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极”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研究_漠河论文

中国“四极”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区域论文,模式论文,旅游论文,四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中国“四极”的基本概念及区域旅游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1.1 中国“四极”的基本概念

就自然地理位置上讲,中国“四极”特指我国领土范围内东西南北方向最边缘的4个端点,也就是4个方向上的地理位置极点,其分别为:最东端——黑龙江省抚远县乌苏里江与黑龙江汇合处;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乌孜别里山口附近;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江心处。

而从人文地理角度上看,则可以将该“四极”理解为地理极点所处或最为临近的陆地上有建制的行政区域,指的是:“北极”漠河、“南极”三亚、“东极”乌苏、“西极”喀什。

1.2 中国“四极”区域旅游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2007年6月23日,“中国·大兴安岭漠河第十七届北极光节”在黑龙江省漠河县举行,在此期间召开的“中国‘四极’旅游发展论坛”上,中国“四极”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基于对这一理念的一致认同,本次论坛签署了《中国“四极”旅游协作发展共同宣言》。2008年6月25日“中国‘四极’(漠河)生态旅游论坛”借“中国·大兴安岭漠河第十八届北极光节”之机再次在漠河召开,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四极”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本次论坛签署了《中国“四极”旅游联合体框架协议》。

由于中国“四极”区域旅游合作在空间形态上属大跨度跨区域协作,不同于常见的传统意义上的地缘相邻或相近区域之间的合作,因此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兴趣,其发展前景、进展程度、合作深度与实施效果等也因此而备受关注。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四极”的旅游合作是一种大手笔、大气势的运作。

1.2.1 “四极”合作的辩证思考

中国“四极”的结盟,可谓是极致独优、垄断稀缺;极化分立,互补统一;极点联手,合创辉煌。与世界上的许多其他事物一样,越是极性分离的事物,互补性和统一性就越大。距离远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走得更近[1]。事物走到极致就会出现相比较而存在,因对立而统一。中国“四极”区域旅游合作理念的产生正是这一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具体体现。

1.2.2 地理位置含义一致性是“四极”合作理念产生的基础

中国“四极”分居祖国的4个端点。正如城市的原点(零公里处)备受人们瞩目一样,“四极”可看做中国版图的4个原点,世界可据此看到本国与中国的距离,国人可据此找到自己在祖国的位置,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标定。

“四极”合作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向旅游者传递的是一个完整的品牌概念,这个品牌所涵盖的最小区域是“四极”本身,而无论是对国内旅游者还是海外旅游者而言,其外延都可以扩大到整个中国,这也正是“四极”合作能够产生较强的旅游吸引力之所在。同时,“四极”由于各自特殊的地理位置,致使自然与人文环境奇特,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并且具有高品位、高垄断性的优势。“四极”区域旅游整合,有利于凸显区域旅游产品的资源优势与独特的环境背景,共同打造世界级的旅游品牌。

1.2.3 旅游资源互补性是“四极”合作的空间生长力

一个区域的旅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进一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然要谋求与其他区域进行合作。这种合作大多基于旅游资源上的互补性[2]。中国“四极”由于地域上的差异,旅游景观特色差别很大,在旅游资源上具有极大的互补性:漠河具有极光、白夜、界江、森林、冰雪、源头、边贸优势;三亚具有阳光、海滩、海水的度假天堂优势;抚远拥有日出最早、世界上的最小镇、东方第一哨、中俄黑瞎子界岛等优势;喀什具有丝绸之路、民俗文化、大漠孤烟、西域风情的特色。这种资源上的互补性为“四极”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2.4 旅游客源市场需求性是“四极”合作的市场驱动力

区域旅游合作本身很大程度是市场驱动的结果。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旅游者追求刺激,挑战极限,寻踪问底,踏访奇异之地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各种极地探险等惊险刺激旅游活动的开展和文化底蕴深层次的挖掘势必使“四极”旅游地拥有更多的客源。相对于大众旅游时期,旅游市场已经逐渐转向高档市场、休闲市场、生态市场、文化市场和自助旅游,而“四极”旅游地凭借着自身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对这些市场的消费者都有很大的吸引力[3]。随着旅游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旅游资源重组,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突破地域、交通、规划和信息障碍,寻求“四极”间资源、产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开发极地旅游市场就成为共识。

