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批判与开发信息资源的作文课程

作文教学批判与开发信息资源的作文课程

李乾明[1]2002年在《作文教学批判与开发信息资源的作文课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主要存在着的弊端有叁。一是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引,教师凭借的是经验、直觉进行作文教学,这种直觉主义的作文教学观具有直感性、蒙昧性、神秘性的弱点——所以,作文教学需要理性的突围。二是作文教学脱离生活,脱离学生的真实感受按照公式化的法则进行,童心不在了,作文就变得假、大、空。叁是作文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作文教学的唯一目的,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要革除作文教学的弊端,首先要搞清“作文是什么”的问题,这样才能恢复作文的本来面目。作文的本质是是信息转化的过程和结果,这就决定了作文教学的活动不能与信息的积累、同化、外化、反馈背离。其次,作文课程的建构是消除作文教学之弊端的关键。作文课程分为信息积累课程、信息同化课程、信息外化课程和信息反馈课程四大系统。而信息积累课程就是开发信息资源,训练学生写什么的教学活动——这是作文教学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开发信息资源的作文课程可以从活动课程、阅读课程、研究型课程叁个方面去设计。我一向认为,作文能力的形成,不依靠教师大量的分析,而要依靠联系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依靠信息量的有效积累。

荣维东[2]2010年在《写作课程范式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我国“作文教学”领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与危机。这不仅表现在课程、教材、教学等各个层面,也表现在从学术界到一线教师的写作知识中。纵观当前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着的内容玄虚、教法陈旧、评价笼统以及写作教学的“不作为”现象。从实质上看,都与写作知识的陈旧僵化以及写作知识生产的滞后有关。从中外写作课程发展轨迹看,大致经历着叁种“范式转换”:即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传统的“文章写作”,到七十年代开始的“过程写作”,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酝酿发展着的“交际语境写作”。这叁种写作课程范式,都引起了当时写作课程与教学的重大变革。可惜的是,我国的写作课程与教学状况,仍停留在“文章写作”阶段。本研究将以“写作课程范式”为线索,具体梳理、论证和重构叁种主要范式下,人类对于写作的认识以及它们各自的知识要素、理论依据、课程内容、教学策略的变化,并试图构建一种基于整合思路的写作课程内容新框架。本研究共有叁个部分六章内容,按照“导论-分论-结论”的思路展开。第一章“写作课程范式导论”。从我国当前的作文教学困境说起,循着“作文教学—写作课程—课程内容—写作知识”思路,一步步探源归因于:“写作课程知识的陈旧与缺失”。随后对“写作课程”的叁种范式进行概述。接着对本研究的定位、层面、概念、方法及内容框架做说明。第二章至第四章是分论部分。主要依循写作课程发展的历史逻辑展开。各章因应实际的课程知识状况,所采用的研究视点不同。“文章写作”存在问题较多,故采取了“批判审议“的视角;“过程写作”,在我国尚未普及且存有误区,故采取“阐释反思“的视角;而“交际语境写作”,因为它是“正在形成中的范式”,国外也没有现成理论,故采取“理论建构”的方式进行。第二章“文章写作”范式的研究,先对我国百年来作文课程内容发展脉络进行了勾画,然后分别从语言学、文体学、文章学(写作)学角度,结合当今写作领域的实证研究和国外写作最新成果,对其科学性、有效性进行审议。最后对“文章写作”的教学策略,如“说写互借”“读写结合”“范文模仿”的有效性进行论证。第叁章对“过程写作”的本质、写作模型、专家与新手作者研究、过程写作策略,以及“过程写作”优势和劣势以及实践中的误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第四章是本论文的一个重要章节和理论创新所在。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功能语言学、交际学以及主体间性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写作课程领域开始酝酿新的“范式转换”,即由“过程写作”转向“交际语境写作”。这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写作范式。我们提出了“交际-语境写作”的概念并认为:语篇是包括读者、作者、体式、目的等写作交际语境要素互动的产物;写作语境、目的、对象等决定着文章的内容、体式和语言。鉴于它的学派观点、理论基础、知识构成等都还在探索之中。我们在这一章中对它的理论来源、写作模型、知识要素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本视域下的写作知识,诸如:语境、语篇、读者、作者、主题、语言等进行新的阐释。从某种程度上讲,本章研究具有一种前沿写作理论探索与创造的性质。论文的第叁大部分用五六两章的篇幅展开。具体讨论了基于前述叁种写作范式课程知识的整合与重建。这将是本研究的结论部分。第五章首先讨论写作目标与写作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叁种写作范式构建了一个“以文章知识为显性指标、以过程知识为策略路径、以交际语境写作知识为母机”的“叁维写作内容框架”,并用大量案例进行了可行性证明。接着提出了基于叁种范式整合的写作模型。然后基于功能语言学视角论证并提出了“功能性文类写作”的构想。第六章延续前章课程内容重建的主题,探讨“写作策略教学”问题,并从多学科视角对世界写作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最后对我国的写作课程知识开发提出了几点行动路径。本研究“有破有立”“理论结合实践”,本研究在审议传统,重构新知和理论的同时,还以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了一些基于新范式的写作“实验课”“示范课”。这也正是本研究致力追求的“探索新知”和“服务实践”的双重品格。

