液全部排出到制氢机内部水箱中,同时引入外部空气对电解槽进行吹扫以降低其含湿量,此方法可有效保证制氢机低温使用安全。此外,通过一套可控温加热系统,使制氢机在再次使用时快速恢复到工作状态。最后,基于北汽绅宝D50轿车将其改装成为氢混合燃料汽车,对其在各个运行工况下的氢气/汽油喷射参数进行标定,并在整车转毂测功机上对其进行NEDC循环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氢混合燃料汽车所采用的纯氢冷启动、部分负荷掺氢以及大负荷适当降低掺氢比例甚至纯汽油运行相结合的运行模式,节能减排效果显着。与原车相比,氢混合燃料汽车在整个NEDC循环下的HC、CO和NOX排放分别降低了70.27%、47.70%和58.62%,油耗降低了13.74%。
于家宁[10](2019)在《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研究 ——以津淄东里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大规模建设,耕地流失、能源危机、资源环境恶化等问题愈发凸显,经济建设“量”的提升正逐步转型为可持续的“质”的追求。因此,城市住区的绿色生产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之一,即挖掘城市生态系统自身资源供给能力,提升城市建成环境的生态承载力。本文尝试以城市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以绿色生产性功能提升为核心,以农业种植、可再生能源生产、有机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等绿色生产方式,对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生产性更新设计策略进行探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由背景与条件分析、策略研究、实证研究三部分组成。首先,从建设背景、规划设计特征、存量更新趋势三方面分析天津市中心城区1980-2000年老旧住区更新的背景。基于文献数据研究分析天津地区绿色生产的自然条件;基于典型住区实地调研分析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的空间条件与社会条件。然后,从典型住区现状及绿色生产条件出发,明确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的目标与原则。以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外部空间与建筑单体为载体,提出以农业种植、可再生能源生产、有机垃圾资源化再利用为手段,适用于城市既有住区的绿色生产性更新策略。最后,以天津市河西区津淄东里住区为例,进行生产性更新设计实证性研究。从津淄东里空间现状与生产条件出发,提出该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方案,并从物质能源产量和环境影响的角度,对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方案进行定量评价。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式,分析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的条件,提出了住区生产性功能提升策略。旨在保持住区功能基本不变和用地零增长前提下,主动提升住区自身资源供给与代谢能力,开源与节流并举,生产与生态兼顾,为既有住区功能提升和城市生态转型提供新思路。
二、新型机动车发电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机动车发电机(论文提纲范文)
(1)燃料电池载货车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提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 |
1.2.2 整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 |
1.2.3 压电馈能悬架系统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燃料电池载货车动力系统设计与匹配 |
2.1 动力系统拓扑结构 |
2.2 动力系统匹配与选型 |
2.2.1 驱动电机选型 |
2.2.2 燃料电池选型与测试 |
2.2.3 动力电池选型 |
2.3 参数匹配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燃料电池载货车动力系统模糊控制能量管理策略优化 |
3.1 燃料电池载货车动力系统建模 |
3.1.1 燃料电池模型 |
3.1.2 动力电池模型 |
3.1.3 驱动电机模型 |
3.1.4 整车动力学模型 |
3.2 基于模糊控制的能量管理策略 |
3.2.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3.2.2 模糊控制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
3.3 整车椭球基函数神经网络近似模型建立 |
3.3.1 设计变量的选取 |
3.3.2 椭球基函数神经网络整车近似模型建立与验证 |
3.4 基于多岛遗传算法的模糊控制能量管理策略优化 |
3.4.1 多岛遗传算法 |
3.4.2 多岛遗传算法流程 |
3.4.3 优化过程及结果分析 |
3.5 仿真分析 |
3.5.1 功率跟随型能量管理策略 |
3.5.2 仿真工况 |
3.5.3 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热泵的燃料电池载货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研究 |
4.1 热泵空调系统性能分析 |
4.1.1 热泵空调系统工作原理 |
4.1.2 热泵空调系统性能试验分析 |
4.2 整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的设计 |
4.2.1 整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设计 |
4.2.2 整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匹配与建模 |
4.2.3 整车逻辑门限控制策略 |
4.3 整车集成式热管理系统性能分析 |
4.3.1 驾驶室热管理性能分析 |
4.3.2 电机余热可利用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压电馈能悬架系统研究 |