1.2.5 政府调控力是“四极”合作的重要保障

政府调控力是政府通过政策、规划、行政区划调控等综合因素来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一种力。大多数的政府行为都将通过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而最终作用于区域旅游合作,从而复合成一股干扰或引导区域旅游合作演化的强大力量。中国“四极”旅游合作的提出以及合作框架的制定,就是“四极”政府直接领导和决策的结果。相信在政府政策导向和支持下,“四极”区域旅游合作将得到不断演化和升级。

2 中国“四极”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

有学者研究表明,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进程可以划分为“碎片化→网络化→一体化”3个阶段。一般来说区域旅游合作早期呈碎片化状态,中期是网络化发展阶段,属于碎片化发展和一体化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阶段,远期则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局面。三者的详细特征对比如表1所示[4]。

本文认为,中国“四极”的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也必然遵循这样的发展轨迹。

2.1 初级阶段——碎片化发展模式

中国“四极”区域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应是政府主导的碎片化发展模式。这一模式表现为各区域政府都有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观意愿,但各地区的旅游企业却反应平淡,参与到区域旅游合作协议订立的企业就更少,合作发展的理念还停留在各自经济利益和旅游行政管理层面上,往往是重形式、重研讨、重构想,而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合作措施和发展战略。这一阶段,在区域旅游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地方政府是合作的第一主体,企业是合作中的第二主体。目前中国“四极”的区域旅游合作正处于该发展阶段。

2.2 过渡阶段——网络化发展模式

未来5-10年,中国“四极”区域旅游合作应处于过渡阶段——网络化发展阶段。网络化发展模式是在初期合作领域狭小、合作内容和途径单一的模式上不断扩大、提升而形成的旅游业区域合作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各区域的旅游经济主体行为者(旅游城市、旅游市场、旅游企业等)依据旅游网络空间经济规律和旅游市场原则建设旅游空间经济网络,促成旅游经济主体行为者之间有序、合理、规范的经济活动,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种旅游经济主体间的良性关联与互动,并通过这种关联与互动获得区域旅游网络的组织功能效应,推进中国“四极”区域旅游由网络化发展向最终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进程[5]。

2.3 发达阶段——一体化发展模式

中国“四极”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进入发达阶段——区域旅游一体化。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区域合作的内容涉及到旅游行业的各个领域,包括各类旅游企业(旅行社、旅游公司、饭店、旅游景区),以及能为旅游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公共设施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园林绿化业、自然保护区管理业、风景名胜区管理业、环境卫生业、海关与口岸边检行业、公安及出入境服务业)。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形式是各类企业在市场利益驱动下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投资、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区域旅游业合作呈现出全(旅游)行业和综合性特点,并且旅游行业的合作与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合作形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互动关系。

这种模式下的区域旅游合作成为区域间经济一体化、社会互动化、文化整合化的重大力量和重要内容,是区域旅游业走向成熟化、高级化的标志。

3 中国“四极”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容及运行机制

3.1 区域旅游资源互补性开发

区域旅游合作最基本的实体是各区域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开发。各极点地区应根据各自的区位优势、环境特点、资源状况,开发各自的优势旅游资源,共同推向合作市场,形成风格不同的产品集群[6]。

在进行“四极”旅游资源开发中,北极漠河可以以“探寻天文奥秘、体验边陲风情、领略天涯北角、寻访黄金之路”为特色;南极三亚应以“国际海岛、休闲度假、南山文化、免税购物”为特色;东极乌苏则以“观最早日出、游中俄界岛、赏赫哲族风情、品边陲小城”为特色;西极喀什以“踏上丝绸之路、体验民俗文化、感受大漠孤烟、重拾西域古韵”为特色,四方共同努力,以强烈反差和巨大互补旅游资源开发,形成整体吸引力。