韦伟[3]2015年在《社会热点新闻课程资源融入高中作文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综合素养的竞争。因学科的功能性、人文性的特点,语文在提高民族素养问题上责无旁贷。作文作为语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责。但近年来学生高考作文暴露出来的却是立意寡淡、内容空洞、形式八股、逻辑不严、素材短缺、语言贫瘠、思想积弱、千人一面等问题。本论文针对其中最突出的“素材短缺”、“逻辑不严”“思想积弱”叁大问题,从语文教学新课改的背景出发,深入学习“生活作文”的相关写作理论,广泛关注“高中作文”相关的教科研新动态,结合笔者的个人实践,从“生活”的一个重要关注点——“社会热点”课程资源着手,探讨作文教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途径。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社会热点”这种随时随地都可获取的课程资源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内容上首先分析作文教学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对社会生活的感知、理解、领悟与批判。论文的第二部分详细分析把社会热点课程资源融入高中作文教学的必要性,认为这是遵循作文教学规律、践行课程标准精神、顺应高考作文新趋势的重要举措。论文第叁部分从作文教学现状出发,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实际教学中教师对社会热点课程资源融入作文教学的态度、方式,发现教师们“社会热点融入高中作文教学”的意识淡薄,缺乏自觉性与主动性,很多表现为临时性,缺乏延续性,教师们对“社会热点如何融入作文中”的教学,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问题较多。论文第四部分根据陶行知的探索和曹勇军老师的实践案例以及现在的科学发展程度和学生的接受度论证社会热点融入高中作文教学的可行性,第五部分提出实践的两大途径:一是采用主题模块式进行积累,二是采用演讲、选修课等形式进行训练。从素材的积累到思维的训练再到情感的熏陶,立体地解决学生作文的困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章可循、有情可表,真正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本论文把社会热点课程资源融入高中作文教学,希望找到一条应试与素质共赢之路,为当今形势下的作文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考和借鉴。

张晓芬[4]2013年在《多元识读视野下小学习作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和社会多元文化的急剧发展,全球化环境下人类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向,使得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也越来越趋向于同其它模态相结合而展开,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他们在未来社会中迎接新的挑战做准备。而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直牵制着作文教学质量和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多元识读视野下的作文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情境性、实践性、过程性和主体性,注重学生特有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情感的多元化表达。帮助学生在自主设计作文的习作训练过程中形成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以设计自己未来的生活。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基本方法。选取山西省太谷县S小学的Z老师及其所带班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访谈及实物分析法,对研究问题经过不断计划、实施、修改与反思,对改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和尝试。研究表明:多元识读视野下的作文教学有利于丰富课堂情境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意识和形成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方式。研究行动中形成了作文习作教学的叁种课型,即作文生成课、作文写作课和作文评价课。本论文共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对多元识读和习作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多元识读教学已有研究成果和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详细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问题;第叁部分是研究方法与设计,进一步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并对整个研究进行了设计,包括研究参与者的选择、研究工具的设计、研究的信度、效度和推广度、研究的伦理问题;第四部分是行动研究的过程,主要摘述和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由见面、交锋、共识到展开行动研究的历程,并对作文教学行动实施进行分析与反思;第五部分是研究讨论与反思,对本研究做了整体说明,即本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其中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研究提供借鉴。

