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回归数学的真理--以“任意角度”教学设计为例_数学论文

让“过程与方法”目标回归数学本真——以“任意角”的教学设计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真论文,为例论文,教学设计论文,目标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下称《课标》)指出,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为此,《课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那么,什么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如何来确定?教学过程中怎样实施才能真正回归到数学的本真呢?

      建构主义认为:“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数学感知、表征、抽象、概括、推理、记忆等认知活动的过程;“方法”是指学生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学生通过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经历,形成从这些经历中抽象或概括的更有统摄力的思维程序与思维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经历和体验、思维方式的变化和发展.

      下面以笔者参加江苏省南通市优课评比时对“任意角”的教学为例,谈对“过程与方法”目标课程设计的一些认识,以求教于同行.

      二、任意角的教学设计

      1.认知基础的分析

      知识基础分析:在小学和初中学生已学过角的概念、度量及角的和差倍分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是进一步研究角的基础,也是对任意角进行探索的生长点和固着点;学生之前对角的认识仅限于0°~360°,而现实中一些超过这一范围的角的实例,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生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认知水平分析:学生已经经历过两次数集范围的扩大:负数的引入使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集;无理数的引入使数的范围扩大到实数集.这些经历不仅让学生对角的范围扩大产生认同感,而且为角扩大到任意角提供了可以类比的参照物.

      2.教材内容的解读

      “任意角”是《数学4》(必修)第一章的起始课,学生对角的学习已经历了很长时间,对角的概念及有关性质有较充分的认识,但仅限于在平面几何中应用.高中数学中的角除了应用于平面几何外,还可以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周期现象,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所以我们要把角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形成高中数学的重要模块“三角函数”.因此,“任意角”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三角函数的第一课,是深入学习三角函数的基础和关键.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会用集合来描述具有相同终边的所有角;

      (2)建立恰当的直角坐标系,理解象限角并会判断是第几象限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体会引入任意角概念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生对变量数学和坐标法的认识;

      (2)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认识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等价转化等数学方法.

      4.目标达成的途径

      数学学习是一种导向性的认知行为.本节课以“过程与方法”目标为抓手,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蕴涵于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用数学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钟表上分针的校准、体操运动员的旋转动作等情境设置进行表征,让学生亲身感受外部世界的本真变化,认识到已有角的概念已无法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产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运用类比思想方法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合作交流、探讨质疑形成解决方案,逐步完善“任意角”的概念.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学习方法,增强数学交流与合作能力、倾听与表达能力.

      三、任意角的教学过程

      1.回顾链接,创设情境

      情境1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初中我们是怎样定义和表示角的?在旋转形成角的过程中,已出现了哪几种角?试用一个不等式来刻画所学过角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过角的概念,唤起学生对角的回忆,为下一步展示现实中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为角的范围扩大做好铺垫,体现学习过程中的基础性.

      情境2 动手实验操作(让学生在课前发放的印有两个标好时刻的钟表纸上动手画图):假如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怎样将它校准?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小时30分钟,你如何将它校准?这个过程中分针各转了多少度?

      提出问题:在这个操作中的有关角,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角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演示,亲历旋转形成角的过程,讨论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体现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

      情境3 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情境:如体操运动员作向内转体两周半、向外转体三周的动作,齿轮的传动,拧动螺丝的扳手等.从上面这些现象,你发现了哪些问题,能给出它的数学表征吗?

      设计意图:呈现与学生原有认知冲突的新情境,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题——任意角.学生能够从现实情境或数学学习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显得更有意义,主动提出问题激励着学生探究未知,体现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教学体会:课堂设计只有基于特定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有侧重点地设计教学活动,才能使课堂变得简洁高效.数学本真教学力求在平淡简约、自然合理的学习过程中实现高阶认知目标的达成.因此,课题的引入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起点,朴素地追问现实中的数学问题,探究过程要重点突出学生“经历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感受了什么”,自然地逼近数学本质,以此让学生经历从获得知识到拥有智慧的过程.

      2.本真探究,建构数学

      新知探究1 角的概念的推广.

      问题1:为了能够描述上面这些实例中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定义角?谈谈你的看法.

      问题2:阅读教材并思考,为区分角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向,教材是怎样规定的?如果一条射线没有作任何转动,它能表示一个角吗?

      问题3:如何定义任意角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讨论、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角的范围要扩大到任意大,不仅要考虑旋转方向,还要考虑旋转量,上述两方面的规定对刻画任意角缺一不可,体现了学习目标的导向性.

      问题4:你认为图1中的两个角相等吗?说明理由.

      

      问题5:用扳手拧松和拧紧螺丝时,是按相反方向旋转的,你认为逆时针旋转过600°的角和顺时针旋转过600°的角是否相等?

      设计意图:旋转定义任意角的两个关键之处是旋转方向和旋转量.如果仅由教师讲授、强调,学生被动接受这些要素,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才能将新学习的角的概念真正融入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建构新的认知体系,体现了学习过程中的思辨性.

