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摘要】目的:探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的现状及进展。方法:选取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时间为2014年1月—2015年6月,均接受急救护理,对护理后的满意度以及生存质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经护理后满意度为98.75%,生存质量(生理机能82.32±4.21分、精神78.12±3.53分、情感85.30±4.32分、社会功能85.37±4.31分、健康状况87.45±4.42分)。结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接受急救护理后,可取得良好效果,能有效的提高护理满意度,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关键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320-01
前言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主要是由于创伤后大量出血,导致患者血容量不足出现休克的现象,它是急诊中最为常见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在临床上多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刀刺伤等;曾有学者统计死于手术室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高达80%,有一半患者是在伤后的第一个24小时出现死亡,因此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抢救治疗非常重要,它的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1]。本文主要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的现状及进展作分析,内容如下文。
1.临床资料
选取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时间为2014年1月—2015年6月,患者均确诊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且家属知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8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男女之比为30/50,年龄在18岁~73岁之间,年龄平均值为(42.69±3.61)岁;病程在7~14天之间,病程平均值为(7.12±3.25)天。其中交通事故35例、高处坠落25例、刀刺伤20例。
2.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现状分析
2.1 清理呼吸道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是实施抢救过程最基本的措施,检查呼吸道,并迅速进行清理呼吸道的内容物(如血液、呕吐物、痰液、分泌物等),若患者出现喉头水肿现象可配合医生进行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出现舌根后坠现象,可采用口咽通气管或者气管插管;对患者进行给氧措施,最开始氧流量为6~8L/min,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浓度和给氧时间。
2.2 补充血容量
选择远离受伤部位的静脉血管,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一边进行加压输液,一边进行中心静脉置管,为抢救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液体复苏
液体复苏是抢救休克患者的必要手段,在临床上一般是以晶体液为主,并为患者及时进行配血治疗,在手术治疗中彻底止血后对患者进行大量液体复苏;早期复苏的监测手段有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尿量等;对患者采用休克指数进行计算补液速度,补液速度应精确率在92.31%以上;在液体复苏过程中应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观察以及调整输液速度和体液的成分;在大量输液的过程中应注意并发症(如肺水肿、急性心力衰竭);对患者进行穿刺成功立即采集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
2.4 体位护理
给予休克体位,增加患者的回心血量,并且可以预防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出现;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可给予头偏向一侧措施;对于休克循环不稳定的患者应减少搬动和翻身,以防引起血压的波动,加重休克现象,导致患者死亡。
2.5 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的皮肤、粘膜以及肢端温度,对患者的血压变化、尿量进行严密监测,如患者早期出现血尿,则应考虑泌尿系统是否出现损伤,如后期出现血尿则考虑患者是否出现休克并发DIC;同时对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肾功能、凝血功能进行监测;根据各项检查的指数和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判断液体复苏效果。
2.6 并发症
在临床上并发症往往比骨科创伤危害更大,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应密切观察骨折的并发症;四肢骨折应采用绷带进行固定,在此过程中应观察患者伤肢皮肤温度、色泽、张力、疼痛、感觉等情况,若伤肢出现异常疼痛、压痛、触疼应及时进行处理,预防患者出现急性骨筋膜间隙综合征;创伤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防止患者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若无胸脑外伤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高热、昏迷、皮下出血等临床表现,应考虑为脂肪栓塞。
2.7 保暖
体温较低可引起心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现象,中心体温小于35度时会导致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应对患者及时进行复温,调节空调温度,并应用热毯加盖以防热量丢失。
2.8 营养支持
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可进行营养代谢支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同时监测患者的血糖,在营养支持的过程中应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胀、腹泻、反流现象。
对这8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经急救护理后的满意度、生存质量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
3.结果
3.1满意度
经护理后,满意患者45例,基本满意34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8.75%。
3.2 生存质量
8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存质量为生理机能82.32±4.21分、精神78.12±3.53分、情感85.30±4.32分、社会功能85.37±4.31分、健康状况87.45±4.42分。
4.讨论
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抢救措施,能促使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死率发生改变,并逐渐降低;急救护理的观点在临床上得到了研究者的肯定以及同意,并逐渐在向临床一线转移[2];经过对比的实验,医护人员对急救护理措施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且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疗效显著,具有恢复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3]。
以上全文均证实急救护理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意义重大,可以将急救护理的理念运用在不同疾病当中,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以帮助其有效的提高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袁景红.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4):1592-1594.
[2]柯伦义.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J].医学信息,2016,29(13):177.
[3]黄艺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J].医学信息,2016,29(11):171-172.
论文作者:李小燕,连治琼,段小红,刘永琼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
标签:患者论文; 性休克论文; 创伤性论文; 休克论文; 并发症论文; 满意度论文; 脉压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