5.1 压电材料发电基础理论 |
5.1.1 压电材料特性 |
5.1.2 压电效应 |
5.1.3 压电方程 |
5.1.4 压电发电系统工作模式与结构 |
5.2 新型压电馈能悬架系统研究 |
5.2.1 新型压电馈能悬架系统建模 |
5.2.2 新型压电馈能悬架系统模型验证 |
5.2.3 新型压电馈能悬架系统馈能功率特性分析 |
5.3 基于非接触磁力作用压电馈能悬架系统研究 |
5.3.1 磁力作用压电馈能悬架系统建模 |
5.3.2 磁力作用压电馈能悬架系统馈能功率特性分析 |
5.3.3 样机试制与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新型风能发电栅栏供电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2 新型风能发电栅栏设计 |
2.1 产品组成构件 |
2.2 设计原理 |
2.3 使用模式 |
2.4 设计图 |
3 新型风能发电技术 |
3.1 技术方案 |
3.2 特点 |
3.3 功能 |
4 新型风能发电栅栏效益 |
5 结语 |
(3)热电器件的分层开裂行为及能量转化效率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热电器件的热电性能及力学特性的研究概况 |
1.2.1 热电效应的发现 |
1.2.2 多孔热电泡沫结构的研究 |
1.2.3 多层热电薄膜结构的研究 |
1.2.4 光伏-热电混合发电结构的研究 |
1.2.5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层热电器件的脱层行为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属性与温度无关的热电PN结的脱层行为分析 |
2.3 材料属性与温度相关的热电PN结的脱层行为分析 |
2.3.1 热电PN结的热传导理论模型及验证 |
2.3.2 由弯曲导致的热电PN结脱层行为分析 |
2.4 材料属性的温度相关性对热电PN结热电性能及脱层的影响 |
2.4.1 材料属性的温度相关性对热电PN结热电性能的影响 |
2.4.2 材料属性的温度相关性对热电PN结脱层行为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层热电器件由脱层导致的屈曲行为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属性与温度无关的热电PN结的屈曲行为分析 |
3.3 材料属性与温度相关的热电PN结的屈曲行为分析 |
3.3.1 热电PN结的温度场 |
3.3.2 热电PN结的整体屈曲分析 |
3.3.3 由脱层导致的热电PN结屈曲问题 |
3.3.4 材料属性的温度相关性对热电PN结屈曲行为的影响 |
3.4 屈曲对热电致冷性能的影响 |
3.4.1 热电制冷性能理论分析 |
3.4.2 热电薄膜屈曲变形有限元模拟 |
3.4.3 屈曲对热电致冷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形多孔热电器件的输出功率及热冲击断裂行为分析 |
4.1 引言 |
4.2 环形多孔热电器件的输出功率 |
4.2.1 热传导理论模型 |
4.2.2 理论模型验证 |
4.2.3 环形多孔热电器件输出功率的优化设计 |
4.3 环形多孔热电器件的热冲击断裂行为分析 |
4.3.1 温度场理论分析及有限元模拟 |
4.3.2 热冲击断裂的理论分析及有限元模拟 |
4.4 断裂破坏对环形多孔热电器件输出功率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光伏-热电混合发电结构的能量转化效率及疲劳寿命分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属性与温度相关的光伏-热电混合发电结构 |
5.2.1 材料属性温度相关性对能量转化效率的影响 |
5.2.2 材料属性温度相关性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
5.3 分段式光伏-热电混合发电结构 |
5.3.1 能量转化效率理论分析 |
5.3.2 能量转化效率理论模型验证 |
5.3.3 分段式热电结构疲劳寿命 |
5.3.4 分段式混合发电结构的优化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对汽车后市场转型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再制造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链 |
1.1 再制造及再制造工程 |
1.2 再制造的意义和潜力 |
1.4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链 |
2 国外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简介 |
2.1 德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简介 |
2.2 日本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简介 |
2.3 美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简介 |
3 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发展现状 |
3.1 逐年攀升的报废机动车回收量,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提供了巨大的原材料市场 |
3.2 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消除了法律障碍 |
3.3 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不断规范 |
3.4 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问题剖析 |
4 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
4.1 我国未来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趋势 |
4.2 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对策 |
5《办法》解读 |
(5)珠江三角洲典型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动车排放 |