唐慧[5]2008年在《基于博客的小学话题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日趋深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艰难,作为“半璧江山”的作文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令人堪忧。针对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新课改提出了新的理念及策略,强调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个性,而话题作文作为一种新的作文形式,其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的特点逐步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发展势如破竹;与此同时,博客的不断发展及应用的普及,为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将小学话题作文架构在博客平台上进行研究和实践,探索博客环境下小学话题作文教学的运作方法,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力图使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水平和语文素养得到培养与提高。在实践中,笔者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博客为教学工具和知识管理工具,以话题作文为主要作文形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平台互动,在满足思想交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写作主体的个性表达和自由表达,探索出以下的教学模式:一、创设情境,引发动机;二、分析话题,明确路径;叁、链接探索,拓展思路;四、交流协作,自主写作;五、发布作文,讨论点评;六、延伸拓展,巩固提高。研究与实践证明,合理运用上述教学模式开展小学话题作文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和发表愿望,经过比较系统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另外,博客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整个学习进程和各个学习阶段的发展过程,描绘出个人知识形成和认知提升的渐进轨迹,老师、学生和家长可以定期了解各个阶段学生的进步情况,由此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形成新的有效的评价体系。当然,此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毕竟话题作文只是众多作文形式中的一种,而博客也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只有认真研究作文教学自身的规律,努力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实现作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走上一条“快车道”。

简婕[6]2011年在《支持高阶思维发展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21世纪的学习者已经悄悄地被信息技术环境包围。为探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改善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以学习环境数字化为手段,以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为目标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方法,选取了一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结合写作教学的内容,使用行动研究、准实验研究以及调查研究等方法对学习环境数字化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了学习环境研究的历史,阐述了学习环境研究的重点从人转移到环境,又回归到人的发展路线。在以高阶思维能力为核心的21世纪能力需求下,本研究确立了学习环境的数字化要以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发展为宗旨。接下来,本研究对教育中的技术定位展开思辨,从智化技术与物化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学习环境的“灵魂-实体”之说。在分析了现有的学习环境要素观之后,发现这些观点在“灵魂-实体说”框架下各有侧重,为此,本研究尝试从教学论视角出发看待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并进一步论述了基于该观点进行学习环境的数字化的目标和手段。然后,本研究结合小学写作教学,从理论和数据两方面论证了写作中的高阶思维能力可以体现为写作思维品质,具体包括思维的批判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深刻性四方面。实证数据来自使用罗斯高层次认知过程测试测量的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水平,以及使用自编的写作思维品质评价量规测量的学生写作水平。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呈显着正相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行动法展开了面向写作思维品质培养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具体包括基于四个专题的十次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最后,本研究探讨了在面向写作思维品质培养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结果的改善情况,主要包括写作动机、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以及电脑态度叁方面。利用相关测量工具对同一组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进行前测与后测,数据分析显示学习结果前、后测差异显着,后测数据呈现学习结果得到改善。此外,本研究还整合教学论视角的学习环境构成以及课堂环境测量工具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小学写作教学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分析框架。通过此框架获取的数据显示出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感知良好。

韩紫微[7]2006年在《对话理论视野下的作文课程》文中提出对话理论作为时代精神代表一种美好的社会构想,作为其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对话人生”也代表着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作文具有“对话性”,是实现“对话人生”的重要载体。针对语文学科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长期纷争,本文把对问题的探讨拓展到校本课程以提供更大的课程空间。在对“对话”的内涵做出解读,以及对当前的作文教学及其研究做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课程-教材与教学两方面进行了探索。在课程.教材方面,本文对作文的课程目标体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它们分别是:为写而学的作文写作、为学而写的跨课程写作、为学而写的专题作业写作,并在后者中根据对话理念为作文主题选择构想了一个“认识”、“共识”、“共享”的框架。在教学方面,本文以“专题作业作文课程”为例,从话题选择、作文指导、作文反馈、作文发表四方面对作文教学过程进行了探讨。

水小琴[8]2007年在《在立言中立人》文中指出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而师生在课堂上进行的70%以上的教学活动是围绕教科书进行的,可以说,教科书影响甚至决定着教与学的效率。因而,相对独立的作文教材的缺失可能是导致我国作文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故以美国的作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案《作家的选择:语法和作文》在编写上的特点,以获得对我国作文教材编写的有益启示。课程标准内在地反映了社会期望学生通过作文教学所能达成的行为表现,因而在论文第一章,研究由州和全美英语教师协会颁布的课程标准,我们发现,诸课标均体现了注重砥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叁大作文教学价值取向。实际上贯穿的是对“人”的培养,旨在通过“立言”实现“立人”。为更好地实现“在立言中立人”的目的,美国为学生编写了相对独立的、内容构成合理的、编排结构灵活的作文教材。鉴于国内对写作教材分编的形式比较陌生,在论文第二章,通过展现皮尔逊教育集团、哈考特教育集团、霍顿·米夫林公司设计的写作教科书,具体说明写作教材的“独立形态”。有了相对独立的形式,还必须有行之有效的实体。在具体的编写上,美国的作文教材又是如何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编写出合适的教材、使“在立言中立人”成为现实的呢?以《作家的选择:语法和作文》为个案,从教材内容、教材结构和教材呈现叁个角度对教材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考察作文教材是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成“人”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改变我国作文教学低效的现状,我国也应该编写出立足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所需的写作技能”这一理念的、相对独立的作文教材。教材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目标的树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媒介的使用,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应贯彻“更好地发挥作文的社会功能”这一原则。

