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教育”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_情感教育论文

基于“情感教育”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高中物理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符合人的需要”即是事物的价值特性,“态度”和“体验”皆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的认识方式或反映方式。而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是将情感辐射到教育活动的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在接受教育影响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情感因素,无时无地不伴随着情感的参与,情感发展与认知发展并存,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相融。

一、情感教育支撑下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这充分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作为认知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和内化,通过切身的情感体验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感知、识记、保持、筛选、吸收,最后内化成自己的意识和应用,参与的程度、深度和广度都与自身的情感体验相关。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情感目标分为五个层次: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价值体系化和性格化。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强调,“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要不断地创设最近发展区”。同时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其高度有效作用”。

朱小蔓教授提出[1],“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使人的情感层面不断走向新质,走向新的高度”。她还认为,理性认知随文化水平提高可能升高,但情感体验不一定与之同步发展。人在情感方面的发展需要给予特别的、专门的关注及其教育影响,而情感教育内在过程包含情动—感受过程,体验—理解过程和价值体系化—人格化过程。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构建的基于情感教育课堂教学包含四个学习阶段,即唤醒、实践、领悟、发展。

唤醒——以任务驱动为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以趣味化、生活化、活动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

实践——以实验探究和理论演绎为途径,展示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点燃学生主动热情的学习火种,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领悟——把物理的真善美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质疑、深思与感悟,侧重于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物理专业精神。

发展——将物理知识内化发展为检验评价、问题解决的意识,将物理学习情感升华为自身的生命成长的价值判断体系。

以上四阶段应是一种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向着预期的三维教学目标前进的教学过程。它不是停留在一种水平上的动态循环,而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级上升的发展过程(如图1)。

二、情感教育支撑下物理课堂教学操作实例

以人教版《物理》选修3-2第1节内容“划时代的发现”为例,笔者尝试情感教育模式。以师生情感交流为依托,以学习情境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路径,在课堂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进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情感,使其获得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1.在交流中唤醒

教学中欲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情感世界,要真正学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设计具有诱导性、启发性和针对性的物理问题情境。适切的学习情境必然会促使学生自我意识的反省,这是概念学习与规律掌握的必要条件。

情境创设1 18世纪起,物理学进入了令人神往的时代,沧海横流、人才辈出、叱咤风云。科学家尽情地大显身手,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18世纪中叶,英国商人发现,雷电能使刀叉、钢针磁化,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能使缝衣针磁化。然而直到19世纪初,库仑、托马斯·杨和安培等著名物理学家,都认为电和磁是互不相关的两回事……电和磁相互独立,互不干涉,令现代人感慨。然而,电现象与磁现象的性质类似,我们是否可以猜想,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情境创设2 18世纪末,人们开始思考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摩擦生热表明机械运动向热运动的转化,而蒸汽机则实现了热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化。哲学家康德等提出:各种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奥斯特深受影响,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坚信电与磁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然而奥斯特的研究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受“纵向力”观念的局限,奥斯特总是把磁针放在导线的延长线上,实验均以失败告终。

情境创设3 在1820年4月的一次演讲中,奥斯特偶然在南北方向的导线下面放置了一枚小磁针。当电源接通时,小磁针竟然发生了转动。对于此现象,虽说听课的大多数学者几乎无动于衷,但奥斯特却是盼望已久。他思索电流对磁体可能是“横向力”而不是“纵向力”。接下来3个月内他连做了60多个实验,得到明确的结果,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归纳总结:奥斯特的思维和实践突破了人类对电和磁认识的局限性。安培写道:“奥斯特先生……已经永远把他的名字和一个新纪元联系在一起了。”法拉第则评论说:“他突然在黑暗领域打开了一扇大门,使其充满光明。”

此段教学借鉴了西洋戏剧中的手法,构建出三次矛盾冲突的教学情境。一是物理学的蓬勃发展与对电磁联系的视而不见,二是电磁联系思想初现端倪和实验探索的困难,三是众多学者的无动于衷与奥斯特的情有独钟。将物理学研究历史整合至趣味性和活动性教学场景之中,有力地体现了科学观念上的突破对理论实践的指导意义,也强烈地唤醒了学生的物理学习情感。

2.在探究中实践

在电磁感应教学中,笔者常常感叹,众多科学家通过十余年的研究,才最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而课堂上教师只用短短几分钟的实验就解决了问题,过度的浓缩必然削弱科学发现的震撼力,而教师的角色扮演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性质和教学效益,因此,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热情之火焰,让学生体验科学思维与物理实践的快乐应该成为教学的必然追求。情感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知晓知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内化到主体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系之中,让学生不自觉的情感体验成为有意识的心理感受,从而内化成为学生主体拥有的真正知识。为使学生掌握教材“划时代的发现”历史意义,笔者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三种探究形式。