1.2.2 工程机械排放 |
1.2.3 船舶排放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文创新点 |
1.5 论文组织架构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测试移动源类型及工况选择 |
2.1.1 轻型汽油车 |
2.1.2 工程机械 |
2.1.3 内河船舶 |
2.2 移动源采样方法 |
2.2.1 轻型汽油车 |
2.2.2 工程机械和内河船舶 |
2.3 样品分析 |
2.4 排放因子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道路源机动车THC在线排放研究 |
3.1 冷启动和热启动工况下机动车THC排放趋势 |
3.1.1 不同国标下机动车ECE循环工况THC排放差异 |
3.1.2 冷启动和热启动下THC排放趋势比较 |
3.2 简易瞬态工况下THC排放趋势 |
3.3 冷热启动和简易瞬态工况机动车排放因子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道路源工程机械VOCs排放特征 |
4.1 工程机械在不同工况下的排放特征差异 |
4.2 不同工况条件下工程机械基于燃油的排放因子 |
4.3 排放标准对工程机械VOCs排放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道路源内河船舶VOCs排放特征 |
5.1 船舶VOC源成分谱特征 |
5.2 船舶排放因子对比分析 |
5.3 2017年广东省工程机械和内河船舶VOC排放总量和不确定性分析 |
5.3.1 VOC排放总量的估算方法 |
5.3.2 工程机械和内河船舶VOC估算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主要结论 |
下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概念阐释 |
四、行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
五、运用的资料 |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太原市历史沿革与变迁 |
第一节 太原市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 |
一、自然条件 |
二、历史沿革 |
三、承袭发展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太原市行政区划(1912—1937) |
一、早期变革——行政区划调整 |
二、专业建制——市政公所成立 |
三、分区管理——划分五区模式 |
第三节 太原城市功能规划变迁 |
一、宋明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
二、清朝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
三、民国时期城区功能变迁 |
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人口变动与管理 |
第一节 民国之前山西人口发展概述 |
一、城市人口概念界定 |
二、元代以前人口变迁 |
三、明清时期人口变化 |
第二节 近代人口管理起步(1912—1932) |
一、民初人口统计 |
二、民初山西人口 |
三、民初太原人口 |
第三节 省会人口管理(1933—1937) |
一、分类管理 |
二、制度建设 |
三、统计管理 |
小结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民用照明建设管理 |
第一节 近代太原照明用电起源 |
一、清末山西政治环境 |
二、近代太原照明肇始 |
三、民初电力事业概述 |
第二节 新记公司创立 |
一、创立运营 |
二、组织管理 |
三、初具规模 |
第三节 新记公司发展 |
一、国内成长环境 |
二、调整巩固提高 |
三、稳步投资建设 |
第四节 太原电力事业(1934—1937) |
一、国民政府政策扶持 |
二、新记公司接续发展 |
三、太原电力事业概况 |
小结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
第一节 清末城市管理初步开启 |
一、道路交通概念界定 |
二、清末城市道路管理 |
第二节 民初道路交通管理 |
一、省会恢复及建章立制 |
二、交通管理及设施维护 |
三、道路养护及系统管理 |
四、严格执法及违警处置 |
第三节 太原城市街道管理(1931—1937) |
一、系统规划 |
二、统筹管理 |
小结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 |
第一节 近代太原市公共卫生管理 |
一、清末卫生管理启动 |
二、民初卫生管理举措 |
第二节 规划中的公共卫生事业 |
一、自来水事业 |
二、下水道计划 |
三、尘芥物清理 |
四、重点行业管理 |
五、卫生防疫体系 |
第三节 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1931—1937) |
一、完善制度建设 |
二、加强环卫清理 |
三、宰杀牲畜管理 |
四、公厕粪场管理 |
五、夏令卫生扫除 |
六、城市用水管理 |
七、防疫卫生管理 |
小结 |
结语 |
参考资料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车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中自由活塞膨胀机-直线发电机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余热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
1.2.1 自然余热能回收现状 |
1.2.2 生产余热能回收现状 |
1.3 余热回收系统中膨胀机 |
1.3.1 涡轮膨胀机 |
1.3.2 涡旋膨胀机 |
1.3.3 往复式活塞膨胀机 |
1.3.4 螺杆膨胀机 |
1.4 自由活塞膨胀机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标 |
第2章 FPE-LG仿真模型的搭建及性能分析 |
2.1 FPE-LG试验装置及工作原理 |
2.2 自由活塞膨胀机仿真模型的搭建 |
2.3 直线发电机仿真模型的搭建 |
2.3.1 直线电机工作原理 |
2.3.2 直线电机与旋转电机的等效 |
2.4 PPE-LG仿真模型的校验 |
2.5 PPE-LG模型的仿真分析 |
2.5.1 FPE-LG的缸内容积和缸内压力特性 |
2.5.2 FPE-LG的运动特性 |