阎蓓蕾[9]2007年在《美国SAT考试与中国高考语文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考试是历来进行教育评价、教学测量的基本方法,也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高考语文除了具备和承担着考试所具有的一切功能和职责外,还担负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同中国高考如出一辙,被称为“美国的高考”——SAT同样也被赋予这种使命。在以素质教育着称的美国,其实也并未取消考试。以SAT为代表的考试也是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的敲门砖。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国的教育模式可以给我们什么启发呢?本文拟从SAT分析着手,比较SAT与高考语文的阅读和写作,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美两国母语教育最重要的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教学。通过对比,对两国的母语教育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比,对我国语文教育和改革进行有益的思考。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考试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对SAT进行系统地介绍,介绍了SAT的产生背景、设置机构、发展沿革,以及SAT的考试时间、考试内容、评分机制及其在美国及全球的影响。第叁部分对SAT试卷与高考语文试卷的内容、结构、考查角度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这种差异的造成,是由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及人才观。第四、五部分分别分析SAT阅读、写作与高考语文的阅读、写作,从试卷本身着手,逐步深入到两国的阅读、写作教学,探究美国的阅读、写作命题及教学,给我国的母语教学带来的启示与思考。第六部分分析我国可借鉴SAT模式,及SAT应用在中国可能会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对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及招生制度进行有益的探索。目前对高考的研究,或是从历年高考试卷着手,纵向的比较、分析试题演变,或是对华语区如大陆与台湾、香港或新加坡的母语试卷及教学进行横向的比较,而对中美两国的母语(中文、英语)比较较少。基于此,本文从SAT和高考语文试卷对比入手:进一步分析两国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从美国的语文教学中借鉴一些可取之处,目的不在于与美国语文教育比高低、论输赢,而在于通过比较,对我国的高考模式、考试评价、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思考。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吴丹[10]2015年在《小学高段教科书中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合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文活动是一个资源开发与创造性地整合运用的过程。当下,由于没有独立的作文教材,教师们又普遍忽视对教科书中的丰富作文资源的开发,由此形成“作文难教”和“作文难写”尴尬局面。本文着眼与此,并依托一个前提假设:现有教科书资源能够满足作文教学活动需要。在此假设之下,本文运用文献法、教学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记录等方法,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北师大版教科书为例本,从理论构设和实践运用两方面来探究小学高段教科书作文资源的开发整合运用问题。本文由叁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问题呈现”为探究活动提供“必要性”与“合理性”依据,从整体与局部两个角度揭示了我国小学作文资源的利用现状,重点分析教科书中相应资源的呈现与使用状况。第二部分围绕“资源开发”与“资源重组”两个核心概念而展开,主要解决“是什么”与“怎样做”两个关键问题,其中包括哪些教科书作文资源可以开发整合,开发整合活动如何进行,它们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第叁部分对教科书作文资源开发整合活动效果评估进行了理论构设,分别从学生作文效果和作文资源本身出发,以学生作文兴趣、作文能力、资源开发深广度、资源开发整合时间投入为具体评估指标。此项探究可以初步确证本文所提假设,并证明:独立作文教材对作文活动并不起着决定作用,现有教科书作文资源可以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满足师生作文活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作文教学批判与开发信息资源的作文课程[D]. 李乾明. 西南师范大学. 2002

[2]. 写作课程范式研究[D]. 荣维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 社会热点新闻课程资源融入高中作文教学实践研究[D]. 韦伟. 广西师范大学. 2015

[4]. 多元识读视野下小学习作教学的行动研究[D]. 张晓芬. 青海师范大学. 2013

[5]. 基于博客的小学话题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 唐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6]. 支持高阶思维发展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简婕.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7]. 对话理论视野下的作文课程[D]. 韩紫微. 苏州大学. 2006

[8]. 在立言中立人[D]. 水小琴. 浙江师范大学. 2007

[9]. 美国SAT考试与中国高考语文对比研究[D]. 阎蓓蕾.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10]. 小学高段教科书中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合运用研究[D]. 吴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作文教学批判与开发信息资源的作文课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