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是人为“热炒”还是信息误导?——关于蓝狐养殖能否赚钱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炒论文,新闻调查论文,于蓝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蓝狐养殖,近些年在江苏省不少地方成了下岗职工下乡“再就业”的热门项目。但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蓝狐皮的市场需求量极小,仍在不断升温的蓝狐养殖热,完全是人为炒作“种狐”的结果,前景堪优。
江苏省畜产进出口公司多年从事裘皮进出口业务的朱伟东经理告诉记者,眼下一些人为了推销种狐,在媒体上用极具诱惑力的语言大肆刊登“外贸大量收购蓝狐皮”的广告,是不真实的。他说,蓝狐皮主要用于领子、袖口、衣服下摆等饰边,也有少量做成大衣的。由于品种、饲料、气候等原因,中国产的蓝狐皮在毛的丰满度与光泽上质量普遍不高,只能用于一些中低档的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我国大部分省市基本上没有收购出口过蓝狐皮原料,气候偏暖的江苏更是从来没有收购过,只有东北的哈尔滨、大连等地,前几年收购出口过一些引进芬兰种的蓝狐皮,而且数量很少,每年最多3万-4万张。为了满足国内需求,我国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10多万张芬兰狐皮。
那么,国内市场对蓝狐皮的需求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据业内人士介绍,早几年,毛领皮衣在国内流行,狐皮的价值随之暴涨。但好景不长,1995年之后便开始狂跌。到去年,最好的进口芬兰狐皮已从1995年巅峰时的1800元/张,跌落到800元一张;最好的国产蓝狐皮已从巅峰时的600元一张,跌至200-300元/张,而且,今年的行情可能还会下落。
记者一连走访了南京雨花台区和浦口区的好几个养殖户才知道,他们自有自己的一套算帐方法,不仅不赔,而且“赚钱多多”。南京的蓝狐养殖户中,下岗职工占了七成。就在蓝狐皮的市场价格已连续狂跌了两三年的1997年、1998年,他们从新闻媒体和朋友及朋友的朋友嘴里得知养蓝狐可以赚大钱的信息,并同时听说了很多养殖户如何几万元起家发了大财的传奇故事,纷纷筹借资金加入这一行业。最多的投入40多万元,最少的也要3万元-4万元。而且眼下仍有不少人在争相涌入。记者日前在雨花台区就看到几位好不容易东挪西借筹集到一笔资金的下岗职工,正在订购今年的种狐,满怀希望地跻身到这一行列。南京及全省现在到底有多少人在养蓝狐,谁也说不清楚。日前南京市农林局、农业局会同工商局对雨花台区一个区作了一粗略调查,发现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就有20多个,还不包括场带户的(有的一个养殖场就带有七八个养殖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每个养殖户都是这样喜滋滋地算帐的:一组种狐1500-3800元,每组平均能生16只小狐,小狐2个月后即可作为种狐每组至少卖到1000多元,一年下来不仅全部收回成本,而且赚头多多。没有一个人理会市场上蓝狐皮价格的跌落,更没有人关心呈几何级数增长的蓝狐的终极市场——蓝狐皮是否有人收购,是否有足够的市场消化,他们只关心种狐高昂的售价带来的丰厚利润。
确实,最早炒卖种狐的都发了大财。问题是,南京人在从东北等发了大财的外省人手里接过来的已是人家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了。谁来接最后一棒,谁就得直面价格低迷且容量极其有限的市场。其实,去年危机就已暴露出来,一些养殖户已开始出现种狐卖不掉、杀了卖皮又无人收购的现象。这些养殖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痛心疾首地说,下岗后他们不等不靠,想自己闯出一条生路,但最大的困难还是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看来,我们在鼓励下岗职工自强不息、自谋生路的同时,如何为他们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服务,已成为再就业工程中的一个新课题。