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第一小学教师
课标要求及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与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二、图形与几何(一)图形的认识6.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有关。本节课与认识三角形有关。
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认识,学习水平为理解。学习内容是三角形。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教材的编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也为今后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优势: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还有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
劣势 :有的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课标要求:认识三角形。教材分析中要求“在教学中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所以本课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课标要求:认识三角形。学情分析“有的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所以本课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预设时间6分钟)
(课件出示)同学们请看,你知道图中呈现的是什么吗?(金字塔和南京长江大桥)从图中的建筑物中你能找到三角形吗?(学生到前面指出找到的三角形)
导入新课
同学们的眼力可真好,图中有很多三角形。(同时点击课件,抽象三角形)可见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那它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点评: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根据以前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特征,既能清楚的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并唤起学生的记忆,也给一部分知识比较丰富的同学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探究新知(预设时间22分钟)
1、教学教材60页例1
(1)先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然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学生汇报)
(2)让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课件出示)
(3)讨论:怎样说更准确?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3条线段”“围成”。
(4)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有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这样的三角形就可能表示成三角形ABC。
【点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顺其自然的得出三角形的定义,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你能测量出三角形的高度吗?
(2)你是怎样测量的?
(3)引出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小结: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都有3条高,一个高对应一个底。
【点评:让学生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高,使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就是顶点到对边的距离,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也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不同三角形的高,较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4、教学教材61页例2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
用3个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各能摆出几个。
(2)实验解疑
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教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教具,你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因为三角形具有这一特性,所以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你能举个例子吗?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动手操作的方法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不仅可以让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最大限度的得以调节,帮助学生高效地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更加愉快的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巩固练习(预设时间9分钟)
(一)填空题
1、三角形有( )个顶点,( )条边,( )个角。
2、由三条( )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 )。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 )。
4、三角形具有( )。
(二)小明画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说他画的对吗?为什么?
【点评:通过基本题、变式题等题型的设计使学生巩固新知、运用新知、拓展新知,又通过对练习中生成的问题的及时探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四、归纳总结: (预设时间3分钟)
说说本课时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问题。
【点评: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次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初步学会评价,实现了课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总体点评: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足量的感性材料,每个概念都是让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课教师把学生的观察、操作、演示、归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研究、探索,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观察和操作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想方法得结论,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获取知识。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以前学过的三角形,让学生说出生活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然后向同学们提出疑问,为什么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呢?它究竟有什么特性呢?进而直接引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从例举生活中的用三角形的例子,提炼经验中的数学因素,使经验数学化,上升为数学知识。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今天的这节课中,教师把新知的学习探索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之上,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精心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发现了三角形的特性,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及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操作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联系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巧妙地选择和利用生活中的三角形,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丰富和生动,让学生在主动而有趣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论文作者:杨明雪 丁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角形论文; 学生论文; 操作论文; 数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稳定性论文; 知识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