3.2 塑造整体旅游形象,开展旅游联合促销

中国“四极”区域旅游合作开发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塑造4个极地的整体旅游形象、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区域内,应根据旅游资源的总体特点和市场状况,制定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战略,确定区域旅游的主题和形象,借此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使其服从或服务于区域旅游的主题,形成鲜明的旅游形象,打造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中国“四极”区域旅游合作应以“中国‘四极’,天地边文”为整体旅游形象,突出极地主题和特色。这一主题和特色的具象化产品体现在资源上即是“天(象)”、“地(景)”、“边(界)”、“文(民族与民俗)”四大类,将这些资源整合成中国极地主题下的系列旅游产品,成为其“形象”和“品牌”下的可游、可感的旅游产品系列,并通过极地一系列旅游项目予以落实和体现。以“中国‘四极’,天地边文”为核心,又可以形成整体极地主题的4个分支,即“北极漠河——神州极地”、“南极三亚——热带海滨”、“东极乌苏——日出东方”、“西极喀什——丝路明珠”,力求以“四极”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吸引游客。各地还应专心打造本区极地文化,诸如南之最、北之最、东之最、西之最等标志性景观。

应将“四极”作为整体概念进行宣传,使其不再是各自独立的地域。可以打出“征服‘四极’,挑战极限”、“踏访‘四极’,纵横中国”等口号,激发人们的探奇、征服自然、挑战自我、遍游山河的欲望。“四极”在建设过程中除应突出自己的资源特色,打造各自的精品外,同时还应有统一的标志物作为“四极”的共同旅游标徽,比如可以设计建造一个巨型罗盘,表面有东南西北4个指针,每个极地可将自己的磁针指向凸显出来,但其他三极要给予醒目标识,同时各极地都要对其他三极予以免费宣传。

3.3 共同打造四季旅游节庆

建议将二分二至4个天文节气日确定为中国“四极”区域旅游合作固定的节庆日,分别称为春分节、夏至节、秋分节、冬至节。不同的节气日可在相对应的极地点举办庆祝活动。二分二至作为天文意义上的4个节气,在西方为四季的起点,在我国是4个季节的中点,天文意义十分重大。抚远日出最早的时间是每年的春分至秋分,因此春分节举办地应设在抚远;夏至节举办地设在漠河,此时正是白夜发生之日与极光可能出现之时;冬季正是三亚最舒适的季节,因此冬至节举办地应选在三亚;秋分节应在喀什举行,因为这个时候正是本地区瓜果成熟的时候。希望这样能够形成以“四极”为载体,4个季节性节日为契机,形成“四极游、四季游”的全国互动性旅游态势。

3.4 共铸文化旅游产品

“四极”虽然在自然、人文、社会、历史等各方面千差万别,但仔细研究,这4个地域具有共同的文化属性,因而也就具备了共铸文化旅游产品的基础。这些文化的共性具体表现在。

(1)商旅驿站文化。西极喀什是丝绸之路重镇,东极抚远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北极漠河是黄金之路的始点,南极三亚也与海上贸易有一定的联系,至少是驿站的终端。

(2)名人文化。4个极点在开创期都出现了发明家,兴盛期有政治家、外交家,衰落期还有许多流人。南有李纲、黄道婆,北有李金镛、萨布素,东有吴兆骞、张缙彦,西有班超、香妃,等等。

(3)民族文化。4个极点都拥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层次上又都有相同的文化之根。三亚的波斯、阿拉伯后裔寻根可到喀什,抚远、漠河更是同一根脉,北方民族对北部和西部的征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文化寻根可以到北极和东极。

(4)边关风云。发生在边关的战争、战事都有抗击侵略、保卫祖国的神圣目的,都留下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史实。

(5)边境文化。由军事衍生的边境文化、边地的诗词歌赋、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都有原始的一面,许多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文化的生态性。

文化是旅游之魂,远距离的文化求同与近距离的文化求异相比较而言,前者对游人的吸引力更大。“四极”各区域旅游合作者应深谙此道,不仅要重视整理与展示本土传统历史文化,而且应兼收并蓄其他各极的与自己有相同性质的文化,使得“四极”文化水乳交融,共同铸就“四极”文化品牌。

3.5 共联区域旅游线路

“四极”区域旅游合作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共同开发“四极”区域旅游联合线路,进行整体包装。线路的设计可以不拘泥于4个极点城市,而应扩大到全国大区域范围内。鉴于4个极点的空间跨度太大,要想一次性走遍4个极点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本文建议应将“四极”区域旅游联合线路分段捆绑设计,以一年为时间期限,并以自助游、驾车游、跟随旅行团等多种方式完成。各极地城市可以自己为中心,向外辐射设计以其他三极为最终目的地的旅游线路。作为哈尔滨人,笔者在这里设计的旅游线路是以哈尔滨为出发点的。

