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论文_陈俊良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论文_陈俊良

山东省平度市古岘镇古岘小学 266700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本学科教学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行为的目的,促使学生由知到行。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我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时,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的。 

一、让学生的日常生活走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尽力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从真实的故事中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的发展,可以在日常各种活动中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寸金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不是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社会中来,又回到社会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三、将课堂延伸至日常生活中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保护环境”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学校附近的七里河污染特别严重:水泥厂、炼油厂和两岸村民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河水变了样,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学生是力所不能及的。这就要让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水质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在交流中,各种方案:有在村里设置宣传窗的;有一起合作写了倡议书的;有建议工厂领导、两岸村民设立公共垃圾回收站的;等等。正是在这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既要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小学生,把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能更加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实现教育的生活化。

论文作者:陈俊良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8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论文_陈俊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