      动手操作:对于α=210°、β=-150°、y=-660°,你能作图来表示这些角吗?请总结作图的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作图操作,进一步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同时又感知没有统一标准时,角表示的不便,体会引入象限角的必要性.为了落实过程与方法的目标,需要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上,适当淡化识记,强化过程探索,强化方法体验,体现了学习方法中的体验性.

      教学体会:让思维从问题开始,思维活动又形成新的问题,这种递进式的设问过程,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搭起了支架,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展示交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数学变换的魅力,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相互协作,既有合情的方法,又有合理的质疑,知识在对话中清晰而深入,方法在辨析中锤炼而升华.

      新知探究2 象限角和轴线角.

      问题6:要把角放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放置既简单又合理?放置后,对任意一个角,终边有可能落在哪些位置?

      动手操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角,并注明分别是第几象限的角.

      (1)-50°;(2)210°;(3)405°;(4)-450°.

      设计意图:由于角的范围扩大到任意角,如何用简单合理的图形来表示,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体会,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心得,体会把角放到直角坐标系内给研究角带来的方便和好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这样得到的结论更有意义,体现了学习过程的理解性.

      新知探究3 终边相同的角.

      问题7:(1)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30°、-330°、390°的角,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2)与30°角的终边相同的角有多少个?这些角与30°角在数量上相差了多少?

      问题8:所有与30°的角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30°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你能用描述法来表示集合S吗?

      问题9:如何用集合表示与α角终边相同的角?

      设计意图:终边相同的角的关系及其表示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设置由易到难、从特殊到一般的问题串,引导学生由几何位置探讨其代数特征的“统一”,经历探索过程,这样得到的知识与技能更加牢固,理解更加深刻,体现了学习过程的拓展性.

      教学体会:数学本真教学的重要标志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及时内化,方法有效提升.在理清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过程后,教师要更多地借助于数学知识的载体,传授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知识的学习,将其所要掌握的内容自己悟出来,在学生的大脑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生为本”.

      3.数学应用,巩固新知

      例1 在0°~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1)650°;(2)-150°;(3)-990°15’.

      例2 已知α与240°角的终边相同,试探究

是第几象限角?2α是第几象限角?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进一步理解任意角、象限角和终边相同的角,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应用性.

      4.本真反馈,效果评价

      练习1:若α是第四象限角,试分别确定-α,180°+α,180°-α是第几象限角.

      练习2:写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并把集合中适合不等式-360°<α≤360°的元素α写出来:

      (1)60°;(2)-75°;(3)-540°.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掌握象限角的判断、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5.回顾反思,归纳提炼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归纳如下:

      (1)知识结构.任意角(正角、负角、零角)

象限角(终边所在的象限)

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S={β|β=α+k·360°,k∈Z}.

      (2)思想方法.数形结合:静态向动态扩充,形成任意角;化归:形成终边相同角的集合;分类讨论:由k的不同取值确定第几象限角.

      (3)探究途径.阅读材料、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教学体会: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形式,一方面,它是巩固、提高、掌握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它又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解题过程中,突出解题方法产生的思维过程,先明晰目标,再在观察、联想、比较等活动中实现问题的解决.罗增儒教授将数学解题的思维历程概括为:浮现数学表象;产生数学直觉;展开数学想象;给出推理运算;反思解题过程.这是对解题过程最精辟的概述.

      四、回归数学本真

      1.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课标》中的目标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的.其中,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更是三者之间的“抓手”,它承上启下,一方面承载着知识与技能的具体落实,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大改革,就是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诚然,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完成知识技能目标,但是,如果学生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数学知识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因此,知识不应该成为数学课堂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自我发现、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知识和方法,通过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认知力,这才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2.重视亲历与体验探究,凸显数学本真之源

      数学教学本真之源就是尊重客观,以人为本,教人求真,这里的“本”是本源的本,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里的“真”是指真实的真,是让学生真切的经历和体验.《课标》利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究”等行为动词,概括了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一条必要途径.所谓经历,即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取得一些初步的经验或感受;所谓体验,即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领悟方法,积累经验;所谓探究,即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过程发现对象的某些数学特征.经历、体验是探究的初级阶段,由经历、体验到探究,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层层递进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循序渐进、滚动发展、日积月累的探索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数学本真教学的过程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更是学生亲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展示聪明才智及形成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一核心问题常被忽略,我们有必要对它的要义进行重新审视,确立其“灵魂”地位,并深入理解,创造性地掌握确定这一教学目标的相关技术.当我们真正能够学会掌握确定教学目标的专业技术,学会用“目标意识”思考问题并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数学教学就会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数学课堂就会生机盎然,就能回归数学本真!

标签:;  ;  ;  ;  ;  ;  

让“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回归数学的真理--以“任意角度”教学设计为例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