第一段,行东北边疆。此段行程有两个目的地,即中国的北极-漠河及东极-扶远县乌苏镇。旅行方式可为自助游,乘坐的交通工具为飞机、火车、汽车及轮船,旅行时间为3月抚远、6月漠河。春分日前后到抚远,观看最早的日出,体验三江沃野、黑土湿地、中俄界岛、远古文化、赫哲风情;夏至前后来到漠河,看“极光”,赏“极昼”,体验鄂伦春少数民族风情。

第二段,穿东西大道。最终目的地为中国的西极——新疆喀什。旅行方式可选择越野车自驾游,出行的时间可在9~10月。本段线路是“四极”区域旅游合作中最具挑战性也最有吸引力的设计。旅行者自驾车横跨祖国的东西,从哈尔滨出发经大连-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到达新疆喀什,沿途跨越黄土高原,经历河西走廊,全程万余千米。旅途可充分领略经度地带性变化而形成的迥异景观和人文特色。

第三段,走万里海疆。此段行程的目的地是中国的南极-海南三亚,旅行方式可为跟随旅行团,选择的交通工具为飞机,选择12月份出行。可下净海、晒沙滩、体验黎苗民族风情以及免税购物等。

3.6 共同开发区域旅游客源市场

由于“四极”分别盘踞于祖国的4个端点,在考虑自身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所定位的目标市场只局限于某一区域,游客数量有限,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存在明显的倾向性。但是如果将“四极”地旅游开发作为一个整体看待,那么在“四极”共同开发客源市场的前提下,其吸引的游客数量必将呈现出1+1+1+1>4的效应,各个极地的客源不再只局限于某一区域,而将扩展到整个全国市场。这种捆绑式开发无疑会增加游客的旅游停留时间,提升旅游消费额,实现客源的充分利用。

中国“四极”区域旅游客源的联合开发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予以实现。如建立共同的旅游信息数据库,互联信息网络,加强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努力推动旅游市场的互开,带动“四极”区域间的游客互换,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如南极的三亚旅游相对成熟,游客较多,其他三极可以借助三亚,在宣传上向游客发放印有当地特色或景点图片的宣传材料,同时三亚也可以借助其他三极,将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此外,还可尝试推出“四极”旅游护照。可以设想给每位进行“四极”旅游的游客发一个类似护照的纪念本,游客每到一极,当地政府给护照上盖上“四极旅游”的专用纪念章留念,持这种护照本的游客到其他三极旅游可得到一定条件的优惠。试想一位游客如果拥有了盖有全部“四极”字样纪念章的护照,就说明他已经走尽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天之界、地之涯”,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与自豪。

3.7 区域“畅通工程”建设

“畅通工程”是4个极点地区旅游合作的重要基础,应尽快规划、落到实处。通过航空、公路、铁路建设,同时设立城际列车、旅游专列等,将“四极”之间连成“交通网络”、“旅游网络”,使得游客在4个“极点”区域内自由、便利流动成为现实。

3.8 健全三大主体,形成多元互动的合作运行机制

中国“四极”的区域旅游合作,应建构政府、旅游企业和非政府旅游组织“三位一体”的合作主体,形成多元互动的合作机制。其中政府提供服务、营造环境、社会管理和公共产品,为旅游企业提供良好的竞争秩序和发展环境。建议成立一个合作机构,由“四极”政府牵头,制定一系列详细的合作协议、保障制度和法规,在充分考虑各方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达成合作意向。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运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主体,是推进合作的重要引擎。必须确立旅游企业在“四极”旅游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清除一切有碍于要素自由流动和企业自主决策的羁绊,构造纵横交错的合作体系,实现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放手发展区域性的旅游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赋予其相应的职能和权限,使之真正担负起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代表和行业协调的职能,成为联系政府与旅游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四极”旅游合作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标签:;  ;  ;  ;  

中国“四极”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研究_漠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