2.5.3 FPE-LG的输出特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PPE-LG结构参数的DOE分析及性能优化 |
3.1 PPE-LG的 DOE分析 |
3.2 优化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 |
3.3 基于遗传算法的系统性能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采用FPE-LG为膨胀机的ORC系统仿真研究 |
4.1 ORC系统各部件仿真模型 |
4.1.1 蒸发器模型 |
4.1.2 工质泵模型 |
4.1.3 冷凝器模型 |
4.2 系统仿真模型构建与校验 |
4.2.1 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
4.2.2 系统仿真模型校验 |
4.3 ORC系统仿真分析 |
4.3.1 PPE-LG气缸长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3.2 PPE-LG气缸直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3.3 PPE-LG运行频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3.4 PPE-LG外接负载电阻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 |
致谢 |
(8)地下车库颗粒物污染特性及喷雾除尘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车库污染物成分及危害研究现状 |
1.2.2 地下车库通风方式研究现状 |
1.2.3 喷雾除尘研究现状 |
1.3 当前研究情况分析 |
1.4 研究内容 |
2 停车场测试方案 |
2.1 测试对象 |
2.2 测试参数及方法 |
2.2.1 车流量、人流量统计 |
2.2.2 颗粒物测试点布置及测试方案 |
2.2.3 温湿度测量 |
2.3 测试仪器 |
2.4 实验数据处理 |
2.4.1 异常数据处理 |
2.4.2 相关性分析 |
2.4.3 暴露水平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停车场实测参数分布规律 |
3.1 车辆、人员、温湿度分布规律 |
3.1.1 车流量分布规律 |
3.1.2 人流量分布规律 |
3.1.3 温湿度分布规律 |
3.2 颗粒物分布规律 |
3.2.1 颗粒物空间分布规律 |
3.2.2 颗粒物时间分布规律 |
3.3 各参数对颗粒物污染影响的相关分析 |
3.4 人员颗粒暴露水平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汽油颗粒喷雾沉降效果的实验研究 |
4.1 喷雾除尘的实验方法 |
4.1.1 实验原理 |
4.1.2 实验目的 |
4.1.3 实验设计 |
4.1.4 实验仪器 |
4.1.5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4.2 喷雾对PM2.5的除尘作用效果 |
4.3 喷雾雾滴自然变化特性 |
4.3.1 不同喷雾时间的雾滴自然变化特性 |
4.3.2 相同喷雾时间的雾滴自然变化特性 |
4.4 PM2.5自然衰减特性 |
4.5 喷淋量与除尘效率的关系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封闭环境超细颗粒在线除尘监控系统软件的开发及验证 |
5.1 软件开发工具 |
5.2 软件结构及功能 |
5.3 软件验证及模拟工况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原始数据处理示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氢混合燃料汽车车载制氢系统的设计、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氢能汽车研究现状 |
1.2.1 纯氢汽车 |
1.2.2 氢混合燃料汽车 |
1.3 氢气的制取方式 |
1.3.1 天然气转化制氢 |
1.3.2 甲醇转化制氢 |
1.3.3 电解水制氢 |
1.4 车载制氢的研究进展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1.5.1 现有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
1.5.2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解水制氢过程理论分析 |
2.1 SPE电解槽 |
2.1.1 SPE膜 |
2.1.2 活性电极 |
2.1.3 扩散层 |
2.1.4 槽体结构 |
2.2 SPE电解水制氢原理 |
2.2.1 电解水过程原理 |
2.2.2 理论制氢量及电解能耗计算 |
2.2.3 电解电压及超电位 |
2.3 降低电解槽能耗的方法 |
2.3.1 降低电极超电位 |
2.3.2 降低电解电阻 |
2.3.3 降低水的理论分解电压 |
2.4 制氢过程的相关参数计算 |
2.4.1 电解效率 |
2.4.2 理论制氢速率 |
2.4.3 制氢效率 |
第3章 车载电解水制氢机的性能研究 |
3.1 制氢实验系统设计 |
3.2 实验方法 |
3.2.1 电解液温度试验 |
3.2.2 电源电压试验 |
3.3 电解液温度试验结果与讨论 |
3.3.1 电解液对电解电流的影响 |
3.3.2 电解液温度对制氢速率的影响 |
3.3.3 电解液温度对电解槽温度的影响 |
3.3.4 电解液温度对电化学反应总电阻的影响 |
3.3.5 电解液温度对电解电压的影响 |
3.3.6 电解液温度对制氢效率的影响 |
3.4 电源电压试验结果与讨论 |
3.4.1 电源电压对电解电流的影响 |
3.4.2 电源电压对制氢速率的影响 |
3.4.3 电源电压对电解槽温度的影响 |
3.4.4 电源电压对电化学反应总电阻的影响 |
3.4.5 电源电压对电解电压的影响 |
3.4.6 电源电压对制氢效率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车载插电式制氢系统的设计 |
4.1 车载在线制氢的能耗分析 |
4.2 插电制氢系统的设计 |
4.3 插电制氢系统的组成 |
4.3.1 充电插座 |
4.3.2 车载充电机(OBC) |
4.4 插电制氢的控制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车载制氢装置防冻系统的设计 |
5.1 低温危害及解决措施 |
5.1.1 低温对SPE电解槽的危害 |
5.1.2 解决措施 |
5.2 防冻系统的设计 |
5.2.1 防冻方法的选择 |