(1)理论类比探究:展示法拉第的“对称性思考”,一是磁化现象,知道磁体能使附近的铁棒产生磁性;二是静电感应,带电体能使附近导体感应出电荷来;那么磁与电之间也应有“类似的感应”,法拉第相信,电流一定可以感应出电流;

(2)失败实验探究:撷取1828年法拉第的四组著名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2]

实验1 将两根长4米的导线平行放置,用两张厚纸将它们隔开,先把其中的一根导线接到电池的两端通电,再把另一根与电流计相连。

实验2 将空心螺线管接到电池两极,把一直导线引进螺线管,直导线两端与电流计相连。

实验3 将实验2中的直导线与电池两极相连,螺线管与电流计连接。

实验4 把两根导线互相缠绕着,先把其中的一根的两头接到电池上通电,把另一根的两头接到电流计上。

(3)成功实验探究:1831年8月29日,法拉第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把两个线圈绕到同一个铁环上(如图2),一个线圈接电源,一个线圈接“电流表”,在给线圈通电和断电的瞬间,另一个线圈中就出现电流。1831年10月17日,他将220英尺的铜线分层绕在一个纸质空心圆筒上,绕了8个线圈后再绕成一个大线圈,接到检流计上(如图3),当磁铁棒插入或抽出时,电流计指针发生了偏转,产生了感应电流。

3.在体验中领悟

当下,情感教育尚未真正进入高中物理课堂。客观原因有教科书对人类探寻科学规律的历史痕迹已祛除殆尽,科学家曲折顽强、激动人心的创造过程已淹没于严密的物理论证和精美的逻辑体系之中,很多物理教师错误地认为物理是探寻真理的一种严肃的学问,只让学生感受到物理规律那冰冷的美丽,而未能让学生体验出那火热的物理思维。

科学的道路并不平坦,法拉第曾经说过:“……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学家,得以实现的建议、猜想、愿望和初步判断,也不到十分之一。”本节课设计匠心独用,将法拉第“十年磨一剑”探索过程以其坚定的科学信念来诠释、以“失败实验”来深度品味科学发展的艰难历程,以简陋器材构建的“成功实验”来体验物理学习的快乐,消除了学生对科学家工作的神秘感,对学生的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意志品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教学目标,有着深刻的意义。

杜威说过:“教学绝不是一种简单地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实践探究之后,教师还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思想交流体验中使情感得以巩固和不断深化。感悟实验探究思想之外,教学中另有三个细节让学生记忆深刻。一是展示法拉第日记中记录的“未显示作用”“毫无反应”“不行”等词语,使学生铭记当年艰苦的探索历程;二是珍贵历史图片展现的简陋实验室条件与简单的物理器材,与法拉第惊人成就的反差;三是阐释了科学研究的魅力,简单的电磁感应实验开启了人类电气化时代大门,令人神往。学生在交流中还反映,实验不仅让其了解电磁感应规律发现的艰难,更重要的是揭开了科学家工作的神秘面纱,从此对法拉第的科学思想更加钦佩,实践探索更重于坐而论道,这正是情感教学所追求教学价值体系化和人格化的最好体现。

4.在发展中升华

三维教学目标之一的情感目标强调了课堂教学中师生应该有目的地进行情感碰撞,教学应发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要发扬学生实事求是与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3]从心理学层面来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应该承认,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精神需要更加强烈。因此,情感教育作用于物理课堂教学,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学生已有的问题,重要的是应该诱发出新的科学问题,哪怕是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难题。诱导学生情感与物理情感共鸣,实现情感内化和升华,让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得以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法拉第电磁感应教学之后,可诱发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

(2)法拉第的研究是否一帆风顺?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安培、科拉顿等错过的遗憾、法拉第“磁生电”的成功对物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

(5)从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中,你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课堂上如此娓娓道来,把教材文本中的模糊之处上升到科学世界观层次,物理精神对学生的思想渗透不言而喻。对称性思想、“纵向力”至“横向力”空间观念的突破、“磁生电”稳态至暂态的时间观念转变,等等。让学生更深层次体会“书本是科学的世界”和“世界是科学的书本”这一深刻内涵,以及由此唤起学生情感意志力和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正是情感教育工作者所期待的。

真正的学习从来就不只是纯粹的知识增长,教学过程是一种生命交往过程。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他强调,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情感教育的意义正是倡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建构新的知识结构,通过学生主体的课堂体验和主动学习,让学生的健康人格在个性愉悦中得以和谐发展。

标签:;  ;  ;  ;  ;  ;  ;  

基于“情感教育”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_情感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