5.2.2 防冻系统设计 |
5.2.3 加热系统的设计 |
5.3 防冻系统的控制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氢混合燃料汽车整车排放标定 |
6.1 在线标定 |
6.1.1 标定工具 |
6.1.2 测试循环 |
6.1.3 标定策略 |
6.2 整车试验测试 |
6.2.1 整车试验流程 |
6.2.2 整车试验设备 |
6.3 整车试验结果 |
6.3.1 HC排放 |
6.3.2 CO排放 |
6.3.3 NOX排放 |
6.3.4 整车经济性分析 |
6.4 本章小节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研究 ——以津淄东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规模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危机 |
1.1.2 存量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老旧住区更新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天津市中心城区 |
1.3.2 老旧住区 |
1.3.3 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生产性城市 |
1.4.2 住区更新 |
1.4.3 绿色住区评估体系与发展导向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6 研究方法 |
第2章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条件分析 |
2.1 天津中心城区老旧住区更新背景 |
2.1.1 天津中心城区老旧住区建设背景 |
2.1.2 天津中心城区老旧住区规划设计特征 |
2.1.3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存量更新目标 |
2.2 天津市中心城区绿色生产自然资源条件 |
2.2.1 太阳辐射条件与光伏、农业生产 |
2.2.2 风速与风力发电 |
2.2.3 地质条件与浅层地热能资源 |
2.2.4 水资源量与雨水收集利用 |
2.3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空间条件 |
2.3.1 典型住区选取与空间特征分析 |
2.3.2 典型住区空间绿色生产条件 |
2.3.3 典型住区基础设施配置与需求 |
2.4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运营管理参与条件 |
2.4.1 空间设施管理权属 |
2.4.2 社区参与基础 |
2.4.3 居民生产活动参与意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策略研究 |
3.1 更新目标与原则 |
3.1.1 更新目标 |
3.1.2 更新原则 |
3.2 住区外部空间的绿色生产整合策略 |
3.2.1 绿化景观空间与生产功能整合 |
3.2.2 道路交通空间与生产功能整合 |
3.2.3 与生产功能相关的设施配置 |
3.3 建筑单体的绿色生产整合策略 |
3.3.1 屋顶空间的生产功能整合 |
3.3.2 建筑立面的生产功能整合 |
3.3.3 室内空间与农业生产整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津淄东里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 |
4.1 典型住区选取 |
4.1.1 建设背景具有典型性 |
4.1.2 区位具有典型性 |
4.1.3 规划设计具有典型性 |
4.2 津淄东里现状与生产潜力分析 |
4.2.1 空间现状与生产潜力分析 |
4.2.2 居民生活空间需求 |
4.2.3 物质能源供需现状 |
4.2.4 气候模拟与生产潜力分析 |
4.3 津淄东里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 |
4.3.1 住区外部空间更新设计 |
4.3.2 住宅单体更新设计 |
4.3.3 居民共建的单元景观构筑物设计 |
4.3.4 住区生产运营方式 |
4.4 更新方案绿色生产潜力计算 |
4.4.1 农业生产 |
4.4.2 能源生产 |
4.4.3 雨水中水与有机垃圾再利用 |
4.4.4 更新前后物质能源供需对比 |
4.5 更新方案绿色住区指标提升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典型住区调研表 |
附录 B 典型住区居民生活习惯及生产性活动参与偏好调查问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新型机动车发电机(论文参考文献)
- [1]燃料电池载货车动力系统能量利用率提高研究[D]. 赵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新型风能发电栅栏供电系统[J]. 张立翔,夏倩,邱汉林,郑元豪,占宇航. 科技风, 2021(08)
- [3]热电器件的分层开裂行为及能量转化效率特征[D]. 崔有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对汽车后市场转型发展的影响[J]. 王东燕.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0(17)
- [5]珠江三角洲典型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研究[D]. 王日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D]. 张国华. 山西大学, 2020(08)
- [7]车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中自由活塞膨胀机-直线发电机的仿真研究[D]. 赵腾龙. 北京工业大学, 2020
- [8]地下车库颗粒物污染特性及喷雾除尘效果研究[D]. 陈默.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9]氢混合燃料汽车车载制氢系统的设计、研究及应用[D]. 汤传琦.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10]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研究 ——以津淄东里为例[D]. 于家宁. 天津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